喬安娜·布蘭科 劉夢
一群在渡過馬拉河時淹死的斑紋角馬。它們的尸體雖然污染了河水,卻讓許多動物享用了一頓饕餮盛宴。
從坦桑尼亞到肯尼亞,每年有超過百萬只的斑紋角馬要在遷徙中渡過馬拉河,河道中有一段路非常危險,至少有幾千只斑紋角馬會被淹死。每年在河道里淹死的斑紋角馬尸體加起來,相當于將近十頭藍鯨的體積,馬拉河中不可能堆得下這么多斑紋角馬,那這些淹死的尸體都去了哪里?
從2011年開始,美國生態(tài)學家阿曼達·蘇巴魯斯基就一直在研究馬拉河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她發(fā)現(xiàn),馬拉河流經保護區(qū)的那一段流域水質最差,主要是因為那附近動物密集,影響水質的除了河馬排在水中的糞便,還有渡河時淹死的大量斑紋角馬的尸體。
于是,蘇巴魯斯基和她的研究團隊著手研究起了這些動物尸體是如何影響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當他們發(fā)現(xiàn)有動物大規(guī)模遷徙時,就會去河邊統(tǒng)計溺水動物的數(shù)量。“在2011—2015年期間,我們觀察到了至少23起大規(guī)模動物溺水事件?!碧K巴魯斯基對此補充道。
研究團隊很快發(fā)現(xiàn),這些動物的尸體養(yǎng)育了一個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動物尸體為馬拉河流域的鱷魚、禿鷲、鸛等自然界中的清道夫提供了免費自助餐。動物的軟組織在水中會在2~10周內分解,為水下生態(tài)網(wǎng)提供碳、氮、磷等營養(yǎng)素,無法在水中快速分解的動物骸骨則會在河流下游的其他地方堆積,覆蓋上藻類、真菌和細菌的生物膜,為河流里的魚類提供食物。一次大規(guī)模的動物溺水事件,可為河流的水下生態(tài)網(wǎng)提供至少七年或更長時間的資源。
肯尼亞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qū)中,一只禿鷲站在斑紋角馬的尸體上。一群這樣的禿鷲,只需半小時,就能將一匹斑紋角馬的尸體吃得精光。
?鯨的尸體是海洋生物最重要的食物和營養(yǎng)來源之一。
說到自然界中的清道夫,鳥類中最常見的就是禿鷲和白鸛,而在水中,最引人注目的清道夫則是鱷魚。“每當有動物溺水,對鱷魚來說就是一頓大餐。沒事的時候,它們就在水中曬太陽,在水中交配,看起來過得非常愜意?!碧K巴魯斯基如是說道。
即便如此,這種大型爬行類動物還是沒有獲得足夠多的食物。對此,蘇巴魯斯基表示:“據(jù)我們估計,鱷魚只吃到了淹死動物身上2%的肉,剩下的大部分都被水里的魚吃掉了?!鄙钤隈R拉河流域的鯰魚,長度普遍超過1.5米,它們也是馬拉河動物腐肉的狂熱消費者,肉食占到了它們日常飲食的一半以上。
當鯨魚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尸體最終會沉入海底,生物學家為此過程賦予了一個專有名詞——鯨落(whale falls)。在海洋里,缺乏營養(yǎng)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早在19世紀中期,就有調查研究指出,鯨落對于海洋生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當時缺乏相應的技術手段,研究者們難以定位到鯨魚的尸體,這讓鯨落的相關研究變得很困難。
直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夏威夷大學的一個海洋學家團隊,通過壓載和爆炸裝置,才收集到了三具大型的鯨魚尸體。夏威夷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接下來幾十年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寂靜荒蕪的深海中,被稱為鯨落的腐敗物構成了一種極為重要的有機物土壤,維系著多種海洋生物體的生存。僅一具鯨魚的尸體,就可以供養(yǎng)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海洋循環(huán)系統(tǒng)長達百年。
鯨落生態(tài)系統(tǒng)可以分為四個演化階段:移動清道夫階段、機會主義者階段、化能自養(yǎng)階段和礁巖階段。
1.移動清道夫階段:在鯨魚尸體下沉至海底的過程中,鯊魚、鰻魚和一些甲殼類生物會以鯨魚身上的軟組織為食,這一過程會持續(xù)4~24個月,在此期間鯨魚尸體90%的部分將被分解。
2.機會主義者階段:一些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特別是多毛類和甲殼類動物,會以殘余的鯨魚骸骨為棲居地,一邊在此生活,一邊啃食著鯨魚的殘骸。
3.化能自養(yǎng)階段:會有大量的厭氧菌進入鯨魚骸骨和其他組織,分解其中的脂類,利用海水中的硫酸鹽作為氧化劑,產生硫化氫。像硫化菌這樣的化能自養(yǎng)細菌,會將這些硫化氫作為能量來源,利用水中溶解氧將其氧化,以此獲得能量,而海洋中與化能自養(yǎng)細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得到了能量補充。
4.礁巖階段:當殘余鯨落當中的有機物被消耗殆盡后,鯨魚骨中的礦物遺骸就會作為礁巖,成為海洋生物們的聚居地。
從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發(fā)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中可以看到,加州禿鷲、白腰禿鷲和紅頭禿鷲已經達到了極危標準,也就是短期內面臨著極高的滅絕危險,而肉垂禿鷲、短尾信天翁、西班牙帝雕、虎頭海雕、獅子、北極熊和白鯊也達到了易危標準,即在中期內可能有較高的滅絕危險。
人類活動已經切斷了很多動物的遷徙 路 線 ,甚至導致一些動物徹底消失在這片土地上。
據(jù)估計,在19世紀到20世紀期間,商業(yè)捕獵導致了約90%的大型鯨目動物種群死亡,數(shù)百萬只鯨魚在從一個半球到另一個半球的遷徙途中消失了。就生物量而言,這是人類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動物屠殺,目前還無法估計它將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鯨目動物研究專家、美國佛蒙特大學生物學家喬·羅曼表示:“鯨魚對海洋有著極重要的意義,它們是最棒的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工程師,就像倒下的樹為樹林提供了養(yǎng)分,是鯨落哺育了整片海洋?!?/p>
從坦桑尼亞到肯尼亞的斑紋角馬遷徙,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動物遷徙,其他類型的遷徙已經基本消失了,因為人類活動已經切斷了很多動物的遷徙路線,甚至導致一些動物徹底消失在這片土地上。據(jù)估計,在19世紀初,還有5000萬只野牛奔跑在美國西部的大草原上,而如今這一景象早已不在了。同樣的情況也發(fā)生在了南非,從20世紀開始,有大批的非洲羚羊因為受到捕殺、棲息地被破壞和疾病傳播等原因死去。蘇巴魯斯基表示,這些大規(guī)模動物遷徙的消失,會對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的影響。
在北美洲的西北海岸,每年都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太平洋鮭魚,洄游到它們出生地的淡水河流中產卵。這是一場沒有歸途的生死之旅,鮭魚們逆流而上深入內陸,不但喂飽了沿途數(shù)百萬像棕熊、老鷹和海鳥這樣的動物,也為地球上最豐饒的棲息地帶來了生命。最后,它們的尸體會成為當?shù)睾恿魃鷳B(tài)的肥料。
但如今,野生鮭魚種群的數(shù)量正在變得越來越少,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面積的伐木、建造大壩和氣候變化。然而,鮭魚的存在對河流的生態(tài)平衡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美國某些地方開始實施了一項不同尋常的舉措——將養(yǎng)殖場的鮭魚尸體投入到河流中。例如,在2016年的華盛頓州,有3.9萬多條鮭魚尸體被傾倒在河流中,在俄勒岡州,這一數(shù)量為3.3萬條。
事實上,野生鮭魚的自然洄游,和在河流中投入養(yǎng)殖鮭魚的尸體,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所造成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熊是自然界中的捕魚能手,在部分地區(qū),鮭魚是熊最重要的食物來源。在捕到鮭魚后,它們至少會吃掉一半的肉,而吃剩下的腐肉最后才輪到河里的其它魚類、螃蟹和水生昆蟲享用。但如果直接將養(yǎng)殖場中的鮭魚尸體倒入河內,這些水下生物獲得的食物量就變成了熊的八倍之多。
據(jù)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的官員稱,他們的工作常常會讓目擊者感到惡心。事實上,任何人都不會想看到大批的死魚被扔進河里。對此,美國農業(yè)部的生態(tài)學家特拉維斯·德福特解釋道:“人們不喜歡看到死亡,對待死亡總是有種發(fā)自內心的拒絕。但對于自然界而言,死亡代表著希望,是死亡、分解和腐爛在維持著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是死亡給大自然帶來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所以,大自然需要死亡?!?h4>| 從清道夫變成“強盜”|
對白鵜鶘和海蟹來說,被海獅咬了一半就丟掉的金槍魚殘骸可是美味佳肴。
歐洲大陸90%以上的禿鷲生活在西班牙,這種以腐肉為食的大型猛禽,如今已瀕臨滅絕。雖然自1993年起,國際組織為禿鷲保護項目投入了大約7280萬歐元,但收效甚微。這主要是因為,禿鷲的腐食習性和不斷變化的衛(wèi)生政策之間產生了沖突。在世界瘋牛病危機發(fā)生之后,為了保障食品安全,自2002年起,西班牙法規(guī)開始禁止在野外丟棄腐肉。這對于禿鷲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這項法規(guī)的實施使得禿鷲在野外可獲得的食物越來越少,并以不可預見的方式影響了其它的腐食動物。
由于缺少食物,一些禿鷲就從清道夫變成了“強盜”。2011年底,《自然》雜志上刊登了一篇由幾位西班牙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報告,報告中指出,由于缺少食物,當?shù)氐母窭锓叶d鷲改變了過去只以腐肉為食的習慣,開始捕食活體獵物。據(jù)統(tǒng)計,在2006—2010年期間,僅西班牙北部地區(qū)就發(fā)生了1165起禿鷲襲擊事件,所產生的賠償費用達到了26萬多歐元。此外,這些禿鷲從清道夫到“強盜”的轉變,對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新頒布的衛(wèi)生法規(guī)除了讓禿鷲無食可覓之外,也傷害了西班牙的畜牧業(yè)主。在過去,這些自然界中的清道夫會為畜牧業(yè)主提供免費的清理尸體服務,而如今,他們每年都要花費4000多萬歐元,用以支付專門處理動物尸體的公共衛(wèi)生服務。
當這些自然界中的清道夫數(shù)量減少時,不僅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嚴重的環(huán)境和經濟問題,還會帶來一些健康問題。一群不停啄食的禿鷲,可以讓一頭牛的尸體在不到半小時內消失,這比任何的人工腐食清理系統(tǒng)都快得多。這種快速處理尸體的速度,也減少了可能存在的感染源問題,再加上它們不會與人類直接接觸,更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傳播。
[譯自西班牙《真有趣》]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