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是人體重要的生命體征,手術過程中由于麻醉藥物、手術操作、周圍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容易造成術中體溫下降。研究顯示,術中體溫下降可使病人出現(xiàn)寒戰(zhàn)、肢體麻木等不適,更重要的是可導致病人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增高、術中失血量增加、麻醉恢復期延長、術后傷口感染率升高等,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病人負擔。腔鏡胃腸手術在手術過程中為更好地暴露術野,常需將病人調節(jié)成頭低腳高的手術體位,普通的肩部加溫毯在手術病人改變手術體位過程中不易固定,容易滑落,斗篷式加溫毯使用斗篷狀設計,并在袖口配有魔術貼,可以對肩部及非手術部位的上腹部進行保溫,使手術病人的體溫維持在正常范圍。
斗篷式加溫毯由加溫毯本體、加溫毯后身、加溫毯前身、條形氣囊、魔術貼的圓毛部分、魔術貼的刺毛部分組成。
該產品整體形狀是斗篷狀,加溫毯本體在平鋪狀態(tài)下是扇環(huán)形狀,扇環(huán)的圓心角大于270°;加熱毯本體是左、右兩部分成軸對稱,以加溫毯本體的左部的中線L1和右部的中線L2之間的部位為加熱毯后身,以加溫毯本體的其他部分為加熱毯前身。①加溫毯本體選用柔軟、舒適、透氣性好的防水透氣面料制成,設有裝取內芯的開口。內芯氣囊選用不透氣材料,由數個小氣囊單元相互連通而成,靠近病人身體的一面設多個均勻的小孔;內芯上的加溫進氣口由缺口傳出,用于連接外置充氣加溫主機。加溫毯本體內嵌有升溫部件,靠近頭側邊緣設為“u”形凹口的形狀,寬度為病人胸腔寬度,長度為病人肩部到胸部的長度,可根據臨床病人體型,選用不同大小型號,頸部的“u”形口設計由魔術貼的圓毛部分、魔術貼的刺毛部分組成。②在加溫毯本體頂邊連接條形氣囊,條形氣囊的首尾分別連接有對應的頸部位置連接機構;加溫毯本體的左右兩邊對應連接后,條形氣囊圍成環(huán)形。③加熱毯前身的右部分表面是魔術貼的刺毛部分,刺毛部分分為多段;各段刺毛部分相互平行,依次貼在加熱毯前身的外側面。斗篷式回溫毯結構見圖1。
1—加熱毯前身1;2—中線L1;3—加熱毯后身1;4—中線L2;5—加熱毯前身2;6—魔術貼的刺毛部分;7—魔術貼的圓毛部分;8—條形氣囊。
圖1斗篷式加溫毯結構示意圖
①巡回護士打開加溫毯主機開關,檢查其性能,完好后根據病人的病情選擇溫度,一般選擇38~40 ℃,將加熱毯本體平鋪在手術床上,病人躺在加溫毯上,根據手術病人的體型,通過魔術貼的圓毛部分與刺毛的重疊調節(jié)內置面積。②將加溫毯主機裝置的軟管末端插入加溫毯的通氣連接口,用粘膠帶進行固定,確保固定牢固,不脫出。使用時,先把氣囊左右兩邊連接起來,再對氣囊充氣,此時,氣囊可以包裹滿病人頸部外圍,起到保溫作用,同時,魔術貼在受力時候自動撕開,也可以避免氣囊對病人頸部過度擠壓。啟動充氣升溫裝置進行加溫預熱10 min后便可維持在所設定的溫度范圍之內。
斗篷狀加溫毯由于在頸部及兩手臂處設有魔術貼,可以使加溫毯與肩部無縫隙地接觸,尤其是在腔鏡胃腸手術調節(jié)頭低腳高的體位時,由于加溫毯與機體固定牢固,不至于滑落,能夠為手術病人持續(xù)保溫。
充氣加溫毯以加熱對流空氣為基礎,通過輻射和對流兩種方式對機體進行保溫,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無創(chuàng)型主動加溫方法[1]。該加溫毯主要在形狀上進行改良,由原來的肩部加溫毯改良成斗篷狀,在肩部及兩手臂處設計魔術貼,巡回護士可以根據手術病人的體型調節(jié)魔術貼的位置,使加溫毯與人體體型匹配。
原來的肩部加溫毯只是平鋪在手術病人的體表,在手術病人平臥時比較適用,但在改變手術體位,尤其是在腔鏡胃腸手術病人的頭低腳高位時,由于重力的作用,加溫毯會由于重力而下滑,巡回護士每調一次手術體位均需檢查加溫毯的位置是否移動,斗篷式加溫毯由于與機體貼合,尤其是肩部,已是完全遮蓋,所以不會因為體位的改變而滑落,減輕了巡回護士每調一次體位便檢查一次加溫毯的工作量。
近年來,腔鏡胃腸手術在外科領域廣泛開展,常需用的氣體是二氧化碳。目前腹腔鏡手術使用的標準二氧化碳氣體為“干冷”氣體(溫度20~21 ℃,濕度0.000 2%)。已有的實驗和臨床研究證實這種“干冷”氣體能導致低體溫的發(fā)生[2],腔鏡胃腸手術通常選用“大”字位加頭低足高位,術中機體暴露較多,更容易導致術中低體溫的發(fā)生。在快速康復理念中,切口感染是導致延遲康復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術中施加適當的保溫措施能夠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wěn)定,增強機體的免疫活性,促進中性粒細胞的遷移而降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3]。術中維持正常體溫重點是主動及被動加溫并進行熱量管理,減少中心至外周熱量的再分配,才能有效維持正常核心體溫[4]。斗篷式加溫毯通過與肩部無縫隙接觸,且不隨腔鏡胃腸手術過程中體位的改變而移位,能夠很好地起到保溫的效果,維持正常的體溫,促進手術病人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