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敦榮
(廈門大學 教育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05)
濰坊科技學院組織干部教師編了一本《校園文化概覽》,校長李昌武教授囑我寫幾句話。因為曾經幾次去考察學習,讀起來校園的情景仿佛歷歷在目,非常親切,竟生出大學無處不文化之感概!
對一所大學而言,30多年的歷史太短。濰坊科技學院就是這樣一所歷史不算長的大學,在3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它從一所成人中專,經過五次轉型,發(fā)展成為一所普通大學,真可謂是一場華麗的轉身。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目前,濰坊科技學院校園占地面積2400畝,建筑面積110多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56%,總資產21.12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8億元,館藏圖書160萬冊,擁有了16個二級學院和42個本科專業(yè)、39個專科專業(yè),形成了以工學為主體、農學為特色,工學、農學、理學、文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醫(yī)學等多學科辦學體系,匯聚了近2000多人的教職工隊伍和31000余人的在校生規(guī)模。這一發(fā)展“奇跡”足以令人咂舌,但更令人驚訝的是,它還是一所縣級政府舉辦的大學。研究大學設置與管理的人都知道,我國相關政策法規(guī)規(guī)定,高等教育實行兩級管理、分工負責的體制。比如,199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國家教委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若干意見的通知》提出,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爭取到2000年或稍長一點時間,基本形成舉辦者、管理者和辦學者職責分明,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經費投入,中央和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兩級管理、分工負責,以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為主,條塊有機結合的體制框架。1999年發(fā)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更明確規(guī)定: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大省級人民政府發(fā)展和管理本地區(qū)教育的權力以及統籌力度,促進教育與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緊密結合。今后3年,繼續(xù)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方式,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的調整,形成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新體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在縣級政府是否擁有舉辦大學權利的問題上,盡管沒有明確的政策規(guī)定,但按慣例縣級政府并不擁有舉辦大學的資格,也不具有管理大學的權力。《禮記》有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山東省濰坊市下轄的壽光市政府深得儒家社會治理之道,為促進經濟繁榮、社會文明,意欲以辦學化民成俗。盡管政策法規(guī)并不鼓勵,但在富有抱負又敢吃螃蟹的拓荒者面前,不論是明文規(guī)定的政策還是未曾言明的慣例,都不是問題。壽光市政府采取“曲線救國”的辦法,用30多年時間,以實際舉辦者和管理者的身份,不僅拿到了濰坊科技學院的辦學資格,而且將它辦得生機勃勃,不能不令人欽佩!
地方之所以要辦大學,往往更多地是從文化角度考慮的。大學是一個文化組織,與經濟、政治組織不同,大學是由文化元素組成的,更是以文化目的屹立于世。大學不能沒有學科專業(yè),學科專業(yè)是大學的組成元素,學科專業(yè)結構是大學的原子結構、分子結構。一所大學有什么樣的學科專業(yè)設置,就有什么樣的辦學特征,就會形成什么樣的辦學類型和風格。離開了學科專業(yè),大學便不成其為大學;學科專業(yè)水平不高的學校,也不可能是好大學;學科專業(yè)結構不合理的大學,辦不出令人滿意的大學;學科專業(yè)發(fā)展失衡的學校,是不成熟的大學。大學的文化源于社會文化,但高于一般的社會文化,它匯聚了社會的高深文化,即學科專業(yè)。大學之間學科專業(yè)不僅可能名稱相同,而且學科專業(yè)的范疇和主要領域也可能大致相同,但卻不可能完全一樣,也就是說,不可能完全重復設置,這是各大學辦學特色的基礎。大學是一個不是為了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的組織,開辦大學的目的從來是社會的,即用所開辦的學科專業(yè)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人,也就是用文化培養(yǎng)人。這就是所謂的以文化人。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可以是大學之外的社會組織所要求的,但也取決于大學自身學科專業(yè)的性質與結構。所以,培養(yǎng)人的問題是由大學內外兩方面的因素所決定的,不能只強調一方,而忽視另一方。當然,大學作為文化組織的目的是多元的,不只在培養(yǎng)人,還在于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更廣泛的傳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文化不但放大了大學培養(yǎng)人的文化目的,使人的培養(yǎng)富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深厚的底蘊,而且使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形成更緊密的互動關系,更好地發(fā)揮大學文化引領社會文化發(fā)展方向的作用。文化傳播則更強化了大學的文化投送功能,新冠疫情期間,很多大學所開辦的線上公益學術講座(論壇),直接將大學文化投送到網絡所能覆蓋的地方,更增強了特定的大學與世界在文化上的融合度。因此,地方辦起一所大學,就意味著在地方點亮了一盞文化明燈,大學文化可能光耀地方,具有特殊內涵和特定形式的大學文化與地方社會文化融合,對提升地方文化品質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大學如同一顆文化“洋蔥頭”。除了學科文化,大學還是一架徹頭徹尾的文化機器,每一個零部件都承載了文化因子。又如洋蔥頭,一層套一層,在根基上連成一體。在大學文化的分類上,有以文化主體來劃分的,比如,學生文化、教師文化、管理人員文化等;有以文化形態(tài)來劃分的,比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等;還有以文化載體來劃分的,比如,學校標識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辦公室文化、櫥窗文化、景觀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類型多種多樣,顯示了大學文化的復雜性。其實,大學文化的復雜性并非這些分類能夠破解的,文化本身就如同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大學文化更是如此。有人用染缸比喻大學文化,是比較貼切的。只要沾上了,就會留下印跡,浸染的時間越長,印跡越深,越難以抹去,甚至永遠相隨,不可磨滅。盡管如此,研究大學還不能繞著走、不關注大學文化,這就難免陷入兩難的境地。要破解大學文化的神秘感,就要有透視大學文化的工具,掌握窺探大學文化的方法。洋蔥頭是由很多層洋蔥瓣包裹起來的,中間是洋蔥核,洋蔥核雖小,不如洋蔥瓣大,但洋蔥瓣是由洋蔥核生長分化而成的,洋蔥核是洋蔥生命之源。大學文化也可以這么去透視,人、建筑、景觀等,甚至包括制度、行為等,都包裹在大學文化之核周圍,所以,人們看到的往往是這些能夠直接感知的文化形態(tài),而對于深藏于大學文化內層的學科文化,只有將洋蔥瓣似的文化形態(tài)一層層剖析開來,才可能認識其真面目。學科文化主要是大學所開辦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和其他應用性科技知識單元,它是大學功能之所,也是大學功能的底色;包裹學科文化的是大學作為一種社會學術組織在辦學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組織文化,是大學實現功能所不可缺少的支持環(huán)境和條件,是大學功能活動所積淀的辦學精神環(huán)境。學科文化與組織文化是大學文化不可割裂的組成部分,二者盡管表現形態(tài)各異,價值追求不同,它們一為大學功能的載體,一為大學功能的推進劑,共同服務于大學的目的。
大學是一粒文化種子。文化是社會文明的結晶,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溫床。不論是人才培養(yǎng)還是科學研究,大學都是在履行重要的文化使命?!豆茏印つ撩瘛分赋觯骸皞}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边@即是說人民富足了就要接受教育,以能知書達理、知所進退;或者說要過上富足小康的文明生活,必須接受教育。所以,興辦學校、舉辦大學成為一些地方發(fā)展經濟產業(yè)、創(chuàng)造文明生活的重要手段。有的大學領導不一定能從文化角度對大學有多么深刻的認識,但對于大學能促進地方經濟產業(yè)發(fā)展常常深以為然。實際上,只要是有大學的地方,其文明發(fā)達程度便不低。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地方領導不惜成本和代價,千方百計引進大學辦學的原因所在。但從根本上說,大學是一個文化組織,地方辦一所大學,猶如在當地播下了一粒文化的種子,它遲早會開出一朵美麗的智慧之花。地方民眾將從大學獲得文化的滋養(yǎng),吮吸文明的乳汁,接受教化,成為社會好公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展現大學文化的價值。
濰坊科技學院就是這樣一粒文化種子,在壽光這片蔬菜種植、存儲、加工和貿易的熱土上,用文化的魅力陶冶了千千萬萬莘莘學子的心智,將文明富足的希望播撒在壽光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