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捷
英國人斯諾曾提出“兩種文化”的觀點,他發(fā)現(xiàn)理科和文科之間似乎有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用他的話來說,大家都生活在大學的圈內(nèi),但是理科學者和文科學者卻彼此不相往來,了解甚少,而且充滿了偏見。的確,同在一個校園里,我們的文科和理科的老師們也同樣在各自的世界中忙碌著,彼此很少有機會對話和交流。
好在還有一個領(lǐng)域,可以讓文科和理科的老師們進入一個共同的話語空間,這就是教育學。無論是理科老師,還是文科老師,都有著一個共同的任務(wù),即教書育人。雖然所教的知識不同,但工作性質(zhì)是相同的。只要是教師,都會面臨上課、教書、育人這些日常的工作。
教師都是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專業(yè)人,均有其專業(yè)的特長,但是把自己所掌握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卻需要專業(yè)知識之外的知識,即教學、授課、與學生溝通的知識,也就是教育的知識。我們都知道,老師教得好,死的知識可以變活,枯燥的知識可以變得趣味橫生。老師教得好,學生愿意學,有積極性,有求知的欲望。許多出色的專家學者,都是因為當年碰到了一位好的老師,而選擇了他們的人生之路。
但是大部分教師其實都沒有接受過教育學的訓練,也沒有涉獵教育知識。作為教育者,他們基本都是自學成才,比如從老師輩那里學習,潛移默化;或從同事那里學習,模仿借鑒;或在實踐中自己摸索,反思體悟。而這種高度個性化的教學經(jīng)驗積累過程差異很大,所以每一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也差異也很大。
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目前許多大學都建立了教師發(fā)展中心,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但是教學能力的提升,僅僅靠幾門培訓課程是不夠的,更需要廣大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自己去探索、嘗試、總結(jié)和討論。
《高等理科教育》就提供了一個理科老師和教育專家們進行溝通的渠道。教材、課程、教學等這些教育學的基本概念與每一位理科老師的教學工作都息息相關(guān)。教育專家雖然熟悉教育學和教學論的理論,但對理科的學科知識卻如隔山。理科的老師雖然是學科的專家,但卻不熟悉教育學理論。理科和教育的對話,既有利于改進理科的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也有利于教育學和高等教育學知識的豐富。同時,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也會積累大量的經(jīng)驗,而這種經(jīng)驗具有重要的實踐和理論價值,值得總結(jié)、分析和推廣。
總之,這是一份難得的期刊,難得的交流平臺,學科背景完全不同的兩個學者群體在此形成一個共同的話語空間,大家可以跨出自己的專業(yè)邊界,圍繞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問題,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讓我們珍惜這種難得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