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經(jīng)濟管理系,廣西桂林541199)
2007年中央7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2年國辦53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均明確提到加強學生體育鍛煉和增強學生體質的內容,如“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梢姡w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生體質健康是體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學生體質健康如不能上一個臺階,就無法達到“健康中國”的要求,也有礙于全民健身這一國家戰(zhàn)略的目標實現(xiàn)。就體育教育乃至學生體質問題,黨和國家都給予了很大的關注,更有專家學者呼吁“將體育納入高考”[1],但目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走勢仍未出現(xiàn)明顯拐點。
學校體育工作乃至體質健康工作是一項龐大的、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單靠政府層面或者體育教師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凝聚政府、學校、家長和社會各方面的合力,才能真正解決學生體質下降問題,即學校體育亟待轉型,走綜合干預之路[2]。
有關部門統(tǒng)計了從1985年至2010年之間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3],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體質連續(xù)下滑。2011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吳鍵老師參與的“運動規(guī)劃”研究顯示,自1991年到2009年18年間中國人的身體活動下降了45%,并且仍呈持續(xù)下降趨勢。自2010年以來,青少年體質下降的速度雖有所緩和,但得到遏制的只是營養(yǎng)水平、形態(tài)發(fā)育指標,最關鍵的爆發(fā)力、耐力、柔韌性、肥胖、近視等數(shù)據(jù)依然持續(xù)下滑。一年一度的學生體質測試,基本上每個項目對學生來說都是“老大難”,50米測試跑不快、立定跳遠跳不遠、引體向上上不去、仰臥起坐起不來、1000米(800米)更是跑不動。學生鍛煉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足是學生體質的下降主要原因。例如有些學生,特別是大學生參與運動鍛煉次數(shù)一周都不到一次,大部分課余時間浪費在電腦和手機上,自然導致體質下降。
依據(jù)國家標準,學生體育活動人均面積應不低于2.88平方米[4],但是目前達到國家標準的學校少之又少,相當一部分學校生均體育活動面積不到1平方米。體育器材方面也同樣存在問題,缺失、陳舊、損壞現(xiàn)象嚴重。據(jù)有關統(tǒng)計顯示,能夠達到國家標準的中小學不足五成,全國因體育器材問題出現(xiàn)傷亡事故的學校更是不在少數(shù)。體育運動場地器材是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物質基礎,場地器材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頻次,進一步影響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
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及政策導向對體育工作的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校領導理應將“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和“每天鍛煉一小時”活動納入學校的重要工作中。但是,現(xiàn)實中學校領導把體育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卻鮮有其例,或者說起來重要,但做起來次要,甚至忙起來不要[5]。他們“重智育、輕體育”,一切為了學生的學習,而不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曾有校長說“還是抓緊時間學習吧,考上大學再玩不遲”;筆者也曾遇到在初三年級時參與體育鍛煉被校長說“乖孩子,還玩嗎?”的窘境。體育鍛煉在某些學校領導眼中就是“玩”,根本不是什么正經(jīng)事,體育活動能否蓬勃開展可想而知。更有甚者,某些學校為調整學生的課程學分,強制壓縮體育課上課總課時,與“開足開齊體育課”的國家要求背道而馳,這類現(xiàn)象直接導致體育工作在學校得不到重視,體育課都被邊緣化,學生的體質健康也無從保證。
家長普遍對體育工作認識不足。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觀念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家長的興趣、習慣以及對體育的興趣、看法對孩子參與體育運動也有著直接的影響。普遍來說,家長更愿意把孩子的時間分配到各種輔導班、強化班,對身體的要求僅僅是“只要不生病就行”。有些家長認為打球或者參與其他體育活動純屬浪費時間,耽誤學習。其實他們忘記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魄強健才是智育的物質基礎,也正如前教育部袁貴仁部長所言“體質不強,談何棟梁”[6]。
國家層面陸續(xù)出臺了一些政策、條例和體育法規(guī),這為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方向。但這些文件和法規(guī)目前僅僅處于“面上號召”階段,對后果性處理無詳細說明。比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提到教學計劃沒有開足體育課、體育課被占用的行為要立即予以糾正,然而如果拒不糾正如何處理?《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文件把“加強學校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和“加快學校體育設施建設”作為落實加強學校體育的重點任務,可事實是體育師資隊伍緊缺、體育設施陳舊缺失現(xiàn)象嚴重,該向誰問責?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體育”和“美育”都提到了“智育”的前面[7],但在當今仍然是應試為主的教育機制中真的能把“體育”看得比“智育”重要么?《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學校必須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對學生在校期間每天用于體育活動的時間給予保證”,如果得不到保證怎么處理?相關條例和法規(guī)并未明文規(guī)定。
傳統(tǒng)的學校體育模式雖然也得到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但事實是基層的學校體育工作基本上處于孤立存在的狀態(tài),基層學校體育在大部分時間是單兵作戰(zhàn)。眾所周知,解決學生體質持續(xù)下降問題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方能由表及里,治標治本。
政府的參與在綜合干預中起著先決與保障作用。學校體育的順利發(fā)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是政策的支持。國家近年來已經(jīng)陸續(xù)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陽光體育運動、促進青少年體育和增強青少年體質方面的文件,為學校體育的開展和學生體質的改善起到了導向及保障作用,但是還需要制定更為細致的文件制度和法律法規(guī),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對違規(guī)行為嚴懲不貸。比如,為強制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各級單位應制定相應的制度作為學校評估、校長評優(yōu)、學生評優(yōu)的先決條件,對拒不執(zhí)行或執(zhí)行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做出相應的處分或處罰。其次是經(jīng)濟的支持。學校作為非營利性機構,各級學校特別是中小學在面臨體育場地擴建和體育器材添置、更新時往往力不從心,此時需要政府的經(jīng)濟支持。
學校是促進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主戰(zhàn)場,是綜合干預的關鍵一環(huán)。首先是學校領導應擔負起自己的職責,加強學校體育工作,重視學生的體質健康。有言“不重視體育的校長不是好校長”“不重視學校體育工作的校長,不論頭上有多少光環(huán)都不是好校長”,可見學校領導與學校體育之間的關系。其次是體育教師,學校體育離不開體育教師,他們具體擔負著體育課堂、課外體育鍛煉和體育競賽等工作任務。體育教師的責任心、師德也影響著工作的開展及效果,體育教師是學生參與體育運動鍛煉的導師,不僅僅是傳授體育鍛煉的方法,還應肩負起育人的責任,他們決定著學校體育工作開展質量的好壞。再次是其他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他們的言行影響著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江蘇徐州一名中學校長認為“如果沒有教師的積極參與就沒有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持久、高效”,班主任的作用更是如此,班主任如不響應陽光體育運動的號召,在一定程度上會成為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的阻力。
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的體質健康也有著一定影響。家長的行為習慣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有些時候甚至直接決定了孩子的體育運動參與與否以及體質健康水平的高低。家長的觀念不能僅僅停留在“不生病就行”的層面,還應積極地了解體育運動、參與體育運動,由原來的反對孩子運動改變?yōu)榕愫⒆舆\動,以身作則,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用正確的教育觀念引導孩子,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社會環(huán)境對陽光體育運動開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綜合干預中可以起到促進作用。首先是輿論環(huán)境。例如媒體的力量可以提高社會各界對陽光體育運動的認知和重視程度,增強政府、學校、家長、社會各界對陽光體育運動的理解與支持,同時減少學校體育改革轉型的外部阻力。其次是社會場地與資金。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不可能僅僅依賴在學校的鍛煉,還應在例如周末、假期進行持續(xù)的鍛煉才能保證身體素質的穩(wěn)步提高。人的身體素質的提高需要一個循序漸進、不間斷的過程,自然需要社會中的鍛煉環(huán)境和平臺相結合,如社會上的體育運動場地可以與學校體育活動開展相結合,也可以由學校引入社會資金共同開發(fā)體育運動資源,或是社會贊助學校體育場地、競賽等。筆者認為凡是有利于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和有利于提高學生體質的方式,都可以引入到學校體育的大范疇中來。
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要素都是學校體育運動發(fā)展和學生體質健康提高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搭建政府、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框架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堅持綜合干預之路的必然要求[8]。
1.學校體育進行綜合干預的“外部”載體
“外部”載體,其實是由國家到地方,再到學校、家庭、社區(qū)等全方位的綜合干預。干預學生體質健康,須將其納入司法領域和納入國家公共健康管理體系,完善體育活動開展和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外部監(jiān)督機制。進一步補充體育師資,加強體育教師的進修與培訓,開足開齊體育課,落實“同工同酬”制度。強制學校、家長執(zhí)行“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體育鍛煉制度,對校長、家長進行必要的教育引導,灌輸“健康第一”的思想,提供相應的健身方法和手段,學校也可以通過布置體育家庭作業(yè),要求家長協(xié)助完成,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拓展綜合干預的方法及途徑。同時對學生的大生活環(huán)境進行必要的凈化,通過媒體宣傳、引導,突出體育的地位與作用,引領健康生活方式,培養(yǎng)健康生活習慣,從而使綜合干預達到面向整體、長期有效的目的。
2.學校體育進行綜合干預的“內部”載體
“內部”載體,也是綜合干預的主要載體。它主要包括學校體育開展的各個內部環(huán)節(jié),例如體育課程教材、體育課堂教學、課外體育鍛煉和課外體育競賽等。
堅持綜合干預需要加強體育課程改革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生活習慣和地理狀況各異,不可能堅持使用一成不變的通用體育教材,這需要廣大學者和體育教師針對地方特色編寫地方教材,針對學校特色編寫校本教材。在編寫教材時要以促進體育與健康知識的學習、促進動作技能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為標準,要充分發(fā)揮體育教材的作用,使之成為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的載體,使之成為學生發(fā)展的重要平臺。下一步需要制定課程實施計劃,這依然需要結合學校具體情況,因時因地而異,制定適合本校實際的體育課程實施計劃,然后進一步制定每學期計劃、周計劃乃至課時計劃,在制定這些計劃的同時還要兼顧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因班級而異制定和落實計劃,重點著眼于學生學習體育知識、參與體育運動的內生動力培養(yǎng)。再下一步是認真執(zhí)行、上好每一節(jié)課,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與方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保證學生“吃飽”“吃好”。
課外體育鍛煉是體育課堂的延伸和有益補充,是“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重要保證,更是綜合干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課外體育鍛煉中,體育教師仍然要肩負起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重任,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力爭培養(yǎng)學生一到兩項感興趣的項目,直至養(yǎng)成運動習慣。體育教師同時還要關注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層次、年齡、性別的學生科學制定運動處方(可以重點圍繞爆發(fā)力、耐力、心肺功能、減肥和養(yǎng)生等方面),根據(jù)需要制定個人鍛煉項目和團隊鍛煉項目,有選擇地爭取家長的配合,制定家庭鍛煉方案。在實施各種運動方案時,要保證運動質量。運動質量是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的生命線,體育教師要在學生運動質量上下功夫,向每一分鐘要效益,必要時要“軟硬”兼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運動積極性,力爭實現(xiàn)師生動起來、家庭動起來的良好運動氛圍。
課外體育競賽是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有效促進方式,也是綜合干預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各級單位應根據(jù)自身情況,組織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以浙江省為例,要求人人參與、班班參賽,以“萬班千?!睘橹攸c,打造出切實可行的學校體育運動品牌。在比賽中能最大限度提高體育運動的吸引力,帶動學生走進操場,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體育競賽還可以促進學生淡化輸贏、重在參與、健康第一、友誼第一的心態(tài)培養(yǎng)。通過體育競賽使學生在意志品質、道德品質、個性發(fā)展上得以提升,從而凸顯體育的育人價值,也實現(xiàn)體育功能的最大化。
1.綜合干預的評價機制
目前我國關于學校體育、學生體質方面的評價工作開展還不到位,除了每學期體育考試和學生中考時體育作為考試課程外,其他方面的考核評價不多。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司司長王登峰同志在天津市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上提到:在評價學生、校長和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體系中,沒有學生體質健康指標,沒有把學生體質健康的好壞作為評價的標準??梢妼W校體育和學生體質的綜合干預,其多層面的評價機制亟需建立。
筆者認為,當前我國應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校級的四級評價體制。目前浙江省建立了“倒查”機制,江蘇省建立了“倒逼”機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國家應該考慮在全國各個省份逐步普及。通過省級排行榜、市級排行榜、校級排行榜的公示,定能促使相關責任人的重視,學校體育自然也會得到重視[9]。另外,在校內評價中,不但要嚴格成績考核評價制度,還要把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情況、個人成績進步情況、團隊表現(xiàn)情況和家長參與情況等因素引入到評價制度中,從而建立全方位的綜合干預評價機制。
2.綜合干預的監(jiān)督機制
在我國學校體育的監(jiān)督機制中,一般由國家層面下發(fā)相關條例到?。ㄊ校缓笾鸩睫D發(fā)到市、縣直至學校,而轉發(fā)之后的監(jiān)督管制處于一種“無力”狀態(tài)。2007年中央7號文件明確規(guī)定,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學校體育的督導檢查,但事實是除了江蘇、浙江等少數(shù)省市建立了“倒逼”“倒查”機制,形成一定的監(jiān)管效應外,其他省市的監(jiān)管工作均有所欠缺。雖然各省市均不定時安排一些督導檢查,但很多時候都是流于形式,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從而導致學校體育和學生體質陷入一種“自由發(fā)展”狀態(tài)。
2012年國家教育部曾組織相關專家對廣東等19個?。ㄊ?、自治區(qū))和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展開檢查調研和專項督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師資力量得到了一定的補充和提高,場地器材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學校體育的氛圍逐步向好。但是也發(fā)現(xiàn)了一大批問題,例如“每天鍛煉一小時”活動時間有縮水現(xiàn)象、運動質量難以保證、沒有按照國家規(guī)定開足開齊體育課、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同工不同酬、“智育第一”思想難以改變等。
為有效提高青少年體質,解決學校體育面臨的各種棘手問題,應通過完善立法等形式,建立起學校體育專項管理及監(jiān)督機制,國家制定和完善學校體育管理條例,要求各級政府、各學校嚴格執(zhí)行。另外還應把家庭監(jiān)督和社會監(jiān)督融入到學校體育監(jiān)督機制中,讓家長參與監(jiān)督管理、社會組織監(jiān)督和社會輿論監(jiān)督起到應有的作用,從而形成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監(jiān)督四重監(jiān)督機制。
我國學校體育不僅僅是學校內部的事情,學生體質健康下降更不只是體育教師的責任。學校體育工作乃至體質健康工作是一項龐大的、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單靠政府層面或者體育教師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學生體質健康的全面提高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形成合力,綜合干預。充分利用各種載體,健全法制,完善國家、省級、市級、校級四級評價機制和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重監(jiān)督機制,讓學生體質健康的提高不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