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 潘志鑫
在化學知識體系中,“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是難度較大的部分,大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應用經(jīng)驗開展教學活動,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科學系統(tǒng)的復習方案,弱化了整體的教學效果.而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就需要對這一內容進行分析,進而尋找有效的突破辦法.
在高中階段的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學習“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相關要求及明確的目標,即6個明確、3個認識、4個了解以及4個目標.
“6個明確”:明確化學反應具有方向性;明確化學反應方向與焓變、熵變間的相互關系;明確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式;明確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內涵;明確化學反應的歷程;明確催化劑的作用.
“3個認識”:認識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物理性質;認識影響基元反應活化能的相關因素;認識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4個了解”:了解濃度和化學平衡常數(shù)與反應間的關系;了解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影響因素;了解測定反應速率的方法;了解外部環(huán)境對化學反應的影響.
“4個目標”:掌握化學變化的條件;認知化學反應的相關理論、原理及影響因素;能在已知條件明確的情況下進行綜合分析;能控制反應條件的相關措施.
通過對某高中生化學成績整體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因素、計算平衡常數(shù)、平衡圖象等環(huán)節(jié)掌握程度較差.
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建立清晰的知識網(wǎng)格,以整合“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相關的理論、原理、計算方法等,進而強化學生對化學知識點結構的認知完整度.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從簡單的概念入手,將零散的知識點整合起來,然后再將現(xiàn)有的思維導圖細化,逐步形成系統(tǒng)性較強的思維導圖.在復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有關化學反應及平衡的理論概念、應用場景及原理、影響因素、特點等不斷完善,最終細化到影響因素、公式、工業(yè)生產條件和相關實際運算.在整合概念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重點知識進行了整體的復習,也強化了頭腦中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從而強化了對基礎概念的理解能力.
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復習階段,教師需要總結學生常見的問題并制訂針對性較強的講解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歸納總結.
以計算題為例,該部分涉及的計算包括反應速度計算、平衡常數(shù)計算、轉化率計算.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三段式求解法對這些問題進行計算:首先,結合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寫出有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其次,將已知數(shù)值添加到方程式中,思考量與量之間的關系;最后,建立等式,對問題進行求解.
化學的實驗性較強,實驗器材的操作可以增加化學反應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增加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化學實驗也增加了化學原理應用的科學性,有助于讓學生在快樂的實驗中獲得知識.
例如,在教授“化學平衡受壓強影響”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一定的溫度下設計不同的壓強值,對N2O4的質量變化進行記錄,并總結相關規(guī)律.多次實驗后,學生得出結論:即外部環(huán)境不變的情況下,壓強值和化學反應的速率變化呈正比,達到平衡的時間隨壓強的增大而縮短.
傳統(tǒng)的習題訓練方式過于繁重,不利于其他科目的學習,因此教師在上課前必須根據(jù)新課程要求,分析歷年高考題,收集“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相關考題,結合學生實際制訂有針對性的習題訓練,以提升教學質量.在上課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測試,并對錯題進行討論,重新歸納易錯點.課后,學生要在習題訓練的過程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強化自身對該知識點的理解能力,達到查漏補缺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教師在針對“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要從學情出發(fā),以習題為導向,進行針對性的解題指導,同時結合教學效果不斷地反思自己需要改進的問題,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