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城市雕塑本身具有著較強的藝術感知性,將其應用到城市內的公共空間中,可以有效凸顯出城市的文化品位。為此,本文分別從傳承與創(chuàng)新這兩個角度入手,對現代城市雕塑的各項功能加以分析,以期能夠為我國雕塑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城市雕塑;雕塑藝術;藝術創(chuàng)新
一、前言
城市雕塑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城市的發(fā)展水平,同時也彰顯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城市雕塑不僅可以營造出極強的藝術氛圍,而且還具有著凝聚文化與思想內涵的功能,僅為現代城市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人文動力支持。但就我國當前的雕塑行業(yè)發(fā)展情況,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部分城市中的雕塑藝術雖然具有較高的觀賞性,但是卻不具備明確的文化主題讓人感受不到藝術氣息。歸根結底來看,當代城市雕塑應當更加凸顯出文化的變遷與歷史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傳承力量來表達出所在城市的獨有精神。為此,如果想要將城市雕塑的藝術性質充分發(fā)揮出來,則必須要持續(xù)加大對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研究力度。
二、當代城市雕塑的傳承
(一)歷史文化傳承
城市雕塑是一種可感知的藝術形象,與城市空間供處于同一個環(huán)境之中,其不僅代表著城市的主題文化,同時還反映出了極強的審美價值。城市雕塑的另外一個功能是對歷史發(fā)展和文化脈絡進行記錄,由于其本身的辨識度特點,進而非常適用于傳播民族文化和裝點城市空間。在當前的社會發(fā)展體系中,城市建設的重心正在逐漸轉移,各個地方上都能夠看到各種不同形態(tài)的雕塑作品,它們雖然無聲的佇立在空間中,但卻在默默地訴說著城市的發(fā)展歷程,城市雕塑的年代感充盈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進而向受眾群體傳遞強大的精神力量。為此,在城市雕塑的設計與建造中,應當遵循歷史文化傳承,并以此作為宣傳城市形象的重要載體。
(二)表現手法傳承
一提到城市雕塑,相信在很多人的腦海中都能夠出現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形象,并隨之聯想到其所在的城市。事實上,城市雕塑之所以具有著極強的展示功能,主要是由于其中蘊含著不同階段中民族發(fā)展的文化營養(yǎng),同時還彰顯出了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城市雕塑的內涵主要包括自然與文化遺產,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還更加準確地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共處關系。因此,如何能夠通過城市雕塑來促進城市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打造出相映成輝的良好藝術環(huán)境,將是所有當代雕塑設計者的重要使命。除此之外,城市雕塑的表現手法各不相同,與城市的發(fā)展現狀和主題息息相關。很多設計者會在自己的設計理念中融入當下的時代追求,例如以英雄形象作為設計主題、以科學家的形象作為設計主題、以抽象形狀作為設計主題等等。在傳承表現手法的過程中,同樣要遵循歷史的發(fā)展脈絡,盡可能保留本民族的文化特點,讓更多的年輕人可以通過城市雕塑來跨越時空限制,去觸摸古老年代中的文化底蘊。
三、當代城市雕塑的創(chuàng)新
(一)顏色創(chuàng)新
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條件日益豐富,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對思想和精神領域的追求中。隨著各類多元文化的不斷涌入,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發(fā)生著悄然的轉變?,F代城市雕塑藝術也要遵循時代的發(fā)展腳步來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趨勢。目前,人們對于城市雕像的欣賞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對于色彩的追求也呈現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特點。很多設計人員會利用現代化手段來突顯出雕塑材質的色澤效果,并且勇于大膽創(chuàng)新,使用不同的顏料來改變材料本身的狀態(tài)。隨著各類創(chuàng)作手段的層出不窮,城市雕塑的主題和形態(tài)也有所創(chuàng)新,進而在城市空間打造出了更加艷麗多姿且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有機體”。在筆者看來,雕塑設計者應當在對比中追求和諧,并盡可能的保留自己的個性元素,其中主要包括色相、明度、純度以及色塊大小等等,為觀賞者帶來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并將色彩本身的空間掌控魅力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出來。
例如在北京地區(qū)的城市雕塑《騰》,這一作品大膽運用了多種原色,在紅黃藍等不同原色的撞擊之下,整個雕塑散發(fā)著極強的生命力,與周圍偏灰調的自然背景相得益彰,將人的眼球牢牢鎖定。三原色的沖突十分大膽,在雕塑設計中應用較少,但卻能展示出極強的精神特征,因此更加適用于低齡的教育場所。
(二)處理手法創(chuàng)新
目前,城市雕塑作品的處理手法主要包括兩種,即為對比統(tǒng)一和重復漸變。首先,在運用對比統(tǒng)一手法時,設計人員不僅要從形式角度出發(fā)來展開對比,同時也要兼顧到雕塑的線條、色彩以及明度差異等等。此外,設計人員還要綜合考慮到城市空間與設計主題,靈活運用強弱和明暗對比,進而打造出粗中有細、曲直簡繁的設計效果。其次,在運用重復漸變的處理手法時,設計者應當更加重視作品本身的視覺觀賞性,盡可能的讓造型更加多變,呈現出更有辨識度的藝術效果。此種手法可以讓城市雕塑變得生機勃勃,但對于制作工藝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合理選擇雕塑材料與工藝。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代城市的不斷發(fā)展需要有雕塑藝術的支持。在日后,設計者應當更加重視對當代城市雕塑的傳承,不斷積累設計經驗,積極沉淀歷史文化,在現有的基礎之上開辟出別樣的創(chuàng)新領域。
參考文獻:
[1]王月,張?zhí)烀?,孟思佩,劉芳,夏?淺析城市公共雕塑與公共空間——以張家口清水河沿岸雕塑為例[J].建材與裝飾,2017(42).
[2]胡剛.城市雕塑對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24).
作者簡介:楊山青(1982-),男,苗族,湖北省恩施市,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