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霖
摘 要:在高等院校的美術課程教學進行完善和精心細分的大背景下,美術已經轉變成單純的藝術和現代化的美術,在教學中除了需要加強專業(yè)的藝術知識和理論課程的教學外,還應當加強對藝術情感性的培養(yǎng),這也是我們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學;感性;重要性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高校中各專業(yè)的設置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美術專業(yè)也被細分成許多類,其中藝術和設計專業(yè)為主要學科。而美術課堂教學本身又是一個特殊的教學方式,因為一切藝術表現形式都必須是以人們的審美活動為教育中心,是創(chuàng)造力的主體思想和客觀現象互相碰撞的產物,是人們心靈所感悟的事物和文化,其間蘊藏著較為突出的情感和性質要素,情感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說就是藝術的本質和生命。因此,美術課堂教學要區(qū)別于其他的教學模式,在對技術,理論進行學習的同時,要注重感性的培養(yǎng)。同時,美術與其他的藝術一樣,在我們提出了某種理論特征時,必須在作品中投注其精力的顏色,才會取得成功。只有與情感世界緊密地配合的時候,意識形態(tài)才會誕生。對于剛剛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行業(yè)的高校學生而言,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際操作上均存在難度。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修養(yǎng)
在美術基礎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出存在的問題,那就是,學生的書寫意識和邏輯思維能力雖然都比以前提高許多,但是對于物體的精神氣質卻一直掌握不好,單一的表征再現形態(tài)和語言表達方式掌握比較快,但是要抓住物體的韻律卻很難得心應手。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并沒有真正地培養(yǎng)自己對美學藝術的感受及觀念,沒有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將自己對于事物的感受與情趣表現出來。他們把自己的美術作品簡單地認為是一種主觀的模仿和照抄,只是為了追求相似,作品的思想和感覺還是一直處于昏昏之中,這就造成了與主觀客體的矛盾、脫節(jié),盡管他們也有一些思想意識,但由于對美術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的理解和認同程度不足,也就表達不出他們鮮明、獨特的精神感受。就好像他們沒有那種心靈上情憫的感覺,沒有那種精神上的張力。所以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情感修養(yǎng)一直都是我國高等院校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研究課題。
二、認識到美術教學的特殊性
美術本身作為一門藝術,它的根本和真諦也并非單純地在于"泥實",而是在于形神并重,這方可稱之為上乘。南齊時期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首次明確地提出了“六法論”,其第一個特點便是“氣韻生動”。那種僅僅有形而沒有精髓的藝術作品,雖然筆筆很準確,但絕對不是一件藝術品。生物學掛圖上的一匹馬,準確地認為與真正的馬毫無二致,但這僅僅是一幅簡單的照片,而徐悲鴻筆下的馬,只是用少量的水墨在紙上幾十筆進行了勾勒,與其它的馬相比,可能也并非“真”,但他所描繪的馬卻是躍然紙上,靈動綽約栩栩如生。它具有一種強烈的視覺動感,美感,飛翔之情。究竟為何呢,就是因為大師在進行繪畫過程中都會把自己所需要表現和繪畫的對象做恰當的夸張和變形手法,而這些都可能是來源于他們飽滿的情感和經驗。鄭板橋曾經提到過一段“素梅”圖案的繪制,他曾講到“江館清秋晨起觀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樹之間。胸中興致遂生具有如水的繪畫。其實我們胸中的大青本身就不是眼中的大青亦。因而使用磨墨研紙,落筆煅燒制成的變相?!边@段篇幅的文章真是一個絕妙的高度,道出了其藝術的本真。這里我們所要講到的“胸有畫意”,不僅僅是因為對竹子有了一種美學藝術創(chuàng)造上的沖動,而是因為它以主體的審美情緒和對外界事物的接觸和交匯,形成一種盎然的審美和藝術情趣,內心深深地激起竹子的郁郁蔥翠的意象。
三、要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藝術情趣
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興趣,要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知自我。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要具有自己的審美觀念與個性,對于人的生活與世界的追求也需要自己有著不同的了解與認知。那些在現實中總步別人之后毫無創(chuàng)意的畫家,對自己的藝術思維結構充滿了模糊印象,就其自身而言,這種藝術家并沒有具備畫家的洞察力及文化氣質,最終也只能成為一個手法拙劣的“畫匠”而已。一個優(yōu)秀的畫家必須具備廣博知識儲備和良好道德修養(yǎng)。凡高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造燦爛的美麗驚世之作,主要是因為他不僅對當代大師們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深刻的探索與研究,而且本人也是個出色的作家與哲學家,他把美麗的文化遺產傳承給整個社會,他的美妙感性令整個世界都受到震撼。畢加索通過自己主觀情緒和可感性思維表達的方式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藝術作品,他的這種思維表達方式本身就是一種不尋常的藝術水平,是基于對各種事物的理解和認識而進一步地發(fā)展形成的。同時在亞里士多德、但丁、列奧納多和歌德等人的許多詩歌作品中,其作者自身與他們作品的人物形象、個性緊密相關。每一種觀點見解都滲透著一種感性的意義,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認真地運用掌握知識的深度與范圍,時刻把這些知識聯系于自己的專業(yè),將這些知識通過自己的感悟性有效地應用于自己所掌握的專業(yè)。藝術是豐富且微妙的,是一個藝術家對其創(chuàng)作本身的寄托。我們既然想要展現出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感性,就沒有必要搞一個范疇,也沒有必要將藝術束縛在象牙塔里與世隔絕,這樣藝術可以自由發(fā)展。我們在進行美術課堂的教學中一定要鼓勵小組的學生大膽表現自己的個性,鼓勵他們將那種與其他人不同的獨特情趣和感受大膽地展示出來,唯有自身的感性與多變的思維模式,才能夠描繪出藝術的本質與真諦。每一位畫家都應該具有自己的思想狀態(tài),通過這樣的形式培養(yǎng)大家正確地認識思想情懷,強化自己的審美藝術觀。
四、小結
總之,高校美術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宗旨就是為了充分地培養(yǎng)、發(fā)揮學生的美術潛質與想象力,純粹的美術與實用美術都僅僅是藝術的一種外延屬性與表現形式,最終還是需要藝術家感性與情緒的傾注。一件超長生命力的藝術品,必定是一件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自身風格的藝術品。而這種風格的形成恰恰從美術課堂教學中開始。
參考文獻:
[1]秦榮輝. 淺議如何在大學美術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 明日風尚, 2019, 000(015):P.72-72.
[2]連文靜. 淺談如何在高校美術教育中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和能力[J]. 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9, 000(007):251-251.
[3]郝相. 高校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探微[J]. 北極光, 2019, 000(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