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 方
(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長征和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的英雄史詩和不朽的精神豐碑,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我們要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弘揚長征精神,永葆共產黨人的精神本色;在高校必須采取多種途徑弘揚長征精神,讓青年人了解長征、了解長征精神,讓長征精神永續(xù)傳承下去。貴州人民為中國革命做出過重要貢獻,老區(qū)人民十分珍視這一寶貴財富。貴州省作為革命老區(qū),在挖掘、研究和弘揚長征精神方面有著諸多積淀和優(yōu)勢。新時代要不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高校弘揚長征精神,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老區(qū)高校和思政課教師的歷史使命,要使這種態(tài)勢永久保持下去。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長途戰(zhàn)略轉移行軍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不屈不撓、英勇奮斗的崇高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6年,多支中國工農紅軍的“西征”(后稱為長征)是人類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紅軍指戰(zhàn)員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革命事業(yè)和革命理想無比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xiàn)出的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無產階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現(xiàn)出的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格,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雖至今仍有不同表述,但一般可集中歸納為: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最顯著特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xiàn),是保證我們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1]
國內關于紅軍長征精神的專著是黃宏所著《長征精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這部書。黃在書中總結的長征精神是:“無比忠誠,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氣概;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創(chuàng)新膽略;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的團結精神;聯(lián)系群眾、革命為民的崇高思想?!盵2]這個總結就內容來說是充分的,但作為通俗易懂、直指實質的“精神”,最好再能精煉一些,這須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而繼續(xù)探索和凝練。
長征精神在貴州主要表現(xiàn)為“遵義會議精神”。對遵義會議精神的闡述和概括盡管有所不同,但基本內涵主要有“堅定信念、不怕困難;實事求是、勇于反思;獨立自主、勇闖新路;民主團結、敢于批評”[3]等等方面。
長征精神被稱為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的英雄史詩和不朽的精神豐碑。如果說,在中國共產黨漫長的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現(xiàn)代化建設中創(chuàng)造的諸多“精神”尚有待歷史和時代檢驗的話,那么長征精神是毫無疑問地成為共產黨人的精神坐標的。這是長征和“長征精神”的偉大之處,它超越了時代、超越了階級,不僅僅是共產黨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抗爭、堅定信仰、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精神的典范和集中體現(xiàn)。
無論是黨史學界還是普通的中國人,都將長征精神視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偉大英雄史詩和不朽精神豐碑,這是毋庸置疑的。毛澤東用“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4]來總結偉大的長征。長征是被迫進行的,是江西瑞金的中央根據(jù)地因路線問題、自身力量局限、蔣介石集團的長期圍剿、共產國際的“左”傾指示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使中央蘇區(qū)無法立足而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移的結果。長征過程中,中央基本上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糾正了王明“左”傾路線在黨內的統(tǒng)治,撤銷了李德和博古的軍事指揮權,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正如后來陳云和鄧小平所回憶的那樣,從此中國革命翻開了新的歷史一頁,面貌為之一新。
鄧小平多次談到長征,肯定了長征時期尤其是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之后對我們黨的偉大意義。他總結說:“長征的前一段,因為沒有毛澤東同志的指揮,所以就犯錯誤?!盵5]有了毛澤東的領導,中國革命即煥然一新了。鄧小平在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的中央工作會議所作的報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稱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為“新長征”[6]。之后,他多次有“新長征”的提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談到長征、談到長征精神。2016年,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我們的事業(yè)發(fā)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7]
總之,今天的共產黨人,不但尊崇長征在歷史上的偉大意義,同時將長征升華為一種永不懈怠、堅守信念的崇高信仰和精神追求。無論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鄧小平,抑或現(xiàn)在黨的總書記習近平,常有“新長征”的提法。長征精神已經融入到黨的精神血液之中。
(1)經過貴州的紅軍隊伍
先后進行長征的有4支紅軍隊伍: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后改稱紅一方面軍),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陸續(xù)出發(fā),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西吳起鎮(zhèn)(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fā),1935年9月15日到達陜西延川永坪鎮(zhèn),同陜甘紅軍會師,同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于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陜蘇區(qū),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fā),向岷江地區(qū)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后與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fā),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紅軍長征中,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和紅二方面軍,均經過了貴州。中央紅軍曾一度欲在貴州落腳,打算在貴州創(chuàng)建新的革命根據(jù)地。1934年12月,黎平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戰(zhàn)略方針之決定》認為:“新的根據(jù)地區(qū)應該是川黔邊區(qū)地區(qū),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qū)?!盵8]181之后,1935年1月召開的猴場會議也予以確認,當時提出的口號為“創(chuàng)造川黔邊新蘇區(qū)根據(jù)地”、“徹底粉碎敵人五次圍剿”、“消滅蔣介石的主力部隊”[8]193。據(jù)陳云在《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中所言,在遵義會議上,中央一致決定,紅軍“渡過長江在成都至西南或西北建立蘇區(qū)根據(jù)地”,理由是“四川在政治上、軍事上(與四方面軍的更好配合,背靠西康一個空無敵人的區(qū)域)、經濟上都比黔北好”[8]230,且貴州“地瘠民貧”、群眾基礎弱等不利因素,最終中央決定放棄在貴州建立新的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的想法。
(2)紅軍在貴州召開許多重要會議
貴州是紅軍長征的重要省份,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中央紅軍長征在貴州期間,黨中央召開了以遵義會議為代表的一系列會議,具體包括從1934年12月到1935年3月這段時間召開的黎平會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雞鳴三省會議、茍壩會議等。其中,黎平會議否定了原定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做出了向遵義方向前進的戰(zhàn)略決定,是遵義會議的基奠;猴場會議重申了黎平會議的精神,并加強了政治局對軍委的領導,是遵義會議的前夜;遵義會議解決了黨內所面臨的最迫切的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雞鳴三省會議繼續(xù)鞏固和擴大遵義會議成果,完成了中央最高層組織調整任務;茍壩會議進一步鞏固和保證了毛澤東在黨內、軍內的地位,使遵義會議提出的“改組黨中央領導、特別是軍事領導”的任務最終得以圓滿完成。
(3)紅軍長征中在貴州發(fā)生的重要事件
紅軍長征中在貴州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典型的如遵義會議、四渡赤水等。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首次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重大問題的第一次會議。這以后,中國革命一定程度上開始擺脫共產國際的干擾和束縛,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開始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評價說: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并且在這以后能夠戰(zhàn)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新局面。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9]。紅軍的“四渡赤水”出奇兵也主要是以貴州為主要戰(zhàn)場的。紅軍一渡赤水為赤水、土城附近地域由宜(賓)瀘(州)間北渡長江;二渡赤水紅軍又回師黔北,完全出乎蔣介石的意外,主要在遵義以北的婁山關地區(qū);三渡赤水是由遵義再進川南,地點在遵義、鴨溪地區(qū);而最后四渡赤水乃是中央紅軍創(chuàng)建川黔邊和川滇黔邊根據(jù)地,在赤水河流域進行的運動戰(zhàn)役。
(4)紅軍在貴州的休整
在紅軍占領遵義城期間,得到了從江西瑞金出發(fā)以來第一次休整機會,糧食補給、傷員救治和“擴紅”都得到了改善。此外,由于紅軍進駐貴州前后得到貴州當?shù)氐叵曼h的有力配合,群眾工作開展得很有起色。紅軍進駐遵義城時,得到群眾夾道熱烈歡迎,還與當?shù)厝罕婇_展了打籃球等聯(lián)誼活動,一片歡欣鼓舞場面,這是很難得的。紅軍的到來,也對貴州當?shù)氐母锩顒佑兄薮蠊奈枳饔?。紅軍長征過貴州期間,建立了長征時期唯一的“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簡稱貴州工委),在云貴高原掀起了革命熱潮,有力促進了貴州的革命活動。要知道,在此之前,黨在貴州的群眾基礎是相當薄弱的。
紅軍途徑貴州期間進行了諸多革命活動,使貴州這個中國西南邊陲的封閉落后省份,一度成了中國革命的最前沿、變成中外關注的一個焦點。紅軍也讓許多人了解了貴州。貴州人民十分珍視這一光榮歷史。
貴州作為紅軍長征途徑的重要省份,作為一名貴州工作的黨史教學和研究者,將長征及長征精神作為一個研究方向是一份責任。筆者通過近幾年不斷的搜集和整理,手中掌握了一百多本(套)的長征史料。但長征史料極多,長征所經過的省市、縣區(qū)幾乎都會有相應的史料出版,這還不包括新增的研究論文。長征史料尚有許多挖掘的空間,筆者將一直努力搜集整理相關資料。這里僅按時間順序舉隅貴州省內搜集和出版的若干代表性史料和文獻。
遵義會議紀念館編《紅軍長征在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是比較早的一部史料匯編;貴州省革命文物歷史文物調查征集辦公室編《黔山紅跡——紅軍在貴州的革命活動》,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貴州社會科學院和貴州省博物館于1983年編寫的《紅軍長征在貴州史料選輯》(內部發(fā)行),出版較早,包括歷史文獻、歷史回顧、敵偽資料和其他4部分,尤其是敵偽資料比較豐富,這個體例也是以后諸多長征文獻中經常采用的體例;中共貴州省委黨史辦“紅軍在貴州資料編研組”編寫的《紅軍在貴州資料匯輯》(第一、二、三輯),1983年版;貴州省博物館編《紅二、六軍團,紅七軍、紅八軍在貴州革命活動史料選輯》,1984年版;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長征大事典》(上、下冊),是一部鴻篇巨制,總計520余萬字,史料十分詳實,但前后編纂僅用時十個月,目錄較為籠統(tǒng),查閱不方便;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追尋紅軍在貴州的足跡》,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遵義會議紀念館編《遵義會議前后紅軍政治工作資料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其他貴州省內的研究論文亦十分豐富,限于篇幅不再舉例。
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多次做出專門指示。特別是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全國高校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盵10]中央以黨的總書記主持、以思政課和思政教師作為主題和對象,召開全國性的專門座談會,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足見中央對思想政治建設的高度重視??倳浀闹v話,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新要求,使思政課教師備受鼓舞,同時,也倍感責任重大。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政課建設取得了很大進步。對革命老區(qū)高校來說,響應黨中央號召,將老區(qū)的紅色精神資源融入到思政課之中,是順理成章的。筆者對此有著初步的實踐探索。
近幾年高校思政課建設進步大,這是普遍的共識。主要體現(xiàn)為思政課教師培訓、交流增多,課程建設力度增強,思政課經費投入增大三大方面。首先,思政課交流研討會以及教學方法的交流、評比等明顯增多,思政課教師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在科研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許多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思政課教學、科研、培訓等方面,日趨活躍,也取得了許多進步。其次,思政課課程建設力度增強,通過諸如慕課、“5+1”教學評比、思政課教學評比、“金課”專題教學等項目的實施,思政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普遍有了提升。最后,思政經費投入增大。一些高校提高了思政課教師待遇,設立了“思政專項津貼”,這些措施激發(fā)了思政課教師更好地投入到思政教學和研究中去。此外,這幾年國家對思政課的研究投入明顯增大,在國家層面設立了國家社科基金思政專項。地方也增加了思政課題的資助范圍和力度。
貴州作為革命老區(qū),作為遵義會議精神的誕生地、長征精神誕生地之一,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筆者認為,把長征和長征精神作為革命老區(qū)思政課的專題內容,是切實可行的。理由如下:
(1)長征精神立意高
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xiàn)實中,長征及長征精神都是具有全黨、全國意義的一種偉大和崇高的精神信仰和追求,能夠催人奮進。長征精神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和轉折時期所誕生的偉大革命精神,長征是被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重大戰(zhàn)略選擇,黨和紅軍非但沒有被打垮,反而在極端險惡的環(huán)境下獲得了發(fā)展,錘煉了隊伍,是壯麗的精神豐碑和不朽史詩。如果說有些“精神”可能尚需要時間檢驗的話,那么長征精神無疑是最不怕接受檢驗的豐碑,它不但是共產黨人的,也是中華民族的,甚至是世界的。對此,無論是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還是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均對此有過生動的描述。這兩本書早已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名著,在西方世界有不小的影響。長征精神成為世界人民了解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人的一扇重要窗口。中國共產黨人百折不撓、堅強有力、信念堅定的形象,和近代中國人留給西方人的貧窮、落后、愚昧、軟弱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想而知,當這些共產黨人的形象傳到西方世界,他們會怎樣驚愕和欽佩?
(2)長征精神與貴州密切相關
作為中央紅軍的紅一方面軍并未在貴州建立根據(jù)地,其他紅軍在貴州建立根據(jù)地的時間也是短暫的,但貴州可理直氣壯稱為革命老區(qū),為什么?筆者認為,一是紅軍在長征中的危急關頭,在貴州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路線在中央的領導地位,中國革命面貌為之一新,成為界線明顯的“轉折點”,正是有了遵義會議,才有了中國革命的未來,中國革命才化險為夷、險中求生,這并非危言聳聽;二是紅軍長征時期建立了唯一一個省級的工作委員會——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有效鼓舞和推動了貴州革命的發(fā)展。貴州省工委是長征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級黨組織,它表明即便是在最危急的關頭,黨的組織仍然在發(fā)展著,中國革命沒有被反動勢力所嚇倒,它仍然在有條不紊地發(fā)展著。長征與貴州密切相關,貴州境內的舊址、博物館、紀念館等等紅色資源亦相當豐富,對于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極大地利優(yōu)勢,這也是革命老區(qū)的獨特優(yōu)勢。
(3)長征精神與課堂教學可無縫對接
筆者從2017年開始,一直從事中共黨史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教學工作,研究工作則更早一些。“中共黨史”課是筆者在全校范圍內所申請開設的“通識任選課”,目前已經開設了4輪,只要有學生選,筆者就會長期堅持講授。筆者在講授這門課時,采用專題教學的形式,且從一開始即將“長征——偉大的戰(zhàn)略轉移”作為一個專題來講授,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許多同學聽了長征的故事以后,頗為感動。受此感染,學生在中期學習成果的PPT課件展示中,選擇了這一專題作為自己的展示內容。作為思政課教師,感到非常欣慰。此外,可將長征及長征精神融入課堂作專題講授的課程,還有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這門課,講授原理和黨史課是一樣的。這里僅僅是將長征和長征精神納入到已有的課程的課堂教學之中。
另外一種方式則深入一些,即開設專門的“紅色精神”課,或者在研究生層次開設專門的長征課程。紅色精神課即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在特定地區(qū)產生的有著典型意義的“精神”資源,專門開設一門課程。一般來說,“精神”誕生在哪里,課程即開設在哪里,這樣的思政課效果會更好一些。例如我們當前所闡述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遵義會議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分別開設在這些省份,可就地取材,非常方便,又貼近生活。通過這些在革命年代誕生的精神財富來激勵和滋養(yǎng)當代年輕人不忘初心、奮發(fā)有為的品格,樹立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報效祖國、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理想。
黨史課如若作為通識選修課,首先依賴于高校開設通識選修課這個制度設置。目前全國開設通識選修課的高校很多,但將黨史課作為通識選修課開設的高校尚比較少。筆者根據(jù)所在學校的黨史課教學實踐,得出一些經驗,希望對同仁有所裨益。
(1)突出重點、化繁就簡的專題教學
從1921年建黨到今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近一百年時間。這一百年是中華民族從民族獨立到民族復興的一個過程。中華民族偉大革命是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的社會主義建設也是可歌可泣的。中共黨史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內容卻十分豐富。因此,要講好黨史,要克服“大而空”和“事無巨細”兩種片面性。在有限的課時內講出沁人心脾的內容和較高的水平,在內容等選取和方法的使用上,需要下一番工夫。筆者認為,專題教學是一個好方法。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把黨史課內容列為如下若干專題:建黨、三大起義、紅軍長征、延安與抗戰(zhàn)時期、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革、改革開放、黨史人物等這十個專題。專題選擇主要做如下考慮:一是專題之選取須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轉折性意義的歷史大事件;二是此選題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能夠將前后內容串聯(lián)起來;三是不能回避問題,也要講一些存在錯誤、失誤的歷史及黨自我革新、改正錯誤糾正失誤的做法,這些歷史雖然敏感和尖銳,但是能給學生以更深刻的啟迪和思考。
(2)聯(lián)系時事、實踐運用的討論式教學
討論式教學年代久遠,是一種古老卻簡便有效的教學方法。當前,有一種以討論式教學為基礎的“對分課堂”教學法,其實質仍然是一種討論式教學,它加強了課堂討論的比重和分量,甚至達到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在時間上“對半”“對分”的程度。討論式教學很可能成為未來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它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要求學的轉變。討論式教學,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新要求,師生雙方在課前準備方面要花更多時間,但上課效果更好。另外,學生的課堂討論和發(fā)言,也確實能考察出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以及知識、能力和水平,是考核學生的有效方法。
黨史教學的基本職責是向學生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包括歷史事件、人物,以及理論和方法等等,讓學生掌握一定黨史知識和政治素養(yǎng),啟迪思考,增進學生愛國愛黨感情。但如果單從歷史視角來講述,不能聯(lián)系實際,往往有失單薄和空洞。因此,在課堂討論之時,完全可以以歷史視角來審視當下時事,這也是唯物史觀的實踐運用。例如,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筆者帶領學生探討改革開放之偉大意義;在十九大召開之年,帶領學生探討它對中國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等等。將黨的歷史和當下時事政治聯(lián)系起來,往往會取得理想效果。此外,為加深這種聯(lián)系時事的效果,還可以讓學生分組準備課件的形式,讓學生自己上講臺講課。這樣的益處是,對教師來說,可以考察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學生來說,可以加深其所講課程的印象,就鞏固知識來說,這種是理想形式。缺點是這種方法費時費力,無法精確考察組內其他成員的情況。
(3)抓住學生興趣,甄選教學內容
通識課任選本身即是以學生興趣和發(fā)展有望為導向的,“任選”方式保證了學生以興趣為導向選擇感興趣和需要的課程。學生選課是自主的,學生能夠選修某門課程,本身就是感興趣的。據(jù)筆者問卷調查,在回答“選修黨史課的原因”時,“自己感興趣”占54.9%;“老師講得好”占22.2%;“能夠得學分”占8.5%;“偶然選的”占10.5%;其他3.9%(問卷對象240人,收回問卷153人)。因此,“興趣”仍然是學生選修此門課程的關鍵因素。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和考察學生的興趣所向,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有所側重和重點講述學生所關心和關注的問題。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好。根據(jù)問卷統(tǒng)計,學生最感興趣還是歷史事件,占49.67%;黨史人物26.80%,時事熱點21.57%,黨史理論0.65%,其他1.31%。可以看出,學生在時事政治、黨史人物和黨史事件中,更傾向于歷史事件。但是,這和筆者另外一個學期的統(tǒng)計有所不同,這次統(tǒng)計中,選擇黨史人物的學生占76.75%,13.95%選擇歷史事件,9.30%選擇時事熱點(問卷對象60人,收回問卷43份)。筆者分析,這種差異和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內容的差異以及教師的引導密切相關。當教師講黨史故事講得較多且生動的時候,學生愛聽歷史事件;而當教師將歷史人物講得較多且生動的時候,他們就選擇人物了。對于非相關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興趣并不固定,可塑性很強,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
在黨史人物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是毛澤東26.8%、周恩來26.8%、鄧小平17.6%、彭德懷1.9%。此外,還有的學生混淆黨的人物和其他歷史人物的界限,例如填寫張學良5.2%、蔣介石4.6%、袁世凱0.6%、隨便寫的5.9%(問卷對象240人,收回問卷153人)。在另外一個學期的調研中,學生最感興趣的黨史人物分別是周恩來(16.3%)、毛澤東(9.3%)、鄧小平(9.3%)、陳獨秀(6.9%)、李大釗(4.6%)、彭德懷(4.6%)(問卷對象60人,收回問卷43份)。
在黨史事件中,學生感興趣的選項,選擇抗日戰(zhàn)爭的15.7%(問卷選項中包括抗日戰(zhàn)爭、盧溝橋事變、九一八事變),文化大革命9.8%,紅軍長征9.2%,西安事變7.2%,改革開放6.5%,遵義會議6.5%,百團大戰(zhàn)3.9%,抗美援朝3.2%,南京大屠殺3.2%,五四運動2.6%(問卷對象240人,收回問卷153人)。因此,抗日戰(zhàn)爭、文革和長征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
(4)發(fā)揮革命老區(qū)優(yōu)勢,彰顯實踐教學
當前的思政課教學,越來越重視實踐教學。筆者還參加過專門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研討會。各高校也探索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好實踐教學。但總體感覺實踐教學形式比較單一、投入不足,有的高校的實踐教學還流于形式,學生填表了事。筆者認為,思政課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是必然趨勢,因實踐教學的確既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又能加強學生的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教育。問題是如何讓學生走出課堂,將實踐教學與課堂講授銜接起來,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復合型教學來提升教學效果?革命老區(qū)因有著諸多的革命舊址、遺址、博物館等等,開展革命傳統(tǒng)方面的實踐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開展好實踐教學,需要不斷探索。黨史課作為通識選修課的教學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教師授課對于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認知以及價值判斷,是有直接效果的。例如學生在回答興趣傾向問卷的時候,整體仍然在教師所授內容的框架之內。學生因興趣任選課程的時候,他們的可塑性仍然是很強的。
總之,長征精神作為共產黨人的精神底色和寶貴精神財富,需要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將長征精神采取多種形式納入到革命老區(qū)高校的課堂中去,讓大學生了解長征、了解長征精神,自覺接受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革命老區(qū)在弘揚紅色文化方面有著獨特優(yōu)勢,這也是革命老區(qū)高校的歷史責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這項工作十分有意義。當前全黨正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將這一主題制度化。筆者認為,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正當其時,又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