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亮
(中國氣象局 氣象干部培訓學院,北京 100081)
貧困是困擾中國人幾千年揮之不去的夢魘。幫助人民擺脫貧困,是歷代先賢暢想、努力卻又求而不得的夢想。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在黨即將迎來百歲生日之際,中國人民真正迎來了徹底擺脫絕對貧困的曙光,正一個也不少地步入全面小康社會。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單獨用一個專題闡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zhàn)脫貧攻堅”,內涵豐富,思想深邃,集中展現了新時代黨在扶貧工作中的“五個實”。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展開扶貧工作后,曾經出現過兩個情況,一個是以當時的扶貧標準,貧困人口減到3000萬左右就減不動了,另一個是戴貧困縣帽子的越扶越多。這次脫貧攻堅扭轉了這種趨勢。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3046萬人,再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fā)生率由10.2%降至0.6%[1]。年均脫貧人數1335萬人,是1994年至2000年“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期間年均脫貧人數639萬的2.08倍,是2001年至2010年第一個十年扶貧綱要實施期間年均脫貧人數673萬人的1.98倍。到2020年2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中仍未摘帽縣僅剩52個,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接近完成,不是以降低標準換來的,貧困群眾收入水平確有大幅度提高。從2013年至2019年,832個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長11.32%,比同期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3.82個百分點。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1]。扶貧成績是實實在在的,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哪些群眾現在最需要幫助?下一階段工作更多向誰發(fā)力?從區(qū)域上看,"三區(qū)三州"是深度貧困地區(qū),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需要高度重視。從行政區(qū)劃看,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1]。從特殊人群的角度看,一方面“在剩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殘疾人的比例達到45.7%”[1],這些群眾需要更多幫助;另一方面,還有“存在返貧風險的近200萬和存在致貧風險的近300萬人群”[1],也要實施針對性預防措施。從區(qū)域到行政區(qū)劃,再到特殊人群,貧困對象辨識清晰。
習近平總書記曾比喻,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黨追求的不是數字脫貧,而是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困難群眾在哪些方面最亟需幫助?下一階段工作更多向哪些領域發(fā)力?習近平總書記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主要是讓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不失學輟學;實現基本醫(yī)療有保障主要是所有貧困人口都參加醫(yī)療保險制度,常見病、慢性病有地方看、看得起,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過得去;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讓貧困人口不住危房;飲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讓農村人口喝上放心水,統(tǒng)籌研究解決飲水安全問題。這是國家統(tǒng)一的基本標準,但各地情況不一樣。比如,對住房安全有保障,南方住房要注重通風,北方住房要注重保暖;對飲水安全有保障,西北地區(qū)重點解決有水喝的問題,西南地區(qū)重點解決儲水供水和水質達標問題?!保?]160在中央召開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列舉收入數據,更強調了困難群眾的吃、穿、教育、基本醫(yī)療、住房安全,以及進村山路、村中小路、鄉(xiāng)村醫(yī)療水平、飲水安全,等等。扶貧工作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正是源于脫貧攻堅真正讓貧困群眾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重要保障正是在于脫貧檢驗指標的細致具體。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扶貧攻堅是誰的責任?誰要在下一階段扶貧工作中更多發(fā)力?習近平總書記首先明確這是黨中央的責任,“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1]。同時指出,“各省區(qū)市都層層簽了軍令狀”[1],各省區(qū)市主要負責同志有主體責任。從具體責任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yè)單位干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目前在崗91.8萬”[1]。從專項責任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要開展督查巡查,加強常態(tài)化督促指導”[1]。從黨中央,到省區(qū)市,到縣鄉(xiāng)村,到具體同志,責任清晰,層層壓實,同向發(fā)力,才能匯聚合力,形成偉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實里做。對象清晰、目標明確,下一階段工作如何發(fā)準力、發(fā)好力?從總體思路看,不光有“輸血”,而且要自身“造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開發(fā)式扶貧方針,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靠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美好明天。針對有些地方“一方水土養(yǎng)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他講到易地扶貧。他還指出,通過產業(yè)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游扶貧以及生態(tài)扶貧、退耕還林還草等,以脫貧攻堅統(tǒng)攬貧困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針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他提出,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wěn)定,扶上馬送一程。可以考慮設個過渡期,要加快建立返貧監(jiān)測和幫扶機制,等等。正是這樣的精準扶貧方略,才能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才能使千年夢想圓夢人間。
黨的扶貧工作成就舉世矚目,脫貧攻堅戰(zhàn)即將取得全勝。新時代扶貧工作成績效果實,是源于目標對象實、檢驗指標實、責任主體實、作風舉措實。這“五個實”背后飽含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堅定的人民立場,濃郁的人民情懷。
人類歷史上,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豆伯a黨宣言》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最終追求是實現人類的解放,“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保?]294“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保?]283“兩個絕大多數人”,不僅包含著人民群眾是價值追求的判斷,也包含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實現價值目標的手段與途徑,彰顯了目標與途徑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是習近平總書記人民立場、人民情懷的理論根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保?]15,他反復告誡全黨,“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2]48,“我們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4]295。扶貧攻堅中“一個都不能少”“共建共享”等思想,正是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進一步延伸、細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多次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2]32,“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5]。民本思想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命題,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政治倫理的核心思想?!懊裎┌畋荆竟贪顚帯?,“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等等,闡釋了國家、政權的前途命運最終取決于民心向背。為政者要了解民眾之所需,即“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也要了解民眾之所憂,如“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根基,是習近平總書記人民立場、人民情懷的文化根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典,“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6],“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7],等等,以闡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決定著執(zhí)政黨的生死存亡”[8]368等重大論斷,展現了傳統(tǒng)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新時代中國的交匯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
1969年年初,15歲的習近平來到陜北農村插隊當知青。最初踏上黃土地時,他也曾迷茫、彷徨。但在七年后離開時,他已有了堅定的信念,那就是,“要為人民做實事!”習近平總書記回憶這一段時光,“那時候,我和鄉(xiāng)親們都住在土窯里、睡在土炕上,鄉(xiāng)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碑敃r他就立下心愿,“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xiāng)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經常吃上肉?!痹浺欢味潭痰幕貞浿?,他兩次提到,“我了解鄉(xiāng)親們最需要什么!”“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保?]正是這段艱苦的知青歲月,讓他對于貧困有了深刻認知,使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也促使他日后抱定“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的決心。
改革開放之初,習近平來到河北省正定縣。通過調研,他很快掌握到這個“農業(yè)學大寨”先進縣的民生實情,即“畝產過千斤可農民還吃不飽,他們偷著到外縣換山藥干吃”。習近平明確提出,“吃飯問題是解決正定問題的當務之急”[10],并沖破傳統(tǒng)模式,大膽創(chuàng)新,通過發(fā)展“半城郊型經濟”“大力發(fā)展商品生產”等,終于使正定脫下了“高產窮縣”的帽子。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間,他反復強調,“共產黨人的宗旨是永遠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領導要有水平,水平從哪里來?水平來自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和掌握,而規(guī)律性東西,正是蘊藏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中”。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四下基層”:“一是地縣領導到基層去現場辦公;二是各級領導建立群眾接待日制度;三是領導干部同基層單位掛鉤聯系;四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薄稊[脫貧困》中“弱鳥先飛”“扶貧先扶志”“因地制宜”“滴水穿石”“越窮的地方越要辦教育”“貧困區(qū)注重廉政”等經典論斷,無不飽含著濃郁的人民情懷。
從梁家河的知青、黨支部書記,到河北正定縣委書記,到福建寧德地委書記,到浙江省委書記、上海市委書記,到黨的總書記,從村到縣到市到省到中央,習近平一步一個腳印從最基層做起,時刻牢記群眾,時刻以人民為中心。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總書記的習近平向世人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保?]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除了收錄《全面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任務》《譜寫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全面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等文章,全面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扶貧工作的總體思路。還收錄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文章。文章飽含濃郁的人民情懷,深刻闡釋了要“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等重要內容。
經過持續(xù)奮斗與積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zhàn)也前所未有。廣大黨員同志要反復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的原著、原文,進一步深入理解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站穩(wěn)人民立場,傳承人民情懷,以總書記“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狀態(tài),不負新時代,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