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婷
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yī)院血透室,湖南省衡陽市 421002
血液透析是將體內的血液引流至體外,清除血液中的雜質和多余的水分,平衡電解質,達到酸堿平衡的效果,最后將其導回體內。血液透析已在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且治療效果顯著[1]。但在實際護理過程中,血液透析還存在各種護理缺陷,引發(fā)了各種醫(yī)療事故,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本文就血液透析護理缺陷發(fā)生的相關因素及應對措施進行探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需使用血液透析方法治療的患者共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35~76歲,平均年齡(48.7±4.3)歲。所有患者皆為需要使用血液透析方法進行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對患者的臨床資料和具體病情進行搜集和解析,找出血液透析中存在的護理缺陷,針對有關問題給出解決辦法。
1.3 觀察指標 對血液透析護理缺陷的常見類型進行觀察,根據例數得出其影響程度所占的百分比。對護理過程中的發(fā)生因素進行對比,根據例數得出護理缺陷所占的百分比。根據護理出現(xiàn)問題的時間段進行對比,根據例數得出具體的時間分布情況。
2.1 血液透析護理缺陷常見類型對比 血液透析護理缺陷的常見類型中,血液透析中失血占比最高,其他依次排序為錯誤的參數設置,血管通路血腫,錯誤使用透析機,機器故障、停電。見表1。
表1 血液透析護理缺陷常見類型
2.2 血液透析護理缺陷發(fā)生因素對比 護理過程中的發(fā)生因素中,未認真觀察評估占比最大,其他依次排序為風險意識不足、未進行嚴格檢查、缺乏護理經驗和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未規(guī)范展開技術操作、上機操作注意力不集中。見表2。
表2 血液透析護理缺陷發(fā)生因素對比
2.3 護理出現(xiàn)問題的時間段 在護理出現(xiàn)問題的時間段中,大多數集中于透析治療中,其他依次為上機環(huán)節(jié)、完成治療后。見表3。
表3 護理出現(xiàn)問題時間段
護理缺陷發(fā)生的相關因素:(1)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質不夠,缺乏觀察力。護理人員未對護理流程進行梳理,沒有可以依靠的操作流程,護理人員對儀器操作不過關,實際操作不規(guī)范。護理人員不能正確使用透析器和抗凝劑,檢查不用心。(2)缺乏護理經驗。缺乏人力資源,護理人員技能使用不熟練,給患者服用藥物不能準確而及時,護理人員工作年限短,缺乏護理高危患者的經驗,風險意識欠缺。(3)安全意識薄弱。在上機治療后,由于患者的催促或打擾,護理人員未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及時觀察,放松了安全意識[2]。護理人員不了解法律知識,對自身要承擔的責任不明確。護理人員對醫(yī)患沖突處理缺乏經驗,容易將醫(yī)療事故擴大化。(4)缺乏社會閱歷。護理人員不善于表達,難以和患者進行溝通,不能通過患者的表情和身體外部情況,發(fā)現(xiàn)患者的疼痛與不適,不能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導致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產生極大的痛苦[3]。
預防和控制護理缺陷的有關措施。(1)增強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性,引入考核制度。護理人員要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學習護理技巧,增加技能熟練度,開展小組互助教學,或醫(yī)院間加強交流。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評估,減少風險的發(fā)生概率。(2)開展安全教育,增強風險意識。對護士的安全文化進行普及,對以往的不良事件進行解析,讓護理人員吸取教訓,了解護理過程中的高危環(huán)節(jié)和因素。對安全教育進行普及,張貼在公告欄,錄入到安全手冊內,定時進行反思和學習。(3)開展心理教學和法律教育。心理教學能讓護理人員使用溝通方式,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問題,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減少醫(yī)療糾紛,提升護理滿意度。法律教育能讓護理人員了解醫(yī)療事故的責任,以及醫(yī)療糾紛的處理措施,能保護自身和患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4)構建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讓護理人員進行科學排班,對護理人員心理做出調控,緩解焦躁、緊張等情緒,幫助精神力的集中,減少工作中的問題[4-5]。在操作前做好儀器調試和預防措施,防止操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對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本文結果顯示,血液透析中失血占比最高,達到64.7%;護理過程中,未認真觀察評估因素占比最大,達到33.8%;護理出現(xiàn)問題的時間段大多集中于透析治療中,占比47.1%。這說明在血液透析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護理結果,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打起精神,時刻注意患者的治療情況。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護理結果,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打起精神,時刻注意患者的治療情況,對護理缺陷進行有效控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