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1)
2019年以來,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習近平指出:“開展這次主題教育,要強化理論武裝,聚焦解決思想根子問題,組織黨員干部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自覺對表對標,及時校準偏差?!盵1]《實踐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相結合的文本典范,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形成的文本源頭。同時,《實踐論》隨著20世紀60、70年代的“毛澤東熱”的興起,一度影響西方革命理論的發(fā)展[2]。正確認識《實踐論》的話語創(chuàng)新性及其當代價值,對我們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進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實踐論》原本并不是一篇獨立的文章,而是毛澤東撰寫《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的第二章第十一部分“實踐論”內容。1949年底1950年初毛澤東訪問蘇聯期間,斯大林主動向中方提出翻譯毛澤東著作的建議,1950年12月出版的第23期蘇共中央理論刊物《布爾什維克》刊登了《實踐論》俄文版。隨后,1950年12月29日的《人民日報》上正式發(fā)表《實踐論》的中文版。不過,由于毛澤東1937年撰寫《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時閱讀了蘇聯教科書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的《辯證法唯物論教程》(李達、雷仲堅譯,1932年出版)、米汀等著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沈志遠譯,1936年出版)等,留下大量的讀書批注,如《辯證法唯物論教程》寫下了一萬多字的讀書批注,《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也寫下了兩千多字的讀書批注。而《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的篇章結構與蘇聯教科書有相似之處,甚至“有些論述是從3本蘇聯哲學教科書中來的(有的甚至一字不差),如該書一開始的‘兩種世界觀的對立’節(jié)中的第一、二段的語錄就是如此”[3]。這導致一些國內外學者對《實踐論》《矛盾論》(簡稱“兩論”)是否存在“抄襲”蘇聯教科書,以及如何看待“兩論”與蘇聯教科書的關系問題產生不同看法。
一是抄襲論。《實踐論》自20世紀60年代就面臨著一些海外學者的質疑,這類學者徹底否認《實踐論》的原創(chuàng)性。有些學者指責毛澤東抄襲了蘇聯哲學教科書,如施拉姆[4];有的學者則責難《實踐論》與蘇聯弗·伊·哈斯哈契赫的《物質和意識》有內容重合之處等。類似的還有網上流傳署名羅冰所寫的《〈毛澤東選集〉真相》的文章,誣稱《毛澤東選集》中由毛澤東執(zhí)筆起草的只有十二篇等。
二是改造說。持這類觀點的學者肯定《實踐論》借鑒和吸收了蘇聯教科書的部分內容,但更強調中國元素、中國實踐等在《實踐論》中的作用。胡喬木指出:“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矛盾論》中的多數論點,是馬恩列或30年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已經提出過的,不能輕易說是他的創(chuàng)見。但毛澤東同志在哲學上確有非常重要的獨到之處?!盵5]持類似觀點還有魏胤亭[6]、雍濤[7]、龔育之[8]、李維武、石仲泉等。李維武指出,毛澤東的“實踐論”固然吸取了當時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成果,但絕不能簡單地視為“深受這種‘原理’文化的影響”的產物,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成果[9]。而石仲泉則通過比較和分析《毛澤東哲學批注集》后坦言:“通過批注可以看到,‘西氏本’(指《辯證法唯物論教程》——引者注)和‘米丁本’(指《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引者注)中的不少觀點及其分析,使毛澤東很受啟發(fā),他以自己的方式吸收了其中的一些有見地的思想,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新思想?!盵10]
三是超越說。持這類觀點的學者不否認《實踐論》與蘇聯教科書的關聯性,但更強調文本對蘇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超越。一些海外學者在研究毛澤東時涉及對《實踐論》文本的評價,指出毛澤東的名著《實踐論》和《矛盾論》遠非對斯大林理論主張的模仿[11]。弗謝沃洛德·胡盧貝里奇(Vsevolod Holubnychy)就認為毛澤東的理論肯定不是來自斯大林或者列寧[12]。學者松村一人也曾評價:“毛澤東的《矛盾論》以及《實踐論》的意義不只在于它的理論正確并包含有新的內容,而在于它集中了億萬中國人民的斗爭經驗……”[13]茱莉亞·克里斯蒂娃指出:“毛澤東對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和實踐最主要的貢獻之一,就是在其理論框架中,對這種主體性(文中指個人與實踐發(fā)生關聯而產生的主體性——引者注)的重新發(fā)現?!盵14]
當然,一些國內外學者如許全興[15]、劉毅強[16]、尼克·奈特(NickKnight)[17]等對抄襲論都曾進行過反駁與回應。不過,如何正確看待國內外學者對《實踐論》的質疑,理解《實踐論》的話語創(chuàng)新性問題仍有待進一步厘清。
“任何話語的出現都不是突兀的,話語發(fā)展不是斷裂的,而是在延續(xù)中的變遷與蛻變?!盵18]無論是比對《實踐論》與蘇聯教科書的詞句,還是以《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為依據進行分析,都可以看到《實踐論》文本中延續(xù)了蘇聯教科書的話語。然而,“對于某種話語而言,只有將其置入其所在語境,才能理解其意義”[19]。站在當下語境中審視這一問題,確實會讓有些人得出《實踐論》存在抄襲的“嫌疑”,但這種跨時空或者超語境背景下將歷史與當下混同,“以‘當下’作為準繩和參照來研究‘過去’”,否認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特殊性”和“合理性”,“歷史人物會被輕易地歸入到促進或者阻礙進步的兩個群體之中”[20],以此為基礎對歷史文本展開審視本身也值得懷疑。事實上,在我們詰難毛澤東寫作《實踐論》“照搬蘇聯的材料”時,其所處的歷史語境被忽略了,而正確認識文本應考索“文本在某個論辯光譜中的位置,文本與某個思想遺產的關系”[21]。
(一)蘇聯教科書基礎上“有限度”創(chuàng)新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代特征。今天我們在衡量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是否“正宗”時,一個前提性條件便是是否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最好是“手稿”。然而,受歷史條件所限,20世紀20年代以后中國馬克思主義話語的來源逐漸由原來的日本馬克思主義話語向蘇聯馬克思主義話語轉變,“20世紀20年代以后,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哲學著作從俄文翻譯成中文,列寧、普列漢諾夫和布哈林等人的哲學著作相繼大量翻譯成中文,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廣泛而迅速的傳播”[22]。那時,中國共產黨獲取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資料多為經過蘇聯加工、整理甚至賦義后的二手資源,學習的多是列寧主義、斯大林主義的理論,或者是蘇聯哲學家的解讀性著作或教科書,蘇聯哲學教科書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為中國共產黨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來源。源自西方語境的馬克思恩格斯“手稿”、原初文本等資料直接獲取在當時頗為困難,且當時的知識分子也并沒有這種原文本參照的意識,而中國理論界對馬克思恩格斯原汁原味的“手稿”的重視始于改革開放以后。以當前的標準來審視以往的作品,原本就存在“以今度古”,時空錯置下的“誤解”。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簡明化、通俗化的蘇聯哲學教科書的傳入確實為中國共產黨學習和掌握提供了便利。但蘇聯教科書的體系性也束縛著20世紀3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創(chuàng)新性。這里以同時代同樣以講義為底稿后來成書的《社會學大綱》為例,這部著作被毛澤東稱為“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也獲得很多認可。沈志遠認為:“一望而知的,這部社會學的內容,完全是歷史唯物論的社會理論,也可以說是辯證唯物論的歷史學說,所以書名加上了一個‘新’字。在國內的同類著作物中,這部書確實可以算得體系既完整、敘述又周密的一部優(yōu)良的教科書。”[23]但這本書所建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范式也同樣深受《辯證法唯物論教程》《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等的影響。其中,該書第三章“唯物辯證法的諸法則”中第二節(jié)“由質到量及由量到質的轉變的法則”、第四節(jié)“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第五節(jié)“必然性與偶然性、現實性與可能性、法則與因果性”等部分內容與《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的第三章“辯證法的根本法則——由質到量及由量到質的轉變”、第四章“本質與現象、形式與內容”、第五章“可能性與現實性、偶然性與必然性”有相似之處。不僅如此,即使今天很多哲學教科書依然或多或少受著蘇聯教科書理論體系的影響。正如有學者近些年所指出的:“在中國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哲學教科書體系改革也歷時20多年的今天,現實生活領域也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兩個主義’、‘四大部類’的傳統(tǒng)教科書體系仍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那種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和理論實質,反映當代中國和世界的現實歷史和時代主題的哲學新體系依然還未成型。”[24]文本不可能脫離時代單純、孤立而抽象地存在,因此,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中毛澤東《實踐論》的創(chuàng)新也必然是依托蘇聯教科書而展開的有限創(chuàng)新。
(二)借助蘇聯主流話語體系進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創(chuàng)新符合話語延續(xù)與創(chuàng)新的規(guī)律性?!罢軐W教科書體系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解釋系統(tǒng)”[25],教科書并非純粹的學術著作,而是知識與權力的雙重文本表達。教科書作為意識形態(tài)話語向大眾轉化的載體,其本身擔負著引導和形塑國家歷史觀、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使命。教科書的書寫被嵌入意識形態(tài)話語體系建構鏈條中,有著特定的話語表達方式和敘事方式。結合20世紀30年代的歷史語境,中國共產黨內部具有教科書、講義等性質的文本書寫不可能脫離蘇聯馬克思主義主導的話語體系,而只能有限地通過變換語義內涵、話語表達方式和敘事方式等在既定的話語體系中表達自己。毛澤東的《實踐論》原初文本《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是給抗日軍事政治大學講課的課稿,具有教科書的性質,而不是專業(yè)學術著作。當然,《實踐論》的話語表達中加入了許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如“《三國演義》上所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26];融入中國獨特的革命經驗,如在《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第二章“辯證法唯物論”中還舉了“國民黨考察團到延安”的例子等??梢哉f,《實踐論》中蘊含了融合中國智慧的新思想、新術語、新范疇等。然,一種新的話語體系孕育與誕生過程中如果完全、直接使用全新的術語、概念將意味著其接受與認同將經歷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同時,還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同時代其他話語的爭辯、抵牾、沖突等。如果借用既有話語體系中的語詞、概念則相對容易。正如斯金納所言,“概念不可能有歷史,只可能有論說時運用概念的歷史”[27]。社會變革時,變革者不得不借用既有的概念時,會改變這些意涵或者轉變其使用方式。在蘇聯教科書話語占據主流的歷史語境下,毛澤東也不得不使用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概念,通過改變他們的使用方式與語義指涉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懊珴蓶|沒有就理論學理論。與其說他學習書本理論,不如說他有選擇地學習用一些主流話語總結自己的經驗,表達自己的思想?!盵28]
(三)《實踐論》開啟了知行觀的中國話語新敘事,是在認識論上對“knowing how”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秾嵺`論》的副標題為“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可以說《實踐論》是毛澤東在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的基礎上,緊密聯系中國革命實際,站在哲學的高度對中國革命經驗進行提煉和總結,對教條主義進行批判,形成關于知行觀的新思想和新看法?!秾嵺`論》主要是為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而教條主義“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只言片語”[29],是一種脫離中國語境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肢解。教條主義者將書本命題性的理論“奉若神明”并直接將書中的知識等同于行動和實踐。盡管任何文本或者話語都蘊含著一定的行動指向,但如何才能科學地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卻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認識論問題。教條主義者這種典型的知行割裂,即西方哲學家所言的命題之知(knowing that)與能力之知(knowing how)的分離?!罢軐W家們沒有公正地對待我們所有人都熟悉的知道一個事態(tài)和知道如何做某事的區(qū)別。在他們的知識論中,他們專注于發(fā)現真理或事實,他們或者忽視發(fā)現做事的方式方法,或者他們試圖將其歸結為發(fā)現事實。”[30]事實上,命題之知在生成的過程必然是對源自現實的諸多復雜因素進行剝離、過濾與抽象后獲取的,而一旦命題之知付諸實踐后,又必然面臨著理論再具體化、再現實化的問題,也就是“做事方式方法”的問題。命題的真理性并不必然等于現實執(zhí)行的正確性,應然性到實然性之間仍存在著一定的間距,而要確保應然性正確地執(zhí)行與貫徹,還需要在實踐中培育能力之知。這就要重新在實踐中探索命題之知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在試錯中修正知識再踐行于實然性環(huán)境時所彰顯的地域性、局限性、時空性以及文化差異性等?!秾嵺`論》將既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命題之知轉化為融合了中國革命特殊性、糅合能力之知的新知識,增強了對中國革命實踐的解釋力和闡釋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地域化與實踐化的新成果。正如有些學者所言,“在‘實踐—文本’詮釋學視域下,毛澤東以實踐與問題為導向對歷史文本進行創(chuàng)生與詮釋,并在此基礎上分析革命現狀和解決現實問題,實現了實踐與文本的相互詮釋與融通,彰顯了毛澤東的實踐智慧”[31]。
總之,任何文本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制作與話語建構都有自身的獨特價值,在審視文本從一個語境到另一個語境的再創(chuàng)作時,不能忽視源文本在此過程中所遭遇的時空擠壓,同時也不能忽視文本在新語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所構筑的意義網絡中的話語價值。將《實踐論》置于特定的歷史語境,能夠看出要消除蘇聯話語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痕跡”,實現原創(chuàng)性的文本制作只是后人在當下語境中對前人的“苛求”。《實踐論》中蘇聯話語“痕跡”是特定歷史所留下的時代印記。不過,蘇聯所提供的文本只是命題之知的范本,《實踐論》在中國語境對能力之知的新探索與中國話語的建構是其對蘇聯話語的“超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我國發(fā)展的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迅速變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時代的呼喚,是黨和國家的要求,是中華民族的期盼,也是新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所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擔負的崇高使命”[32]?!俺晒Φ纳鐣冞w取決于正當化你做的事情”[33],合理化解釋中國道路、中國發(fā)展成功的關鍵需要建構新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不斷進行話語創(chuàng)新?!秾嵺`論》在探索中國話語方面所形成的經驗對當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仍有現實價值與啟示意義。
(一)話語創(chuàng)新應注重話語的連續(xù)性與超越性的統(tǒng)一?!秾嵺`論》在繼承和發(fā)展蘇聯教科書所闡釋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梢哉f,話語創(chuàng)新離不開對以往話語的承繼與延續(xù),以往的話語為新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話語資源,有助于創(chuàng)新性話語的接受與踐行。當然,話語資源的承繼和延續(xù)絕不是“照搬”,在使用中對其意涵和使用方式的改變本身就是創(chuàng)新的奠基與開端。事實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有些話語便是在原有話語基礎上的再提升、再發(fā)展,比如全面從嚴治黨中的“從嚴治黨”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便有所提及,“僅僅靠教育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必須從嚴治黨,嚴肅執(zhí)行黨的紀律”[34];同時《中央顧問委員會向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中也再次強調從嚴治黨問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新環(huán)境更加要求堅持從嚴治黨的原則把黨的建設提高到新水平。”[35]而新時代背景下,“全面從嚴治黨”的提出既是對以往話語的繼承,同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全面從嚴治黨的語義、能指和所指,尤其是具體制度體制方面的創(chuàng)新,又與以往不同,存在著對以往黨建理論的超越。可以說,話語創(chuàng)新不能是斷裂式的,而應該是連續(xù)性與超越性的統(tǒng)一。在延續(xù)以往話語的基礎上對已有規(guī)范性概念的使用方式、語義內涵、功能指涉再改造與再詮釋是創(chuàng)新的起始。因此,在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過程中,一方面應注重在新時代語境中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鍵性術語、范疇的當代價值的新詮釋;另一方面應在不同時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延續(xù)與比較中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獨特性。
(二)話語創(chuàng)新應注重能力之知的話語轉化與探索。命題之知是理論發(fā)展的根基,但命題本身蘊含著概念篩選與邏輯演繹,也將實踐中紛繁復雜的因素加以抽象化與濃縮化,容易遺漏實踐的復雜性。命題之知要指導實踐,還需要在“構境”中探索命題之知的界域與局限,實現命題之知從普遍到特殊的再轉化。同時,在實踐中將命題之知尚未探知與預見的因素、關聯以及實踐經驗,實現理論的提煉,提升和凝練能力之知。因此,除了進行理論上的命題創(chuàng)新與邏輯演繹外,還應注重將實踐中積累的經驗與反饋的信息加以整理與編碼,展開能力之知的建構?!秾嵺`論》突破了命題之知的局限性,融合中國革命實踐,在認識論上對“knowing how”進行創(chuàng)新。近年來,我國改革實踐發(fā)展迅速,中國道路引起世界的關注,西方對現代化闡釋的話語體系難以解釋中國的成功之道,亟待中國話語的深度闡解。但我國理論發(fā)展也存在著相對滯后實踐的情形,“中國的學術話語缺乏對中國成功的解釋力”[36]。習近平曾指出:“我國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研究隊伍、論文數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盵37]提高哲學社會科學話語建構能力,應注重對中國社會實踐發(fā)展中諸多現實問題與特殊性的關照。中國政府在實踐中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高效的統(tǒng)籌與執(zhí)行能力以及對中國市場的調控能力等都是在實踐探索中生成的能力之知,應該成為話語創(chuàng)新的重點。
(三)話語創(chuàng)新應注重文本背后方式方法的提煉與躍升。文本的意義不僅是閱讀,更重要的是話語建構的方式,正如法國后現代思想家米歇爾·??轮赋觯骸叭祟惖囊磺兄R都是通過話語而獲得的。任何脫離話語的事物都不存在,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話語關系?!盵38]《實踐論》如果止于文本閱讀,它只能是敘述毛澤東思想的一本經典著作,或者說是一個可以進行思想教育洗禮的文本。然,從話語視閾中審視《實踐論》,不難發(fā)現,其創(chuàng)新價值在于它逐漸開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創(chuàng)新的新里程?!秾嵺`論》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原初話語,又注重實踐話語的提煉,還融入了中國革命中所習得的能力話語。同時,《實踐論》逐漸演變成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此后,中國共產黨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逐漸形成話語創(chuàng)新的新機制,演化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確立做了方法論鋪墊,等等。如此,文本不再只是文本,而是一種不斷指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方法。這種顛補不破的方法,不僅賦予文本以生命力,而且為話語的延續(xù)性創(chuàng)新奠定基礎??梢哉f,一套話語體系的建構不僅要各方面、各層次之間實現邏輯自洽,以促進內部建構的完善,還在于它能實現方式或者方法論的躍升,以特定的思維方式影響衍生性話語發(fā)展的走向。關照當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容不斷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等文本形式出現,基本上形成了原初文本話語與系列性闡釋文本話語的聚合。但是,原初性文本話語中所蘊含的“問題導向”的話語創(chuàng)新方式、中國實踐案例為敘事方式的話語鋪陳、文本背后話語生產機制以及其蘊含的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等仍有待深入探討。因此,要建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一方面要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容進行闡述與解讀,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話語創(chuàng)新方式與方法進行總結與提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