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黎婷 (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外科監(jiān)護室,上海 200032)
腦出血、重癥顱腦外傷均是神經外科常見疾病類型,有發(fā)病急、病程重及預后差等諸多特征。若患者出現昏迷、意識障礙等表現,則應送往ICU監(jiān)護。而ICU中經常進行侵入性操作,增加院內感染發(fā)生的風險,另外患者長期臥床,也易誘發(fā)壓瘡、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跌傷、墜床及誤吸等不良事件難以完全規(guī)避[1]。所以,針對神經外科ICU患者,予以有效護理干預,不僅能優(yōu)化護理服務質量,還能促進患者康復進程。本次研究以80例ICU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常規(guī)護理、預見性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神經外科ICU收治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入院后均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梗死、腦出血;②年齡>30歲,自愿接受ICU全程監(jiān)護;③本研究符合醫(yī)學研究的倫理要求。排除標準:①肝功能、腎功能嚴重異常;②患精神類疾?。虎壑型就顺稣?。以上患者分為Ⅰ組與Ⅱ組各40例,Ⅰ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2~71歲,疾病類型:腦梗死21例,腦出血19例。Ⅱ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1~73歲,疾病類型:腦梗死18例,腦出血22例。兩組患者以上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常規(guī)護理:①密切監(jiān)測各項生命體征,并關注患者的肢體功能與神經改變狀況;②遵醫(yī)囑對患者行治療與護理干預;③做好病房環(huán)境的管理,保證室內溫度、濕度指標的適宜性,盡量為患者營造適宜的治療環(huán)境。以此為基礎,Ⅱ組實施預見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構建預見性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由護士長、臨床資質較深的2~3名護士(工作時間>5年)、低年資5~10名護士構成。護士長的任務是擬定預見性護理方案、督導護理措施的實施,資深護士職責是分析患者的治療需求與個體狀況,細化護理措施,低年資護士嚴格依照相關要求開展護理工作。
1.2.2支持性護理:包括患者的心理護理、不良情緒撫慰及告知家屬全程式陪護、社會支撐等。常用的心理護理方法為交談法、音樂療法、舉例論述法,其目的是協(xié)助患者減輕心理壓力,循序漸進改善患者焦躁、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緒。伴隨治療工作的推進,鼓勵家屬全程陪伴,并對其適時進行思想教育,幫助家屬更有效地協(xié)助臨床護理工作,予以患者足夠的關心、陪伴與呵護。每天對患者進行被動式肢體活動,減少或規(guī)避痙攣、粘連等情況發(fā)生的風險,在患者進入恢復期后,鼓勵患者進行適量活動,其宗旨是協(xié)助他們重建社會功能。
1.2.3安全護理:護士要認真觀察患者在語言、行為及情緒狀態(tài)等方面出現的變化,輔助他們進行下床運動、進餐、如廁等;定時檢查各類管道安置的安全性,將滑脫、扭傷等情況的發(fā)生率降至最低水平;還應在病床上增設護欄,并使用約束帶等防護方法,降低跌傷、癲癇發(fā)作引起墜床等情況發(fā)生的風險。
1.2.4并發(fā)癥的防護:①加強腦壓、血壓指標的管理,科學使用降壓類藥物,力爭將血壓控制在160/95 mm Hg(1 mm Hg=0.133 3 kPa)以下。為預防腦水腫,針對幕上出血量>30 ml,幕下出血量>10 ml,且年齡<70歲者,應予以外科手術清除血腫;②腦出血者易出現高熱、感染等并發(fā)癥,建議每天使用500 mg/L含氯消毒劑消毒病房中物體表面,確保病房空氣質量;針對插管、穿刺等侵入性操作,應嫻熟掌握操作技巧,最好做到一次成功,盡量少與患者直接接觸;定時清潔患者口腔、皮膚及肛周,合理使用抗生素;③加強腦膜炎的預防,應盡快進行藥敏試驗,合理使用易穿透血腦屏障的廣譜抗生素,若顱內有異物存留,則應進行手術治療。針對腦脊液漏的預防,協(xié)助患者略微抬起頭部,保證臥床體位的舒適度,加強飲食調節(jié),預防便秘。
1.2.5功能康復鍛煉:針對病情相對較輕,意識清晰者,護士應指導其早期進行肢體功能(上肢抓物、握力練習、下肢屈伸、行走訓練)、認知能力(記憶、注意及定向能力)訓練;針對意識不清、長期臥床或植物人者,應對其上下肢進行揉捏按摩,其目的是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過程。
1.3觀察指標:分別記錄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病死率,并于轉入ICU、出院時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NIHSS)評估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得分越高提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2.1病死率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Ⅱ組死亡2例,死亡率為5.0%(2/40);Ⅰ組死亡6例,死亡率15.0%(6/40)。經比較Ⅰ組病死率更高于Ⅱ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Ⅱ組低于Ⅰ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2不同時間點NIHSS評分比較:轉入ICU時,Ⅰ組、Ⅱ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兩組患者NIHSS得分比較,低于本組轉入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Ⅱ組患者NIHSS得分更低于Ⅰ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轉入ICU、出院時NIHSS評分比較
注:與Ⅰ組比較,①P>0.05,②P<0.05;與同組轉入時比較,③P<0.05
神經外科ICU患者病情危重,臨床要及時實施安全、有效的方案進行治療,而臨床護理工作繁重、工作強度大,勢必會增加護理難度系數。高質量的護理干預對降低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病死率、改善預后均有很大現實作用[2]。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軀體活動、意識障礙,大部分需要長期臥床治療,是院內感染、意外事件的高發(fā)群體。常規(guī)ICU護理多依照醫(yī)囑進行干預,在推行過程中無法預測潛在性護理風險,護理工作的側重點是病情監(jiān)護、基礎護理,未予以個體化護理、康復護理一定重視。預見性護理是一種有預見性的護理模式,護理方案在制定過程中不僅基于已往的臨床護理實踐經驗,還立足于每位患者的實際狀況,在確保護理內容預見性的同時,還彰顯出針對性特征,有益于優(yōu)化患者的生存質量[3]。在本次研究中,Ⅱ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聯(lián)合了預見性護理干預,其不僅能提升全身護理、用藥指導、侵入性操作及病房環(huán)境管理的規(guī)范性,預防各種并發(fā)癥與意外事件,提升救治成功率;還能及時為患者提供早期康復訓練指導,與患者家屬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共同參與臨床護理工作,循序漸進,促進患者受損神經功能的恢復過程,更有效的改善預后[4]。
在本次研究中,Ⅱ組病死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依次為5.0%、5.0%,均低于Ⅰ組的15.0%、20.0%;且出院時,Ⅱ組患者NIHSS評分更低于同期Ⅰ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神經外科ICU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減少死亡率,促進受損神經功能的恢復進程,優(yōu)化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