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朋彬,王慰,邵石祥
(石家莊市第五醫(yī)院,河北 石家莊)
肝衰竭患者的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后,很容易導致繼發(fā)性細菌與針灸侵入感染,在感染后又會導致肝臟損害加重,最終導致患者死亡[1-2]。根據(jù)相關資料顯示,有超過80%的肝衰竭患者存在細菌或者真菌感染[3]。本次研究對我院收治的肝衰竭繼發(fā)性感染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其臨床特點,具體內容如下。
采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肝衰竭繼發(fā)性感染患者169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53例,年齡23~86歲,平均(50.35±11.93)歲。其中可分為急性肝衰竭6例、亞急性肝衰竭8例、慢加急性肝衰竭76例、慢性肝衰竭79例。經過相關檢查后,符合肝衰竭繼發(fā)性感染相關診斷標準。
由我院檢驗科細菌室進行細菌與真菌的分離、培養(yǎng)、鑒定與藥敏試驗,并對試驗結果進行記錄。
數(shù)據(jù)納入SPSS 23.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169例肝衰竭繼發(fā)性感染患者總共發(fā)生186次感染,其中17例患者存在2個部位感染情況,5例患者存在2個以上部位感染情況。其中腹腔感染率最高,為25.27%,其后依次為肺部、其他部位、胃腸道、上呼吸道、膽道、泌尿道、皮膚,這些部位的感染率分別為23.12%、18.28%、13.98%、11.29%、3.76%、2.15%、2.15%,如表1。
表1 肝衰竭患者原發(fā)感染灶分布情況及感染率(n, %)
經過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在急性肝衰竭繼發(fā)性感染患者中,其主要感染部位為呼吸道;亞急性肝衰竭繼發(fā)性感染患者中,其主要感染部位為腹腔;慢加急性肝衰竭繼發(fā)性感染患者中,其主要感染部位為腹腔;慢性肝衰竭繼發(fā)性感染患者中,其主要感染部位為呼吸道。經過對比后,四組患者感染部位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如表2。
表2 不同分型下肝衰竭患者感染部位及其感染率對比情況[n(%)]
經過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經過對癥治療后,有75例好轉,有79例未完全治愈,有15例死亡。在治療好轉患者中腹腔感染率最高為29.3%;在未完全治愈患者中腹腔感染率最高為26.6%;在死亡患者中呼吸道感染率最高為40.0%,如表3。
表3 不同預后患者感染部位占比情況[n(%)]
在169例肝衰竭繼發(fā)性感染患者中,有22例存在真菌感染情況,其中口腔感染有12例,肺部感染有8例,腸道感染有2例。在肺部感染中有3例經過臨床診斷后確診為曲霉菌感染,經過對癥治療后尚無好轉情況。真菌感染中有13例患者存在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情況,其中6例患者入院前接受過地塞米松治療,有3例存在合并糖尿病情況。
經過統(tǒng)計后,該疾病的臨床特點可分為:①在169例肝衰竭繼發(fā)性感染患者中,有109例存在發(fā)熱情況,其中有73例存在體溫升高并超過38 ℃,有36例存在體溫低于38 ℃情況;有12例患者伴隨有畏寒情況。②在169例肝衰竭繼發(fā)性感染患者中,有110例患者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超過10×109/L。有41例患者的外周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有18例患者的外周白細胞計數(shù)低于4×109/L。在169例肝衰竭繼發(fā)性感染患者中,存在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情況的患者有146例。
肝臟具有解毒、分泌、合成、代謝、免疫防御及生物轉化等功能,屬于人體內的重要器官[4]。當肝臟在各種危險因素的影響下受到嚴重損害后,可導致肝細胞出現(xiàn)大量壞死情況,致使其各種功能性出現(xiàn)嚴重障礙,進一步導致腹水、黃疸、凝血機制障礙及肝性腦病等一系列臨床癥候群,臨床上將其稱為肝衰竭[5-6]。該疾病的臨床癥狀較多,通??杀憩F(xiàn)為食欲不振、惡心、乏力、嘔吐及神志改變等相關癥狀[7]。肝衰竭的病情進展迅速,整體治療難度較高且治療費用高昂,導致其整體預后情況較差。
由于肝衰竭患者自身存在機體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肝功能障礙、脾功能亢進導致的白細胞下降、細胞與體液免疫功能紊亂等情況,因此該疾病患者對于外界環(huán)境中病原體抵抗力下降,導致繼發(fā)性感染情況出現(xiàn)[8-9]。根據(jù)相關資料顯示,肝衰竭患者的感染率較高,并且呈現(xiàn)出逐年增長的趨勢[10]。經過推測后,判定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臨床檢測技術的進步,導致檢測準確率更高;也可能與肝衰竭患者經過有效治療后,其死亡率降低、存活時間延長之間存在一定關聯(lián)性[11-12]。
在本次研究中可發(fā)現(xiàn),在亞急性肝衰竭、慢加亞急性肝衰竭及慢性肝衰竭的各感染部位中,以腹腔感染最為常見,其中感染細菌以肺炎克雷伯菌與大腸埃希菌為主,其主要原因為:這些類型的細菌屬于條件致病菌,當人體免疫防御功能出現(xiàn)障礙或者抵抗力大幅度下降時,就會使其成為具備耐藥性與致病性的菌種類型[13]。當這些細菌侵入至腹腔或者血液后就會導致較為嚴重的腹膜炎與敗血癥[14]。近些年來,真菌感染的發(fā)生率逐漸升高,對患者肺臟與胃腸道的侵入性強,當肝衰竭患者抵抗力下降后,這些真菌生長后會形成病灶,并會擴散至周圍組織,這種真菌感染是臨床上導致肝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5-16]。
本次研究中肝衰竭患者腹腔感染發(fā)生率最高,經過分析可能與以下因素具有相關性:由于肝衰竭患者體內的肝細胞出現(xiàn)大面積壞死情況,導致其中單核巨噬細胞出現(xiàn)嚴重受損情況,導致巨噬細胞與白細胞的血清補體功能及黏附功能作用降低,在腸道通透性增加的情況下,會導致多種腸道細菌穿透腸壁后直接侵入腹腔,導致腹腔感染情況發(fā)生[17-18]。
綜上所述,在肝衰竭繼發(fā)性感染中,條件致病菌屬于主要感染病原體,當患者出現(xiàn)多部位感染后容易導致死亡率升高。因此積極有效的預防與感染控制是促進肝衰竭患者存活率提高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