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俠
(延安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延安,716000)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主要的病理特征是腺體萎縮、不典型增生等病例特點,導致上述病理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胃部血液流量下降、動脈粥樣硬化及患者自身不良的生活習慣(抽煙、酗酒等)等。萎縮性胃炎是胃癌前期典型的疾病,它對胃癌的發(fā)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會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1]-[2]。萎縮性胃炎的治療主要是扭轉胃黏膜萎縮變性。所以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及早發(fā)現(xiàn)及治療會嚴重影響該疾病的預后情況。本文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行中醫(yī)辯證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20 年4 月-2020 年8 月于我院行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的患者96 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簽訂同意書。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治療,主要是采用口服胃復安、阿莫西林、莫沙必利片以及嗎丁啉等藥物進行治療,嚴格按照規(guī)定劑量服用,60d 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兩個療程。
觀察組采用中醫(yī)辨證治療,首先需要對患者進行分類,按照不同患者的不同狀況為其進行有針對性的中藥治療。例如中焦淤阻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治療,首先要觀察患者的胃脹、灼痛等病情特征,尤其是進食后的病癥,秉承健脾燥濕、和胃化瘀的治療原則,采用五靈脂以及川穹、陳皮、白術、茯苓、灸甘草、半夏、丹參以及其它藥物配合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對藥物進行適當增減,最終達到康復的效果。
比較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P<0.05 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也是一種病情比較嚴重且比較反復的一種慢性疾病。一般情況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比較困難,因為病情非常容易反復,尤其是對于中重程度的腸上皮化生、胃黏膜萎縮無胃酸以及細胞非典型增生中重度患者來說,后其癌變的記錄非常大。最近幾年,胃鏡技術逐漸在臨床被廣泛應用,通過臨床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最近幾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而且單純的藥物治療并未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甚至還會加重患者病情,造成患者病情反復,這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3]。所以,為了能夠使得治療更加完善和合理,臨床上一直在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不斷進行深入研究。傳統(tǒng)的中藥治療,主要是劑黃芪建中湯,在進行治療時一定要注意要結合補虛扶正祛邪中藥,尤其是對于中重度腸化生、萎縮、非典型增生患者,而且還要注意正確分辨正虛、寒凝、濕熱、痰濁、氣滯等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合理使用搭配中藥,多使用逐淤、清熱及化濕等藥物,這種治療方法使得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病情狀況大都不一致,會存在些許差異,所以需要進行辨證治療[4]。對于主癥濕熱的患者應該去除桂枝和飴糖這兩味藥,再加入蒼術、廣木香以及黃連;對于經胃鏡檢查顯示存在不典型增生和腸上皮化生的患者,需要在其藥方中加入石見川、白花蛇舌草和平地木;對于存在糜爛性出血狀況的患者,要在其藥方中加入乳香、白芨及沒藥;對于出現(xiàn)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要在其藥方中加入紫花地丁和黃連等對癥的藥物[5]。綜上所述,中醫(yī)辨證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是通過對患者的病理特征進行辯證分類,分類后按照不同類型的病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最終達到有利于患者康復的效果。在本院實際治療中中醫(yī)辯證治療的有效率在97%以上,具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可以作為臨床治療慢性萎縮性威嚴的首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