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鳳
3-6歲幼兒的學習是在與環(huán)境、材料的互動過程中獲得的。區(qū)域中的材料在與幼兒的接觸中,會轉化為外在語言,它對教育價值的取向起支持、決定作用,決定了幼兒的生活、學習的可能性與行為。區(qū)域內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呈現的方式均會對幼兒的學習能力及學習內容起決定作用。一注意語句歸納精煉
藝術活動是以活動過程為目的,引導幼兒感性地把握世界,表達對世界認識的另一種“語言”。通過提供恰當的材料,創(chuàng)設適宜的環(huán)境,可以促進幼兒的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創(chuàng)造力等多方面的發(fā)展。藝術區(qū)材料提供時需要注意些什么,才能促進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及發(fā)展呢?
1.材料層次性地增加
任何一種材料,幼兒在最初接觸的時候,都是先了解材料的屬性和特征。如教師在給幼兒提供超輕粘土時,可以先提供一種顏色供幼兒自由嘗試,待幼兒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對材料的基本特性熟悉,知道粘土是軟軟的,可以通過揉、搓、團、壓等方法改變形狀,捏成自己想要的造型后,教師再提供其他顏色、工具等,引導幼兒與身邊熟悉的事物相聯(lián)系,從而產生用材料表征的想法。
2.材料擺放整齊美觀
材料的有序擺放會呈現一種和諧感、順序感和美感??梢蕴岣哂變旱呐d趣,促使幼兒對材料的使用,同時也向幼兒傳達著這樣一種信號:它很美,請注意愛護。
試想一下,如果你走進一間活動室的藝術區(qū),琳瑯滿目地材料陳列在柜子里,這邊是樹枝、那邊是木片;這里是扎染的皮筋,那邊用于扎染的棉布又放在另一個角落的柜子里;這邊剪刀和粘土放在一起,那邊雙面膠放在各色彩紙的簍子里……每次活動,幼兒都會花很長時間去找材料。在這種環(huán)境中,幼兒如何能專注投入、靜心創(chuàng)作?
所以我們可以將材料規(guī)整、分類、分區(qū)、有序地陳列在材料架上:工具區(qū)(如剪刀、雙面膠、彩筆等)、欣賞區(qū)、展示區(qū)。購置透明的分類盒子,便于幼兒觀察與取放。我們還可以將一個紙盒簡易包裝后,摳出幾個小洞,內放各種毛線,拉出毛線的線頭,避免了直接存放的打結、雜亂現象……
同時我們還可以將藝術區(qū)材料放置在精美的托盤、竹編籃子里。精美的收納工具,可以很好的吸引幼兒的關注點,同時告知幼兒哪些材料可以使用,也為探索提供了空間。從而讓幼兒能專注地沉浸在自己的探索創(chuàng)作中,減少了隱性時間的浪費,也體現了教師對幼兒的尊重,從側面向幼兒傳遞著“這個活動很重要”的理念。
3.活動區(qū)提供成人使用的真實工具和優(yōu)質材料
蒙臺梭利強調可以為幼兒提供真實的工具。的確,當幼兒們有機會使用真實工具和優(yōu)質材料時,他們會覺得自己得到了他人的重視。真實工具其實也向幼兒傳遞著“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得更好”的信息。在活動中,幼兒會更加細心,注意力更加集中、專注,同時也更能創(chuàng)造出精細、精美的作品。相反,一些質量較差的材料,不但不利于幼兒的創(chuàng)造、表現,甚至還會讓幼兒體驗到挫敗感。如易斷的油畫棒、作水粉畫時吸水性差的普通紙張。
在水粉區(qū),為幼兒們提供畫筆時,我不光提供了不同寬度的、平頭的畫筆,我還提供了粗細不同的圓頭毛筆,同時畫筆筆身的長短也有所不同(筆身長的畫筆可以讓幼兒站在畫架前使用畫筆,而筆身短的畫筆,則適合幼兒們在桌上或地板上畫)。同樣,幼兒們在做線描畫的時候,我除了提供統(tǒng)一的記號筆之外,還專門提供了一頭粗一頭細的馬克筆。真實的材料可以讓幼兒在創(chuàng)作時表現更多的細節(jié)。
4.提供低結構材料
可改變的低結構材料,通常都是非結構化的、開放性的,它們沒有預先設定好的用途,沒有固定的玩法,能夠滿足不同的需要。幼兒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實際需要,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有目的的使用。如短樹枝、木頭片、毛線、貝殼、螺母、螺絲、毛根等。當幼兒通過操作這些材料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他們就獲得了成長。
在粘土制作區(qū),幼兒們在收拾整理材料,不知是誰把螺絲螺母放在了美工區(qū),佳佳第一個發(fā)現了。他先把螺絲和螺母一一對應地擰在一起,開心的告訴我說這是一個個小蘑菇,一會兒又說這是蠟燭。旁邊的樂樂聽見了,兩個人一起合作將“蠟燭”插在粘土的四周,變成了一個生日蛋糕。兩個小家伙在插蠟燭的時候,還不忘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著。幼兒的想象力、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均得到了發(fā)展。
5.提供啟發(fā)性參考材料
環(huán)境是幼兒的第三位老師。當幼兒身處豐富、多元的環(huán)境中時,他們會對藝術更加敏感,他們的想象力亦更加豐富。我們在環(huán)境中提供了具有啟發(fā)性的參考材料。
秋天時,我們在藝術區(qū)的墻面上展示出一系列與季節(jié)有關的名畫:梵高的《向日葵>、《麥田收割者》、讓·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風景畫《金色的秋天》。 我們還請幼兒從家里帶來南瓜、柿子、稻谷、棉花等各種農作物,布置在藝術區(qū)。豐富的參考材料為幼兒提供欣賞藝術的機會,同時使幼兒在真實物體和圖片、圖畫以及與材料有關的故事之間建立聯(lián)系,也為幼兒提供了另一種學習資源。
我們還帶領幼兒走進田野,親身感知。我們在稻田里遠眺一望無際的稻田,近觀沉甸甸的稻穗,發(fā)現慢慢發(fā)黃的小草,小心翼翼地踩在窄窄的田埂上,在在田野里奔跑、嬉戲……我們將這些經歷拍成照片,張貼在藝術區(qū)的墻面上作為參考資料;鼓勵幼兒自主學習、主動模仿、進行創(chuàng)造。正如李季媚教授所言:因為幼兒的認知不同、感受不同、影響和興趣不同,模仿出來的作品也不會一模一樣。我們通過展示實物、圖片、照片等,給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創(chuàng)作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
6.提供多種呈現栽體
豐富多樣的載體,可以引發(fā)幼兒更多的聯(lián)想。如:提供一些貝殼,幼兒們可以聯(lián)想到章魚、海星、海草;提供給幼兒用紙筒做的立體樹林,他們會聯(lián)想到小鳥;在主題活動“我是中國人”結束后,我放了一個用粘土包裹著的球體在藝術區(qū),幼兒們竟然試著捏起了我國各個少數民族的人物……
呈現載體有了,如何呈現呢?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開放式的問題引領,將思考的機會留給幼兒。如8月中秋節(jié)后,幼兒們用粘土制作了各種月餅,我引導幼兒們討論:“這么多的月餅放哪里呢?怎么放呢?”幼兒們七嘴八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最終,幼兒們結合之前線描畫的經驗,表示可以把一個個月餅放在盤子里,將盤子用線描畫的方式進行裝飾,于是一個個月餅美美地展示在大家面前。他們還想到將一些小動物放在一個故事盒里進行故事講述,《海底小章魚》《快樂的生日party》等動聽的故事應運而生。
通過對材料有目的、有層次的提供,幼兒們被充滿藝術氣息、富有美感的環(huán)境熏陶著,他們充分地體驗美、感知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他們思考著、表達著、幸福地成長著。
(責任編輯:趙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