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出身于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母親張克群是清華大學教授,也是著名的建筑學家,師從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聊到家庭教育,她說:我教孩子就兩條——自尊心、求知欲。
只要有了自尊心和求知欲,他就自己念書去了。我兒子小時候回家跟我說,“老師總夸那女孩好,我非要念得比她好不可”。這樣孩子自然而然跟別人“攀比”,不是攀比別的,是攀比學習,這叫自尊心。
求知欲怎么培養(yǎng)?就是孩子問什么問題,你都得回答他。我親眼看見過一個失敗案例,有個孩子問爸爸:為啥天上的星星不掉下來?他爸說,“你問什么問,你到底要問什么?”。這位父親就親手把孩子的求知欲大門關上了。如果你耐心回答,小孩就會覺得自己的問題得到了重視,就會經(jīng)常想問題,問不到人的時候自然就去看書,這樣孩子的求知欲就被培養(yǎng)得很好。
我跟我的孩子一直都是朋友的關系。以前在北京后海,那時候剛有氣墊,我們就在積水潭游泳,一起鬧著玩。我把他們先摔下去,他們再把我摔下去,大家爬上岸以后,有人問我孩子:這是你們體育老師嗎?孩子說,“那是我媽”。
我唯一教育他們的,就是讓他們讀古詩詞。因為我小時候就這么被教育的。這對我后來的文筆、語言組織能力都發(fā)揮了很大用處。語文的文學修養(yǎng)要很長時間來培養(yǎng),以前遛彎的時候就跟他們讀詩背詩,過年吃飯的時候我寫一些簽兒,春花秋月什么的,吃兩口飯就抽一個簽,在玩當中就學了。
我給曉松和他妹妹曉江講過這個比喻:如果人躺在地上,你覺得連土疙瘩都是坎兒;如果你站起來,可能高樓是坎,高山依舊是坎兒,就覺得怎么我老也過不去呢?但當你站在月球上一看,這整個地球都是特別光溜了,哪里有坎兒是不是?所以人要站得足夠高,才能不把眼前的事情當事情。
(摘自《現(xiàn)代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