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穎
摘? ? 要
道德思辨能力的培育離不開兒童自身的道德生活體驗。道德與法治課堂須源自“真實”,基于學生的實際道德困惑和成長需求,創(chuàng)設有效的體驗活動情境,為其思維發(fā)展搭建臺階,引發(fā)學生真思考;營建輕松而寬容的氛圍,讓學生敢說真話;呈現(xiàn)生活的復雜性,引領學生展開真探究,才能以“真體驗”引領其道德真生長。
關 鍵 詞
道德與法治;體驗學習;活動情境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20)02-00-04
作為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批判反思使人能夠在現(xiàn)實情境中有向善的姿態(tài)與可能。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將批判反思作為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和道德生活方式,設置了辨析欄等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形成自我批評與反思的意識,形成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而道德思辨能力的培育離不開兒童自身的道德生活體驗。有效的體驗活動情境應源自“真實”,讓兒童親歷體驗過程,說真言真語、生真知灼見、有真情實感、獲得真德行,才能培育和提升兒童面對具體問題、具體情況進行道德分析與做出道德選擇的能力[1],從而以“真體驗”助力學生實現(xiàn)道德真生長。
在此,基于三個課例存在的問題作一探討。
一、搭建思維發(fā)展“臺階”,以“真思考”增進道德認知
體驗活動1:評選班級“開心果”(二年級下冊第3課《做個“開心果”》)
師:班里有沒有能讓大家歡笑、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同學呢?大家提名,來評選班級“開心果”。
生1:我覺得袁**是我們班的“開心果”,他很會說笑話,昨天下課的時候他就給我說了一個笑話,太有意思了!
生2:我的好朋友成**也很搞笑,他特別會模仿別人,學老師說話,學同學的動作,他是班級的“開心果”。
生3:早上打掃衛(wèi)生時,孫*把垃圾袋當氣球,吹鼓了再拍破,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孫*也是我們班的“開心果”。
兒童受到年齡和能力的限制,對于許多問題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低年級學生常常認為只要能把大家逗笑的言語和做法都是好的,就是班級的“開心果”。這可能將“積極向上地給他人帶來快樂”的教材意圖變成錯誤地宣揚低俗之樂、病態(tài)之樂,導致班級乃至學校文化價值取向低俗化[2]。因此,這一體驗活動應關注如何引導學生辨別“開心果”的正確含義。
【體驗活動重構(gòu)】
1.創(chuàng)設情境,交流辨析:他們是不是“開心果”?這些語言和行為能給所有人都帶來快樂嗎?這些“笑”是真正的開心嗎?
出示四個情境:做操時怪模怪樣惹得身邊同學哈哈大笑;夾著掃把從高高的臺階往下跳逗得小伙伴直拍手;把學過的古詩惡搞改編在同學中傳唱,引發(fā)哄笑;把同學滑倒的事情當成笑話說給大家聽。
2.設置角色,換位思考:如果你是他,希望同學們怎么說、怎么做才會開心快樂呢?
出示四個開放式情境:我有一道數(shù)學題怎么想也想不出來……我好不容易把這個字寫得漂亮些了……我最近有煩惱,心情不太好……我?guī)Я艘环鶆倓?chuàng)作好的圖畫給大家欣賞……
總結(jié)引導:看來,“開心果”不僅要開朗、幽默、機靈,還要愛幫助人、會鼓勵人、能安慰人、樂于贊美欣賞別人……
3.評選班級“開心果”。
體驗學習不僅需要學生的身體感官參與其中,更要積極搭建思維的臺階,引導和挖掘?qū)W生的潛在思維,一步一步促進其有效思考,讓思想和情感也親歷學習過程[3]。上述思辨情境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通過思辨分析,孩子們逐漸領悟到,舍棄自身安全、影響集體榮譽、低俗不健康、損害他人利益等都不是真正的“開心果”;進而通過換位思考,則對“開心果”的特質(zhì)有了更加準確、全面和清晰的認識。
二、營建課堂“民主”氛圍,以“真表達”解決道德困惑
體驗活動2:游戲診斷會(二年級下冊第5課《健康游戲我常玩》)
師:電腦游戲是不是健康安全的游戲呢?
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不是。
師:為什么?
生1:因為玩電腦游戲會傷害眼睛,變成近視眼。
生2:爸爸媽媽就不給我玩電腦游戲。
師:那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反對你玩電腦游戲呢?
生2:媽媽說玩電腦游戲會影響我的學習成績。
生3:媽媽告訴我,電腦游戲里有好多很暴力血腥的畫面,不適合小朋友玩。
……
師小結(jié):既然玩電腦游戲有這么多危害,我們都應該遠離電腦游戲。
在本課教學中,常見小朋友們一邊倒地認為電腦游戲是不健康的。孩子們在說“正確”的話,但不一定都是真心話。尤其在道德學習過程中,兒童常常會察言觀色揣測成人的用意,主動貼合教師所期望的道德價值標準進行表達,而將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和困惑隱藏起來。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一方面是想贏得老師的表揚,另一方面也是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因此,我們在開展體驗活動時,特別要注意創(chuàng)設輕松而寬容的氛圍,引導學生敞開心扉說真話。
【體驗活動重構(gòu)】
1.創(chuàng)設氛圍,引出想法:
師:大家認為電腦游戲不健康是因為玩游戲有害處,其害處有哪些呢?
生答略。
師:電腦游戲有這么多缺點,是不是大家都不玩呢?來,喜歡玩電腦游戲的請舉手(老師率先舉起手來)。
2.親歷體驗,獲得感受:
師:看來喜歡玩電腦游戲的小朋友還不少。今天,老師就帶來了一款簡單的小游戲,想試試嗎?
師生共同體驗玩游戲后,師提問:能說說這款游戲為什么吸引你們嗎?
生答略。
師:平時你們喜歡玩電腦游戲還有哪些原因?
3.正反思辨,形成觀點:
師:看來,電腦游戲既有不足也有優(yōu)點。那怎么玩才能讓它變得安全健康呢?(引導學生從“玩健康的電腦游戲與“健康地玩電腦游戲”進行思考。)
生答略。教師補充推薦幾款與學習相關的電腦游戲,并出示視頻介紹:通過玩游戲而參加創(chuàng)客大賽的哥哥姐姐們榮獲佳績。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民主的課堂氛圍才能賦予學生敢說真話的勇氣。這里的“民主”不僅是教師的笑容可掬、輕聲慢語,更是指我們的教學要了解學生,觸及他們的精神需要、解決其實際問題?;诖耍覀儾拍苡^照理論與現(xiàn)實,誘發(fā)學生的道德認知沖突,為學生說真話鋪就路徑。在“玩”與“不玩”、“健康”與“不健康”的矛盾沖突中理性分析、辨明是非,既學習一分為二地看待事物,又學會如何根據(jù)事物的不足尋找改進方法。
三、創(chuàng)設“權變”生活情境,以“真探究”學會道德判斷
體驗活動3:我是小小“調(diào)音師”(二年級上冊第12課《我們小點兒聲》)
師:是呀,教室里有大聲關門的聲音、大聲討論的聲音、移動椅子的聲音、追打哄鬧的聲音……實在太吵了!怎樣才能讓教室里的聲音小一點兒呢?
小組討論小點聲的好方法,之后全班交流:
生1:關門的時候,我們動作要輕一些。
師:你能給大家示范一下怎樣輕輕地關門嗎?(學生動作示范)。
生2:小組討論時,組員應該頭靠頭,聚在一起,說悄悄話。
師:剛才你們小組就是這樣討論的嗎?再討論一次給大家看一看(小組動作演示)。
生3:移動桌椅的時候,如果能用手提起來一點,聲音就會小很多。
師:我們都來試一試,比一比誰移動桌椅的聲音最?。ㄈ囿w驗嘗試)。
生4:我們建議班里選一個“聲音提示員”,下課時發(fā)現(xiàn)大家聲音太大的時候就及時提醒。
生5:也可以做一些警示貼,貼在醒目的位置提醒大家。
師:校園里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小點兒聲呢?我們又該怎么當小小“調(diào)音師”呢?
學生發(fā)散搜尋校園里的噪音現(xiàn)象,并思考改進方法。
師小結(jié):同學們,讓我們從這節(jié)課開始,說話輕輕,動作輕輕,做好小小“調(diào)音師”,讓我們的校園里充滿安靜和美好。下面,請大家輕輕收拾書本,輕輕站起來。下課!
全班起立,小心翼翼地放好桌椅,悄無聲息地向老師告別,然后輕手輕腳地走出教室。
《我們小點兒聲》一課旨在培養(yǎng)學生在公共場合小聲說話的文明習慣,應該注意的是“小點兒聲”并不意味著“不發(fā)出聲音”;培養(yǎng)學生具有公共場所的規(guī)則意識,并不代表要使學生成為記憶規(guī)則的教條主義者。兒童在課堂中學習的道德規(guī)范是既定不變的,而運用規(guī)范的實際生活卻變化多端。如何用不變的規(guī)則去適應多變的現(xiàn)實,關鍵在于兒童能否在把握總體向善的大原則下,用“規(guī)則”意識去思考和行動。[4]而規(guī)則的使用是靈活的、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因此,體驗活動的設計重點應放在指導學生學會根據(jù)不同的場合調(diào)整自己的說話音量和行為,形成“心中有他人”的公共意識。
【體驗活動重構(gòu)】
1.音量大小有等級
師:小朋友們,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在公共場所說話要小點兒聲。那是不是在所有情況下,說話聲音都是越小越好呢?出示“課堂發(fā)言時”“游戲吶喊時”“用心看書時”“小組討論時”四個情境,分組討論該用多大的聲音說話。
全班交流,請學生為四種情境的音量排序。對應出示四種音量等級:無聲、輕聲、響亮、大聲。
體驗活動:請學生試著運用四個等級的音量模擬四種情境時刻,提升音量的調(diào)節(jié)控制能力。
2.聲音大小分場合
出示想法①:課間本來就是自由玩耍的時間,我為什么不能大聲喊叫呢?想法②:課前老師要求發(fā)言要響亮,現(xiàn)在怎么又要小點兒聲呢?
生同桌辨析討論。
師小結(jié):看來,音量的大小是要照顧到他人感受的。
兒童的實踐智慧是在權變中逐漸生成的。模仿生活場景創(chuàng)設多變的體驗情境,有助于兒童提升面對具體問題、具體情況展開道德分析,并做出道德選擇的能力:場合在變,情況在變,音量等級也在變。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逐步領悟到音量的大小是根據(jù)具體場合、具體情況而定的,自己的音量應當以考慮他人感受為依據(jù),以在公共場合不影響他人為標準。如此,僵化的規(guī)則就變得靈動起來。
以“真”為抓手和追求,關注兒童真實的道德困惑和成長需求,珍視兒童的真實經(jīng)驗,并回歸兒童的真實生活,這樣的體驗學習才能讓學生獲得真切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感悟,從而讓“體驗”真正成為兒童道德發(fā)展的生長點。
參考文獻:
[1]孫彩平.小學品德課程核心素養(yǎng)芻議[J].中小學德育,2016(9):9-13.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德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用書一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0.
[3]高德勝."接童氣"與兒童經(jīng)驗的生長——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對兒童經(jīng)驗的處理[J].課程·教材·教法,2018(8):11-20.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