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晉
(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喀什,844000)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教師需要重視對該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是用優(yōu)秀的人類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心靈的課程。而文學的主要價值在于傳播人文精神和文化,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文學作品來輔助道德與法治教學。周敦頤提出“文以載道”說,即文好比車子,道好比物品,文的作用就是承載道。[1]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時,善于選擇利用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文學作品,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對初中生產(chǎn)生積極影響。
文學作品的介入,可以使教師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突破講授法、提問法、作業(yè)法等常用教學法的思維定式。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diào)要講好中國故事,故事作為人類文化的凝聚具有獨特的感召力和影響力。[2]教師將具有故事情節(jié)性的文學作品帶進課堂,通過組織學生扮演劇中角色,再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可以將飽含思想道德教育思想的文學作品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體會和感受高尚的道德品行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除此之外,文學作品的其他特性也可以有效促進多樣化教學活動的開展,例如唐詩宋詞等詩歌類文學是畫面美、音樂美、語言美的統(tǒng)一。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以體驗繪畫、吟唱詩詞等方式感受經(jīng)典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情感,鞏固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nèi)容的學習,借助對“大漠孤煙直”的直觀畫面感受,理解學習古代將士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情感,通過對“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理解而樹立奮發(fā)努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
課程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課程即生活中常見的正式、公開的課程,隱性課程又被稱為“潛在課程”“隱蔽課程”,是在學校環(huán)境中以間接內(nèi)隱的方式呈現(xiàn)的課程。
我們接受文學絕不是僅僅停留在文學的語言表達、故事情節(jié)以及人物性格等的表面認知上,而是要達到對文學形象的深層感知。[3]文學作品傳播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力量,是一種深入心靈的影響。因此,教師將文學作品滲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能夠滿足隱性課程“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要求。而學生不僅受到文學作品的熏陶,而且還得到道德層面的教育。此外,文學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簡短卻又不失厚重,學??梢詫⑵渥鳛闃苏Z懸掛在班級墻報、校園文化長廊中,發(fā)揮其潛移默化、陶冶人心的作用,滿足學校隱性課程開展的需要。
文學作品經(jīng)過時代的篩選具有教育功能,教師借助文學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具有說服力,也能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教學的可接受度。
文學作品通過帶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美的享受,將不易于理解的課本內(nèi)容以一種簡單明了的方式表達出來,喚醒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共鳴。正如王國維說的“或以胸中倘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諸于文字、繪畫、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賦之能力之發(fā)展,而此時之快樂,絕非南面王之所能易之”[4]。例如,屈原創(chuàng)作的政治抒情詩《離騷》,文中運用大量的比興手法,以花、草、鳥等寄托情意,詩境的完美創(chuàng)設使讀者在浪漫的氛圍中感受到屈原的拳拳愛國之心。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離騷》中的選段分享給學生,帶領學生體悟詩人的美好品行和對國家熾烈的熱愛。再如,先秦儒家整理的典籍《詩經(jīng)》,用簡短的語言勾畫出一個個小故事,讀來朗朗上口。《詩經(jīng)》的特色是反映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七月》敘述了農(nóng)民一年中耕種生活的場景,十二月鑿冰,一月祭祀祖先,二月耕種,三月修剪桑枝,八月收獲,九月婦女縫衣。人們一年四季的生產(chǎn)生活遵循了大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體現(xiàn)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分析這首詩,讓學生深刻理解人類為何要尊敬愛護自然,做自然的友好伙伴而非主宰者?!短拈Α酚锰拈﹂_花、彼此相依而生發(fā)聯(lián)想,比喻兄弟之間要互相友愛。教師借用棠棣盛開時每兩三朵便彼此相依來形象生動地表達手足之間無可比擬的特殊感情,教育學生要親近家人、友愛兄弟,繼而使家庭生活和睦。
文學作品是動人的語言對生活的反映,學生在其中設身處地地體會到作者噴薄而出的情感,產(chǎn)生深刻的理解感悟。[5]教師巧妙地借用經(jīng)典文學作品來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是提高學生對教學可接受度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huán)。
對知識的理解是指學生運用已有的經(jīng)驗去認識新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直至認識該事物的本質(zhì)。情節(jié)性、邏輯性較強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是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好方式,一部系統(tǒng)有邏輯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快速構(gòu)建對新事物本質(zhì)的認識,加強對知識內(nèi)容的理解。
如《西游記》中,唐僧主觀專斷、能力有限,孫悟空自負、心高氣傲,豬八戒好吃懶做、愛貪小便宜,沙和尚忠厚老實卻缺乏變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同學生一同閱讀、分析這師徒四人的品性和他們最終的結(jié)局,如若這四個人不共同組成一個集體,互相克服彼此性格中的缺陷,單純依靠一個人的能力是萬萬到達不了西天,取不到真經(jīng)的。集體的力量始終是1+1大于2的,所以他們才能夠抵抗艱難險阻,完成任務。學生在閱讀《西游記》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時可以鍛煉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自己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學會運用恰當?shù)姆绞脚c人交往,體會到集體的重要性,主動承擔集體的義務和責任。再如《水滸傳》中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人送綽號豹子頭。高俅的干兒子伺機對林沖妻子施暴,被林沖及時制止并救下妻子,因此惹怒太尉高俅,后連續(xù)受到高俅迫害。發(fā)配滄州后仍舊受到高俅的暗地謀殺,林沖不得已奔向了梁山。借助該故事,學生可以學到如何分辨是非善惡,明確孰惡孰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知識的實踐是指知識的應用,用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知識的遷移是指運用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產(chǎn)生作用,遷移有正向和負向遷移之分。這里主要探討具有積極意義的正向遷移。
學習的意義在于實踐,經(jīng)典文學作品是推動學生將已獲得的知識作用于實踐的“助推劑”。學生應用知識的過程首先是在頭腦中形成認知,然后將認知與實際問題進行聯(lián)系,最后通過不斷練習達到自動化程度,使學到的知識在實際問題中產(chǎn)生作用。這種過程是無法依靠教師一步步教出來的。文學作品在這個過程中的意義一是能夠提供豐富的素材或隱性知識,促進學生不斷獲得對某一事物的經(jīng)驗積累、反思和提升,在摸索、頓悟中形成實踐能力。有學者曾斷言:“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隱性知識的作用要遠遠大于顯性知識。”[6]二是學生應用知識需要模仿和不斷練習,而文學作品中包含的情節(jié)內(nèi)容能夠給學生提供模仿的范例,使學生把握知識和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穿插文學作品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進行外化,并應用于實踐。三是文學作品就如同一個信息提取器,幫助學生在大腦中檢索已學過的知識,促進知識與實際的聯(lián)系。例如,《世說新語》中提到孔融幼年時便知要遵守公序良俗,把大梨讓給兄長吃。學生讀到這個故事時,能夠?qū)兹诘淖龇ㄟM行思考,從而在頭腦中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關于交往禮儀的知識進行信息提取,意識到今后遇到此類場景時應友愛兄長,禮遇他人。本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引導學生積極在實際中踐行道德,促進思想品德的健康發(fā)展。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文學作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借用其獨特的功能幫助學生將知識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文學作品有利于將相近學科進行整合,豐富課堂教學,增強學生對多領域?qū)W科內(nèi)容的理解,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提高綜合學習能力。經(jīng)典文學作品在帶給學生美的享受的同時還具有將多領域?qū)W科內(nèi)容綜合凝聚的特性,學生在閱讀歷史性經(jīng)典文學作品時既能感受道德與法治中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精神等,又能對歷史進行回顧、再思考,還能增強文學素養(yǎng),促進相關課程的學習。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中明確強調(diào)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lián)系,要求教師積極開發(fā)各門學科中的相關資源,加強有機聯(lián)系與融通,促進教育合力的形成。教師滲透經(jīng)典文學作品正是對這一要求的貫徹落實,如詩仙李白所作的《蜀道難》,向世人描繪了蜀地的高聳險峻,同時借蜀地的山川俊峭,贊揚了祖國的壯美山河,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熱愛。教師帶領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學習,既能借李白的愛國之情感染學生,又能使學生對川蜀地區(qū)的地理風貌有大致的了解,促進地理課程的學習。
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共生的時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速普及促使人們不斷提高對物質(zhì)和精神的追求,但在豐富自己生活追求的同時需要時刻注意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融入經(jīng)典文學作品有助于維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面對多元價值觀沖擊的局面,傳承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迫在眉睫。龔自珍曾說:“欲先滅其族,必先滅其文?!盵7]初中生正處于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引導、教育學生思想觀念的課程,需要以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而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便是傳播我國文化價值觀念的一個有效載體。文學中存在的大義,是中華文明存在的基礎,是中國國家觀念的基礎。[8]春秋時期,我國出現(xiàn)了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其和弟子門人留下了傳世經(jīng)典著作《論語》,教給人們?yōu)槿颂幨乐馈凹核挥鹗┯谌恕薄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唐朝詩人李白在其《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達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民族英雄林則徐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虎門銷煙,留下經(jīng)典的愛國名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文學作品構(gòu)筑的人物品行和志向清晰而又生動,完美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仁者愛人、自強不息、愛國愛家的美好品質(zhì),這對正處于青春時期的初中生具有巨大的影響。
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借用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熏陶,有助于學生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增強國家意識,樹立民族自豪感。
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幫助學生確立對本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從而形成堅不可摧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效抵御不良文化風氣的侵蝕。要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學生需要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閱讀本民族優(yōu)秀著作。文學作品便是這些文化和歷史的承載者,因此,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閱讀學習文學作品,幫助學生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使其成長為堅定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如《詩經(jīng)·相鼠》中“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一句,是受剝削者對剝削者的丑陋狡黠面目的諷刺。《禮記·檀弓》中“苛政猛于虎”一句,是在說人們寧愿住在虎患嚴重的地方,也不愿回到王統(tǒng)治的城中,深刻表達了暴政對人民的殘害。這些文學作品能夠清晰地向?qū)W生說明,我們是自己國家的主人,堅決抵制對立階級的控制和擺布。同時也向?qū)W生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需要每個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傊?,文學作品能夠?qū)⒔滩闹羞^于直白、不易理解的文字知識轉(zhuǎn)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有助于學生真真切切理解課本語言。
教師將文學作品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聯(lián)系起來是對課程標準的積極踐行,學生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需要有一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為思想底蘊支撐。教師善于借助已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資源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能豐富教學內(nèi)容、改進教學方式,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提高其學習興趣,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促進初中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