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欽州浦北縣金浦小學 廣西 浦北 535300)
據了解,從2019年秋季開始,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tǒng)編教材。語文教育真正進入統(tǒng)編教材時代。語文作為我國的母語學科,其教材必然體現國家意志,為國家服務。近年教育部提出“研究制訂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和學業(yè)質量標準”,“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是為了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統(tǒng)編教材則成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最好的載體。語文教師該如何用好統(tǒng)編教材,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問題。下面筆者以小學低年級教材為例,談一談統(tǒng)編教材識字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生必須學會2500個左右的生字,在低年級就要掌握2000個左右,識字量確實大.在教學中,一些陳舊的教法,比如讓學生死記硬背,機械抄寫來完成教學任務,這樣長此以往,不僅教學效率得不到提高,而且在枯燥的生字學習中,無疑又給學生增添了沉重的一筆,學習興趣沒有了,學習也變困難了。也無法實現“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這樣美好的愿望。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年齡階段對識字教學的要求難點各不相同。對于剛入學的兒童,他們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認識八個、十二個甚至更多,不容易,記憶力好是優(yōu)點,記得快也忘得快,不扎實又影響后面的教學,積累起來像一個雪球,會成為學習活動不可逾越的障礙。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變換多種識字方法,給課堂以生機和活力。
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自主學習、激發(fā)興趣、樂于主動識字才是教學過程的“發(fā)條”。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提高課堂吸引力,是讓學生主動識字的前提?!杜氖指琛愤@篇課文是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謠形式的一篇識字韻文,教學應該立足文本特點,創(chuàng)建吸引學生學習的趣味課堂。例如,上課伊始,以朗讀熟悉的童謠人手,創(chuàng)設參加森林童謠節(jié)的教學情境,在活動情境中一步步展示學習童謠的逐級目標,一步步引領學生在讀童謠中學習漢字。為了實現這些目標,筆者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黑板板畫童謠中的動物生活情境,以板畫點睛,設計“給動物找家”的活動環(huán)節(jié),把動物送回家,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不斷激勵學生多次與生字見面,達到高頻學習。
每一個漢字,它的音形義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能成為人類文明史上最具魅力的文字之一,是中華文化之根。部編教材提倡讓學生循規(guī)律而學,從一開始就注重呈現或引導學生發(fā)現漢字的識記規(guī)律。尤其是一年級教材中,生字大部分是形聲字,如《猜字謎》帶“青”的生字,都是通過基本字“青”和不同的形旁構成的漢字。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形聲字的基本特點,即聲旁表音、形旁表義的特點,并能利用這樣的規(guī)律主動識字。
漢字作為一種文字符號,對懵懂的小學生而言,是十分抽象的。如何把這種抽象概括變?yōu)樯鷦又庇^?新興的多媒體技術為我們提供幫助。圖文、聲音和視頻的并用,有利于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在漢字筆順的學習中,利用動態(tài)描紅的展示,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清筆順,關注漢字的間架結構。學習象形字,利用課件中動畫的演示,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在一年級教學“舟、竹、石、泉、川、燕”這幾個象形字時,筆者利用動畫把“漢字一象形文字一圖片”這三者進行演變,學生們一下子就理解了漢字的意思,掌握了字形。小視頻的運用往往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學習會意字“休”和“滅”時,筆者分別出示了兩段視頻:一個人走累了就靠在樹木邊休息,這就是“休”;點燃酒精燈,把燈蓋蓋上,火就滅了,這就是“滅”。通過兩個簡單的小視頻,學生一下子就掌握了“人木休,一火滅”。在生字鞏固階段,我時常采用摘蘋果、小兔爬山、走迷宮、奪紅旗等游戲的形式,利用課件所具有的色彩、卡通、聲音、動畫等元素,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在玩中學,輕松識字,有效提高學生識字效率。
小學階段的孩子正是愛玩的年級,鑒于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這一契機,使學生在輕松的游戲氛圍中,記住漢字,以更好地豐富小學識字教學形式,提高識字教學水平。例如,找朋友玩法:將“蘋果”“太陽”“天空”“比賽”“美麗”等詞,分成單字作成字卡。在“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歌聲中,小朋友一人拿一張單字卡,組成正確的詞語。游戲識字法,用于小朋友學會生詞后,再拆開生詞讓他們認識單個字,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生詞,又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團結意識和集體觀念。
閱讀是識字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更是“識寫分流,多認少寫”的目的所在,識字就是為了更好地閱讀。因此,筆者從孩子入學開始,就有計劃地向孩子們推薦一些淺顯易懂的課外讀物,有時從課外書中收集一些識字少的兒歌、故事、古詩、童謠等,讓學生反復閱讀,并時常檢查他們的閱讀情況,家長和孩子共同填寫《閱讀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又引導孩子們設立“好詞佳句”摘抄本,收集書中的好詞佳句,加強識字訓練,積累好詞佳句。有時還鼓勵學生用學過的字組詞、造句,并在平時的寫話、寫日記中用上這些字詞。這樣,學生在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通過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靈活運用,感受到了識字成功的樂趣。
總之,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激發(fā)他們的識字興趣,讓學生掌握識字方法,拓寬識字途徑,培養(yǎng)識字能力。在自主識字中提高識字效率,為高年級語文閱讀、寫作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