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東紅,吳 娟,胡麗紅,周 瑞,紫珊珊,田曉莉,牛梅梅
宮頸癌的發(fā)病趨向年輕化,手術仍然是其主要的治療方法。因手術范圍大,術后可并發(fā)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礙,表現(xiàn)為輕微的排尿困難或尿潴留,術后尿潴留發(fā)病率為4.39%~52.4%[1],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可導致不可逆的膀胱損傷,影響患者康復。膀胱功能鍛煉是有效預防術后尿潴留的方式[2-4]。本文收集72 例宮頸癌根治術的患者,探討并發(fā)尿潴留預防護理干預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9 月我院收治的宮頸癌根治術(腹腔鏡廣泛子宮切+雙附件切+盆腔淋巴結清掃術)72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7~71 歲,平均年齡(47.5±9.98)歲。臨床分期:Ⅰa2 期6 例,Ⅰb1 期28 例,Ⅰb2 期6 例,Ⅱa1 期23例,Ⅱa2 期9 例。分型:鱗癌63 例,腺癌9 例。均術后留置尿管2~3 周。所有患者診斷符合《婦產科學》(第八版)宮頸癌臨床分期標準。納入標準:①病理檢查符合宮頸癌臨床分期診斷標準;②符合宮頸癌手術指征;③意識清楚,能正常溝通,了解病情;④愿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積極配合。排除標準:①手術前有排尿異常及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病變;②術中泌尿系統(tǒng)的損傷;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④精神嚴重障礙;⑤評估無法完成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1.2.1.1 常規(guī)護理方法:責任護士從患者入院開始建立良好溝通,仔細給患者講解本病知識、治療方法、手術方式、常見不適癥狀及應對措施。住院期間常規(guī)健康教育,關注患者心理情緒,常規(guī)飲食、活動、靜脈血栓預防相關知識講解等。強調術后留置尿管注意事項。
1.2.1.2 留置尿管護理:患者均選用12~14 號雙腔氣囊導尿管留置尿管2~3 周,留置尿管期間選用一次性密閉式防反流集尿袋,每周更換1 次,有堵塞及污染時及時更換,引流袋固定低于膀胱水平。保留尿管通暢,預防尿管打折、受壓,密切觀察尿液性狀、顏色及引流量。每日傾倒尿液并嚴格記量和次數(shù)。在拔出尿管前2~3 d 間斷夾閉尿管放尿,拔出導尿管后常規(guī)B 超測膀胱殘余尿。
1.2.1.3 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每日洗必泰棉球擦洗會陰2 次,囑患者飲水每日1 500 mL 以上。
1.2.2 實驗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方法的基礎上行尿潴留預防護理干預。
1.2.2.1 成立醫(yī)護一體化團隊:由科主任、護士長、副主任醫(yī)師、責任護士組成,科主任全面把控方案,護士長負責監(jiān)督實施。
1.2.2.2 盆底肌、腹肌鍛煉:手術后3~5 d 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與醫(yī)生溝通后實施盆底肌、腹肌鍛煉或夾閉尿管等膀胱功能鍛煉,直至拔出導尿管后B 超測膀胱殘余尿<100 mL。
1.2.2.3 教授間斷夾閉尿管訓練膀胱功能[5]:患者在術后7~10 d 開始間歇性夾閉尿管以此鍛煉膀胱功能,每2~3 min 開放1 次,夜間適當延長夾閉時間或持續(xù)開放;叮囑患者有尿意時及時放尿,每次放尿時到衛(wèi)生間采用坐便式主動參與排尿,以鍛煉膀胱收縮參與排尿功能。
1.2.2.4 拔尿管后護理指導:術后2 周拔出尿管后指導患者飲水并積極自主排尿2~3 次后B 超測膀胱殘余尿。①殘余尿>300 mL,遵醫(yī)囑繼續(xù)留置尿管1 周,重復以上留置尿管護理,并給予患者心理護理,樹立成功拔出尿管信心,緩解患者因再次拔尿管后對殘余尿的擔憂,期間特別叮囑患者加強盆底肌、腹肌、夾閉尿管等功能鍛煉是成功拔出尿管的必要措施。②殘余尿在100~300 mL,與醫(yī)師溝通后遵醫(yī)囑暫時不放置尿管,加強患者的心理疏導結合物理干預,介紹以往反復練習成功排尿殘余尿達標的案例,緩解患者因殘余尿不合格造成的心理壓力。指導患者加強盆底肌、腹肌鍛煉,于24~48 小時自解小便,成功后B 超再次測殘余尿,直至殘余尿<100 mL 膀胱功能恢復。③對殘余尿≤100 mL 非尿潴留的患者囑繼續(xù)鍛煉。④干預時間為術后1 個月。
1.3 統(tǒng)計學方法: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達,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干預2 周后2 組患者尿潴留發(fā)生率比較:對照組36 例中發(fā)生尿潴留14 例,發(fā)生率為38.89%;實驗組36 例中發(fā)生尿潴留8 例,發(fā)生率為22.22%,2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4,P>0.05)。
2.2 干預4 周后2 組患者尿潴留發(fā)生率比較:對照組干預4 周后尿潴留發(fā)生率為27.77%,實驗組尿潴留發(fā)生率為2.78%,2 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預防護理干預尿潴留效果好,見表1。
表1 干預4 周后2 組患者尿潴留發(fā)生率比較[n(%)]
因宮頸癌手術范圍廣,易導致來自盆腔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及周圍神經受損,導致膀胱尿道及輸尿管末端血液供應受到影響,再加上手術后盆腔空虛膀胱位置的改變,均可導致排尿困難、膀胱麻痹甚至尿潴留等并發(fā)癥。積極的盆底肌、排尿訓練干預能預防和減少膀胱功能障礙的發(fā)生,達到促進排尿的目的[9],減少尿潴留發(fā)生。本實驗組基于以上理論,實驗組的尿潴留發(fā)生率在術后2 周常規(guī)拔出尿管雖然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繼續(xù)采用適宜的護理干預方法,針對尿潴留>300 mL和100~300 mL 采用不同的干預方法,干預至術后4周,尿潴留的干預效果顯著(P<0.05),最終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復,減少了尿潴留的發(fā)生。
3.1 殘余尿在100~300 mL 的干預:本研究嘗試對殘余尿在100~300 mL 的患者采用物理的手段加強膀胱功能恢復的干預,指導患者在排尿時增加腹壓、手掌按摩從膀胱底向下擠壓等措施。同時,加強盆底、肌腹肌鍛煉,增加排尿功能。
3.2 殘余尿量>300 mL 的干預:本研究對自解小便后2~3 次殘余尿仍大于300 mL,遵醫(yī)囑及時留置尿管,避免膀胱持續(xù)的長時間過度充盈造成膀胱功能的損害。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并講解術后出現(xiàn)排尿障礙通過膀胱功能鍛煉是可以恢復的。積極的盆底肌、腹肌、夾閉尿管訓練,促使盆底肌肉強壯,使受損或麻痹神經恢復,協(xié)調逼尿肌和括約肌之間的功能[6],減少尿潴留發(fā)生,恢復膀胱功能。
3.3 對殘余尿達標者的干預:因宮頸癌根治術后常規(guī)留置尿管2 周,2 周后拔出尿管測膀胱殘余尿量,對殘余尿≤100 mL 達標者,或經干預后殘余尿達標準,繼續(xù)囑患者加強練習。
預防尿潴留的膀胱功能鍛煉護理因無創(chuàng)、簡單、方便,無須特殊的設備,大多數(shù)患者經溝通后樂于接受,積極配合訓練;醫(yī)護一體、個體化的模式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信任感,采取早期預防及時干預措施,能降低宮頸癌根治術后尿潴留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