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珍珍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yī)院,泉州,362000)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也叫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是一種獲得性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1]。由于病情發(fā)展緩慢,且早期癥狀不明顯,難以及時發(fā)現,一旦進入加速器或急變期,加大治療難度,預后較差,醫(yī)學界多采用分子研究、靶向療法改善預后[2]。本文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yī)院收治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摸球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28例,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51.76±10.44)歲。觀察組中男23例,女18例,年齡31~73歲,平均年齡(52.04±10.37)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經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在患者出院后立即發(fā)放健康教育處方,1周后電話回訪。觀察組實施院外延續(xù)護理,具體為:1)每月使用電話進行1次回訪,叮囑患者按時到院復診,在完成當天復診檢查后叮囑患者謹記下次復診時間,叮囑其謹遵醫(yī)囑。2)在結束門診后安排護理人員開展健康指導工作,將家中看護疾病事項打印成冊并發(fā)放給患者,詳細講解自我監(jiān)測單中內容、要求等,將有無疲勞無力、上腹部不適、出血、氣短等監(jiān)測結果以打鉤方式記錄在自我監(jiān)測單上,為醫(yī)護人員提供參考。3)使用電話、郵件、微信群、等與患者保持聯(lián)系,掌握患者各個階段實際狀態(tài),提供適時指導。4)特別提醒慢性期患者不可擅自減少用藥甚至停藥,出現皮疹、水腫、肢體疼痛時需及時就醫(yī);建議患者多食用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禁忌生冷刺激性食物;適當進行呼吸鍛煉、排痰運動以及戶外運動,加強呼吸道防護;早睡早起,保障充足睡眠。
1.3 觀察指標 1)2組患者負面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得分多少與負面情緒嚴重程度成反比。2)2組患者睡眠質量。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得分范圍為0~21分,評分越高,患者睡眠質量越差。3)2組患者生命質量。采用歐洲癌癥觀察組織編制的生命質量核心量表(QLQ-C30)對患者生命質量進行評價,得分越高,患者生命質量越好。
2.1 2組患者負面情緒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負面情緒比較分)
2.2 2組患者睡眠質量 干預前,觀察組PSQI評分為(15.47±3.08)分,對照組為(15.41±3.02)分,組間數據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89,P=0.465);干預后,觀察組PSQI評分為(6.98±1.73)分,對照組為(9.52±1.65)分,觀察組PSQ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t=6.803,P=0.000)。
2.3 2組患者生命質量 干預后,觀察組各項生命質量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生命質量比較分)
據相關資料報道,應用靶向藥物、規(guī)律性服藥、定期監(jiān)測殘留病灶可促使90%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情處于慢性可控狀態(tài)下,保證患者取得與同期健康人群相等壽命[2]。由于接受治療患者生活方式被迫改變,對其后續(xù)正常生活工作均造成一定困擾,且慢性期維持時間較長,期間若未配合恰當護理干預極易導致病情惡化,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生命質量降低。院外延續(xù)護理是一種由醫(yī)院走向社區(qū)、家庭的護理延伸形式,強調護理人員、患者及其家庭成員間按照計劃開展目的性互動,旨在維護患者病情穩(wěn)定[3-5]。本文研究結果提示實施院外延續(xù)護理有助于緩解患者焦慮、抑郁負面情緒,改善其睡眠質量以及生命質量。對其具體原因進行分析: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中實施院外延續(xù)護理模式,每次復診結束后加強醫(yī)療知識科普,確?;颊呤煜じ黜棛z查指標以及自我監(jiān)測方法,意識到院外護理干預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患者主動配合治療的積極性。通過定期家庭訪視、電話溝通、網絡社交平臺、健康知識講座等途徑與患者保持及時有效的溝通,耐心解答不理解之處,消除患者內心困惑。同時通過院外護理溝通也可拉近護患、醫(yī)患之間距離,保障患者在自己家中仍可獲得持續(xù)性醫(yī)療健康服務以及衛(wèi)生保健服務,有助于減輕其恐慌、緊張等負面情緒,保證患者院外治療身心舒適度,安心睡眠。
綜上所述,院外延續(xù)護理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中具有良好應用效果,可明顯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