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宇琪
摘要:為滿足我國核工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需要,有必要盡快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和具有中國特色的核損害賠償責任體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確定合理的歸責原則,建立統(tǒng)一歸責原則體系,明確責任承擔主體、責任限制以及免責條件等。本文通過將我國國內立法與國際社會核責任立法進行比較分析,闡述國內立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完善的建議,以期更好地保護公眾利益,同時促進我國核能產(chǎn)業(yè)健康可持續(xù)地發(fā)展。
關鍵詞:核損害;歸責原則;無過錯責任
一、核損害的界定
(一)核設施與核事故的概念
我國法律關于核設施概念的界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62條中有明確的列舉性表述。核設施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核動力廠、其他反應堆、核燃料生產(chǎn)、加工、貯存及后處理設施。本文所指的核設施是民用核設施,是基于和平開發(fā)利用核能之宗旨建造的,由其所致的核事故引發(fā)的核損害賠償問題則是本文所探究的對象。
我國《侵權責任法》70條規(guī)定,民用核設施發(fā)生核事故造成他人損害的,其經(jīng)營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能證明因戰(zhàn)爭情形或受害人故意的除外。此條指明了被侵權人請求賠償?shù)囊罁?jù)和侵權人承擔核損害侵權責任的前提——發(fā)生核事故并致人損害。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fā)生之后,國際社會制定了《國際核事件分級表》(International Nuclear Event Scale,INES),將核事件的嚴重性由低到高劃成七個級別,前3級為“事件(incidents)”,4-7級為“事故(accidents)”。查閱《侵權責任法釋義》,我國規(guī)定僅4-7級可能或已導致放射性物質釋放并造成嚴重核污染損害的才稱之為核事故,至于在前3級核事件中造成的人身、財產(chǎn)損害,受侵權法中其他規(guī)定的約束。[1]
(二)核損害的定義及賠償范圍
通常來說,核損害是當發(fā)生核事故時,由于輻射源及核材料的放射性,所造成的人身傷害或財產(chǎn)損失。各國在定義核損害的相關概念時,專門對其賠償范圍作出了一些排除性的規(guī)定。如日本和烏克蘭排除了對損害負有責任的核營運人所遭受的損害。換言之,核損害賠償?shù)膶ο笫浅隣I運者之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核損害賠償義務人(加害人)自身受到的財產(chǎn)損失不屬于第三方核責任范疇的核損害,也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2004年修訂的《巴黎公約》新增并列舉了“核損害”的內容,具體包括生命喪失、健康損害、財產(chǎn)滅失、環(huán)境引起的收入損失、預防措施的費用、受損環(huán)境恢復措施費用和其他損失等,大大豐富了人身、財產(chǎn)損害兩大類別的具體內容。
二、我國核損害賠償?shù)臍w責原則
(一)無過錯責任原則
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以何種根據(jù)來確認和追究侵權行為人的民事責任,解決的是最終的責任依據(jù)問題和侵權責任由誰承擔的問題。我國《民法總則》176條: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guī)定和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我國《侵權責任法》第70條以基本法律的形式確認了核損害責任中的無過錯歸責原則。這一條文強調,只要損害是由該核設施發(fā)生事故造成,不管其侵權人是否存在故意或過失,都應依照法律規(guī)定承擔侵權責任,侵權人無過錯并不是免除責任的原因,所以這一條規(guī)定也體現(xiàn)了我國核損害賠償采用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2]此外,法律還規(guī)定了侵權人的免責事由。一般來說,是因為損害結果的發(fā)生存在行為人以外的因素,由于核能領域環(huán)境損害侵權的特殊性,我國《侵權責任法》中僅限定了兩類免除責任的情形:戰(zhàn)爭情形和受害人故意。首先,2007年《國務院關于核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第6條指出,侵權人不承擔戰(zhàn)爭情形導致的核損害責任。其次,受害人故意作為第二種免責事由,要求受害者主觀上是故意,不包括存在過失或重大過失的情形,并且在抗辯中要求侵權人承擔證明受害者故意的舉證責任。但是營運者僅對該故意的受害人免除賠償責任,對其他受到核事故損害的主體仍需賠償。
(二)責任承擔的主體和責任限制原則
歸責原則在侵權行為法中起著統(tǒng)帥的作用,決定歸責原則體系的建立和損害賠償?shù)幕驹瓌t。歸責原則解決侵權責任歸屬問題,而損害賠償原則是解決責任確定后的賠償義務人及其具體賠償范圍的問題。[3]在我國當前核責任制度下,所有的責任集中由核設施的營運者承擔,這也被稱之為責任集中原則。2007年的批復規(guī)定,營運者是責任承擔的唯一主體,其他人則不用承擔任何賠償責任。也就是說,除非法律另有規(guī)定,核設施營運者以外的其他人都不承擔對第三方的核損害賠償責任,即使核事故所造成的損害是由于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引起的。
但是,營運者承擔無過錯責任并不意味著要承擔無限責任,它們的賠償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法律引入了責任限制原則。為了維護核能產(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核設施營運者的利益,避免過高的賠償數(shù)額對其造成沉重打擊,在法律層面規(guī)定營運者的賠償限額并強制投保核責任保險以分擔損失,國家層面上則是對超出限額部分的損失提供財政補償。如果說無過錯責任是對受害者的保護條款,那么責任限制原則就是出于公平正義的要求保護另一當事人以達到一種平衡。
(三)我國核損害賠償?shù)臍w責原則存在的問題
我國雖然確立了核損害賠償?shù)臒o過錯歸責原則,但在此種歸責原則體系下,無論是立法還是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關于核損害的內涵和損害賠償?shù)姆秶粔蛎鞔_,國際條約和發(fā)達國家立法都對核損害的概念作出專門規(guī)定,并且一一列舉了核損害賠償?shù)木唧w范圍,使之成為受害者索賠和侵權者承擔賠償責任的依據(jù)。而我國法律缺少這種明確性的規(guī)范,在實際操作中易產(chǎn)生分歧和責任推諉。其次,在責任限制原則方面,我國法律上對核第三方責任保險和財務保證的規(guī)定太過于籠統(tǒng),沒有具體可行性。2007年批復第8條提到,營運者應當做出適當?shù)呢攧毡WC安排,并且必須購買足以履行其責任限額的保險??墒牵斑m當”的標準和“足以履行”的判斷依據(jù)是什么?營運者違反規(guī)定,未作出適當財務保證和購買足額保險的懲罰性后果又有哪些?我國法律都沒有作出細化規(guī)定。最后,在保障責任落實和責任分擔方面,我國法律對于核供應商責任的規(guī)定還存在較大的漏洞,供應商極易利用自身的市場優(yōu)勢地位要求營運者放棄任何追索的權利。
三、國際社會核損害賠償責任歸責的相關規(guī)定
(一)核損害賠償?shù)臍w責原則
國際公約中關于核損害的歸責原則采用了“絕對責任”的表述。如在《核損害補充賠償公約》和《1997年維也納公約》中都作出聲明:核損害賠償中營運人承擔的責任是絕對的。要求受害人只需證明所受損害與事故發(fā)生存在因果關系,不考慮營運者有無過錯,即使盡了足夠謹慎的注意義務也依然要承擔責任。雖然公約中用了“絕對(absolute)”這樣的字眼,但其實并不應當認為營運者承擔的是絕對責任,這從公約其他條款中關于免責事由的規(guī)定就足以看出。比如,新舊《維也納公約》規(guī)定營運者若能證明損害是因為武裝沖突、社會動亂、異常重大自然災害或受害人過錯導致的,就可以免除賠償責任。所以,應當認為國際公約采用的歸責原則實質上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即責任來源于與過失無關的風險。
(二)關于核責任保險和財務保證
在國際公約方面,《1960年巴黎公約》第10條規(guī)定,核設施運營者應當去購買第三方核責任險,所購買的保險數(shù)額要與其賠償責任數(shù)額相當,如果低于規(guī)定的賠償數(shù)額,則要有其他符合規(guī)定的財政保證金來作為補充。[4]公約還要求建立一個國家公共基金,當運營者和所在國的財政補償仍不夠充分賠償受害人時,就由該基金繼續(xù)對受害人補償。與其類似,《1997年維也納公約》第7條規(guī)定,核設施運營者應當按照裝置國所規(guī)定的數(shù)量、類型和條件提供保險或其他財政保證。由此可見,國際社會普遍要求營運者投保核責任強制保險,這種制度設計是為了彌補營運者賠償能力不足的問題,實施強制保險和財務保證實質上是把個人責任轉變?yōu)樯鐣熑?,用社會救濟來實現(xiàn)分配的正義。
(三)關于營運者追索權的規(guī)定
國際上通常認為,營運者的追索權有兩個來源:一是源于合同約定,二是源于第三人過錯。我國立法也是遵循國際上的普遍做法規(guī)定了營運者享有的這兩項追索權,但是印度的做法與其他國際核責任制度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個顯著的差異是,賠償責任不完全歸于運營者,核供應商還應承擔前瞻性責任。印度2010年的《核損害民事責任法》第17條:核設施經(jīng)營者按照第6條支付核損害賠償后,有以下追索權:(1)這種權利在合同中有明文規(guī)定;(2)核事故是由于供應商或其雇員的行為造成的,其中包括提供具有他人專利或潛在缺陷的設備、材料或不達標服務;(3)核事故是由于他人作為或不作為故意造成的。[5]印度立法新增了供應商產(chǎn)品或服務缺陷造成核損害的情形,認為供應商應該對因其過錯導致的損害負責,這是對現(xiàn)行國際核責任制度的重大突破。印度政府選擇引進擴大概念的供應商責任,一個原因是其境內的核運營公司將歸為國有,也是出于保護自身國家利益的考慮,否認了供應商責任的絕對豁免。
四、完善我國核損害賠償歸責及相關制度的建議
(一)明確核損害的概念和內涵
確定核損害的概念和內涵是處理損害賠償問題的前提,也是賠償義務人承擔責任的依據(jù),我國法律關于核損害的定義應該和國際公約保持一致,比如應該規(guī)定:核損害是指,在和平開發(fā)利用核能的活動中,核燃料裂變過程、核燃料輻射、核燃料毒性等作用而引起的人身傷亡、財產(chǎn)損失或損害以及環(huán)境損害等,但不包含對核事故損害后果負責的核設施運營者所受到的損害。并且,另行規(guī)定請求權人可以要求索賠的損失。
(二)規(guī)定核責任保險和財務保證的具體制度
我國立法應當對核營運者義務作出單獨規(guī)定,要求運營者必須維持足以保證履行核損害賠償責任限額的保險或其他的財務保證方式,并經(jīng)國家原子能管理機構核定。否則不能投入運營或者要受到一定處罰,以保障其在發(fā)生核事故時可以及時、充分地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并且要細化責任保險和財務保證的具體形式和適用額度,可以參考國際公約及日本的做法,采用再保險制度、提取保證金制度、建立核營運人共同基金等多元化方式構建我國核責任財務保證制度。具體適用額度可以依據(jù)核設施的功率和不同類型對營運者作出分等級的財務保證金要求,或者按營運者身份的不同,給負責運營、運輸、再處理的營運者制定不同的金額標準。
(三)明確供應商責任,落實營運者追索權
按照我國法律,可以通過合同約定的追索權來追究供應商的產(chǎn)品質量責任,但實踐中供應商往往不愿意承擔風險和責任,憑借其占有的市場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要求對方當事人放棄向其進行任何索賠或追索的權利,直接導致法律規(guī)定的追索權被虛置,營運者得不到任何程度的補償。因此,供應商責任的絕對豁免已經(jīng)不適應我國核能產(chǎn)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要求,為了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責任分擔制度和增強供應商的審慎管理意識,防患于未然,建議參考印度的立法模式,追究供應商的產(chǎn)品質量責任,并且通過營運者向其追索的途徑來實現(xiàn)責任的分擔。我國法律可以在現(xiàn)有基礎上新增一項追索權條款:當核事故是由于供應商或其雇員的行為造成時,[6]其中包括提供具有他人專利或潛在缺陷的設備、材料或不達標服務,則核設施經(jīng)營者向受害人支付核損害賠償后,享有對其進行追索的權利,但追索權期限為發(fā)放的初始許可證的期限,或產(chǎn)品責任期,以較長者為準。
結語
核能是人類最有希望的未來能源之一,在和平開發(fā)利用核能的過程中總是收益與風險并存的,雖然我國目前為止還未發(fā)生大范圍嚴重的核事故,但是我國應盡快建立起與國際接軌和具有中國特色的核責任體系,以調整核責任者之間、其與核事故受害者之間的法律關系,使各方權益和關切達到一種平衡,最終目的是使受害者得到及時有效的賠償,同時又能促進我國核能產(chǎn)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90.
[2]張念鵬.核損害賠償原則及我國立法借鑒[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8.
[3]楊立新.侵權法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26.
[4]安娜.核損害賠償機制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2:21.
[5]左惠強,姜萍.印度《核損害民事責任法案2010》的影響及借鑒意義[J].中國保險報,2010,6:27.
[6]張念鵬.核損害賠償原則及我國立法借鑒[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