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長林
(遵義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貴州遵義,563006)
會議是堅持集體領導,實現(xiàn)決策民主化、科學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是領導者的一種重要領導方法。[1]《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校長主持學校校長辦公會議,并對需要處理的有關事項進行了界定。中共中央辦公廳2014年下發(fā)《關于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明確校長辦公會議是學校行政議事決策機構。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要求學校要治理有方、管理到位。2018年,中共中央組織部、教育部黨組提出了關于高校黨建工作20項重點任務,其中,對修改完善校長辦公會議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治理能力治理體系進行了研究。高校要著眼于建立現(xiàn)代學校治理機制,切實提高治理能力。治理體系建設,制度至關重要。從制度建設看,各高校都建立了校長辦公會議制度,并根據(jù)上級要求和學校實際進行了適當修改。從實施情況看,各高校校長辦公會議制度執(zhí)行過程中存在議事決策質量不高的問題。認真研究會議組織,高質量召開會議,是對領導者科學把控時間和提高領導效能的重要檢驗,也是提高學校領導力的重要方面。
“會”就是集會,“議”就是商議。[2]召開會議,就是把有關人員集中起來商議、研討工作的一種組織管理方式。會議的功能是要解決問題。各高校的校長辦公會議制度對議事頻率都有規(guī)定,有的是每兩周召開一次,有的是每月召開一次,有特殊情況時可以臨時召開。無論是以周還是以月為單位規(guī)定會議頻率,目的都是定期研究解決學校重大事項。在實施過程中,校長辦公會議有時沒有發(fā)揮好會議功能,如本是決策性的會議卻開成一般性的工作會,主題不集中,沒有明確的結果,有“會海”之嫌,失去了決策性會議的嚴肅性。
校長辦公會議質量高不高,要視會議研究的議題是不是屬于應該研究的范圍。高質量的校長辦公會議的議題一定是規(guī)定的研究內容,其他內容應交給相關組織去研究,如職稱評審問題交給職稱評審領導小組研究,課題評審問題交給學術委員會研究,職工利益議題交給工會代表大會研究。專家論證是決策法定程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協(xié)助領導干部更好做出決策的智力支持。[3]因此,要發(fā)揮各種專家智庫的作用。很多校長辦公會議議題上會前論證不充分,參會人員參加會議前對議題背景也不知曉,難以發(fā)表意見,即使發(fā)表意見有時也不能集中到主題上。
決策性會議的一般流程是先聽取議題陳述,然后參會人員發(fā)表意見并表態(tài),最后主持人根據(jù)意見作出結論。在召開會議時,有的陳述人的匯報不聚焦主題,有的參會人員發(fā)表意見時怕?lián)?、含含糊糊,甚至相互看臉色行事。另外,有的參會人員好表現(xiàn),發(fā)言不集中在議題上,偏離議題。主持人如不及時糾正這些情況,就會導致會議時間冗長,效率不高。
有的校長辦公會議召開后雖然達成了共識,形成了研究意見,對需要辦理和落實的事項明確了責任人,但沒有明確完成時限和評價細則,難以評判落實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是會議重決策、輕落實導致的,在進行督查督辦時,也無法追究責任。
校長辦公會議組成人員尤其是校長嚴格執(zhí)行制度的力度不夠,主觀性、隨意性較大,導致已建立的制度與制度的執(zhí)行成了兩張皮,已有的議事制度成了應景之作,有應對檢查需要之嫌。特別是近年來巡視巡察組對高校巡視巡察反饋的意見表明,部分高校存在校長辦公會議不規(guī)范、質量不高等問題。巡視巡察組通過查看校長辦公會議記錄發(fā)現(xiàn),有的事項議而不決,有的事項主持人先定調子,有的開成了工作會、務虛會,等等。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執(zhí)行制度。
校長辦公會議組成人員主要是學校行政領導班子成員。一方面,在當前從嚴管黨、依法治理的大環(huán)境下,為避免權責對應下的追責、問責,部分班子成員看似主動“放權”,實際上是在崗不正確履職,工作中“打太極”“玩虛招”,沒有“硬肩頭”扛事、做事,把一些本應屬于自己分管范圍內的日常事務都推到校長辦公會議上進行處理。[4]包攬大小事項的議定使校長辦公會議成為干部“懶政”的溫床。以學校招生錄取通知書發(fā)放郵寄問題為例,這項工作是常年都在做的,并且錄取通知書必須通過郵政發(fā)放,但一些學校的校長辦公會每年都對此事進行研究。另一方面,校長辦公會議的部分組成人員認為校長辦公會議是“萬能鑰匙”“免責金牌”,把拿不準、“打擦邊球”的事項都放到校長辦公會議上來處理,認為出事了責任由集體承擔,而不在認真研究政策、提出符合學校實際的工作措施上下功夫。另外,學校的一些二級單位在有問題時不細心研究,不提具體方案,一味地要求校長辦公會議給出意見,認為有了校長辦公會議的意見,工作就取得了“萬能通行證”。
校長辦公會議研究的議題部分是由二級單位根據(jù)工作需要提出來,部分是分管領導根據(jù)工作要求安排二級單位提出來。有的議題內容可能涉及資金、績效、教學課時等問題,這些問題就要與財務、組織人事、教務等部門溝通。由于學校部分中層干部認為協(xié)調溝通是“求人”的活,不愿橫向溝通,并認為溝通協(xié)調是學校領導的事,自己只是落實者,因此,很多事都放在校長辦公會議上談。二級單位提出的議題報到分管領導處時,分管領導認為有的部門不是自己分管,不愿與其他校領導協(xié)調溝通,也把議題推到校長辦公會議上。會前沒有進行充分的醞釀溝通導致校長辦公會議在研究議題時與會人員各自發(fā)表意見,短時間內難以達成共識,最終導致議而不決或者原則性通過。原則性通過的意見在執(zhí)行中余地很大,下級把握不準時又會提出來上會,因此,時常出現(xiàn)一個議題或一件事的部分內容多次上會的情況。
議題的提出者在提出議題時沒有深入思考,沒有讓校長辦公會議在已有的方案中做選擇。上會前,分管領導或者校長對上會議題沒有審核把關,導致校長辦公會議出現(xiàn)“現(xiàn)場答題”的現(xiàn)象?!艾F(xiàn)場答題”的結果就只能是據(jù)題而答,沒有考慮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和相關因素,導致議題在校長辦公會議研究后,在具體的落實中又出現(xiàn)新的問題,有的意見或方案需要調整,有的新問題又要報請研究,影響了工作推進。以某校關于舉行學生運動會的校長辦公會議為例,開了三次會議才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次是牽頭部門提出研究學生運動會舉不舉行的問題,校長辦公議研究決定要舉行,并讓牽頭部門出方案再行研究。牽頭部門根據(jù)校長辦公會議意見著手制訂工作方案,又報校長辦公會議研究確定時間、項目等,這是第二次研究。第三次會議又研究學生運動會需要的購置器材、對學生進行獎勵的經費。如果議題提出者在謀劃學生運動會時借鑒一些大型運動會的籌備方案,再起草學校學生運動會方案,如舉辦的項目、時間、經費,方案審定通過后落實即可,就無需召開三次校長辦公會議研究此事。一個議題前期不進行系統(tǒng)的思考謀劃,后期就難以高效率推進實施。
提升學校治理水平,制度治理是最重要的方面。如果學校治理沒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僅憑校長個人魅力進行治理,那么這種治理是難以長久的。學校校長辦公會議的議事決策質量和水平還會影響二級單位的執(zhí)行工作。學校層面的行為還會影響下級的思維和作為。如果下級都效仿學校校長辦公會議議事決策行為,就可能會陷入凡事均上會研究的困境。在院系一級,部分黨組織負責人和行政負責人可能會過于糾結誰大誰小、誰說了算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套制度進行規(guī)范,就會帶來管理中的新問題。
從校長辦公會議的議事決策制度看,對分管領導就職責范圍的事項召開專題會是有明確規(guī)定的。分管領導大事小事都報請校長辦公會議研究,校長辦公會議包攬了所有決策事項,這種管理運行模式不利于干部的應該作為、主動作為。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名分管校領導牽頭開展學術活動,并邀請專家參與,這對學校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宣傳機會,但在需要學校宣傳部作報道時,分管領導認為宣傳部不歸他管,需要上校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因此,將此事提交校長辦公會議,最終由校長辦公會議進行了明確安排。這個案例中的事項處理是非常簡單的,校長辦公會議對此類議題進行研究確有小題大做之嫌。校長辦公會議本應議大事、要事,日常事務、常規(guī)性事務應交由分管校領導決策,這樣既不受時間限制,還可以表明有責就必擔當,更可以培養(yǎng)干部的決策判斷能力。
在學校內部,無論是職能部門還是教學機構、教輔單位等,都是為培養(yǎng)人才服務的,但當溝通不到位時,就會造成誤會,不利于協(xié)作配合。這里以某校項目建設為例進行分析,某校二級學院提出要建一個實驗室,需要資金100萬元,但之前沒有與教務處、財務處溝通,直接提上校長辦公會議。在校長辦公會議上,列席的財務處、教務處負責人對建設的背景、實驗室功能都不了解,在發(fā)表意見時,財務處表明要嚴格執(zhí)行預算,教務處表明要考慮統(tǒng)籌資源,導致出現(xiàn)意見分歧,這是不利于內部協(xié)作配合的。
校長辦公會議對上會的議題沒有認真把關,遇事、遇議題就上會,出現(xiàn)議事決策零碎化、隨意化的問題。再以前文的學生運動會為例,對工作推進中遇到的問題校長辦公會議沒有明確,相關負責人只有等學校校長辦公會議對新的問題作出結論后再執(zhí)行,這就導致工作推進很不順暢,影響了工作的高效率開展。
制度治理是最有效的治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治理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并提出領導干部要做制度執(zhí)行的模范。學校班子成員特別是校長,要認清抓好治理是學校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學校對于建立的制度一定要執(zhí)行,并且從學校層面帶動二級單位加強制度治理。特別是校長辦公會議制度的良好執(zhí)行,對二級單位的議事決策是有示范效應的。
在崗必擔責,失責必追責,這是對領導干部的必然要求,是對求四平八穩(wěn)“太平官”的整治之舉。學校黨委要加強班子成員的思想教育,使領導干部明白自己的工作關系到學校生存發(fā)展和個人價值體現(xiàn)。從學校內部來講,學校在抓教學業(yè)務培訓時,要增加管理方面知識的培訓。學校領導干部要加強管理方面的學習,增強主動性,提高領導藝術水平,改進領導方法,帶動中層干部提高管理水平,以共同提高治理本領。
溝通無處不在。[5]學校二級單位都要有全局觀念、全局意識,主動溝通協(xié)調,改變“溝通就是求人”“協(xié)調就是要人情”等錯誤認識,同時,配合其他部門的工作。如果二級部門在協(xié)調溝通時達不成一致意見,應及時向分管領導報告,分管領導要及時出面,召集相關部門甚至相關校領導就相關問題進行協(xié)商,達成共識后再報請校長辦公會議研究。校長是校長辦公會議議題的最終把關者,在收到報請的議題時要逐一審核,對不成熟的議題不予上會,以倒逼方式促進會議前溝通到位。
校長辦公會議是學校治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校長辦公會議的議事決策質量是學校治理水平的重要體現(xiàn),對提升學校治理能力發(fā)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在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前提下,高校必須審視和剖析校長辦公會議制度執(zhí)行中的問題,認清問題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議事決策質量,發(fā)揮制度治理的作用,發(fā)揮校長辦公會議的制度優(yōu)勢,加強會議組織管理,使辦學治校水平有一個大的提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