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6月15日刊登楊雪冬的文章說,底線思維,關(guān)鍵是要厘定誰的底線,什么水平的底線。中國正經(jīng)歷著深刻變革,社會利益快速分化,社會觀念更加多元,不同群體、不同個體都有自己的底線預期,都有自己的衡量標準。這些底線預期并不完全一致,衡量標準除了不同,還可能相互抵牾。
因此,在當下中國討論底線思維,首先的前提是,必須承認這是社會多元條件下的底線思維。底線思維從根本上說,就是人民至上思維,就是改革思維、開放思維。
其次,在多元底線條件下,底線思維要努力塑造社會共識。社會越多元,觀念越多樣,就越需要以制度化、法制化方式控制社會分化、化解社會矛盾,提供訴求表達,就越需要主動塑造社會共識,增強社會認同,把全社會力量凝聚在一起。因此,底線思維就是民主思維、協(xié)商思維、法治思維。
第三,在國家治理的具體實踐中,底線思維就是短板思維,需要認真分析國家治理體系還存在哪些缺陷,國家治理能力還有哪些不足,還需要跟蹤研判國際環(huán)境中哪些變化會成為“黑天鵝”事件,哪些會產(chǎn)生“蝴蝶效應(yīng)”“灰犀牛效應(yīng)”,進而常懷憂患意識,培養(yǎng)系統(tǒng)思維、同情共理思維,提高預判能力、回應(yīng)能力、應(yīng)變能力,及時補短板。
近代以來,憂患意識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夢想,底線思維是這種憂患意識在當代的理性化呈現(xiàn)。越是接近成功的目標,越是需要保持對復雜環(huán)境的清醒認識以及沖破各種利益、觀念束縛羈絆的勇氣,越要戒驕戒躁,從容籌劃,果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