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廣新
(朝陽市喀左縣南哨中心小學)
我國中小學素質教育在新課標指導下展開教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然而,現階段的中小學素質教育還存在德、智、美“各自為教”的問題,彼此難以產生交叉發(fā)展和融合效應。要解決這一問題,需關注德、智、美學科之間教學的互動關系,打破彼此的教學局限,將其中的每門課程都視為素質教育的橋梁,探索適合素質教育理念要求的跨學科“協同教學”路徑。筆者以美術教學實踐為例,針對協同教學策略的具體實施方法進行探討。
美術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年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使我們逐步形成以美術教學為中心,集德育、智育為一體的“協同教學”策略,具體分兩個層面展開教學:一是顯性知識層面,即結合美術教學的特點,將影響美術品質的因素劃分為造型原理、規(guī)范等顯性知識,包括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二是隱性知識層面,即將德育、智育內容融入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提高精神境界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從思維能力培養(yǎng)角度來看,這兩個層面的教學也是一個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的過程。教學中,我們始終強調這兩個層面的內涵及其在“協同教學”中的意義,進而通過各課程間教學內容的有機銜接,引發(fā)和促進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者之間的轉化與融合,實現德育、智育、美育協同發(fā)展目標。在這一教學策略引領下,我們以循序漸進、由簡入繁為原則,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施教要求設置了三個協同教學環(huán)節(jié),分別是:“視覺審美與文化感知”“觸覺體驗與想象創(chuàng)新”和“設計思維與生活實踐”。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從顯性知識層面,主要教學目的是提高視覺審美和表達能力;從隱性知識層面,意在通過視覺形象審美與繪畫基礎交互練習,拓展學生的文化感知視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根據這一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按照美術課程標準要求,共分兩個單元展開教學:第一單元屬于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的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是美術作品欣賞,意在從興趣出發(fā),經由“欣”到“賞”漸進的審美活動,多視角地引導學生感受和分析美術作品形式特點,挖掘和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思想內涵,逐步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覺以及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
在具體教學中,我們預設了以“蒙學動畫觀摩”“古代名畫欣賞”“西方繪畫賞析”為主題的課程內容,借助數字視覺影像技術,圍繞美術作品顯性與隱性知識展開情景化教學。例如,在“蒙學動畫觀摩”教學中,通過觀看由《弟子規(guī)》《三字經》《百家姓》等蒙學經典著作改編而成的動畫片,學生們不僅直觀地對動畫作品的視覺表現形式有了初步的認知,而且還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在古代名畫欣賞教學中,學生們通過欣賞《清明上河圖》《采薇圖》《韓熙載夜宴圖》等古典名作,不僅領略了中國人物畫所特有的“白描”那準確而又富于節(jié)奏感的線條的表現力,同時也感受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服飾、建筑等中國古代傳統藝術文化的魅力。第二單元屬于小學一年級下學期的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是繪畫實踐,意在通過繪畫訓練建立學生對顯性知識的深入理解,初步掌握將隱性知識視覺化的方法。
在具體教學中,我們組織學生開展“動物畫臨摹”和“植物寫生”兩個主題內容的繪畫訓練,積極引導學生從視覺出發(fā),按照繪畫表現規(guī)律,從事物的表象輪廓開始認識事物,將部分的視覺感知印象集合成一個完整的感悟印象。其特點是學生能夠通過視覺自覺地分析物體的形狀、結構特點以及這些形狀、結構受到光影、色彩、空間等環(huán)境氣氛影響所產生的變化,把握事物的全貌,培養(yǎng)學生整體觀察和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的能力。同時,學生在有形的動植物繪畫練習過程中,對無形的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也產生了一個初步認知。
審美心理學研究表明,視覺是人體各感官中最重要的一種高級審美感官,通過視覺,人們可獲得87%從外界來的信息,正如黑格爾所說:通過視覺才“有力量從人的心靈深處喚起美的反映和回響”。由此可見,視覺具有統領其他感覺的性質,這也正是我們將視覺訓練作為小學伊始教學內容的原因。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在充滿樂趣的學習情景中,視覺感知與領悟傳統文化內涵得到協同發(fā)展,既提高了視覺認知能力與繪畫技能,也促進了視覺審美整合能力,同時還進一步拓展了德育內容。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二年級學生。從顯性知識層面,主要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自身的體感與外界建立聯系,提高立體審美感知和造型能力;從隱性知識層面,意在通過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的思維轉化,拓寬學生想象力,進一步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根據這一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教師可按照美術課程標準要求共分兩個單元展開教學:第一單元屬于小學二年級上學期的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是體驗與記錄。具體教學方式是用四個學時時間,帶領學生尋訪名勝古跡,引導學生從自身不同角度(行為、移動、動作、情緒),動態(tài)地去體驗古建筑的營造特征,對古建筑實體的形式元素、功能構造、秩序組織和材料細節(jié)等空間屬性進行深入考察。
課業(yè)要求是完成一幅古建筑“印象”素描作業(yè),將所見所感通過素描形式記錄下來,加深學生對古建筑形態(tài)的主觀印象;寫一篇“觀感”短文,用文字語言表達方式將連續(xù)體驗到的感受進行生動描述,進一步促進學生從形象思維上升到抽象思維的能力。這一單元的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所以教師應主動營造活潑的情景教學氛圍,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引發(fā)學習興趣,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動覺、觸覺、味覺等全部體感器官去體驗實境,多角度、動態(tài)地去感受空間實體變化,探索實體間的細節(jié)結構聯系,提高學生的空間感知和想象力。第二單元屬于小學二年級下學期的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是手工制作,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實踐能力。學習方式包括剪紙、折紙、刺繡、彩泥等,題材多選擇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元素或是學生喜歡的周邊事物,將美學、智力開發(fā)通過一種游戲般的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剪紙制作教學包括傳統圖案認知與轉化創(chuàng)新、傳統手工藝技能等內容,應采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
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傳統圖案用線描繪出來,分析圖案構成變化規(guī)律。在熟練掌握傳統圖案特征之后進行描圖打稿和剪紙技巧練習,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圖案的長期記憶;其次,進入圖案自由想象和創(chuàng)作階段,學生可將生活中的所見、所感、所得進行圖式創(chuàng)新變化,然后將富于再創(chuàng)造性的圖案形象剪出來,既加強學生對圖案構成的深刻理解,又掌握了手工剪紙技巧。很顯然,這一活動蘊含工藝、美學、文化、情感等諸多教學元素。在顯性知識學習上,一方面,傳統剪紙圖案極具美感和創(chuàng)意,可以提升學生美感和創(chuàng)造力。在自由創(chuàng)作階段,對生活圖景的意象創(chuàng)作可以鍛煉學生圖形化的邏輯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在手工操作過程中,動手學習剪紙技藝既培養(yǎng)了他們手、眼、腦的協調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動作精細能力。在隱性知識學習上,傳統剪紙圖案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文化,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覺醒和文化身份認同,無形中也增強了他們與同伴間的合作意識。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以觸覺訓練為切入點,學生通過一個愉快的體驗到令人興奮的動手實踐過程,加深了主觀印象,拓展了想象空間和思維向度,為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前置條件。從學生的手工作業(yè)中不難看出,許多學生不是簡單模仿,而是通過造型的夸張和變化表達自己主觀感受。這充分表明,通過觸覺訓練,學生們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已初現端倪。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三年級學生,主要教學內容是導入設計思維,即將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美術基礎知識轉化為設計實踐,拓展美術教學范疇,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審美素養(yǎng),鍛煉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要求學生把親身經歷和對生活的感受經驗等隱性要素主動釋放,強化對顯性要素的合理運用,通過設計構思和方案優(yōu)選加以呈現,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課程中教師以提高學生綜合創(chuàng)造和實踐應用能力為重點,采用情景化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以美化身邊環(huán)境為切入點,圍繞校園、家庭生活設置多個主題的實踐內容,開展設計活動,強化學生對各種類型生活場景的關注。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將以前所學的顯性知識綜合地運用于設計實踐中,強調主動創(chuàng)新意識。以“我們的校園”設計活動為例,教師從應用范圍角度出發(fā),積極幫助學生整合上一個環(huán)節(jié)所學到的建筑顯性知識,分析建筑與環(huán)境、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空間建構關系,然后再引導學生自愿組成學習小組,圍繞校園環(huán)境展開設計實踐,將諸多顯性和隱性知識統一呈現出來。其中包括策劃、平面設計與立體構造、空間界面、設計模型制作等實踐活動,廣泛涉及設計思維與制作、項目策劃與綜合展示等多方面內容。經過設計構思草圖、完成模型制作,學生對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融合的理解和運用更加自信,鍛煉和提升了學生綜合思維和邏輯創(chuàng)造能力。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問題和需求,以此為設計思維起點,然后結合建筑與環(huán)境語言,運用各種技術手段解決問題,進一步學習和探究如何運用技術和工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如材料處理和建構工藝以及作品展示方式等。如在“我的小天地”單元,我們?yōu)閷W生提供一個以平面和立體的制作方式設計家居環(huán)境的主題,讓學生嘗試家具設計及擺設,了解裝飾圖案在家居美化中的作用,并滲透家具文化、裝飾知識等學習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內容涉及環(huán)境藝術、工業(yè)設計、圖案設計、紙板制作、色彩知識等相關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經過這一設計實踐,學生不僅綜合地掌握了一定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提高了設計思維能力,而且還驚喜地發(fā)現在家居生活中,美術的應用竟是如此普遍,真切感受到藝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樹立以自己的美術能力使生活更美好的信念,逐步養(yǎng)成健康向上的審美觀。
為小學美術教育制定的“協同教學”策略,十分強調美術在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所起到的協調作用,注重德育、智育、美育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在充分考量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前提下,以趣味化、情景化實踐活動為路徑展開教學。這種以提高思想品德、促進創(chuàng)新思維為基本特征的“協同教學”策略與國家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yǎng)方針相一致。
在具體教學中,以循序漸進為原則,我們嘗試將各個環(huán)節(jié)所授的知識點劃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目的是讓教學目標設定得更加明確,重點更加突出;以趣味化、情景化方式展開教學,目的是讓復雜的教學過程能夠被活化、分解為相對簡單、可學習可操作的步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想象力,提高動手實踐綜合能力。我們相信,這種“協同教學”策略的應用不會止于美術教學,還可為相關課程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