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0年上海爆發(fā)的橡膠股票危機,原本只是一場由投機炒作而引發(fā)的資本泡沫破滅的風波。舊式錢莊面對復雜的市場缺乏應變能力,招架不住外資的打擊;清政府沒有干預市場的經驗,危機發(fā)生后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救市。外國資本利用風波賺取了大量利潤還整垮了剛剛形成規(guī)模的中國傳統(tǒng)金融機構,吸干了上海、江浙民間金融資本,終結了清末新政以來的經濟繁榮。經濟蕭條危及財政收入,誘發(fā)清政府以更為直接的手段與民爭利,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最后間接引發(fā)了辛亥革命,成為了清王朝覆滅的導火索之一。
關鍵詞:橡膠股票;金融危機;清末新政
中圖分類號:F83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24-0148-03
洋務運動以后清政府開始嘗試主動接觸西方文明,中國近代化的速度有所加快,其給當時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經過一系列的救亡圖存和改良運動,到了清末新政時期,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成果,全國范圍內的工商業(yè)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和進步。通過金融手段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亦有所增加,財政壓力緩解。涉外已久的上海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這里經濟繁榮,工商業(yè)發(fā)達,租界林立,各方勢力交會并存,逐漸發(fā)展成為全國乃至整個遠東地區(qū)的金融中心。然而隱藏著的危害卻暗流涌動,剛剛融入國際金融市場不久,這里就迎來了一場橡膠股票風波。
一、橡膠股票風潮的起因
20世紀初,伴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對于橡膠的需求量迅速增長。橡膠是工業(yè)生產與加工的重要原料之一,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成為現(xiàn)代工業(yè)的必需品,廣泛用于工業(yè)制造。橡膠在清末被稱為“橡皮”,在人工橡膠發(fā)明和普及以前,橡膠是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然而橡膠的主要產地在東南亞地區(qū),由于受到氣候、生產、運輸?shù)纫蛩赜绊懀虝r間內無法擴大橡膠的生產規(guī)模與市場供應。因此橡膠一時間出現(xiàn)了供不應求、有價無市的現(xiàn)象,在主要工業(yè)生產國橡膠的價格也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而水漲船高。橡膠原料價格的暴漲為橡膠生產行業(yè)帶來了巨大利潤,因此大量的國際資本一擁而上,投入到對橡膠的開采生產領域。
據當時的資料顯示,1909年到1910年短短數(shù)月之內,在東南亞地區(qū)以開采橡膠為名注冊的公司就高達122家①。這些公司的規(guī)模與資質良莠不齊,更有甚者僅僅只是買了一塊空地就敢自稱是橡膠公司。上海作為當時遠東的國際金融中心,又缺乏成熟統(tǒng)一的金融管理體系,自然而然地成為這些橡膠公司募集資金、投機倒把的主要選擇地。一般情況下,這些橡膠公司首先會在上海的各大報紙上花很多的錢做廣告推銷自己的公司和股票,為了蒙騙投資者,他們用自己外國公司的身份在上海找有名的外國銀行和洋行來創(chuàng)建開戶銀行并操辦股票業(yè)務,聘請的董事也都是上海商界有名望的人。這種營銷手段顯然是成功的,他們通過向上海的外國銀行抵押股票的形式獲得融資,有了充足的資金這些橡膠公司的股票隨之大漲。
很快上海當?shù)赜幸?guī)模的錢莊、銀號抵擋不住暴利的誘惑,也跟隨市場行情的發(fā)展,看好橡膠,開始引入橡膠股票抵押貸款的業(yè)務。一時間在上海,橡膠股票風光無限,股票價格更是風生水起,因此刺激了很多根本沒有接觸過股票和橡膠的士紳、普通市民加入到橡膠股票的交易中來,夢想著在這場股票風潮中一夜暴富,一時間橡膠行業(yè)趨之若鶩,橡膠股票成為無數(shù)人心中炙手可熱的硬通貨。隨著股價的攀升,后加入的投資者開始借錢使用空盤杠桿而非現(xiàn)銀購買股票了,這就把整個金融市場都卷入到了橡膠股票的投機風潮中。
據英國《泰晤士報》估計,當時大約有40多家公司以橡膠生產的名義在上海融資,其股票的發(fā)行資本合計約為2500萬兩白銀②。如果再算上炒作起來的資金溢價則遠遠不止。據調查報告顯示當時的橡膠股票的投資規(guī)模約為6000萬兩白銀,其中中國人的資本投資約占其中的七成到八成之間之多③。橡膠股票吸納了幾乎整個上海乃至江浙地區(qū)的流動資本,導致上海這個金融中心已經基本沒有資金可以給其他行業(yè)融資了。大量的中國財富被橡膠股票牢牢的套在了高位。
然而盛極必衰,泡沫終究是泡沫,股價終歸是有漲有跌的,橡膠股票終于開始見頂。1910年7月世界橡膠主要生產國英美開始宣布限制消費進口橡膠法案,世界各地投資機構的資本紛紛撤離橡膠行業(yè),國際市場上的橡膠不論是現(xiàn)貨、期貨還是股票等相關資產價格隨之價格暴跌。
二、各方的應對態(tài)度措施
國際橡膠市場價格出現(xiàn)暴跌以后,大量的國際投資者緊急拋售橡膠股票,此舉又造成了以橡膠板塊為主、綁定倫敦市場的上海股市的全面崩潰。很快,因橡膠股票的價格出現(xiàn)劇烈波動造成交易癱瘓,導致上海交易所一度被迫宣布停止橡膠股票交易,失去了流通性以后,中國人手中持有的橡膠股票在短時間內形同廢紙。
在這場危機中,橡膠行業(yè)的從業(yè)者和橡膠公司的經營者最先嗅到了行業(yè)危機的氣息。1910年7月初在危機全面爆發(fā)前,行業(yè)內從業(yè)者就已經意識到泡沫即將破裂,絕大部分的橡膠公司大股東如英國藍格志、薛納王公司率先在爆發(fā)前和爆發(fā)最開始的時段高點套現(xiàn)離場,因此這些橡膠的從業(yè)者經營者賺得盆滿缽盈,成功實現(xiàn)了空手套白狼。隨后就是在上海的外國銀行,在國際市場價格出現(xiàn)暴跌后他們率先停止了橡膠股票抵押貸款,并加大力度從各大本土錢莊中追繳和催收之前放出的貸款,隨后即收緊資金,造成了銀根進一步收緊。此時的上海金融業(yè)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的局面,主要由匯豐、花旗為代表的外國銀行控制,由于外國銀行擁有治外法權的保護,在吸納了大量外資的同時許多中國人出于各種目的也更傾向把資金存入這些外國銀行。外國銀行將這筆錢又借貸于中國市場,因此這些外國銀行對國內錢莊、銀行擁有大量的債權。
此時在上海持有橡膠股票的接盤者已經絕大多數(shù)為中國投資者,其中以中國的錢莊、銀號為主。晚清時期上海錢莊發(fā)展迅速,其業(yè)務量隨之增大,在上海的金融市場上占據一定的份額。這些錢莊、銀號吸納儲戶的存款用于放貸,不僅僅是金融中介者,更是金融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和金融信用的支撐。這是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股票的價格暴跌以前,中國的錢莊、銀號通過橡膠股票在賺錢,當資金不夠時他們還去外國銀行同業(yè)拆借以投資橡膠股票。然而橡膠股票停止交易后,這些錢莊、銀號的大筆資金,不管是放貸出去投資橡膠股票,亦或者自身直接接受橡膠股票抵押的,又或者是錢莊、銀號自身去炒股的,都被套牢了。這些錢不僅有錢莊、銀號自身的,更是廣大儲戶的資金和其他繼續(xù)融資公司的救命錢。錢莊、銀號無法正常的支取、經營,就失去了流動性,由此引發(fā)上海這個金融中心爆發(fā)了一場空前的金融危機。
1910年7月下旬,面對著廣大儲戶和外國銀行的擠兌和催收,財務困難的第一批中小錢莊倒閉潮開始了。從7月21日開始短短4天之內,正元、兆康、森源等數(shù)十家錢莊相繼倒閉。眼見著形勢越來越嚴峻,面對這場倒閉的風潮,時任上海道臺蔡乃煌急忙緊急前往南京江寧面見時任兩江總督張人駿,由張人駿向中央政府轉奏。
1910年7月27日,朝廷批準了上海道臺蔡乃煌向外國銀行緊急借款的請求,以便用于周轉市面,緩和危機。8月4日,又由上海道臺蔡乃煌出面和九家外國銀行簽訂借款合同,內容是由清政府向外國銀行團共借款350萬兩白銀,上海道臺再撥出300萬兩白銀(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屬于上海海關的稅款“滬關庫款”)存放于規(guī)模較大的源豐潤和義善源,交由他們用于維持經營,借以穩(wěn)定上海的金融業(yè)。經過清政府和上海道臺的緊急措施,上海金融業(yè)資金才能繼續(xù)流通,這波危機才暫時有所緩和。源豐潤和義善源作為當時國內規(guī)模僅次于清政府中央銀行大清銀行和交通銀行的錢莊,憑借著自身的深厚背景和救市政策得以應對這場危機。這兩家錢莊銀號的穩(wěn)定代表著整個上海金融市場根基的穩(wěn)固,穩(wěn)住他們兩家,全國的金融市場基本面就不會發(fā)生巨大的顛覆。
三、救市政策功虧一簣
上海的金融巨頭源豐潤和義善源及其所屬莊號雖然在第一波危機中憑借著救市政策堅持了下來,但他們本身背負重債,經營舉步維艱。正是憑借著政府的救市政策,才勉強維持著上海乃至全國金融業(yè)脆弱的平衡。但是清政府忽視了橡膠股票危機這一事件帶來的后續(xù)影響,沒能繼續(xù)推出救市政策,導致之前的努力毀于一旦。
1910年9月清政府按照往常的慣例要從上海調撥用于賠付庚子賠款的“滬關庫款”190萬兩白銀,然而這筆錢被用于緊急救市,存放在源豐潤和義善源莊兩家了,短時間內取出必然傷筋動骨。鑒于當時的形勢,時任上海道臺蔡乃煌向清政府請求暫緩由上海的錢莊銀號提取這筆巨款,并提議,希望由當時的中央銀行大清銀行先行墊付。但是朝廷內部有人與上海道臺蔡乃煌不睦,便以此為契機向上海道臺蔡乃煌發(fā)難。按照奏折的性質,蔡乃煌上奏的奏折交由清政府度支部處理。時任度支部左侍郎陳邦瑞趁機上書彈劾,詆毀蔡乃煌尋機恐嚇朝廷、不顧及朝廷顏面制造國際糾紛。
清政府立刻采取措施將上海道臺蔡乃煌革職,并責令其立即執(zhí)行命令。由于經手的款項高達625萬兩白銀之巨,且絕大部分都作為存銀在源豐潤和義善源這兩家當時上海最大的錢莊里當壓箱底的錢,所以蔡乃煌向軍機處申訴,以滬關庫銀萬不可去為由再次致電軍機處請求寬限時間。軍機處認定蔡乃煌依然是恐嚇朝廷,認為上海的危機只是地方的問題,而能否照常賠付關銀則是國家榮譽的問題,于是發(fā)電對蔡乃煌嚴加訓斥并嚴令其兩個月內交割完成。蔡乃煌只能執(zhí)行命令,向源豐潤和義善源兩家錢莊銀票催收庫存官款,從兩家提得現(xiàn)銀多達兩百多萬兩白銀④。這造成了源豐潤當即倒閉。
1910年10月7日,外國銀行忽然發(fā)難,宣布停止接受上海主要錢莊的資產憑證。上海各大錢莊一時間更是銀根收緊,難以支撐。其中的巨頭源豐潤和義善源兩家之所以能在上海金融市場獨領風騷,正是因為這兩家獲得了上海道官銀的支持。由于上海道臺官銀的提取,源豐潤資金緊張無法周轉,在10月8日以虧欠兩千萬兩白銀的狀況破產倒閉。源豐潤作為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大錢莊,其破產事件理所當然的引發(fā)了連鎖效應,導致上海牽連六家大型銀號倒閉,金融危機和恐慌心理開始向全國蔓延。
源豐潤破產后,市面出現(xiàn)劇烈波動引發(fā)危機,這時清政府才幡然醒悟,緊急從大清銀行向上海調運100萬兩白銀用于救市。不久清政府又在12月11日由兩江總督張人駿出面用江蘇鹽厘作為擔保,再次向外國銀行團借款300萬兩白銀用于救市。同時義善源的股東也以私人的名義從交通銀行獲得了借款287萬兩白銀,又緊急從全國各地分號調集資金到上海,用于彌補虧空。這次救市雖然姍姍來遲,但是似乎又成功地扭轉了局面。
然而誰又能料到風波再起。1911年初交通銀行因盛宣懷調任引起的政治風波收回了這筆款項,因此直接導致當時義善源賬面上庫存只有7000兩白銀,再次面臨流動性危機。1911年3月20日,時任義善源經理丁維藩走投無路,最后一次嘗試利用手中掌握的各企業(yè)的股票,借以向新任的上海道臺劉燕冀借款維持運營被回絕。次日義善源以負債1400萬兩白銀的狀況宣布破產倒閉,上海金融市場最后一個大巨頭也倒下了。
四、蝴蝶效應引發(fā)的后續(xù)
晚清時期的上海就是全國的金融中心,義善源倒閉后,上海的金融危機隨之蔓延,倒閉潮導致工商業(yè)發(fā)達的口岸風聲鶴唳,銀根收緊加劇了融資難度。緊鄰上海工商業(yè)相對發(fā)達的江浙地區(qū)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相繼有18家著名錢莊和票號在這場風波中倒閉,絕大多數(shù)民間金融機構被這場風波沖垮,整個國家的經濟遭受到巨大沖擊,清末新政以來所取得的經濟增長成果毀于一旦。
此時橡膠股票風波雖然已經過去了,橡膠公司也開始正常營業(yè)了,但是市場信心嚴重受挫,經濟停滯不前。即使橡膠公司多次召開股東會議,希望重拾市場信心也無濟于事,橡膠股票的實際價格早就跌破了票面價格。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商路所阻,運輸成本增加等因素導致南洋地區(qū)的橡膠無法打開銷路,再次身陷泥潭,短期之內套牢中國一大部分資本。
在政府的財政收入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于當時中國人在上海和倫敦兩地因為橡膠股票而損失的資金累計高達四千萬兩白銀左右,而當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大約不過一億兩白銀,所以這次橡膠股票風潮對國家的經濟和財政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繼而引發(fā)全國的經濟蕭條,清政府只得從其他方面想辦法彌補財政收入。
1912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將已歸地方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來用路權為抵押來向外國借款,由于在收歸鐵路國有化的過程中昏招頻頻,從而又引發(fā)了各地激烈的保路運動。其中又以四川的保路運動最為激烈,清朝廷為了鎮(zhèn)壓四川的保路運動,命令部分湖北新軍前往四川參與平叛,此舉直接致使清政府在湖北的軍事力量削弱和武昌起義的爆發(fā),進而導致清王朝的滅亡。
結語
清末的這場橡膠股票風波原本只是一場由投機炒作而引發(fā)的資本泡沫破滅,是一場再普通不過的周期性金融問題。受當時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本質影響,中國傳統(tǒng)金融機構無力應對這樣的局面。外國銀行憑借特權和資本主義金融體系的優(yōu)勢操縱著上海的證券交易市場,鼓勵炒作、哄抬橡膠的股價,利用信息差誤導中國人高位接盤,從而從中獲利。橡膠公司的股東早早的把風險轉嫁給中國的投資者,幾乎空手套白狼賺得盆滿缽盈。
然而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風波帶來的損害和創(chuàng)傷卻是災難性的。高位接盤的中國投資者不論是錢莊銀號還是士紳市民直到危機爆發(fā)才渾然發(fā)覺被套住;舊式的錢莊缺乏現(xiàn)代化的經營理念及相關機構,面對復雜的市場和外資的降維打擊明顯招架不住。清政府一開始對于金融市場沒有管理和干預的經驗,致使市場惡行炒作,危機發(fā)生后又沒有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去救市;政府內部勾心斗角,各方不顧國家利益,只為一己私利相互拆臺,在救市中有多次的機會可以挽救市場但都沒能把握住。在這場風波中,外國資本不僅賺取了大量利潤還整垮了剛剛形成規(guī)模的中國傳統(tǒng)金融機構,使清末新政帶來的積極成果付之東流,讓清政府元氣大傷,徹底的淪為外國資本的附庸喪失了話語權。
橡膠股票風潮吸干了上海、江浙的民間金融資本,結束了清末新政以來的經濟繁榮。經濟蕭條又使清政府損失了財政收入,改用更為直接的手段與民爭利,最終導致這次風波由小變大,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最終成為王朝覆滅的導火索。
注 釋:
①《時報》1910年4月3日廣告。
②總商會集議挽救市面事補錄[N].時報,1910-10-12.
③上海的投資額見《通商匯纂》明治44年第22號,倫敦的投資額見《北華捷報》1910年9月23日。
④蔡乃煌上軍機外及各部電[N].時報,1911-01-09.
參考文獻:
[1]閔杰.上海橡膠風潮及其對江浙地區(qū)民族經濟的沖擊[J].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1).
[2]馬長林.近代上海股票的起源和橡皮股票風潮[J].上海檔案工作,1992(3).
[3]徐華.從1910年橡皮股票風潮看清末的金融市場[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1(1).
[4]姜迎春.1910年上海橡膠股票風潮中的外國金融勢力[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5]張國輝.20世紀初期的中國錢莊和票號[J].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1).
[6]葉志如.宣統(tǒng)年間寧滬商業(yè)金融恐慌文電選[J].歷史檔案,1984(3).
[7]張國輝.晚清錢莊和票號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89.
[8]杜恂誠.民族資本主義與舊中國政府[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居然(1996—),男,漢族,江蘇徐州人,單位為蘇州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