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昕
摘? 要:《午夜之子》是當代印度裔英籍作家薩爾曼·拉什迪的代表作。作者在該小說中融入大量奇幻的場景,怪誕的人體以及粗俗的話語,展示出了充分的狂歡化意象,本文將從狂歡化角度分析小說中的狂歡意象,從而了解作者對當代印度民族問題和新舊文化沖突的思考。
關鍵詞:狂歡化;午夜之子;拉什迪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2--01
引言:
享有極高國際聲譽的印裔作家薩爾曼·拉什迪,在《午夜之子》中成功運用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以主人公薩里姆這一家族的變遷從而放大描繪出了20世紀印度歷史變化圖景,將個人歷史與印度的國家歷史聯(lián)系在了一起,氣勢恢宏,包羅萬象。該小說于1981年推出后奪得了當年的布克獎,備受業(yè)界肯定。
一、巴赫金狂歡化理論
狂歡化理論是由前蘇聯(lián)著名思想家巴赫金提出來的,是指將民間狂歡節(jié)的慶祝形式和禮儀形式移植到文學作品中,使得文學場景具有象征意義。巴赫金的狂歡化研究成果是基于對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小說家拉伯雷的《巨人傳》的深入研究而形成的,為重新解析小說提供了新的角度。暫時消失的等級關系,嬉笑打鬧的插科打諢,全民性的狂歡等現(xiàn)象都是狂歡化理論的特征。
二、《午夜之子》中的狂歡意象
1.畸形的人體
拉什迪在《午夜之子》中呈現(xiàn)了許多狂歡化意象,其中怪誕的人體形象當然必不可少。在巴赫金的狂歡理論中,怪誕形象是狂歡文化的重要部分。人體是人類生命的載體。當狂歡到極致,人體形象便被扭曲,變得怪誕畸形。首先是主人公薩利姆從他外公阿達姆遺傳的怪異的鼻子?!拔彝夤谋亲?,鼻孔張得大大的,……在兩個鼻孔之間鼻梁像凱旋門一般高高拱起……要不是有了它,有誰會相信我真是我母親的兒子,是他的外孫?”鼻子意象,在拉伯雷的《巨人傳》中一方面象征了小丑戲謔哄騙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指男性生殖器。它蘊含著生育的起始,代表著新生,象征著生生不息的文明。另一個怪誕的人物形象是處于薩利姆對立面的濕婆。濕婆的巨大膝蓋的膝蓋能瞬間夾死人類,而他卻一直殺其他午夜之子的成員,進行內(nèi)部斗爭。并且他喜歡勾引女人?!芭酥灰粦焉纤暮⒆樱闩c之一刀兩斷?!彼艞壍哪切┬律鼌s是未來印度大陸的新希望。死亡與新生的更替才是狂歡化的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
2.脫冕與加冕
脫冕和加冕作為狂歡節(jié)中一個重要儀式,是小丑戴上王冠的加冕儀式和狂歡結束后的被迫退位。人們在狂歡節(jié)中的身份也是不斷更新變化著的。脫冕與加冕作為狂歡化的另一特征,在小說中體現(xiàn)在薩利姆和濕婆這一對人物身上。薩利姆和濕婆因為一個護工的私心而被互相調(diào)包,薩利姆從一個底層家庭的孩子一躍加冕成為富商之子,但在他十歲時因傷需要輸血時,身份的秘密被發(fā)現(xiàn),開始被家族流放,最后陷入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中。這是他的脫冕過程。小說中的濕婆與印度教中的大神濕婆同名,象征著毀滅,是大神濕婆在現(xiàn)代印度的化身。他代表著印度底層的勞動人民,他本是富商之子卻慘被調(diào)包成為窮人,還險些被窮人父親打碎膝蓋。這是一個富商之子的脫冕。在印度陷入混亂時刻,他助紂為虐,分裂午夜之子團隊。他因戰(zhàn)爭而立功,獲得名利和女人的圍繞,這是他的一次加冕。
3.狂歡場所
狂歡化中的場所一般指廣場。廣場意味著全民性。巴赫金的一概念在文學形式中被擴大,只要是能成為各類人們相遇、交際的地方都可能成為狂歡廣場。而在這些狂歡場所又發(fā)生著脫冕加冕,插科打諢等狂歡行為。典型的一處狂歡場所就是阿達姆家的客廳,在那里,薩利姆對權威人士尤其是楚飛卡爾上校進行了嘲笑,還有作者對其形象的小丑化描寫?!八哪X袋跟頭上戴著的帽子一樣扁;他的腿像風中的蘆葦一樣彎曲;他的鼻子幾乎碰到像上翹的下巴……”對這位掌握著國家命運的權貴人士的外形描寫,就是類比了狂歡節(jié)中的小丑形象。小說中還有一個餐廳場景——“飯桌上交談”。筵席場景是狂歡節(jié)中的重要場景之一。作者將政變這一重大政治事件放在餐桌上,用食物代替軍隊進行演習。將政治斗爭縮小到一場游戲,體現(xiàn)了狂歡化。
4.狂歡語言
狂歡化的語言包括嬉笑怒罵、諷刺模擬、發(fā)誓和賭咒等。這些語言體現(xiàn)了人們的不同階級、職業(yè)和文化背景。巴赫金關于狂歡語言的理論來源于他所研究的拉伯雷小說。拉伯雷從古老的社會雜語,比如民間方言和俗語中,從小丑和傻瓜身上收集語料。然后巴赫金認為人們可以通過這些插科打諢式的語言來表現(xiàn)對權威的質疑,致使秩序被打亂,等級消失,營造出一種烏托邦式的氛圍。而作者正式通過狂歡語言來達到這一目的的。小說中描繪了血多印度的民間習俗。比如關于印度醫(yī)生的情節(jié)。一位印度醫(yī)生為了讓薩利姆恢復男性功能而給他胡亂吃藥,最后導致了薩利姆發(fā)燒且神志不清,營造了一種狂歡節(jié)的氛圍。醫(yī)生本來是介于生與死之間的一個形象,這樣的情節(jié)設置卻給醫(yī)生這一職業(yè)賦予了狂歡色彩。
三、結論
《午夜之子》這一小說文本蘊含了豐富的狂歡化意象,刻畫了不同階級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形象。它不僅通過這些人物展示了神秘的印度文化,又對政治進行了一定的諷刺,促使人們對印度民族問題、政治和文化問題進行反思。
參考文獻:
[1]薩爾曼·魯西迪. 午夜之子. 劉凱芳譯.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
[2]李凌加. 統(tǒng)一與破碎[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