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青
摘? 要:約翰·彌爾頓最具盛名的作品——《失樂園》,無論從語言上還是思想上來說,都是英文史詩的巔峰。源于《圣經(jīng)》,《失樂園》被定義為一部宗教史詩,穿插兩條主線:其一是撒旦,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反叛上帝,是英雄與惡魔的結(jié)合;另一條是關(guān)于人類歷史的進程。本文旨在揭示人性的本質(zhì)、罪惡的根源,并探索《失樂園》中人文主義思想的啟發(fā)意義。彌爾頓試圖調(diào)解信念與理性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彌爾頓認為《圣經(jīng)》中人類的墮落是其自由意志的選擇,因此必須接受應(yīng)有的結(jié)果。人的重生是從善到惡,再由惡到善的辯證發(fā)展的過程。彌爾頓嘗試訴諸理性來證明信仰立場的合理性,從而使兩者達成和解。
關(guān)鍵詞:失樂園;信念;理性;“自由意志”;人性;人類歷史進程;原罪;人文主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2--02
一.簡介
《失樂園》有關(guān)人類的天性,反叛以及善與惡,這與人類的精神生活、內(nèi)心世界和意愿有關(guān)。既是一部文學著作,也是一部哲學作品,是人類所知的最原始的故事,也是關(guān)于世界最初的故事,即人類的歷史以及日常工作和救贖。本書著眼于天使和人類的墮落這兩大主題:誘使穩(wěn)定秩序的打破以及童話般天堂的毀滅,迷失而墜入邪惡深淵的撒旦由于對尊嚴和權(quán)威的癡迷而反叛上帝,最終被逐出天堂;過分自大和傲慢的人類的不服從與欲望導(dǎo)致其痛苦的歷史進程。撒旦的雄心壯志欲取代上帝與夏娃不合理地追求非凡的知識和力量的行為不斷地警示人類。理性的重要性由此突顯。
二.撒旦形象的雙重性
2.1滿懷信念的撒旦——抗爭和英勇性
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讀者心中都有各自的撒旦。讀者不再是文本的被動接收者,而是文本創(chuàng)作中積極的參與者。讀者對同一作品的反應(yīng)是不同的。甚至對于同一個讀者來說,不同階段閱讀同一作品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最具爭議的人物——撒旦,其雙重形象引起了廣泛熱議。親撒旦主義者力挺其是不屈不撓的英雄,英勇反抗上帝的暴政;而反撒旦主義者則認為他是不折不扣的魔鬼,誘使人類違背上帝旨意,破壞秩序。由于撒旦形象的復(fù)雜性與多維性,雙方觀點有失偏頗。撒旦兩面性主義者則描述其為精明、迷茫、多變、復(fù)雜矛盾、自信具有反叛精神的撒旦。
在《失樂園》卷Ⅰ的描寫中,地獄之火上鼓舞人心的誓言展現(xiàn)了撒旦的堅定的信念與立場。撒旦的英勇,不屈服,強大的領(lǐng)導(dǎo)與執(zhí)行能力以及強大的信念將其塑造成一位具有卓越才能的偉大英雄。撒旦的話語“與其在天堂里做奴隸,不如在地獄里稱王。”(PLⅠ: 263)顯示了他偉大的信念與決心。與上帝交鋒落敗之后,撒旦善用語言,成功地鞏固了領(lǐng)導(dǎo)地位,鼓舞激勵落敗的軍隊。叛逆,充滿斗志,追求自由,敢于面對權(quán)威而不是盲目服從的偉大形象使讀者印象深刻。他的信念是帶領(lǐng)墮落的天使重建天堂,而天堂將早于上帝創(chuàng)造的那個天堂,無私而偉岸。“即使我無法在抵抗中得到釋放,我也會感到幸福和滿足,除非是摧毀本身,我已無其他快樂可言”。 (PL Ⅸ: 478-479)
2.2過度驕傲和缺乏理性的撒旦——墮落與邪惡性
撒旦怨恨上帝將繼承之位傳于其子,于是不遺余力地想要推翻上帝。如果說撒旦一開始被視為充滿理想和信念的英雄,其后的傲慢、嫉妒、私欲完全摧毀了他,使他墮落成為一個徹底的惡魔。一方面,他嫉妒人類在伊甸園過著幸福和諧的生活,想方設(shè)法破壞。另一方面,他為人類的純真無邪感到遺憾,在被上帝打入地獄后,肆意通過報復(fù)以掩飾內(nèi)心的嫉妒、恐懼、羞愧與懊悔。背叛上帝,入地獄喚起了撒旦內(nèi)心深入報復(fù)的欲望。在與上帝作戰(zhàn)三天之后,徒勞無功,最終徹底的失敗。無法得以救贖之后,撒旦決心繼續(xù)行惡。此時此刻,他已經(jīng)完全淪為復(fù)仇的奴隸。
三.人類歷史的進程:誘惑;自知;墮落;懺悔;希望;救贖
3.1和諧
彌爾頓的伊甸園是完美的,是充滿生機與活,風景秀麗、令人陶醉的樂園。亞當和夏娃每天在樂園中快樂地工作,修剪草坪并整理土地。人類不僅具有“神似”的外表,而且具有“神似”的內(nèi)在美德。人類追求自由,美與知識,將人文主義思想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3.2誘惑
上帝創(chuàng)造了夏娃,使其成為亞當?shù)陌閭H,除了美貌外,不如亞當。她的美是其致命的弱點——虛榮,促使她被撒旦的贊美之言迷惑與引誘,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懊利惖墓麑嵤亲畛醯恼T惑,群樹之中矗立著生命之樹,它高雅超群,布滿了果實,金光耀眼”。(PL Ⅳ: 218-220) 她對自我認知與對知識的追求促使了其對智慧果的好奇。夏娃向河里望去,看到河里的影像?!跋耐拊谏械谝淮涡褋?,她想知道看見河流并將其順流至上游的人在哪里?!保≒LⅨ:532-548)不久她發(fā)現(xiàn)那是她自己的。夏娃的意識覺醒激起了她對自我認知的渴望。撒旦偽裝成蛇贊美夏娃的美。此時的夏娃驕傲自負與虛榮,最終誤入歧途。夏娃進入夢境,撒旦在耳邊低語,這預(yù)示著最終的誘惑和墮落。在撒旦的引誘下,夏娃壓制許久的自尊心和虛榮心開始迅速膨脹,不斷刺激她內(nèi)心最深處的渴望——食欲。她最終違背了上帝的指令,偷吃了禁果?!八⒆」映錾?,這果子僅憑外觀,就足夠吸引人……那時節(jié),將近中午,果子的香氣激起,她難抑的食欲,摘食的欲念,唆使她一雙秀目渴望不止”(PL Ⅸ:735-743)。
3.3人類的墮落
夏娃墮落后,權(quán)衡利弊以愛的名義,決定讓亞當也吃掉禁果。亞當是一個堅強而理性的人,與上帝有著非凡的聯(lián)系。然而,在夏娃的勸說下,自我懷疑和憤怒觸發(fā)了他理智的喪失。亞當最大的弱點是對夏娃的愛,因為夏娃的吸引力幾乎是壓倒性的。亞當?shù)暮闷嫘暮蛯χR的渴望是其另一個弱點。強烈的求知欲是偷吃禁果的潛在誘惑。他有能力抵制智慧果的誘惑,卻無法逃離對夏娃的愛?!凹词股系哿碓煲粋€夏娃,從我的肋骨里取出,你的死又怎能叫我忘懷!不,不,自然的鏈條拖著我!你是我的肉中肉,骨中骨,是禍是福,我都不能和你分離?!保≒L Ⅸ:911-916)
亞當吃了禁果后,人類完全墮落了。夏娃不夠理性,無法抵擋撒旦的誘惑。而亞當對妻子的忠誠高于對上帝的忠誠。這種原始的罪惡第一次給人類帶來了摧毀,使他們失去了天堂般的家園,直到耶穌來拯救人類。
3.4人類的救贖
上帝立即得知亞當、夏娃已偷吃禁果,便派兒子懲罰他們。兒子首先譴責了那條蛇,命令所有的蛇必須爬在肚子上,永遠無法直立。夏娃和所有婦女都必須忍受分娩的痛苦,必須順服于丈夫。亞當和所有人類將不得不艱苦勞作獲取食物。
對于彌爾頓而言,圣子是上帝在行動中的縮影,他驅(qū)逐了撒旦和他的叛逆天使,并以公義和憐憫之心懲罰了亞當和夏娃。他自愿為人類而死,決心拯救人類,并以此復(fù)活、重獲希望。亞當和夏娃為他們造成的巨大變化而感到悲傷與懊悔。深刻地意識到只有團結(jié)和愛才能在墮落中得以救贖。最終,他們的贖罪和悔改獲得了上帝的寬恕。
人類的墮落是他們自由意志的選擇,必須承擔相應(yīng)的后果。人類失去了伊甸園,但找到了自我,經(jīng)歷了從善到惡,從惡到善的成長。人性應(yīng)歸因于歷史及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歷史的過程是無目的,為人類提供選擇與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充分體現(xiàn)了人的本性與理性。
四.人性與人本主義
4.1對人性的理解
《失樂園》是對人性與人類原罪的深刻解讀。彌爾頓認為,人類由于缺乏理性和意志薄弱而無法承受外界的吸引和誘惑,因此失去了家園。人類原罪來源于:欺騙;貪婪;誘惑;懶惰;嫉妒;貪食和情欲。自由的精神與意志是形成人類原罪的重要原因。最終,只有理性才能引領(lǐng)人類走向文明。彌爾頓認為,信仰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美德,是對上帝的忠誠,人類的祖先離開伊甸園后就開始真正地追求信仰。人類的墮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在善與惡的交織中,人類可以追隨自我的意志進行選擇。即使選擇是錯誤的,也是最真實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人類從邪惡中知道善,在充滿邪惡的世界中不斷承受。從長遠來看,苦難的經(jīng)歷以及精神上的提升可以帶來更好的生活。
4.2人文主義與理性選擇
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和無所不能的,在一切發(fā)生之前早已洞察一切。上帝是正義的象征,肩負著維持世界道德秩序和維護真、善與美的責任。上帝熱愛他的創(chuàng)造并堅決捍衛(wèi)人類的“自由意志”。在自由意志的指導(dǎo)下,人應(yīng)該不依附于上帝,具有自己的理性判斷和選擇自由。人性膨脹的欲望與上帝的理性形成鮮明對比。盡管亞當和夏娃是自由意志的象征,但缺乏理性,必將對自己的選擇與行為負責。
沒有自由,人類將永遠無法給予上帝真誠和忠誠;沒有自由,就沒有永恒的信念;沒有自由,也就沒有全心全意的愛。上帝創(chuàng)造了自由,并賦予了人類自由的選擇權(quán)。真正的自由不是強制性的。在理智的引領(lǐng)下,自由可以走上正確的道路,帶來幸福,而違背理性則導(dǎo)致邪惡與毀滅?!白杂梢庵尽焙屠硇圆⒋妫绻杂墒ダ碇侵萍s,將帶來墮落和破壞,引發(fā)各種社會問題。
五.結(jié)論
這部史詩不僅具有濃厚的文學價值,而且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反映出強烈的時代特征,生動地展現(xiàn)了信仰與理性的碰撞。在彌爾頓的《失樂園》中,撒旦的背叛、墮落天使的反叛、大天使的警告、天堂之戰(zhàn)、新世紀的創(chuàng)建、人類的誕生、原罪、上帝的懲戒、人類的悔改與救贖等都彰顯了史詩本身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情懷?!妒穲@》展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歷史圖畫與人文真理,將“真實,善良與美麗”和“丑陋”交織在一起,在揭示特定歷史時期的現(xiàn)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彥瓊. 2016《失樂園》的宗教性和人文性特色分析.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2卷第4期.
[2]陳雷.2017. “我把人造得公平正直”——談《失樂園》中彌爾頓對人類墮落的再現(xiàn). 外國文學評論, 第2期.
[3]張生. 2010. 從《失樂園》看彌爾頓宗教思想. 首都師范大學.
[4]許立捷. 2017. 彌爾頓《失樂園》中的撒旦形象及長詩主題. 文學教育.
[5]常艷莉. 2005. 論約翰·彌爾頓《失樂園》的主題——人文主義[D]. 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
[6]齊宏偉. 2009. 論彌爾頓《失樂園》中撒旦形象及長詩主題[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1).
[7](英)彌爾頓. 2013.《失樂園》(朱維之譯). 譯林出版社.
[8]肖明翰. 1999.《失樂園》中的自由意志與人的墮落與再生[J].外國文學評論,第1期.
[9]趙燁. 2005. 約翰·彌爾頓《失樂園》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D]. 河北師范大學.
[10]王紅玫. 2014. 自由與救贖——《失樂園》中彌爾頓的神學觀念. 上海師范大學.
[11]段曉芳. 2005. 彌爾頓《失樂園》中的基督教人文主義.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12]羅詩旻. 2016. 文學倫理學批評視野下的《失樂園》研究. 浙江大學.
[13]袁帥亞. 2014. 信仰與理性——彌爾頓《失樂園》對人類墮落的思考. 宜賓學院學報,第14卷第10期.
[14]李曉丹.2008. 論彌爾頓宗教長詩中的罪惡觀. 華東師范大學.
[15]杜蓓. 2012. 彌爾頓在《失樂園》中的自由意志觀. 皋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