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婧
摘? 要:林語堂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和翻譯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但人們并沒有對其作品作出充分的研究,這實在令人遺憾。本文從英譯《浮生六記》和林語堂及其翻譯思想出發(fā),分析譯者主體性的內(nèi)涵及表現(xiàn),并著力分析譯者的個性、人生觀取向、文學趣味性等主觀因素對于原文選擇、翻譯目的和策略的影響,探索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各種主體性的彰顯,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譯主體研究。
關鍵詞:譯者;譯者主體性;彰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2-0-01
1、引言
譯者是翻譯的主體,然而翻譯主體長期以來都是被忽視的一方,譯者文化地位開始邊緣化。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有關翻譯主體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并且逐漸走向深入,譯者主體性漸漸地出現(xiàn)在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林語堂正是在其主體意識的支配下,從他的人生經(jīng)歷、性格特點、生活觀念、文化理想和審美觀點等多個角度去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闡釋譯者和文本的關系,同時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整個翻譯活動。
2、林語堂及其英譯本《浮生六記》簡介
林語堂是中國著名的翻譯家,其作品深受中外讀者的喜愛。此外,他所寫的許多關于翻譯理論的文章都對翻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還提出了自己的翻譯理論,即“翻譯是一門藝術”。以及相關的翻譯標準理論,這些理論和標準不僅豐富了我國翻譯理論的發(fā)展,也為譯者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在眾多作品中,林語堂對《浮生六記》英譯本可以說是情有獨鐘。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的自傳體小說。全書六記,分別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yǎng)生記道。全書現(xiàn)存四卷,其中描述了沈復和妻子志趣相投,在平淡生活中享受著藝術的樂趣。但由于封建力量和貧困生活的壓迫,兩人理想破滅,生死與共的人生經(jīng)歷。
3、譯者主體性概述
所謂譯者的主體性,筆者認為是指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意識和主觀能動性。譯者的主體性意識是譯者主體性形成的前提和基礎,貫穿于譯者主體性形成的全過程。筆者認為,譯者的主觀意識可以更具體地理解為譯者的生活經(jīng)歷、人格特征、生活態(tài)度、文化理想、翻譯目的等。但是,主觀能動性不能任意、無限制地發(fā)揮,它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這一客觀規(guī)律是:譯者的主體性既要考慮作者的語言特點、文化背景和審美觀點,又要考慮讀者的語言環(huán)境、文化背景和審美觀點。
總之,譯者的主體性可以定義如下:譯者的主體性是指譯者的主要譯者在尊重翻譯的目標的前提下,為了達到翻譯目的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主觀能動性,基本特征是主觀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譯者的主體性不僅體現(xiàn)在譯者對原文的理解、解釋和語言轉換等藝術再創(chuàng)造上,還體現(xiàn)在翻譯文本的選擇、翻譯的文化目的、翻譯策略等方面。
4、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
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中的譯者主體性主要表現(xiàn)在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宏觀方面是指譯者的生活經(jīng)歷、文化背景、文本選擇等。微觀層面可分為翻譯的文化目的和譯者的翻譯策略。
首先,從宏觀上看,《浮生六記》所反映的中國文人的觀點和氣質(zhì),與林語堂的生活態(tài)度和氣質(zhì)相吻合。正是這種共鳴的感覺,才使得林語堂選擇了此書。而林語堂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深受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影響。雖然他的思維方式被西化了,但他的信仰、態(tài)度和行為仍然被中國最深層的傳統(tǒng)價值觀所支配。正是因為林語堂這樣一個獨特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在寫作的時候,才可以兼顧中西方文化而不會造成誤解。
另外,從微觀上看,林語堂翻譯《浮生六記》的目的是向世界介紹中國,介紹中國文化和歷史,倡導中西文化打破民族界限,以世界文化為終極目標。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林語堂試圖通過翻譯讓西方讀者最大限度地了解中國文化。
最后,林語堂的譯者主體性也體現(xiàn)在《浮生六記》的翻譯策略上。這里的翻譯策略指的就是歸化和異化。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文學作品的英文翻譯應該以歸化為主,因為中國和西方文化之間的不平衡使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遠遠低于中國讀者對西方文化的理解,而歸化翻譯策略可以幫助英語讀者消除理解障礙。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歸化翻譯在目前的英語翻譯中是可行的。然而,必須看到的是,這樣會使西方讀者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了解減少,甚至產(chǎn)生嚴重的誤解。為了真實、完整地翻譯原作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面貌,譯者應逐步擴大異化在翻譯中的作用。
5、結論
在翻譯文化內(nèi)容的過程中,譯者翻譯文化負載詞的方式是由譯者自己決定的。譯者的文化取向、翻譯目的等因素都會在翻譯過程中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關于譯者主體性的研究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翻譯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進行進一步的探索。本文的研究對深化主體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Frank, Manfred. Identity and Subjectivit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陳大亮. 2004. 《誰是翻譯主體》. 中國翻譯 (2).
[3]郭著章. 1999. 《翻譯名家研究》.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