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慧
蒙古族電影發(fā)展至今其符號指向多與文化相關(guān)。以草原為發(fā)祥地的蒙古人其民族特性豪放、彪悍、直接。而蒙古族電影在傳達其精神文化時也多以此作為影片的整體符號指向
蒙古人崇尚自然,信仰“騰格里”,即長生天。“騰格里”是蒙古族民間宗教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蒙古族傳統(tǒng)思想文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特性,蒙古族人民對自然有著天然的敬畏。蒙古族人民對自然的崇拜、對生命的尊重、對環(huán)境的愛護是根植于其基因中對自然生態(tài)的崇高信仰。
蒙古族人民逐水草而居,正是這種自然風(fēng)雨的隨機性、不確定性使蒙古族人民形成了對于自然和生命心生敬畏的生態(tài)倫理觀。蒙古族人民信奉薩滿,認(rèn)為那是長生天的使者與騰格里溝通的橋梁。因此薩滿教天父地母、萬物有靈、敬畏自然的思想觀念就自然成為了蒙古族人民精神思想的內(nèi)在約束。游牧文化的實踐經(jīng)驗讓蒙古人明白適可而止、順應(yīng)自然、適度利用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凌駕于自然之上就會被回饋以豐美的水草及食物,那是大自然慷慨的饋贈。
游牧民族的野性與其生活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草原上環(huán)境艱苦,生物具有多樣性,且不少生物十分具有攻擊性。草原上的狼個性兇猛且通常以狼群的形式出現(xiàn),若游牧?xí)r遇到狼群則代表著一場人與狼的殊死搏斗。就是在這樣一種極度惡劣的自然條件下,蒙古族人民形成了對英雄的崇拜。一個蒙古族男性若足夠勇猛、彪悍、強壯則代表他能夠與狼搏斗,能夠保護部落中的女人、小孩和老人。這樣的一個英雄會得到部落中少女的青睞,會得到少女勇敢且直接的示愛。這種直接示愛則是蒙古族人民“彪悍之美”的重要體現(xiàn)。
蒙古人對情感的信仰正如同他們對長生天的崇拜般永不背叛。這種情感是基于愛情、友情以及家國情懷等多種錯綜復(fù)雜的情感的綜合與雜糅。在影片《圣地額濟納》中,1958年春季,黨和國家決定在內(nèi)蒙古阿拉善盟境內(nèi)選址建設(shè)導(dǎo)彈試驗基地。居住在額濟納這片水草豐美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人民在蒙古王爺?shù)膸ьI(lǐng)下把這片牧場奉獻給祖國的航天事業(yè)。為了建設(shè)航天基地紅柳被連根拔起,土地日漸沙化水源枯竭,牛羊的四蹄被戈壁石燙起了泡。無數(shù)的土爾扈特人流下了淚水。
(一)哈達。蒙古族的哈達文化是指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跨文化交流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以哈達為中心的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禮儀文化。在蒙古族影片中哈達所表達的符號含義大致可以概括為兩種:其一是作為神圣的儀式物品。蒙古族主要的祭祀儀式有頂禮佛像、祭火儀式和成吉思汗祭祀三種,在祭祀過程中哈達代表著人與神溝通的紐帶,是鏈接天地人間的重要“圣物法器”,它所表達的是通過有形的物品和行為將人與神之間無形的聯(lián)系變成現(xiàn)實。
(二)白食。蒙古族人的飲食習(xí)慣是“白食開路”。蒙古族人的“白”表示乳制品:牛奶、酸奶、奶茶、奶酒……每當(dāng)家中來了貴客,主人都要以奶制品、牛羊肉作為上好的食物來招待,以銀碗作為主要容器。賓客接過奶子依照輩分年歲的大小一一品嘗。這是一種神圣的禮節(jié)。
影視作品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向人們傳達有價值的思想文化。想成功傳達文化首先就要在視覺、聽覺上給人以沖擊。由此它們必須要借助一些影視畫面來塑造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以及形象。那么,在弘揚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影片中,一些如白食、草原、長調(diào)、哈達等可以代表民族特色的聲音、心理以及實物影像符號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