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嚴寧
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第一推動力,人的勞動不斷被高度智能化的機器替代,勞動的具體形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那么,勞模精神在今天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勞模精神還值得學習和弘揚嗎?這個時代還需要勞模精神嗎?本文試圖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域中,通過勞動范疇的本原性回溯和勞模精神的歷史性追問,拓展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勞模精神的時代內涵。
勞動并不是馬克思首創(chuàng)的概念,但馬克思系統(tǒng)闡釋了勞動范疇的科學內涵,并以此為基礎建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勞動也成為馬克思揭露資本剝削秘密的根本性范疇?!罢谓洕鷮W之父”威廉·配第提出“土地是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1)威廉·配第著,陳冬野譯:《政治算術》,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66頁。,可見,他把土地和勞動看作社會財富的來源。洛克在《政府論》中把“勞動力觀念”和“市民社會觀念”“私有財產觀念”并列為形成現(xiàn)代自由主義理論的三個核心觀念?!奥蹇苏J為唯有‘勞動力’給了‘自然產物最初的頭銜’,言下之意,是說一切人工產品都是勞動的產物。這一思想可視為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最初表達。”(2)高慧珠,李洋:《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勞動與人權——兼評“勞動人權馬克思主義”》,載《思想理論教育》2017年第10期。以魁奈為代表的重農學派則把從事純產品生產的農業(yè)勞動作為財富的唯一來源。亞當·斯密提出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觀點,他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勞動價值論,“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3)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1頁。。黑格爾在耶拿演講、《法哲學原理》中對勞動進行過論述,但在《精神現(xiàn)象學》的第四章“意識自身確定性的真理性”中的論述更為集中系統(tǒng),在論述主人與奴隸的辯證關系時提出奴隸“在這種過程中在一切個別的環(huán)節(jié)里他揚棄了他對于自然的存在的依賴性,而且他用勞動來取消自然的存在”(4)黑格爾著,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xiàn)象學》上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147頁。?!芭c此相反,勞動是受到限制或節(jié)制的欲望,亦即延遲了的滿足的消逝,換句話說,勞動陶冶事物。對于對象的否定關系成為對象的形式并且成為一種有持久性的東西,這正因為對象對于那勞動者來說是有獨立性的。這個否定的中介過程或陶冶的行動同時就是意識的個別性或意識的純粹自為存在,這種意識現(xiàn)在在勞動中外在化自己,進入到持久的狀態(tài)。因此那勞動著的意識便達到了以獨立存在為自己本身的直觀。”(5)同上,第147—148頁。值得肯定的是,黑格爾通過勞動的辯證運動在概念世界再現(xiàn)了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馬克思對此給予了高度肯定,“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xiàn)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自己的勞動的結果”,但黑格爾的勞動是精神性的、觀念的,因而馬克思批評“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頁。
馬克思早年談到自己人生理想時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做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fā)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460頁??梢?,青少年時代的馬克思就初步表達了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改變人類歷史的意愿。當馬克思成為革命家的時候,他站在歷史唯物主義新世界觀的立場上,從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兩個層面對勞動范疇進行了深入研究,實現(xiàn)了對勞動范疇崇高地位的歷史性重構,同時也實現(xiàn)了對思辨哲學和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雙重超越。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他與以往哲學家的根本不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頁。從歷史唯物主義視域看:
其一,勞動是人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人是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但人是勞動的產物,勞動使人成為人。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9)同上,第56頁。。在人所處的一切社會關系中,最核心的社會關系就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結成的關系。這種改造自然的勞動是人利用一定的勞動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的過程,就是人的勞動活動。從根本上說,人的一切社會關系都是人在勞動活動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勞動活動的方式規(guī)定著人的本質。恩格斯則在發(fā)生學的角度論述了勞動創(chuàng)造人的觀點,即“它是一切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374頁。。勞動作為人所特有的活動,把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因此,勞動是人所獨有的存在方式。
其二,勞動是現(xiàn)實世界存在的基礎。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也是整個現(xiàn)實世界存在的基礎。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借助對費爾巴哈的批判,對這一觀點做過非常精辟的論述?!八麤]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前一代的工業(yè)和交往方式,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甚至連最簡單的‘可靠的感性’的形象也只是由于社會發(fā)展、由于工業(yè)和商業(yè)往來才提供給他的?!?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頁。換句話說,我們所處的世界本身就是世世代代人的活動的結果,這里的活動就是指人的勞動。更為重要的是,人類要持續(xù)生存發(fā)展下去,勞動就一刻也不能停下來?!叭魏我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頁。
其三,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源自勞動,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在生產方式的內部矛盾中,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系和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生產力中包含著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其中勞動者是具有能動性的因素。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的活動及其過程就是勞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因為人民群眾就是勞動者,他們運用自己的腦力和體力,創(chuàng)造出物質產品、精神產品,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
其四,勞動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在勞動發(fā)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新派別”(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頁。。人類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勞動史,就是人類從奴隸勞動、徭役勞動、雇傭勞動走向自由勞動的歷史。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和《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從經濟學意義上研究了勞動及其具體形式即雇傭勞動。馬克思通過剩余價值理論揭露了資本家剝削雇傭勞動者的秘密,并揭示了這種勞動形式的歷史性。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通過研究雇傭勞動與資本的關系,發(fā)現(xiàn)了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一般規(guī)律即剩余價值規(guī)律,揭露了資本家依靠剝削工人的雇傭勞動獲取剩余價值致富的秘密。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中科學預見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xiàn),即自由勞動必然代替雇傭勞動。馬克思對勞動的未來形式的判斷,既是哲學層面的合邏輯的理論闡釋,也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科學結論。
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就是勞動發(fā)展的歷史,人類解放的歷史也就是勞動解放的歷史。在史前社會,人類的勞動生產率極其低下,不僅如此,人類還面臨著各種來自大自然的威脅,由此決定了極其有限的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勞動的目的是直接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這種勞動雖然是人們平等而集體地進行的,但人的主體性被籠罩在自然的陰影之中。這個階段是“一切文明民族的歷史初期都有過的這種勞動的原始的形式”(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頁。。勞動的發(fā)展及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導致了原始的生產關系的破產,人類進入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社會,這時人們的勞動才逐漸在必要勞動之上產生了剩余勞動。恩格斯指出:“剩余勞動,即超出勞動者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時間以外的勞動,以及這種剩余勞動的產品被別人占有,即對勞動的剝削,是到目前為止一切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社會形式的共同點?!?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2—553頁。勞動的歷史形式在階級社會中先后出現(xiàn)了奴隸勞動、徭役勞動以及雇傭勞動等,在這些勞動形式中,勞動不再是勞動者個人存在的積極表現(xiàn)和自我享受,實際上是剝削的三種形式,其最明顯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奴隸勞動、徭役勞動、雇傭勞動這樣一些勞動的歷史形式下,勞動始終是令人厭惡的事情,始終表現(xiàn)為外在的強制勞動,而與此相反,不勞動卻是‘自由和幸福’。”(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頁。
“在雇傭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的勞動條件極其惡劣,勞動者的地位低下卑微,勞動成為人們避之不及而又不得不從事的簡單重復和充滿痛苦的活動??梢?,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淪為了謀生的手段,只有不勞動時人才感到自己是自由的?!薄叭?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生殖,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頁。馬克思認為,“只要社會還沒有圍繞著勞動這個太陽旋轉,它就絕不可能達到均衡”(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頁。?!耙箘趧映蔀樯鐣@的‘太陽’”,就要改變資本與勞動的二元結構,就要揚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使得生產資料為全體勞動者所占有。
馬克思在勞動中尋求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根據(jù),在勞動中求解社會歷史之奧秘。同時,馬克思也正是在勞動中揭示了人的生成和本質,并發(fā)現(xiàn)了價值的本質和人類自由解放的現(xiàn)實途徑。馬克思給了勞動以應有的重要地位,確認了勞動者作為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重要地位,使得社會對勞動的認識和理解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各種矛盾的不斷突出,我們對勞動者、勞動行為、勞動精神的肯定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勞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勞動不再是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的工具,而是社會共同的財富源泉;勞動不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勞動者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成為國家的主人,勞動者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空前提高。政府對勞動者中涌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分子、佼佼者給予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褒獎,而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光榮稱號——勞動模范。
勞動模范,簡稱勞模,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是:“我國授予在生產建設中成績卓著或有重大貢獻的先進人物的一種光榮稱號。簡稱勞模?!庇捎趯W科背景的不同,學者對勞模有不同定義,吳潛濤教授的概括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勞?!笆侵冈谖覀凕h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基于‘勞動者最偉大’、‘勞動最光榮’的理念,在社會主義勞動競賽中產生的領先者和佼佼者”(19)吳潛濤:《勞模精神的內涵、時代價值與弘揚》,載《工會信息》2014年第10期。。勞模精神就是勞動模范的實踐活動等在觀念層面的表達和反映?!爸苯拥奈镔|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頁。沒有在實踐層面上對勞動重要地位的認同以及全社會對勞動、勞動者的根本認同,勞模精神也無法產生,即使產生也無法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把自己定位為無產階級、勞動階級的政黨,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明確規(guī)定:“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就是工人階級和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民階級,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雖有差異,但都屬于勞動者階層。作為革命主體力量的勞動者不再是從屬于另一社會階級的從屬階級、依附性階級,而是在社會中居于主體地位、主人翁地位,真正成為整個社會的領導階級。從此以后,勞動不再是勞動者謀生的手段,勞動成為勞動者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主體性活動、對象性活動。勞動者為社會貢獻自身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同。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奮斗的近百年光輝歷程中,勞動者的地位不斷提高,勞動光榮成為社會共識。中國社會涌現(xiàn)了一代代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勞動模范群體,他們激勵、引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同時期奮勇爭先、攻堅克難,使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
我國的勞模評選與表彰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三十年代的蘇區(qū),經過大生產運動,勞動模范評選活動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地開展起來,并且涌現(xiàn)出了一批勞模典型,如“邊區(qū)一面旗幟”趙占魁、“兵工事業(yè)開拓者”吳運鐸、“炮彈大王”甄榮典、“晉西北工人階級抗日生產的光榮旗幟”張秋鳳等。共產黨對勞動模范的褒獎和宣傳,逐漸使人們摒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舊觀念,形成了以“新的勞動態(tài)度對待新的勞動”的新風尚。新中國成立初期,翻身解放的工人階級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新中國建設,涌現(xiàn)出郝建秀、孟泰、馬恒昌、王崇倫、倪志福等勞動模范,他們以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和艱苦創(chuàng)業(yè)、勤儉節(jié)約的高尚情操,成為激勵人民積極投身建設新國家的榜樣。20世紀60年代,鐵人王進喜、雷鋒和焦裕祿成為家喻戶曉的模范人物。改革開放以來,“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號召響徹神州大地,中國社會涌現(xiàn)了一批以陳景潤、蔣筑英、袁隆平等知識精英為代表的新勞模群體。除此之外,還有王啟民、李雙良、李素麗、徐虎等先進模范在新的歷史時期傳承“愛崗敬業(yè)”的勞模精神;許振超、包起帆、姚明等技術工人或體育明星,展示了新世紀勞模的新風采。習近平曾指出:“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勞動模范始終是我國工人階級中一個閃光的群體,享有崇高聲譽,備受人民尊敬。”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時期涌現(xiàn)出了一批又一批勞模,他們的光輝事跡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成為催人奮進的精神符號,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從理論層面看,不同時代生產勞動方式和生產力水平的差異決定了勞動的內涵和外延有會所不同,也就決定了不同時代勞動模范的特點也有不同。從“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傳統(tǒng)勞模到“知識型、創(chuàng)新型”新時代勞模,幾十年來,勞模的結構在變、形象在變、工作方式也在變。勞模猶如一個時代縮影,反映著時代變遷。與此同時,勞模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發(fā)展充實。勞模精神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勞模精神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tǒng)一。2005年4月30日,胡錦濤同志對勞模精神做了概括凝練:“一代又一代先進模范人物,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偉大勞模精神,用自己的辛勤勞動譜寫了如歌如泣的動人贊歌,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崇高品格,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時代風貌。”(21)胡錦濤:《在二〇〇五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05年5月1日。“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是對不同時期勞模精神共性的歷史性概括,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從不同角度對勞動和勞模精神做了闡釋,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勞動思想,形成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拓展了勞模精神的時代內涵。
1.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內涵
第一,四個“最”凸顯勞動的首要地位。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首先就要堅持強調實踐、勞動在人類社會中的首要的和本體性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類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社會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份職業(yè)都很光榮。廣大勞動群眾要立足本職崗位誠實勞動。無論從事什么勞動,都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边@就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闡明了勞動在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中所具有的根本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還立足時代特點,針對社會上存在的輕視勞動的傾向,用四個“最”概括勞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崇高地位,在多次講話中強調了四個“最”?!氨仨毨喂虡淞趧幼罟鈽s、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讓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fā)勞動熱情、釋放創(chuàng)造潛能,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薄白寗趧幼罟鈽s、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薄皠趧幼罟鈽s、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全社會都應該尊敬勞動模范、弘揚勞模精神,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 他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绷暯娇倳涍B續(xù)四次用四個“最”對勞動的地位做了概括,這樣反復講,表明了他對這一論斷本身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尊重和鼓勵?!拔覀兊母趧趧尤嗣裰?。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一切創(chuàng)造,無論是個人創(chuàng)造還是集體創(chuàng)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勵。”(22)習近平:《在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jié)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
第二,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勞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xù)奮斗,通過勤勤懇懇的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吧鐣髁x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比绾谓鉀Q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的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呢?習近平總書記用“干”“奮斗”“勞動創(chuàng)造”等接地氣的、極具親和力的話語表達了通過勞動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理念?!靶聲r代的美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干出來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chuàng)造”等已經成為廣大人民口中的熱詞。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誠實勞動,“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xiàn);發(fā)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2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6頁。。
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通過勞動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感受幸福和快樂?!氨仨毨喂虡淞趧幼罟鈽s、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讓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fā)勞動熱情、釋放創(chuàng)造潛能,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24)同上?!皧^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敝袊厣鐣髁x本身的制度優(yōu)勢、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我們能夠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的機會”。
第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靠勞動實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告誡全黨、全國人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2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頁。?!叭珖髯迦嗣穸家騽谀W習,以勞模為榜樣,發(fā)揮只爭朝夕的奮斗精神,共同投身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yè)?!?2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6頁?!皠趧邮且磺谐晒Φ谋亟浿?。當前,全國各族人民正滿懷信心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實現(xiàn)我們確立的奮斗目標,歸根到底要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科學勞動?!?27)《習近平在烏魯木齊接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先進人物代表 向全國廣大勞動者致以“五一”節(jié)問候》,載《人民日報》2014年5月1日?!皠趧诱叩闹R和才能積累越多,創(chuàng)造能力就越大。提高包括廣大勞動者在內的全民族文明素質,是民族發(fā)展的長遠大計?!?28)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頁?!罢f到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靠各行各業(yè)人們的辛勤勞動。現(xiàn)在,黨和國家事業(yè)空間很大,只要有志氣有闖勁,普通勞動者也可以在寬廣舞臺上展示自己的人生價值?!?29)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頁。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勞動模范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激勵廣大勞動群眾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習近平總書記反復講、反復抓,進一步說明了只有通過中國人民的接續(xù)奮斗、辛勤勞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實現(xiàn)。
2.新時代勞模精神的新拓展
習近平總書記延續(xù)了胡錦濤同志對勞模精神的闡釋,“勞動模范是勞動群眾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勞動者。勞動模范身上體現(xiàn)的‘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30)同上,第8頁。。把勞模精神作為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養(yǎng)成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在此基礎上,他對新時代勞模精神的核心內涵做了高度凝練的概括。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勞模本科班的學員回信中說:“希望你們珍惜榮譽、努力學習,在各自崗位上繼續(xù)拼搏、再創(chuàng)佳績,用你們的干勁”“闖勁”“鉆勁鼓舞更多的人?!薄案蓜拧薄瓣J勁”“鉆勁”就是新時代勞模精神的最核心內涵。
所謂“干勁”,就是要在自己的崗位上滿懷激情、奮力拼搏、爭創(chuàng)一流,努力干事創(chuàng)業(yè)。無論是大生產運動中的勞?!皻馑琅!焙聵洳?,還是體育明星中的勞模姚明,都具有這一特質。新時代勞模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各條戰(zhàn)線,不管是經濟戰(zhàn)線、文化戰(zhàn)線,還是體育戰(zhàn)線、科學戰(zhàn)線,都需要每一位勞動者在工作中充滿干勁。不管是哪行哪業(yè),不管是什么樣的工作崗位,只要充滿干勁、全身心投入工作,就能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yè)績。面對新時代的責任和使命,只要我們拿出“做則必做到底,做到最后勝利”的干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真抓實干,相信“成功總是屬于積極進取、不懈追求的人們”。
所謂“闖勁”,就是要“敢想敢干、敢于追夢”。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強調:“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yè)”(3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頁。。習近平總書記說:“現(xiàn)在,黨和國家事業(yè)空間很大,只要有志氣有闖勁,普通勞動者也可以在寬廣舞臺上展示自己的人生價值?!薄爸挥袏^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奮斗是艱辛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斗,我們要勇于在艱苦奮斗中凈化靈魂、磨礪意志、堅定信念。”(32)習近平:《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載《人民日報》2018年2月15日。這都體現(xiàn)了一種攻堅克難、一往無前的闖勁。我們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正處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緊要關頭,國內外形勢非常復雜,如果沒有一點闖勁,就很難破解難題、打開局面,改革就很難取得實質性突破。
所謂“鉆勁”,是指新時代勞模精神要求勞動者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深入鉆研,不斷推進科學、技術、工藝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在新時代,新一代勞模既在繼承老一代勞模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也在追求如何巧干,不斷總結規(guī)律、大膽摸索、積極嘗試。他們推動了技術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創(chuàng)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信息化的發(fā)展,社會要求各行各業(yè)勞動者都要跟上信息化發(fā)展的步伐,鉆研新知識、開拓新領域,不斷轉變觀念,創(chuàng)新實踐,如此才能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把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的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特別強調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勞動教育和勞模精神引領。這一新的教育目標的提出既是為了傳承勞模精神,也是為了解決當代青少年勞動教育缺位的問題,即如何把勞動觀念、勞模精神融入各級學校教育的問題。因此,新的教育目標既為中國教育理念、教育實踐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方向指引,也為勞模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發(fā)展提供了平臺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