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百年來人們對列夫·托爾斯泰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自殺身亡的結局無不扼腕嘆息,然而對于造成這個家庭悲劇的原因至今莫衷一是。本文試圖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揭示安娜死亡之謎,安娜被傳統(tǒng)思想道德的壓抑導致其人格結構三個層次的失衡,從而激發(fā)了攻擊自身的死亡本能,然而這一切都是作者潛意識中的一場預殺,更是社會無意識的謀殺。
關鍵詞:精神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 死亡悲劇
一、壓抑——死亡的推手
“壓抑”這一詞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他作為精神醫(yī)生曾對歇斯底里癥患者進行治療,經過長期的臨床研究,其間還受到導師沙柯思想的影響,使他慢慢地把研究的重點從肉體方面轉向了精神方面,發(fā)現(xiàn)病癥產生的原因大多都和患者的性意識長期受到壓抑這一情況密切相關,于是弗洛伊德就從相關的研究結果中得出了“壓抑”這一概念。弗洛伊德認為受抑制的性愛,會引起人的精神壓力和各種病態(tài),而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 中女主人公安娜就一直處于這樣的壓抑狀況之中。安娜和丈夫卡列寧的婚姻形同虛設,對于安娜來說她每天就如同和一架做官的機器在一起生活,感受不到人最基本的渴求——愛意和關心。八年來這樣的生活窒息了安娜年輕的生命,扼殺了安娜生活的熱情,在這種壓抑的氛圍中安娜總是能感到毫無緣由的難過。然而此時伏倫斯基的出現(xiàn)打破了安娜一潭死水的生活,從車站的初次相遇伏倫斯基在那短暫的一瞥中,就發(fā)現(xiàn)安娜的臉上有一股被壓抑的生氣,從她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嘴角掠過。之后在舞會上伏倫斯基每次同安娜說話,安娜的眼睛里都會不自覺地閃現(xiàn)出異常明亮的光芒,伏倫斯基對安娜愛情的追求使她整個人都煥發(fā)出蓬勃的生氣和活力?;氐奖说帽さ募液髮χ浔鶝]有絲毫感情溫度的丈夫卡列寧,安娜不僅沒有她前些日子從眼神和微笑中透露出來的那股生氣,同時她心中燃燒出的愛情的火花也被熄滅了。
精神分析學認為,人的生存本能是愛欲,在這種壓抑窒息的生活里,伏倫斯基的愛情猶如救命稻草,安娜義無反顧飛蛾撲火似的選擇了她的愛情。然而在滿足自己的愛欲后,安娜又覺得自己罪孽深重,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始終束縛著她,盡管她暫時得到了幸福和滿足,但是恐懼和羞愧一直籠罩著她。自此以后安娜陷入了這樣一個夢境:“她夢見兩個人都是她的丈夫,兩個人都愛她愛得瘋瘋癲癲??袑幙拗侵氖终f:‘我現(xiàn)在多么幸福哇!伏倫斯基也在旁邊,他也是她的丈夫。她感到奇怪,以前她怎么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如今她卻笑著對他們說,這樣簡單多了?!盿但是這種荒誕不經的夢卻像不見天日的惡魔一樣折磨她,把她從虛幻的夢中嚇醒過來。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寫道:“我們認為那些白天被壓抑的原始活動和夢的構建有很大的關系,那些‘受壓抑的是做夢的主要動力?!眀頻繁出現(xiàn)的怪夢是安娜長期處于壓抑恐慌的境地最有力的證據(jù),平日被壓抑的欲望在夢中顯現(xiàn)出來,可它在清醒的現(xiàn)實生活中卻是令人不齒和難容于世的存在。
自欺欺人的生活注定無法長久,安娜的懷孕是撕破這層關系的導火索,讓她必須面對現(xiàn)實做出抉擇。安娜再也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糟糕的處境向丈夫卡列寧攤牌,然而她并沒有等到想要的結果,卡列寧為了保全自己的聲譽無法同她離婚,他所在意的上流社會的體面生活不允許他向法律提供妻子犯罪的丑惡證據(jù),試圖離婚只會讓他在法庭上當眾出丑??袑幉辉敢饪吹椒缸锏钠拮記]有受到任何懲罰就同情人結合,而他這個“無辜”的人卻遭受非議,相比之下他更愿意按照宗教的教義饒恕她的罪過,還拿兒子的前途來威脅她痛改前非,從此斷絕和情人的關系,自己不應該為此受到任何損害??袑幍淖运嚼淇岷吞撉榧僖饬钊酥舷?,他站在道德的最高點輕視安娜的尊嚴、踐踏安娜的感情,這種來自社會、宗教、道德以及精神上的壓力逼得安娜走投無路,她將永遠得不到戀愛的自由卻從此成為有罪的妻子提心吊膽地生活,在這種煎熬的日子里使她萌生了死亡的念頭,似乎只有自己在生產中死亡,所有人才能得到解脫。安娜深陷泥潭像溺死的人一般緊緊地抓住愛情的浮板,卻無論如何也沖破不了整個社會所編織的羅網,沉重的壓抑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
二、生死本能之間的較量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結合組成?!氨疚壹丛嫉娜烁瘢嫠枰幕居蜎_動。自我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zhí)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guī)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 其機能主要在監(jiān)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以追求按社會標準眼中的完美”c。在安娜出軌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安娜人格中追求“快樂原則”的本我和遵循“道德原則”的超我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使得無法找到自我從而導致了安娜精神的恍惚和紊亂。尤其是在安娜向丈夫卡列寧攤牌后,她卻接到了丈夫一封施舍寬恕的信,托爾斯泰在這段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去表達安娜讀信的痛苦以及內心激烈的斗爭。一方面,安娜不能再忍受這種壓抑痛苦的生活,“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一個活人,我沒有罪,上帝把我造成這樣一個人,我需要戀愛,我需要生活”d;另一方面,安娜又在自己的良心中苦苦掙扎,“我不能拋棄兒子,沒有兒子,即使同我所愛的那個人在一起,我也不能生活。他也知道,我如果拋棄兒子,離開他,就將成為一個最墮落、最下賤的女人——這些他都知道,他也知道我是沒有力量這樣做的”e。安娜覺得自己出現(xiàn)了雙重人格,并且這兩個人格在她的內心深處進行激烈的交鋒,她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也擺脫不了道德的束縛,她無法想象最后的結局,也無法獲得內心的平靜。
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兩類最基本的本能:“一類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tài)的力量。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后才不會有焦慮和抑郁。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殘自殺。”f安娜人格結構三個層次的失衡使安娜一直處于焦慮和抑郁的狀態(tài),從而激發(fā)了安娜的死亡本能,生死本能之間開始了真正的較量。在安娜生產之前她就開始做恐怖的噩夢,夢見有人告訴自己要死了,并且死在生產中,這已經是死亡本能通過夢境發(fā)出的信號。隨后在和卡列寧的爭吵中,她甚至想要快一點死去,認為唯有死才能結束一切。等到生產的時候,到了真正面臨死亡的時刻,對死的懼怕使安娜的求生本能爆發(fā),同時安娜的超我人格也獲得了勝利,于是她在臨死前向卡列寧祈求寬?。骸澳銊e以為我怪。我還是同原來一樣……可是另外一個女人附在我身上,我怕她,因為她愛上了那個男人,所以我恨你,可是我忘不了原來那個女人。那個女人不是我?,F(xiàn)在的我才是真正的我,才完完全全是我。我要死了,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我只有一個要求:你饒恕我吧,完完全全饒恕我吧!”g每個人都具有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安娜臨死前的求生欲使她在這次斗爭中活了下來。面對生存還是毀滅的難題,沒有一個人曾輕易地就選擇了死亡。
在生與死之間做出第一次選擇后活下來的安娜并沒有得到解脫,得知伏倫斯基情愿為她開槍自殺,她心中愛情的火花死灰復燃。如今伏倫斯基身受重傷還要被派去塔什干任職,與安娜告別的請求在卡列寧眼里竟毫無必要,安娜心中還是會控制不住地厭惡自己的丈夫,埋怨他的冷酷,憎恨他的道德。這時她覺得一切還沒有完,結局一定很可怕,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死亡。當安娜和伏倫斯基見面后,伏倫斯基的熱情感染了她,他們決定一同出國。然而在國外兩人的幸福并沒有維持多久,初期愛情的甜蜜和新鮮感過后,他們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在愛情中安娜的猜疑和伏倫斯基的冷淡使他們之間的關系出現(xiàn)了裂痕,安娜又陷入了往日的痛苦和對兒子的思念?;貒笊狭魃鐣λ麄兊牟唤蛹{使安娜變得更加情緒古怪,伏倫斯基也逐漸對安娜的控制感到厭煩,不停地爭吵使兩人之間的關系也進一步惡化,伏倫斯基對安娜冷漠的態(tài)度幾乎使她絕望,愛情的幻滅讓安娜變得比以前更加痛苦,連平常服用的鎮(zhèn)定藥物都無法使她恢復內心的平靜,一心想到只有自己的死亡才是促使他恢復對她的愛情、懲罰他的唯一手段。這種患得患失的情緒一直籠罩著她,伏倫斯基的外出就讓安娜變得精神緊張瘋狂不安,不記得自己做過什么,甚至出現(xiàn)了幻覺。死亡的念頭對她已經習以為常,甚至不覺得有那么可怕了,她不停地在生與死之間徘徊,忽而希望忽而絕望。
生死本能之間的較量讓安娜無法找到自我,為了擺脫折磨她走向了鐵軌,“一種仿佛投身到河里游泳的感覺攫住了她,她畫了十字。這種畫十字的習慣動作,在她心里喚起了一系列少女時代和童年時代的回憶,周圍籠罩著的一片黑暗突然打破了,生命帶著它種種燦爛歡樂的往事剎那間又呈現(xiàn)在她面前……就在前后車輪之間的中心對準她的一瞬間……她想站起來,閃開身子,可是一個冷酷無情的龐然大物撞到她的腦袋上,從她背上軋過”h。列夫·托爾斯泰詳細地描寫了安娜的死亡場景,臨死前安娜的生存本能讓她看到了生前的種種快樂,對生的渴望讓她清醒過來,可是已經太晚了!幻想的破滅、人格的分裂迷惑了她的心智,擾亂了她的心神,焦慮痛苦所激發(fā)的死亡本能引領她走向了死亡這條不歸路,生死本能的斗爭最終還是以悲劇落下了帷幕!
三、謀殺的幕后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長篇小說隨著女主人公安娜的自殺身亡走向了尾聲,一時之間很多人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列夫·托爾斯泰為什么如此狠心地就結束了安娜的生命。關于這個問題作者曾向人們解答說:“這個意見使我想起普希金遇到過的一件事。他對一位朋友說:‘你想想,我那位塔吉雅娜跟我開了個多大的玩笑!她竟然嫁了人!我簡直怎么也沒有想到她會這樣做。關于安娜·卡列尼娜我也可以說同樣的話。總的來說,我那些男女主人公往往做出一些違反我本意的事:他們做了在實際生活中常有的和應該做的事,而不是我所希望他們做的事。”i事實果真如此嗎?通過了解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事跡,我們發(fā)現(xiàn)在1872年的時候圖拉一家報紙報道了一個年輕女人臥軌自殺的事件,托爾斯泰得知這一慘劇后立即前往了解情況,而那個女人就叫安娜,她多年和托爾斯泰家的鄰居比比科夫同居,據(jù)列夫·托爾斯泰夫人的日記記載,這個女人的自殺使列夫·托爾斯泰深受震動,激發(fā)了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昨天晚上,他告訴我,他想到了一個上流社會有夫之婦的典型,但她失去了自我……”j這說明死亡本來就是安娜的結局,是故事情境的最先設定。
另外,我們仔細閱讀這部小說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故事開展之前就已經為結局做好了鋪墊,首先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扉頁上寫下了《圣經》中的一句話:“伸冤在我,我必報應?!?關于這個題詞,托爾斯泰曾回答魏烈薩耶夫說:“我選用這個題詞,正如我曾解釋過的,只不過是為了表達這樣一個思想,就是:人們所做的壞事有其痛苦的后果,這不來自于人,而來自于上帝;安娜·卡列尼娜就親身體驗了這一點?!眐按照宗教思想,安娜出軌不貞的行為完全拋棄了她所信仰的上帝,可以說是一個沒有廉恥、沒有良心、完全墮落的女人,等待她的必然是最嚴厲的懲罰。其次是安娜和伏倫斯基在火車站初次相遇的時候碰上了一個意外事件,火車站的一個看道工不慎被火車軋死了,當時安娜臉色蒼白哆哆嗦嗦地在說這是個兇兆,作者在兩人故事的開始其實就為兩人的結局埋下了伏筆。最后安娜精神恍惚地又回到了車站,想到同伏倫斯基初遇那天被火車軋死的人,明白了自己的命運,在生與死之間做出了最后的選擇,為了徹底地擺脫痛苦就從這里邁向了死亡。這一切都是作者冥冥之中的安排,故事開始的地方又是故事結束的地方,看似巧合實際上都是在暗示安娜必死的結局。
如果按照作者對朋友所說的話,那么在他的意識里是不希望安娜死去的,但是通過種種分析表明安娜的死就是經過列夫·托爾斯泰的精心計劃完成的,哪怕他本人并不想承認。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有些是能夠被自己覺察到的,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叫做意識。而一些本能沖動、被壓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卻在潛意識里發(fā)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l作者對安娜的遭遇充滿了同情,但是安娜的所作所為肯定不能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如果按照作者的本意給安娜一個幸福美好的結局又與現(xiàn)實情況嚴重不符,作為一個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無法逃脫自己潛在理智思維的控制,所以安娜的悲劇是作者潛意識中的一場預殺,更是社會無意識的謀殺。
這場謀殺的幕后處于人類文明的沖擊期之下,俄國社會狀況在此時也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封建地主農奴制度受到西方工業(yè)資本主義浪潮的猛烈沖擊,人們試圖沖破傳統(tǒng)思想道德的束縛,追求自由的意識日益強烈,在這新舊交替的岔路口前何去何從成為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命運抉擇,如何實現(xiàn)自我價值也是每個有思想的人窮極一生都在苦苦探求的人生難題。解放的路上鋪的是殉道者的骸骨,千百年來形成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宗教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在每個人的心中,壓抑著自己的欲望也蒙蔽了他人的視野,安娜被困死在了這個怪圈中,找不到任何的出路,而托爾斯泰也因面臨諸多想解決卻不能解決的問題,從而對生命產生了極度的荒誕感和強烈的死欲,由此深陷 “阿爾扎馬斯的恐怖”之中,這一切都完美地隱匿了這場謀殺。
adeghik〔俄〕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草嬰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144頁,第275頁,第275頁,第384頁,第705頁,譯者導讀第2—3頁,譯者導讀第3頁。
b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殷世鈔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43頁。
cfl趙毅衡、傅其林、張怡:《現(xiàn)代西方批評理論(原典讀本)》,重慶出版社2010年版,第92—93頁。
j 轉引自辛守魁: 《從〈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死說起》,《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 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草嬰譯.南京: 譯林出版社,2014.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M].殷世鈔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3] 趙毅衡,傅其林,張怡.現(xiàn)代西方批評理論(原典讀本) [M].重慶: 重慶出版社,2010.
作 者: 劉佳,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語言文學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俄羅斯文學。
編 輯: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