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強
(珠海市衛(wèi)生學校,廣東 珠海 519020)
本節(jié)課內容選擇人衛(wèi)出版社出版的《醫(yī)用化學基礎》第三章電解質溶液第三節(jié)鹽的水解。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知道溶液酸堿性的本質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鹽溶液的酸堿性,促進學生認知的發(fā)展,構建完整的電解質溶液體系,同時也是下一節(jié)學習緩沖溶液的關鍵點。另外,本節(jié)內容涉及的知識面較寬,綜合性很強,是前面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和溶液酸堿性等知識的綜合利用,具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酸堿平衡失常對人傷害很大,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掌握本節(jié)內容對學生認識體液酸堿平衡至關重要。
學生對弱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和溶液酸堿性的本質等電解質知識有一定的基礎,但不能運用化學知識來理解醫(yī)學基礎知識。
學生已經有一定的抽象和分析能力,能夠運用類比、遷移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但思維的嚴謹性仍相對薄弱。
中職學生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思維敏捷,對新事物、新觀念容易接受,具有較強的表現欲,但學習目標不明確(淺嘗則止),學習習慣差(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
說出鹽的水解的定義,分析判斷鹽溶液的酸堿性;能夠描述鹽的水解的本質;知道鹽類水解在生活和醫(yī)學中的應用。
通過討論分析、理論探究等過程,培養(yǎng)學生類比遷移、合作的能力,運用化學知識理解醫(yī)學知識的方法。
在實驗和理論探究中,感悟化學理論嚴謹的邏輯性,醫(yī)學與化學的緊密性。
(1)重點。鹽溶液酸堿性的分析判斷。
(2)難點。鹽的水解本質。
在教法上,本節(jié)內容涉及知識面較寬,綜合性強,所以采用實驗探究法、小組互動討論法、教師講解分析法等教學方法。在學法上,學法指導上,與教法相呼應,采用合作探究法、分析推理法和模擬練習法,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總結出鹽的水解的概念,使教學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自主探索的活動過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觀點。
見教學過程內容一覽表1、表2、表3。
表1 教學過程內容之一
表2 教學過程內容之二
表3 教學過程內容之三
利用藍墨云班課平臺和手機,對教學效果作以下兩部分評價。一是對本課所學知識點進行測試,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便對教學設計做出改進。二是對本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問卷調查,以便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出改進。
本教學設計可取點在于把教學重點鹽溶液的酸堿性具體化細化,設計成四個層層遞進的小問題,從微觀的角度分析溶液中各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分析推理出鹽溶液的酸堿性進一步從分析推理過程突破鹽的水解本質。這樣的設計讓復雜的推理過程更加直觀明了,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和溶液酸堿性層層遞進,細化,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師對重難點的突破也相對容易。本教學設計要是能夠融合一些信息化的手段,如微觀角度分析中能夠加上鹽的離子和水的離子相互結合動畫,可以使教學難點的更加容易突破。這也是本教學設計的欠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