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萍, 郝坡
1重慶三峽中心醫(yī)院檢驗科(重慶 404000); 2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專科學(xué)校醫(yī)學(xué)技術(shù)學(xué)院(重慶 404020)
雌激素依賴性子宮病變包括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S)、子宮肌瘤(uterine myoma,UM)以及子宮內(nèi)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MC)等。雌激素對于子宮病變是一種促進因素,研究指出,在激素依賴性腫瘤,如乳腺癌、子宮內(nèi)膜癌、前列腺癌等疾病中,有胰島素抵抗的存在[1-3],脂聯(lián)素(adiponectin,APN)的表達也是降低的[4-6],這說明胰島素抵抗以及APN在這些疾病中起一定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學(xué)者們逐漸注意到胰島素抵抗與腫瘤的關(guān)系也極為密切,但是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我們在長期的工作中發(fā)現(xiàn),子宮內(nèi)膜癌、前列腺癌的患者外周血APN和炎性因子水平明顯低于正常,因此結(jié)合國內(nèi)外文獻報道,我們設(shè)計并實施了該研究,旨在通過檢測上述3種雌激素依賴性子宮病變患者的BMI、HOMA-IR和APN、炎性因子,來探討雌激素依賴性子宮病變——子宮內(nèi)膜癌(EMC)、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EMS)、子宮肌瘤(UM)患者的機體胰島素抵抗和APN及炎性因子表達之間的相關(guān)性,以及上述指標表達水平變化的意義,以尋求此類疾病發(fā)病機制的切入點。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門診、住院患者及我院體檢中心就診的新發(fā)子宮疾病患者,共110例,其中子宮內(nèi)膜癌40例[EMC組,年齡(35.1±10.3)歲]、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30例[EMS組,年齡(37.8±9.9)歲]、子宮肌瘤40例[UM組,年齡(38.1±10.4)歲],診斷依據(jù)為《衛(wèi)生部臨床診斷路徑》,以上3組患者均作為觀察組,另以30例同期體檢的健康婦女作為對照組(NC組),年齡24~50歲,平均(32.8±7.3)歲。所有實驗者半年內(nèi)均未服用激素類藥物,均排除內(nèi)分泌科疾病,不合并其他激素依賴性疾病。本研究用到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血糖、C反應(yīng)蛋白(CRP)試劑購自德國cobas公司,電化學(xué)分析儀及配套胰島素檢測試劑購自日本sysmex公司,流式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6、γ干擾素(IFN-γ)試劑購自美國BD公司,APN檢測ELISA試劑盒購自上海生工,酶免測定儀為華東電子公司產(chǎn)品,微量加樣槍為eppendorf公司產(chǎn)品。本研究獲得重慶三峽中心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所有入選實驗對象均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靜脈血4 mL,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及時檢測空腹血糖(fasting glucose,F(xiàn)G)、空腹胰島素(fasting insulin,F(xiàn)IN)及炎性因子CRP、TNF-α、IL-6、IFN-γ水平。并分別另取500 μL分裝并凍存至-80℃,待做APN檢測。所有入選對象都由專人測量其身高和體重,數(shù)值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一位。
1.2.2 測定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組前完成以下檢查:(1)用體質(zhì)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來評估受試者的肥胖程度,BMI=體重(kg)/身高(m)2,數(shù)值保留到小數(shù)點后2位。(2)用穩(wěn)態(tài)模型評估法來評價個體的胰島素抵抗水平,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空腹血糖水平(FPG,mmol/L)×空腹胰島素水平(FINS,mIU/L)/22.5,數(shù)值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2位。(3)FG、FINS、CRP的檢測:取自受試者的標本均離心后上機,按照《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標準操作規(guī)程》操作。(4)TNF-α、IL-6、IFN-γ的檢測:標本均離心后取血清,按照美國BD公司《人細胞因子檢測試劑》的操作規(guī)程進行檢測。(5)APN的檢測:所有受試者的凍存標本室溫溶解后離心,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按照操作說明進行,在酶標儀450 nm波長處測量吸光度(OD)值,以標準濃度作橫坐標,OD值作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以標本的OD值計算相應(yīng)APN的濃度。(6)用Pearson相關(guān)分析BMI、HOMA-IR分別與APN、TNF-α、IL-6、IFN-γ的相關(guān)性。
2.1 各組間BMI參數(shù) BMI是衡量人胖瘦程度的指標,各組BMI見表1、圖1,與NC組比較,EMC組和UM組患者的BMI均顯著升高,但EMS組卻顯著降低(P<0.05),EMC組和UM組超重百分比和肥胖百分比均顯著高于NC組,而EMS組則顯著低于NC組。說明子宮內(nèi)膜癌和子宮肌瘤患者比對照人群普遍偏胖,而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患者則普遍偏瘦。
2.2 各組間胰島素抵抗程度 與NC組比較,各觀察組患者的HOMA-IR均顯著升高(P<0.05),而EMC組又顯著高于其他兩個觀察組(P<0.05),說明3種雌激素依賴性子宮病變的個體均存在胰島素抵抗,而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胰島素抵抗最嚴重,各組HOMA-IR比較見表2、圖2。
組別體重(kg)身高(m)BMI(kg/m2)超重百分比(%)肥胖百分比(%)EMC組69.02±2.591.57±0.1228±1.11?11.69?5.24?EMS組51.76±2.141.57±0.1621±1.07?△0.00?0.00?UM組62.41±2.711.58±0.0725±1.15?△7.663.48NC組57.42±2.331.58±0.1123±0.813.201.80
注:*與NC組比較P<0.05; △與EMC組比較P<0.05
注:*與NC組比較P<0.05; △與EMC組比較P<0.05
組別FPG(mmol/L)FINS(mIU/L)HOMA-IREMC組8.9±1.212.6±2.54.98±0.51?EMS組7.5±0.911.2±2.33.73±0.44?△UM組7.2±1.19.8±1.43.13±0.41?△NC組5.0±0.85.5±1.11.22±0.23
注:*與NC組比較P<0.05; △與EMC組比較P<0.05
2.3 各組間炎性因子水平 與NC組比較,各觀察組患者的炎性因子均顯著升高(P<0.05),而EMC組又顯著高于其他兩個觀察組(P<0.05),見表3。
注:*與NC組比較P<0.05; △與EMC組比較P<0.05
圖2各組HOMA-IR值
說明三種雌激素依賴性子宮病變的個體體內(nèi)四種炎性因子均升高,而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升高最嚴重,見圖3。
2.4 各組APN表達水平 各觀察組患者的APN均明顯低于NC組(P<0.05),EMC組最低。說明在雌激素依賴性子宮病變中,APN素起著重要作用,且病情越嚴重的個體,APN表達越低。見表4、圖4。
2.5 BMI、HOMA-IR分別與APN、TNF-α、IL-6、IFN-γ的相關(guān)性分析 EMS組BMI與APN呈正相關(guān)但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r=0.632,P=0.091),而EMC組和UM組合并后BMI與APN則呈負相關(guān)(r=-0.569,P=0.025),3組BMI、HOMA-IR與CRP、TNF-α、IL-6和IFN-γ均呈正相關(guān),HOMA-IR與APN呈負相關(guān),見表5。
組別CRPTNF-αIL-6IFN-γEMC組8.69±3.56?15.86±5.44?10.47±3.25?7.21±3.77?EMS組2.85±2.02?△5.12±2.16?△4.98±2.17?△3.52±1.97?△UM組3.04±2.84?△4.57±2.49?△4.51±2.22?△3.98±2.23?△NC組0.38±0.190.26±0.180.18±0.110.33±0.09
注:*與NC組比較P<0.05; △與EMC組比較P<0.05
胰島素抵抗是指一定劑量的胰島素的生物學(xué)效應(yīng)低于正常預(yù)計值的一種病理生理狀態(tài)。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xué)者們發(fā)現(xiàn)糖、脂肪代謝異常均與胰島素抵抗有著密切聯(lián)系,并且逐漸注意到胰島素抵抗與腫瘤的關(guān)系也極為密切。
目前,胰島素抵抗通用的診斷指標是采用正常血糖胰島素鉗夾技術(shù)測定葡萄糖代謝速率(GDR),GDR>9 mg/min被定義為胰島素抵抗。國內(nèi)則多采用空腹血漿胰島素(FIN,μU/mL)與FBG(mmol/L)乘積的倒數(shù)作為判斷標準,若該數(shù)值<1.0,則認為存在胰島素抵抗。本研究采用穩(wěn)態(tài)模型評估法來評價個體的胰島素抵抗水平(HOMA-IR),在1985年由英國牛津大學(xué)Turner的科研小組首先提出,目前已成為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的評價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敏感性、胰島素抵抗水平與胰島β細胞功能的常用指標。HOMA-IR=FPG(mmol/L)×FINS(mIU/L)/22.5,正常個體的HOMA-IR指數(shù)為1。隨著胰島素抵抗水平的升高,HOMA-IR指數(shù)將高于1。肥胖個體存在胰島素抵抗,本研究用BMI來評價肥胖程度,BMI是由19世紀中期的比利時通才凱特勒最先提出,成人的BMI數(shù)值正常為18.5~23.99 kg/m2,低于18.5 kg/m2則過輕,24~28 kg/m2為過重,28~32 kg/m2則為肥胖,高于32 kg/m2歸為非常肥胖。
注:*與NC組比較P<0.05; △與EMC組比較P<0.05
表4 各組APN表達水平
組別APN(μg/mL)EMC組5.21±1.99?EMS組6.56±2.45?△UM組7.19±2.88?△NC組9.24±3.42
注:*與NC組比較P<0.05; △與EMC組比較P<0.05
注:*與NC組比較P<0.05; △與EMC組比較P<0.05
胰島素抵抗并非單一因素所致,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及行為因素均參與其中。炎癥[7-9]、脂肪細胞內(nèi)分泌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10-12]。炎癥因子與脂肪內(nèi)分泌、氧化應(yīng)激、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引起胰島素抵抗。
脂肪細胞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參與調(diào)節(jié)機體內(nèi)分泌、代謝和炎癥過程。APN既是一種重要的脂肪細胞因子成員,也是迄今所知的唯一一個與機體胰島素抵抗呈反相關(guān)的脂肪細胞因子。它由脂肪細胞特異性分泌,是一種內(nèi)源性的生物多肽。研究發(fā)現(xiàn),APN與CRP和血漿纖維蛋白原呈負相關(guān),可抑制巨噬細胞分泌TNF-α,降低炎癥反應(yīng)作用[13-14]。Takemura等[15]在研究中證實,APN在子宮內(nèi)膜中發(fā)揮著抗炎癥效應(yīng)及能量平衡,這種效應(yīng)可能與子宮內(nèi)膜細胞的種植及內(nèi)異癥形成的病理生理機制有關(guān)。最新研究報道,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外周血APN水平明顯比對照組降低,且APN與內(nèi)脂素水平呈正相關(guān),實驗組患者外周血內(nèi)脂素/脂聯(lián)素比值也顯著高于對照組[16],且子宮內(nèi)膜癌患者體內(nèi)IL-6、CRP、TNF-α比對照組明顯升高[17]。本研究顯示,APN在雌激素依賴性子宮疾病如EMC、EMS、UM中表達降低,與炎性的表現(xiàn)相反,此結(jié)果與上述國內(nèi)外研究一致。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健康對照組比較,3個觀察組患者BMI、HOMA-IR、CRP、TNF-α、IL-6及IFN-γ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3個觀察組的APN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其中EMC患者BMI、IR及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較EMS、UM患者均顯著增加,而APN則顯著降低(P<0.05)。Pearson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顯示,EMS組BMI與APN呈正相關(guān)但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r=0.632,P=0.091),而EMC組和UM組合并后BMI與APN則呈負相關(guān)(r=-0.569,P=0.025),3組BMI、HOMA-IR與CRP、TNF-α、IL-6和IFN-γ均呈正相關(guān),HOMA-IR與APN呈負相關(guān)。本研究很好地驗證了上述研究結(jié)果,雌激素依賴性子宮病變致使機體炎癥因子升高,而增高的炎癥因子又加重胰島素抵抗,形成惡性循環(huán),是此類疾病發(fā)病的重要因素。APN在此類疾病中處于低水平,上調(diào)APN可能會緩解雌激素依賴性子宮病變的胰島素抵抗狀態(tài),從而為此類疾病的治療提出了新思路,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方向。
表5 各觀察組BMI、HOMA-IR分別與APN,TNF-α、IL-6、IFN-γ的相關(guān)性分析
注:*EMS組; #EMC組與UM組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