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作為方法的思想史

        2020-02-28 17:24:02祝皓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0年2期

        摘 要:從蔡尚思的《中國思想史研究法》出版以來,中國思想史研究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百年歷程,歷經(jīng)四個發(fā)展階段:1916—1949: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初步探索;1949—1976: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奠基與曲折;1976至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思想史研究的解凍與“救亡啟蒙”主題;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嬗變,“激進保守”與“反思現(xiàn)代性”主題。思想史的研究可以為其他人文社科研究提供方法論的借鑒:新材料的使用與泛文化的研究趨向;研究深度、廣度的增強,形式的多樣;東方主義的后殖民話語凸顯。梳理百年中國思想史研究,一方面旨在理清思想史研究的新走向與新理念,另一方面作為“方法”的思想史研究在強調(diào)跨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的今天可給予人文社科研究以多方面的啟示。

        關鍵詞:中國思想史 近現(xiàn)代思想 當代思想 思想史研究方法 一般思想

        中國思想史研究從五四運動時期誕生,一直到今天積累了諸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為了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勾勒出中國思想史的發(fā)展脈絡,本文將側(cè)重于介紹成體系的思想史著作。筆者希望通過對思想史的百年歷程的回溯,重新審視研究命題、思考角度、史學理論等在歷史變遷中產(chǎn)生的張力。與此同時,本文還將通過對不同階段的思想史寫作主題的概述,探究中國思想史家試圖反思現(xiàn)代性所做的努力。

        一、何謂思想史

        (一)從“精彩思想”到“一般思想史”

        研究思想史至關重要的問題:思想史是什么?由于思想史研究誕生在“五四”之際西方學術思想大量涌入的背景中,思想史與傳統(tǒng)中國學術體系的吸收與區(qū)隔使得思想史內(nèi)涵的討論變得十分有必要。中國思想史內(nèi)涵流變的內(nèi)在理路是不同時代學術思潮對于學人的影響,與此同時思想史研究的開放性與生長性也從中凸顯。

        百余年前,蔡尚思在《中國思想史研究法》一書中首先提出“思想史”命題:“序述各時代思想的體系、派別,及其演進的進程,是為思想史(History of Thoughts)。”在此書自序中,蔡尚思將著書目的思想方面進行了概括:“以我的思想眼光,把中國古來最前進最精彩的思想材料,和西洋近代最前進最精彩的思想方法,貫通起來,而使之成為一種化合古今中外人我的新方法新思想。凡哲學與社會科學、思想與歷史、整理與創(chuàng)作、理論與實踐等,無不合一。”思想史初創(chuàng)期帶有馬克思主義立場,通過辯證法和唯物論整合古代先進思想,特別強調(diào)態(tài)度和學說兩方面。通過寓批評于學術之中,寓作者思想于他人言論之中。

        中國思想史研究奠基之作《中國思想通史》由侯外廬所著,在前任基礎上更加明晰了研究方法:“思想史系以社會史為基礎而嬗變其形態(tài)。因此,思想史上的疑難就不能由思想本身運動里求得解決,而只有從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里來剔抉其秘密。”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思想指導下,此時的思想史研究自覺開始與社會史、哲學史研究結(jié)合起來。

        當代學者葛兆光試圖挖掘主流思想之下的普遍思想,從而誕生了一種新的思想史寫作范式。在《歷史記憶、思想資源與重新詮釋——關于思想史寫法的思考之一》中他說:“通常,思想史描述的是思想在時間流程中的建構(gòu)、定型與變異的連續(xù)性歷史,而我在這里要說的是,所謂思想的‘連續(xù)性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就可以理解為,固有的思想資源不斷地被歷史記憶喚起,并在新的生活環(huán)境中被重新診釋,以及在重新診釋時的再度重構(gòu)這樣一種過程。因此,我以歷史記憶、思想資源和重新診釋的過程,來部分地替代傳統(tǒng)的‘影響,作為描述思想史連續(xù)性的語詞?!背藢λ枷胧穼ο蟮脑俅味x之外,葛兆光還將“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的歷史”補充進研究視野之中,使得思想史范圍大大拓展。“過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經(jīng)典的思想史,可是我們應當注意到在人們生活的實際的世界中,還有一種近乎平均值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作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這種一般的知識、思想與信仰真正地在人們判斷、解釋、處理面前世界中起著作用,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經(jīng)典的思想與普通的社會和生活之間,還有一個‘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的世界,而這個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延續(xù),也構(gòu)成一個思想的歷史過程,因此它也應當在思想史的視野中?!边@種寫法改變了以經(jīng)典哲學家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脈絡的闡釋形式,將大眾的觀念、民間的傳統(tǒng)、邊緣的材料也納入思想史探究的范疇之中。

        在筆者看來,思想史可以指向兩個維度:第一是基礎維度,指的是各個知識型背后共同的思想根據(jù)、思想底色,是能夠打破學科隔閡的“普遍思想”;第二是思潮維度,指的是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思想潮流,從火花的誕生到被大眾所接納,具有現(xiàn)實性和社會性。這兩個維度所指向的“一般思想”的“歷史記憶、思想資源和重新診釋”的過程就是思想史。

        (二)思想史的界說

        關于思想史如何劃分界限這一問題也是每一個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不可避免的。在一百年的思想史研究中,思想經(jīng)常與“學術”“哲學”“美學”“宗教”有千絲萬縷難以闡釋清晰的關系。中國學者之所以有此種困惑是由于漢字的多義性,使得詞以混沌。其次,傳統(tǒng)中國學問中并沒有“思想史”“哲學史”等,這是近現(xiàn)代從西方引入的現(xiàn)代學科的建構(gòu)。在兩種話語方式大相徑庭的情況下,中國思想史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需要一個被大致認同的共識。

        對于思想史的界定問題主要在于與學術史分殊的探討。張立文根據(jù)自己長期對學術史的研究,借鑒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曾把學術和學術史做出了界定。他認為現(xiàn)代意義的學術是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nèi)諸多知識系統(tǒng)和方法系統(tǒng),以及自然科學領域中的科學學說和方法論。也就是說中國學術史的使命在于歷史地呈現(xiàn)哲學、思想、宗教、文學、史學等學說流變的大致特征、派系之間的多樣動態(tài)。相較而言,思想史需要去透過時代風卷云涌的思想潛流去觀察背后的制度建設、生活習俗、社會觀念等方面的復雜內(nèi)容。但是,學術史與思想史并不是相互隔離的,他們相互交融。學術累積使得思想逐漸浮出歷史表面,經(jīng)由思想的洗禮,學術也確立了知識的范式,知識通過公眾的運用被凝結(jié)在技術與教育之中。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中說:“知識儲備是思想接受的前提,知識的變動是思想變動的先兆?!辈粌H文獻資料能夠成為思想史的資源,被普遍認同的知識也為思想史打開了視野。一旦哲學史、美學史、宗教史、技術史、建筑史等等學術知識領域的問題成為思想史闡釋的資源時,思想史已經(jīng)開始了重寫。

        在闡釋了思想史的內(nèi)涵之后,為了使綜述更加明晰,筆者將中國思想史研究劃分為四個階段來進行分析:1916—1949: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初步探索;1949—1976: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奠基與曲折;1976至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思想史研究的解凍與“救亡啟蒙”主題;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嬗變,“激進保守”與“反思現(xiàn)代性”主題。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的基礎上,對“五四”以來的中國思想史研究狀況再次進行梳理,錯誤疏漏恐怕難免,只希望能夠?qū)σ延械某晒兴a充。

        二、1916—1949: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初步探索

        20世紀初的中國處于時代的轉(zhuǎn)折時期。封建制度的瓦解使得道德信仰層面的意義危機和社會政治層面的秩序危機集中爆發(fā)。在“科學”對抗意義危機、“民主”重建社會秩序的主流思想趨向中,以國家未來走向這一爭論焦點為中心分化出三個思想陣地: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和文化新保守主義。然而,嘗試將工具理性上升為價值理性的自由主義難以克服信仰的缺失,嘗試從經(jīng)典中挖掘現(xiàn)代意義的文化保守主義也并非是整全方案。此時,具有現(xiàn)實解決意義的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異軍突起。馬克思主義帶來的共產(chǎn)主義前景與革命人生觀為與個人安身立命有關的信仰道德提供了基石,更重要的是它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政治秩序進行設計,從而暫時克服了困擾中國半個世紀的危機。

        (一)通史與斷代史

        蔡尚思的《中國思想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以嚴謹?shù)奈ㄎ锸酚^為指導,是中國最早的思想史研究著作。謝無量是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執(zhí)牛耳者之一,他在1916年出版了《中國哲學史》(中華書局1916年版),通過“以中化西”闡釋方法為后學們開展思想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思路。胡適在1919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商務印書館1919年版)在學科構(gòu)想和著述內(nèi)容兩方面為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并以“疑古”的精神使得哲學從經(jīng)學中獨立出來,被稱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思想史。1931年馮友蘭撰寫的《中國哲學史》(上海神州國光社1931年版)上冊出版,三年之后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上下全冊。馮友蘭通過“釋古”的方式從民族性上證明了哲學的合理性,并且以借鑒了西方的知識范式以取代傳統(tǒng)經(jīng)學研究形式。除此之外還有王伯祥、周振甫的《中國學術思想演進史》(亞細亞書局1935年版),該著作將先秦至新文化運動分為各具時代特點的七個時期,最后所有思想?yún)R聚為三民主義理論,帶有鮮明的20世紀30年代政治烙印。

        另外,還有一些思想史的專題和斷代史研究值得注意。杜國庠的《先秦諸子思想》(生活書店,1927年版)從儒、墨、道、法等人物著手剖析,容納百家之言,有開智啟蒙之功。梁啟超著有的學術史通論《中國古代學術思想變遷史》(上海群眾圖書公司1935年版),以及闡釋“清朝一代學術變遷之大勢及其在文化上所貢獻的分量和價值”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書智書局1929年版)。錢穆的重建先秦學脈的《先秦諸子系年》(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熔煉清代思想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等著作博綜典籍、匯通文獻,多運用理證法,是其早年治考據(jù)學的集大成。呂振羽的《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海絮明書店1937年版)在國家力量與民間力量的張力、統(tǒng)治者與民眾的互動中尋找中國政治的深層結(jié)構(gòu)。除此之外,還有1941年由開明書店出版的容肇祖的《明代思想史》,1945年由重慶群益書社出版的郭沫若的《十批判書》等斷代史的重要著作。

        中國思想史學科的奠基人侯外廬先生的專著有《中國古代社會與老子》(山西國際社1934年版)、《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重慶文風出版社1944年版)、《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重慶三友書店1944年版),1960年他與多為學者一同編撰了五卷六冊的《中國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研究了起自殷商,下迄19世紀中葉,共三千三百年的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他不僅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系統(tǒng)研究古代思想史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而且是近現(xiàn)代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代表。在20世紀后半期大部分時間里,大多數(shù)中國思想史家自覺或不自覺德以侯外廬先生所創(chuàng)立的思想史研究范式為指導,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

        (二)研究流派

        五四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學術思想受到廣泛認同,但同時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也在曲折中發(fā)展,形成新的流派:古史辨派就是其中最有理論、最富實踐、最有成就的史學派別。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吸收了西方進化論的觀念和富有現(xiàn)代意味的懷疑精神輸入學理、從歷史中尋找真意義,1926年顧頡剛發(fā)表《古史辨》標志著該學派的正式成立。整理國故是古史辨派的方法之一,主要通過系統(tǒng)整理、思想的發(fā)生與影響、科學地考證等步驟重新審視歷史價值。“九一八”之后學術界對“五四”時期整理國故考據(jù)成癖的傾向進行了反思,通過對傳統(tǒng)思想的“義理闡釋”來增強民族自信心,抵御日本侵略。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世紀初出版的有關中國文化史的著作大約五十種,如王德華的《中國文化史要略》等。

        中國現(xiàn)(當)代新儒家也是“五四”時期發(fā)展起來的重要思想流派。大陸新儒學研究的重要學者方克立對現(xiàn)代新儒學進行了較為合適的定義:“現(xiàn)代新儒家是產(chǎn)生于20世紀20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以接續(xù)儒家‘道統(tǒng)復興儒學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學(特別是儒家心性之學)為主要特征,力圖以儒家學說為主體為本位,來吸納、融合、匯通西學,以尋求中國現(xiàn)代化道路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思潮?!贝碜饔辛菏榈摹多l(xiāng)村建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再版)、賀麟的《儒家思想的新開展》等。

        總的說來,“五四”以來的思想史研究可以被稱為“整理國故”的學術運動,整理國故在于消除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迷信,還原文化本身,從而為西方思想的輸入創(chuàng)造條件。但是在這一思想史清理活動中存在著另一個方向的張力,即通過對傳統(tǒng)學術和文化的發(fā)掘,增強民族自信心,抵御外族侵略。

        從蔡尚思的思想史研究開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這一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思想史發(fā)展史上的初創(chuàng)時期,基本態(tài)度是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與西方思想體系有機聯(lián)系的基礎,在學術氛圍和方法上對中國思想史研究開始重新整合和建構(gòu) ,并在曲折中以新的姿態(tài)向前發(fā)展。

        (三)“救亡啟蒙”主題

        李澤厚在《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一文中提出:因為包含思想啟蒙性質(zhì)的新文化運動融合了學生愛國反帝的政治運動,所以五四運動是救亡與啟蒙的雙重變奏。近代中國社會性質(zhì)的特殊情況使得救亡圖存的反對帝國主義統(tǒng)治的抗爭占據(jù)了開民智的新文化運動的位置,之后的革命在歷史中的左右搖擺也使得陳舊的意識形態(tài)重新占領思想高地,民智未開。李澤厚將啟蒙主義的緊迫性推到眾人面前,告別革命、祈求改良成為近代中國思想史的新敘事方式。李澤厚隨后出版了《告別革命——回望20世紀中國》更使得學術界刮起一陣颶風,引發(fā)了一場討論革命與改良孰是孰非的爭鳴。

        “救亡”與“啟蒙”使得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視為國家建設中的曲折時期,20世紀80年代則成為接續(xù)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風標,切合了投身革命又經(jīng)歷20世紀六七十年代磨難的知識分子的現(xiàn)代身份的確認心態(tài)。“救亡壓倒啟蒙”的思想體系與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史學分析有所不同,提供了一種走出革命,重視個體精神,和平發(fā)展的新的思想框架。盡管對改良和社會現(xiàn)實的深入分析有所不足,但李澤厚依然可以被視為對中國歷史發(fā)展極具人文關懷的思想家?!熬韧鰤旱箚⒚烧摗币部梢员环Q為20世紀80年代人文知識的一種“元敘事”。

        五、90年代之后:思想史研究的嬗變,“激進保守”與“反思現(xiàn)代性”主題

        中國大陸的學術界、文化界發(fā)生劇烈變動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葛兆光教授在《思想史研究課堂實錄》中說:“20世紀實際上是從1895年到1989年結(jié)束。1894、1895甲午中日戰(zhàn)爭、馬關條約簽訂,西風從此壓倒東風,中國開始了艱難的現(xiàn)代化歷程。而1989年是十分特殊的一年,蘇聯(lián)、東歐逐漸解體,中國的政治風波,兩大陣營的對峙的格局發(fā)生巨變,共產(chǎn)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遭受巨大挫折。主義、常識、道理都需要重新定義,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結(jié)束了,而文明的沖突開始了?!彼枷肴∠颉㈥嚑I重新分化,后現(xiàn)代的各種話語一擁而入。這一時期思想界對啟蒙的大力提倡與對啟蒙背后的霸權(quán)壓迫的警惕并存,思想史研究領域產(chǎn)生了新變。

        (一)“激進保守”主題

        20世紀80年代激情四溢的“啟蒙主義”被“保守主義”所代替,學者疏離社會,回到象牙塔,一方面反省五四運動以來對“傳統(tǒng)”的激進批判,一方面努力闡揚“傳統(tǒng)”對“現(xiàn)代化”的正面作用。此時的人文知識界的新名詞包括:“國學熱”“反激進”“告別革命”“文化保守主義”“新儒家”“儒教資本主義”、“學術史”熱、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中華性”、“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些新名詞的出現(xiàn)與流行表明,20世紀80年代激情震撼的傳統(tǒng)文化批判轉(zhuǎn)眼之間開始成了箭靶。

        此時一些海外自由主義者對“五四”以來反傳統(tǒng)思潮的批判,逐漸得到了大陸知識界的廣泛共鳴。余英時1988年在香港發(fā)表演講《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激進的進化史。余指出,全面反傳統(tǒng)以謀求全盤改造現(xiàn)狀的激進主義,幾乎絲毫沒有發(fā)生制約作用的保守主義,是導致社會與文化始終處于激烈動蕩與破壞之中,不能順利實現(xiàn)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病因。此后,“激進一保守”成為分析中國現(xiàn)代史的重要范疇。甚至促成了后來的“國學熱”和向“學院”回歸、“重新認識近代歷史人物”的學術走向。

        臺灣學者林毓生的在《中國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三聯(lián)書店1994年版)一書中,將中國思想現(xiàn)代化這個主題分為新文化運動,自由主義、人文主義等幾大部分。金觀濤、劉青峰夫婦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三部著作:《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jié)構(gòu)》(香港中文大學1992年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的超穩(wěn)定結(jié)構(gòu)》(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中國現(xiàn)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以“思考人類軸心文明和各自演化路徑”的大歷史觀為指導,用大量史料證明超穩(wěn)定的傳統(tǒng)深層結(jié)構(gòu)如何左右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接受了??碌闹R考古學的影響,探索作為觀念的歷史如何在書寫中進行選擇。殷海光 《中國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一書出版后在臺灣和香港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他引入西方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得出民主制度是人類共同底線這一結(jié)論,充盈著對自由民主的大膽探索精神。余英時 《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運用思想史的研究思路,以“士”的發(fā)展為主軸,展現(xiàn)了“士”在歷史上的獨特位置。余英時在新時期出版了兩部重要專著《中國思想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變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現(xiàn)代危機與思想人物》(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他認為現(xiàn)代性危機有兩個面向,一是外部入侵,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知識分子的分野與遭遇,“五四”的啟蒙最終以革命為導向,表明學術與思想在近代又一次喪失了獨立的契機。

        (二)“反思現(xiàn)代性”思潮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國內(nèi)形勢都發(fā)生了在20世紀80年代難以預料的變化:冷戰(zhàn)結(jié)束,全球化時代來臨,全球化資本主義秩序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霸權(quán)力量,擊碎了人們對于資本主義未來的天真幻想。“東歐劇變”之后,中東歐國家腐敗與社會矛盾日益加劇面臨意識形態(tài)的轉(zhuǎn)型,冷戰(zhàn)解體、共產(chǎn)主義運動受到重創(chuàng),使得人們對自由主義的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隨著國際、國內(nèi)形勢的變化,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現(xiàn)代化”目標失去了以往的魔力,時代的走向再次成為問題。陶東風在《從呼喚“現(xiàn)代化”到反思“現(xiàn)代性”》一文中說:“90年代中國學術思想界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走向和趨勢,其中之一即是所謂‘現(xiàn)代性反思,它的核心或許可以概括為對于現(xiàn)代化理論的批評性審視?!?997年,汪暉發(fā)表了《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xiàn)代性問題》一文,他質(zhì)疑了對于現(xiàn)代化的狂熱追逐,透視了當代種種社會現(xiàn)象。這一時期質(zhì)疑現(xiàn)代性的思潮中,學者們逐漸意識到資本主義無法滿足如此多樣的民族國家敘事,中國的社會主義同樣是一種發(fā)展的可取路徑。

        代表專著有2004年和2008年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汪暉的《中國現(xiàn)代思想的興起》《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jié)與90年代》,前者深入歷史與當下形成了互動關系,宏闊地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中國的含義,說明了民族主義對于全球一體化和穩(wěn)定思想體系的依戀;后者討論滿足市場經(jīng)濟邏輯、協(xié)調(diào)不同利益的計劃權(quán)力與政治的消散后,中國知識思想的狀況與問題。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一書,通論中國文化精髓,重建文化的真善美,望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并行不悖。2006年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賀桂梅《人文學的想象力:當代中國思想文化與文學問題》將視野擴展到社會文化,考察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后三十余年在全球資本主義擴張過程中的中國現(xiàn)代化圖景,以期為當代人文思想變遷提供了新的角度。

        這一主題下文學史和政治史的互動關系也成為思想史書寫者關注的焦點。蔡翔的 《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大學2010年版)描述社會主義的生產(chǎn)裝置,勾勒新中國建設初期的景象,以“十七年”文學輻射經(jīng)濟社會等領域的研究方式給予后來學者諸多思考。賀桂梅《“新啟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探究了告別革命之后形成的復雜文學思潮以及各種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zhì),并揭示其與 “全球化”的關聯(lián)。張旭東《改革時代的中國現(xiàn)代主義:作為精神史的八十年代》(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一書,通過對當代“國學熱”和新儒家的批判性闡釋和現(xiàn)代主義的形式實驗,來闡釋思想在自我和他者中尋找意義的擺蕩。

        除此之外反思現(xiàn)代性還重在對于譜系和思潮的重新整理與書寫。王汎森在《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年版)一書中處理了主流傳統(tǒng)與民間思想、知識分子與時代環(huán)境之間的問題,并試圖從現(xiàn)代政治中尋找傳統(tǒng)思想的基因。許紀霖 《當代中國的啟蒙與反啟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梳理了啟蒙的發(fā)展歷程,按照思潮派別對啟蒙的內(nèi)部進行分類,并對由民族國家主權(quán)意識支撐起來的中國主體性以及價值內(nèi)涵的空心化作了激勵批判。劉澤華主編的《中國政治思想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以問題來集中全書,宏觀論斷、以論帶史的方法繼承了前人的有益之處。緊接著,王汎森出版了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一書,以史學家的眼光打量日常生活,超越了思想史的層級結(jié)構(gòu),向下觀察、從中心擴大到邊緣,搜尋思想植根于生活作用于心靈方式。姚大力《追尋“我們”的根源:追尋“我們”的根源》(三聯(lián)書店2018年版),主張保存各民族多元的民族個性,并將其熔煉在“大一統(tǒng)”史觀的書寫之中。

        六、作為方法的思想史

        思想史從20世紀初期開始,歷經(jīng)一百年的歷史演變,在西方思想史研究熱度減退之際,中國思想史研究依然甚至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有三點:歷史、思想和政治。首先是因為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認同基礎,人們依賴于得出“歷史結(jié)論”的思考方式。其次是思想的變革仍然還需繼續(xù),現(xiàn)代性價值不僅需要在器物和制度層面實現(xiàn),思想上的啟蒙還處于未完成狀態(tài)。最后政治上的“國是”不易討論,所以在對思想史的反思中讓某些現(xiàn)代價值獲得歷史合理性,從而對政治產(chǎn)生影響是思想史書寫者們內(nèi)在的動力。大致來說,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中國思想史基本上是以精英和經(jīng)典為中心、以人或者以書為章節(jié)的、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內(nèi)核的。

        回溯了百年思想史書寫歷程,可以看到三點較為明顯的新變:第一,新材料的使用與泛文化的研究趨向。思想研究轉(zhuǎn)變?yōu)樗枷胛幕芯?,在思想的提出之后,思想作為風俗與制度和心理的實現(xiàn)也非常重要。與此同時,多元的學術與知識也能夠為思想的形成與研究方法的建構(gòu)提供有益借鑒。

        第二,研究深度的增強、廣度的擴大,形式的多樣。首先,把思想史放在社會文化語境中,在知識形態(tài)轉(zhuǎn)變、社會格局的變化之中探究思想的流變。其次,思想史的研究范圍超越民族國家的界限,在雙向甚至多向的文化交流史之中確證自身的價值。最后,思想史研究形式更為多樣。特別是以個人、群體、知識分子命運流變、記憶、經(jīng)驗和親歷的來觀照歷史發(fā)展的研究大量增加。

        第三,東方主義的后殖民話語凸顯,獲得基于差異認識的多元歷史觀。當代思想史研究借鑒后殖民主義,關注隱藏在思想背后的文化話語權(quán)力關系,去反思和破除東西方二元對立的位置,脫離西方現(xiàn)代化與中國社會主義的框架,獲得更為立體和多元的歷史觀。有了更加全面和客觀的立場,中國的思想史在歷史和社會的張力之中必然會新變,中國將走向何處?與世界會呈現(xiàn)何種互動關系?中國思想史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

        參考文獻:

        [1]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葛兆光.“歷史記憶、思想資源與重新詮釋——關于思想史寫法的思考之一”[J].中國哲學史,2001(2).

        [3]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4] 張立文.中國學術的界說演替和創(chuàng)新——兼論中國學術史、思想史與哲學史的分殊[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1).

        [5]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6] 許紀霖.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7]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89.

        [8] 鄭大華.從整理國故到國故整理[J].史學月刊,2017(2).

        [9] 方克力.現(xiàn)代新儒學與中國現(xiàn)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0] 馮友蘭.馮友蘭學術論著自選集[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

        [11] 劉黎.論八、九十年代中國思想史研究的三種解釋模式[D].首都師范大學,2009.

        [12]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實錄[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13] 李世濤.知識分子立場——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動蕩[M].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14] 陶東風.從呼喚現(xiàn)代化到反思現(xiàn)代性[J].二十一世紀,1999(6).

        作 者: 祝皓,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91九色成人蝌蚪首页| 999久久66久6只有精品| 一区二区无码精油按摩| 国产护士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连续高潮喷水无码|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手机看片自拍偷拍福利| 亚洲人午夜射精精品日韩| 国产最新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亚洲国产| 91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天天综合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91| 丝袜美腿久久亚洲一区| 国产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www免费全部网站| 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 久久国语露脸国产精品电影|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100|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频| 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亚洲av中文aⅴ无码av不卡| 三级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三级全黄的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麻传媒亚洲av国产| 门卫又粗又大又长好爽| 妇女性内射冈站hdwwwooo| 亚洲女同系列高清在线观看| 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免费a级毛片无码| 国产主播在线 | 中文|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 麻豆md0077饥渴少妇|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69| 国产喷白浆精品一区二区| 开心五月婷婷激情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