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12月22日,由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主辦的第二屆高建群研究學術研討會暨中文學科建設論壇研討會,圍繞高建群創(chuàng)作的文學地位和評價研究、高建群創(chuàng)作文本的新視角探討、高建群創(chuàng)作的比較研究、高建群創(chuàng)作與地域文化的關系、高建群創(chuàng)作文本個案研究展開討論,體現出大膽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沉穩(wěn)扎實的科研功力,為高建群研究的進一步開展以及下屆研討會的召開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高建群研究 文學地位 新視角 比較研究 地域文化
2018年12月22日,由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主辦的第二屆高建群研究學術研討會暨中文學科建設論壇在陜西省西安市西北飯店召開。來自西北大學、延安大學、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寶雞文理學院、榆林學院、西藏民族學院、蘭州城市學院、培華學院等高校和陜西省圖書館的教授、博士、碩士和研究員等四十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文學院漠綠社同學旁聽了這次會議。
著名作家高建群先生從韓國發(fā)來慰問函,他感慨中國文學放在世界文學的大盤子里來觀照,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這一代人只是做了我們所能做到的”,他寄希望于后來者,并與參加會議的人員共勉。著名評論家段建軍教授和王俊虎教授發(fā)言指出,高建群研究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比較薄弱,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成立高建群研究中心是慧眼識珠,此后應當多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展示自己的特色。
本次大會共提交論文24篇,采取研究者主題發(fā)言、與會專家點評的研討形式,圍繞“高建群的創(chuàng)作歷程及文學成就”“高建群與中國當代文學”“高建群與中國其他作家的比較研究”“高建群創(chuàng)作與西部地域文化關系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高建群研究”“高建群與外國文學關系研討”“語言文化視角下的高建群文學研究”等七個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廣泛交流,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下文將對綜述進行概括。
一、高建群創(chuàng)作的地位和評價研究
高建群是當代“陜軍”代表作家之一,其創(chuàng)作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廣大讀者群中也有廣泛的影響力。但高建群研究相對于當代文學中的同時代作家而言,顯得滯后和冷清,如何公正、客觀地評價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實績、成就和影響,是本次研討會重要的任務。本次與會代表以大膽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對高建群創(chuàng)作的總體地位、美學特色發(fā)表了一些研究成果。
馮肖華一直致力于陜西地緣文學研究,其《“高建群文學”與陜派作家研究現狀考察》分析了高建群文學研究滯后的原因,指出高建群文學具有英雄主義情結和悲劇大情懷、民族歷史文化的質地厚重、大西北中國氣派風情的濃墨重彩和宗教文化的創(chuàng)新開拓等四大特點,應在民族文學與人類文學的交叉點上評價其文學成就。高建群文學是陜派文學中的一面特色旗幟,以其崇高感、古典精神、悲劇情懷和理想主義品質照亮了當下文學的理想疲軟、精神匱乏、莊嚴弱化、思想空泛等文學弊端。馮肖華教授的研究把“高建群現象”放在陜西文學的旗幟下,高屋建瓴地評價了其應有的文學地位和貢獻,啟發(fā)我們從高建群文學研究滯后的原因、高建群作為陜派“八大家”的應有地位、高建群文學實績與影響的現象并存、高建群文學對人類生存意義的新開拓、高建群文學對人類生命意義再追尋這五個方面去深入思考和研究高建群及其創(chuàng)作,為后面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李冠華在《“北方”美學的建構——論高建群的“作家地理”》中指出以往多從地域文化立論評價高建群創(chuàng)作的思路顯出某種淺薄和粗暴,由此提出“北方”美學的觀點。高建群筆下的“北方”不僅是一個意象,更包含著一系列豐富復雜的美學和藝術意蘊。高建群創(chuàng)造的“北方憂郁”成為獨特的美學建構,更能代表其藝術風格,也是其成為中國當代文學中獨一無二的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高建群創(chuàng)作文本的新視角探討
高建群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創(chuàng)作,迄今已有多部中長篇小說和散文、詩歌面世,其書畫作品也流傳于世,對高建群創(chuàng)作的文本研究日益細化和多元化。本次研討會在這方面做出了新的開拓,主要從敘事學、女性主義、美學等角度進行探討。
劉向斌的《論高建群小說的三維敘事特點》指出高建群小說具有歷史(時代)、地域(環(huán)境)與民族(種族)三位一體的敘事特點。以2000年為界,高建群的前期小說在三維敘事的基礎上,又力圖以超越時代、地域和民族的突圍方式,去構筑其世界主義、地球主義的小說敘事大廈;后期小說則把時間、空間和情感作為三維敘事視角,體現出濃郁的回歸意識。
劉莎的《從敘事格局看〈最后一個匈奴〉與中國傳統(tǒng)敘事文學的關系》認為,高建群的《最后一個匈奴》深受中國傳統(tǒng)敘事文學的影響,一方面設置敘述者和敘述接收者的角色,沿用了中國傳統(tǒng)敘事文學形成的敘述程式;另一方面,極力追求中國傳統(tǒng)敘事的真實性原則,在真實與虛構之間找到平衡。
李娟的《民族政治與女性主體的欲望對弈——高建群小說中的異族女性書寫》立足女性主義理論,解讀了高建群小說中的異族女性具有民族政治與女性主體欲望對弈的特點,即女性們在民族國家威權的壓迫下,或者壓抑自己的主體欲望,或者陷入了掙扎與迷思。而作者賦予她們驚世駭俗的行為和不尋常的結局,體現了女性主體意識的蘇醒,反映了作者較為先進的女性觀。
黃萍萍的《高建群〈大刈鐮〉的現代性批判思想解讀》運用現代性理論,論證了《大刈鐮》中人的主體性的喪失、工具理性對人的異化、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中人與自己的關系及人與人的關系。
毛國寧的《談〈大平原〉家族史的敘述手法》從敘述視角、心理描寫、抒情與議論的結合以及陜西方言的運用等方面總結了高建群小說《大平原》的敘述手法。
王彩鳳的《談高建群書畫的美學趣味》一文將研究視角轉向了高建群的書畫創(chuàng)作,認為高建群書畫熔鑄的文化主題是傳統(tǒng)文化與佛教精神;基本特點是道高于技,神采至上;筆墨精神是雄渾遼遠,崇高之美。
趙曉玲《高建群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可行性論證》一文從小說影視化的角度,分析了高建群小說影視化的可行性,主要體現在其小說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故事性上。此外,陜派經典名著改編成功的案例也為其指明了方向。
三、高建群創(chuàng)作的比較研究
比較文學是近年日益興盛的研究理論,將高建群置于世界文學的視野中,梳理其接受的外國文學影響,比較其創(chuàng)作與外國作家作品的聯(lián)系,拓寬了高建群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本次研討會有幾位學者在此方面做出了研究成果。
張曉琴的《尋找被遮蔽的歷史窗口》從文化的角度比較了高建群小說《最后一個匈奴》與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的《阿爾特米奧-克魯斯之死》幾點類同與差異,借大時代中的小人物的行動來思考民族史和個人精神發(fā)展史之間的秘密通道,尋找歷史深處被遮蔽的窗口。
劉佳則從比較文學類型學的角度出發(fā),兼顧文學本體論,在《〈靜靜的頓河〉與〈最后一個匈奴〉比較研究》中,比較了兩部經典作品在史詩風格、人物形象、民族文化敘事立場上的相似性,認為高建群與肖洛霍夫用各自的民族宗教與詩學傳統(tǒng)詮釋著偉大的史詩,又依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內涵塑造鮮活而富有人性魅力的人物,在世界文學殿堂里演奏著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樂章。但因中俄社會歷史背景與文化的差異,兩部作品又呈現出差異。
王俊虎的《高建群與賈平凹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比較論》一文對高建群小說《大平原》中的顧蘭子與賈平凹小說《山本》中的陸菊人進行對比,通過人物相似而又對立的方面,探究陜南、陜北不同地域文化對作家的影響,以及兩位作家接受不同作家的影響和各自生活經歷導致的女性觀的差異。
四、高建群創(chuàng)作與地域文化關系研究
高建群創(chuàng)作與地域有密切的關系,其作品中反映出來的新疆阿勒泰草原文化、陜北高原文化和渭河平原文化為學界所公認。本次研討會在此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分析了高建群創(chuàng)作與地域文化的關系。
竇鵬的《“一帶一路”視域下的高建群歷史書寫》認為,高建群的歷史書寫主要歸納為:地域文化歷史書寫、民族歷史文化和家族歷史書寫等。文章重點圍繞《最后一個匈奴》《統(tǒng)萬城》《我的菩提樹》三部作品,分析其歷史書寫在敘述方式上表現出從全知敘事到民族史詩,再到“去文學化”的衍變,發(fā)掘出高建群歷史書寫在“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文學價值和時代價值,是中國當代“一帶一路”文學的探路者。
郅惠在《陜北文化與高建群的陜北題材浪漫書寫》中分析了高建群的陜北題材書寫,陜北是其創(chuàng)作的文化背景和精神資源。高建群的陜北題材書寫體現出民族融合的大文化觀,既是抗爭者的浪漫之歌,又是民間元素的詩性表達。
徐翔的《〈統(tǒng)萬城〉:絲綢之路上的傳奇》一文認為,《統(tǒng)萬城》對歷史與文明的思考體現了高建群獨特的文化視野,兩位英雄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奏響了浪漫主義的英雄之歌,對諸多人物惡與善的燭照,成就了一部人性的史詩。
肖曉珍的《〈大平原〉中與行有關的民俗圖景》與劉曉燕的《淺談〈最后一個匈奴〉與陜北民俗文化》兩篇論文從民俗學角度分析了高建群作品中的婚俗、喪俗、秦腔、完燈等關中民俗,以及剪紙、嗩吶、博彩、民歌等陜北地域文化習俗。
王鑫悅的《高建群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分析》和薛恬恬《〈最后一個匈奴〉中的陜北文化分析》對高建群作品中的地域文化表現及其成因做了一些闡釋和發(fā)掘。
五、高建群創(chuàng)作文本的個案研究
蔡靜波的《看似些許荒誕,實則盛世通言——高建群小說〈六六鎮(zhèn)〉讀感》以讀書筆記的寫法,談到了小說《六六鎮(zhèn)》描述了陜北高原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體現了陜北高原人智慧的生存方式。此外,該小說是陜北高原方言俗語的語匯資料庫,運用了交叉或稱混合的非傳統(tǒng)敘事模式。小說的故事看似荒誕,實則起到省世和教化的作用,讀之無不給人以沉思和啟迪。
田德芳的《論〈遙遠的白房子〉的原點性小說地位》認為,高建群的小說創(chuàng)作在題材、主題、風格、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的追求,這些特征在《遙遠的白房子》中已經展現,因此,《遙遠的白房子》是作家的原點性小說。
綜觀這次大會,與會者多角度、多層面地深入文本,展現出他們在高建群研究方面扎扎實實地做了大量的創(chuàng)新性工作,為以后的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基金項目: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宋元時期絲綢之路對中外文學交流的媒介作用”(19JK0976);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重點科研項目“比較視野下的高建群女性敘事研究”(2018XJKY-2)
作 者: 李娟,文學碩士,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女性主義文學。
編 輯: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