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芳
摘 要:近些年來,古籍善本由文獻歸為了文物,在文博界的地位日漸提高,開始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民國文獻也因此有了類似趨勢,獲得了一定的關注度。該時期圖書的裝幀方式往往兼具精裝圖書與古籍二者之特點,且因其紙質較脆,頗具修復難度。唯有對兩種類型的修復技法皆有所長,并對各類紙質特性熟稔,才能將其修復得當。文章圍繞修復民國時期圖書中的佳作《古物日歷》徐徐展開,以實際案例討論如何將精裝圖書與古籍修復融會貫通,并運用到實際修復中。
關鍵詞:修復;民國文獻;精裝書;古籍;技法;《古物日歷》;古物陳列所
1 歷史背景
《古物日歷》印制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印制單位為北平古物陳列所。該所于1914年2月4日成立,所址設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治格任第一任所長。此前,當時的內務部與遜清皇室將盛京(沈陽)故宮、熱河(承德)離宮兩處所藏寶器20余萬件運至紫禁城,交由古物陳列所保管。1915年,在已毀的咸安宮基礎上建立了近代第一座專門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庫房—寶蘊樓。日歷印制于建所20周年之際,以茲紀念。當時政局動蕩,故宮博物院開始點收南遷文物,任命馬衡先生為院長(也同時兼任北平古物陳列所所長)??谷諔?zhàn)爭時期,北平古物陳列所隨故宮遷運文物。1947年,北平古物陳列所正式并入故宮博物院。
縱觀中國近代發(fā)展史,古物陳列所作為近代第一座國立博物館,其成立與開放具有重大意義。而該日歷作為其在特殊時期的見證,更顯得彌足珍貴。從另一種層面來講,2020年正值故宮六百年華誕,全院共同籌備紀念展覽,策展展品中就有這本《古物日歷》?,F(xiàn)如今每年出版的故宮日歷都銷量喜人,購買者眾多,或用于收藏,或自留,或送禮,實屬佳品。而《古物日歷》作為故宮日歷的雛形與最早版本,其存在也變得頗為重要。
2 書籍狀況
2.1 基本狀況
該書長約17.4厘米,寬12.4厘米,厚3.8厘米。屬于現(xiàn)代精裝圖書:每頁皆有孔洞四個,以線繩固定之?!豆盼锶諝v》的封面、書背、底部封殼外皆以藏藍色布面包裹紙板制成(制作原理與囊匣類似)。
封面(圖1.A.2)燙有金字“中華民國二十三年 古物日歷北平古物陳列所精制”;封面背后(圖1.B.2)印有太和門灰藍色照片一張。封底(圖1.A.1)有同色支架一個,嵌于凹槽處,現(xiàn)已丟失。封底背面(圖1.B.1)印有文字“北平古物陳列所古物日歷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出版。每份定價二元五角。編輯所:北平古物陳列所。發(fā)行所:北平古物陳列所印品發(fā)售處。印刷所:北平集成印書局。代售處:上海泗涇路利利公司 各埠各大書坊 北平沙灘楊本賢廣告部”。該頁面上方印有一章,章文曰“寶蘊樓藏器”,道明此日歷出處為寶蘊樓所存。
所有日歷內頁的內容分為五個部分:上方印有年代為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中間則是具體日期,字體偏大;下方為英文的年、月、日;左側注明星期、季節(jié)等信息;右側注明月份、節(jié)氣等信息。日歷背面為北平古物陳列所所藏文物圖片,內容包括器物、書法、繪畫、織繡,種類繁多、應有盡有,如清董誥的繪畫《鳳仙 雞冠》、清康熙黑竹筆筒、宋夏珪《七十二侯圖》、商史鼎、明董其昌的《縮本山水》等。
由于書頁兩側各有孔洞與支架的存在,故而推測該書有兩種打開方式:一種是由左向右地翻閱,另一種是用作臺歷使用。
2.2 破損狀況
書的封殼外中腰①部分:一邊連接封面與中腰處斷開,另一邊連接封殼外與中腰(圖1.A.1)處斷裂(圖2)。封底(圖1.A.2)的同色支架缺失(圖3)。書的內容部分:第一頁缺失,日歷內頁順序有顛倒錯亂,內頁四周以及穿線孔洞訂部分缺失,四角有卷翹、缺失。
3 具體修復方法
首先,填寫修復單,記錄書籍基本信息。
其次,與古籍二組籌劃故宮六百年相關展覽人員、庫房的相關同事就“日歷的翻閱方式”“日歷以何種形式展出”“之前顛倒的日歷順序是否需理順”“展覽展出具體日期與展覽期限”“修復要求”等問題展開討論。待全部問題確定后,再根據(jù)上述討論結果以及日歷本身的破損狀況制訂相關修復方案。最終決定選擇繼續(xù)遵循“整舊如舊”的古籍修復原則,保持原日歷基本特征與裝幀形式,進行“最小干預”的修復,力求日歷內文字等其他研究信息的保留完整,亦不會因修復而增加破損范圍。具體則是施以“干補法”進行貼合性修復,以達到出展需要。
再次,選配修復材料與工具。修復材料包括背布托裱、紗布條、糨糊、補紙等。此處需注意:托裱前,背布與紙皆需先以紙托裱,用作中腰與中徑的材料備用。棉條的裁剪大小要與原日歷書籍寬窄和破損狀況接近。另外還需要注意不同情況下糨糊的濃稠配比選擇。補紙則需選用與原書頁顏色、厚薄、質感相近的紙類。修復工具:隔板、毛筆、錐子、敲錘、排筆、啟子、鑷子、壓書石等。
最后,進入具體修復環(huán)節(jié)。修復環(huán)節(jié)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修復日歷封殼外部分。
第一步,對整體書殼進行除塵(圖4)。先以干燥的除塵布擦拭書殼表面浮土。再將除塵巾浸水后擰干,迅速在書殼表面以“沾”的方式拭去污漬。局部污漬嚴重處可適當采用“輕揉法”擦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該書面為藏藍色布面,如過度浸水則容易跑色污染頁面或者出現(xiàn)明顯的水痕。故而處理需格外謹慎。
第二步,對斷開、斷裂的書殼進行修復。此處有兩種分離方法:以水分離與以稠糨糊分離。由于該日歷兼具書殼的藏藍色布面容易跑色、內頁紙張印有圖文易被浸染這兩個特點,選擇以稠糨糊分離(圖5)。具體操作如下:先以稠糨糊覆于書背中徑①(圖1.B.4)處,稍等片刻,用鑷子從邊緣處揭起,將該中徑紙剝離。如有殘余,可反復重復此操作直至清理干凈。此處應注意:調制的糨糊質地應略稠于日常,并混合一定比例的乳膠(乳膠與糨糊的比例為1∶4),以求粘貼更結實、整體晾干時間更短,避免出現(xiàn)跑色或污染書殼背面圖與字跡的現(xiàn)象。
第三步,將兩張厚度與原日歷相近的紙張托裱在一起備用,準備用作中徑。同時,用貼近日歷封面顏色的藏藍色布面托裱紙張用于修補中徑。中腰的長度和寬度如下:
長度=(日歷的長度+1厘米)*2(如開本大,可適當增加)
寬度=書芯厚度+書寬*1/5*2
鑒于該日歷頁邊緣有孔洞,縮小為書芯②厚度+書邊緣到孔洞的寬度*2,然后以稠糨糊將其粘貼至破損日歷中腰外。中徑兩側則以紗布條(具體尺寸為與破損同長,平攤開書殼兩孔之間的距離為其寬)加固。再將之前托裱好的中徑覆于其上。
第四步,測量支架缺失處的尺寸。將與其類似質地的紙板裁剪成型。紙板上包裹之前準備好的、顏色接近原日歷的藏藍色布面(各邊多出1厘米左右即可)。以稠糨糊黏合,粘貼期間保持其經緯線一致。再將各邊尺寸略小于支架面積的背紙粘貼于其上。而后將日歷殼與支架斷裂處的參差不齊處用鑷子整理平整,再以長度與缺損處同長、寬度略大于支架紙板厚度的藏藍色布托裱補紙粘貼于斷裂處,覆蓋住缺損,即可完成對日歷封殼外部分的修復。
第二部分,修復書內頁部分。
以《古物日歷》前后幾頁破損較為嚴重的內頁的修復舉例。由于過多翻看,頁面卷翹嚴重,且頁面打孔處部分缺失,所以決定采用先展平后干補的方式進行修復(圖6)。具體如下:第一步,以除塵巾蘸水后擰干置于書頁卷翹位置,而后輕輕地由內向外搟開,使其平整。第二步,以補紙將頁面打孔處缺失的部分以稠糨糊干補齊。第三步,將涂抹過糨糊、裁切成合適大小的棉條采用古籍修復技法中的“溜口”對頁面邊緣進行加固,避免再次損壞。第四步,將修復過的地方進行修整,恢復書頁完整頁面與原日歷的整體風貌。
4 修復完畢后最終呈現(xiàn)效果
外殼與內芯套合,達到“緊、實、平、牢”的效果。套合后的日歷三面飄口均勻一致,無皺褶,無折角,不歪斜,達到展出需求(圖7)。
5 未來修復展望
該書的修復難點主要集中在將古籍修復與精裝圖書修復方法相結合以及糨糊的選擇與配比兩個方面。前者考慮易染色、破損面積雖小但破損位置各異等諸多問題,最終決定將書內頁部分以古籍修復的方法進行干補處理。后者則根據(jù)不同部位的破損問題選擇不同的糨糊調制方法,考慮到速干、黏合度高等問題,在修復封殼外的糨糊中添加了一定比例的乳膠(具體比例為乳膠∶糨糊=1∶4);為了既不跑色又能將中徑清除干凈,將稠至成面團質地的糨糊覆于書殼破損背紙?zhí)帉⑵渑c書殼分離;書內頁屬于現(xiàn)代紙張,有遇糨糊易收縮的特性,適當?shù)叵♂尰驖饪s,采用介于常用稀、稠糨糊之間質地的糨糊進行修復。以上三種糨糊的選擇和配置均與日常古籍修復不太一樣,也是修復《古物日歷》與眾不同之處。
近些年,隨著書籍出版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各類外觀精美、內容實用、裝幀精良的現(xiàn)代書籍紛紛問世,除了眼花繚亂與嘆為觀止以外,也不禁令既為讀者又是修復人員、擁有雙重身份的我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古籍對于現(xiàn)代書籍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能否被取代呢?答案似乎不言而喻:畢竟現(xiàn)代書籍是由古籍的裝訂演化而來,古籍為現(xiàn)代書籍最早期的裝幀形式。古籍的內容可以通過現(xiàn)代掃描得以保留,裝幀形式亦可做仿本,但古籍作為某個時期特定產物的作用與意義無法替代,更因其本身無法再生與替代而成為珍貴的文物。因為類似的屬性,民國文獻未來也會有如古籍一般的趨勢,亦能得到更多的重視與保護,更會成為古籍修復中一個重要的門類。這就需要修復人結合每本書的自身特點,進行貼合其特性的修復,這自然是考驗,亦是撰寫本文的意義。
古籍修復是一項傳統(tǒng)技藝。尤其近些年,無論是理念還是技藝都在不斷發(fā)展、變化。每一代修復人都需要在繼承傳統(tǒng)、兼容并蓄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學習新的手段與方法,將其化為自己的理解與認知,并謹慎運用于修復工作中。我想,唯一不變的、大概依舊是“三分靠技藝七分靠經驗”的老道理。隨著時間的推移,修復人員接觸的古籍種類愈發(fā)豐富多樣,處理的問題越來越多后,也會自成一套修復心得與理論體系。但就如同讀書一個道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于一代代的古籍修復人而言,未來我們要學習與積累的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1]王準珠.書刊裝訂工藝[M].北京:印刷工業(yè)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