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娟
(河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自20 世紀80 年代起, 伴隨著沈從文文集的出版、傳記資料的豐富、文學地位的正名,在學術界中逐步掀起了一股“沈從文熱”。就近30 多年來的研究情況看, 對沈從文作品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思想內涵(新宗教觀、泛神論、巫楚文化等)和敘述文體(散文化、詩化等)兩大方面??赡苁且蛘w研究起步較晚,所以其作品尚有較廣闊的闡釋空間。
通過閱讀沈從文的自傳及其小說文本發(fā)現(xiàn),沈從文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尤其是宋元畫有著不解之緣。他自幼對繪畫有著極高的天賦與悟性, 青年時代就曾想過報考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跟隨劉海粟學習繪畫。藝術是在人的視聽感覺之下得以顯現(xiàn),與人的審美體驗直接相關, 而文學正是在審美即感性顯現(xiàn)方式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得以發(fā)展, 所以傳達精神理念的文學需從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以獲得人們情感上的共鳴。 而沈從文正是從宋元畫中找到了小說的感性顯現(xiàn)方式, 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常以宋元繪畫的取景方式來描寫現(xiàn)實人文景觀。
沈從文曾明確表示自己“常常向往做個畫家”,據(jù)金介甫與沈從文談話,小說《赤魔》所寫的想做畫家的事就是沈從文自傳性表述。
追溯作家的學習經(jīng)歷, 幼年在私塾讀書, 學習《幼學瓊林》《孟子》《論語》《詩經(jīng)》等中國傳統(tǒng)的啟蒙教材,三姨父聶仁德更是常向其講述“宋元哲學”,詮釋“大乘”和“因明”,長時間的熏陶使宋元的精神文化逐漸溶入到沈從文的血液中。
從軍時在湖南將領“湘西王”陳渠珍身邊做書記, 沈從文的主要工作是幫陳渠珍整理他收藏的文物書籍。對年輕的沈從文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學習傳統(tǒng)文化(以宋元明清書畫藝術為主)的機會。 沈從文曾自述說:“這份生活實在是我一個轉機……這里約有百來軸自宋及明清的舊畫……全都由我去安排。舊畫與古董登記時, 我又得知這一幅畫的人名時代同他當時的地位……由于習染,我成天翻來覆去,這些大部分也就慢慢看懂了。 ”[1](108)這樣的機會使得沈從文直接、具體地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魅力。對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尤其是宋元以后的繪畫傳統(tǒng)的熟習、了解,也使沈從文對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形成一種規(guī)范。
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藝觀念中,詩文、書法、繪畫三者的內在精神是相互融通的, 沈從文的繪畫愛好也直接影響著他的創(chuàng)作。 韓立群談及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時提到沈從文在表現(xiàn)湘西的自然風景時常以宋元畫來比擬。 沈從文也常在其散文中有情不自禁的流露:
尤以天時晴明的黃昏前后, 光景異常動人。完全是宋元水墨畫,筆調超脫而大膽。[2](149)
除上述間接的蛛絲馬跡的表現(xiàn)外, 沈從文也直言中國傳統(tǒng)繪畫(尤其宋代繪畫)帶給他的啟發(fā)。 如在《短篇小說》中,他說他在“宋元繪畫設計”與“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間”找到了一種共同的慧心、匠心,即認為逼真的寫實不是藝術品的最高成就。 對何處施彩,何處著墨,何處留白,“設計”二字才是藝術品的重要處。
受宋元超然淡泊文化精神的影響, 在行為方式上,沈從文給人一種平和、寂寞的印象。 他曾說過:“我在孤獨中尋求生活和思想, 也在寂寞中得到教育。 ”[3](340)汪曾祺在也說:“可以說是寂寞造就了沈從文。 ”[4](278)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其總體之“色”色相素凈、色感清冷,整體畫面不是錯金漏彩、絢麗燦爛,而是清水芙蓉、落盡繁華,具有“水墨淡彩”與“無色之色”共融的素色旨趣。
通過整理小說的顏色詞發(fā)現(xiàn), 沈從文慣用色相簡潔、單一的顏色,如白、黑、紅、綠、青、藍等,少有雜色,即少有顏色復合詞。受宋元畫中“水暈墨章”效果的影響很大,多用墨色暈染平淡幽靜。 所以,作品中的畫境色彩多是以水墨為基礎,再施以淡彩,整體色相少有鋪張的濃艷絢爛,少有突兀的感官沖擊,呈現(xiàn)一種“素色”旨趣。 如沈從文《湘西》中對沅江上游風光的描寫:薄云是銀紅、紫灰的,小漁船的裊裊白煙如一塊白席,再添上綠頭水鳧,“隨意割切一段,勾勒紙上,就可成一絕好宋人畫本”[5](379),讓人不由得想起南宋夏圭的《溪山清遠圖》,在天水施以淡墨,以水化墨,以墨破水,有一種“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意境。
墨與水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沈從文筆下有一種富有想象力的內視性色彩——“無色之色”,即水色。作家在《我的寫作與水的關系》中即已坦言“水”對其創(chuàng)作的深遠影響。沈從文筆下的水色時而豆綠,時而泥黃,時而清白,然在更多時候,“水”則彌漫于字里行間,透出一種淡淡的清新、潤澤之境。 沈從文善于寫水,寫河上的事物,寫雨中的景觀,比如說他作品中常有水上木筏的描寫,更有鄉(xiāng)野間的“落雨”樂趣。水的清新、綿延、細膩在這“無色之色”中惟妙惟肖地展示出來。沈從文小說的色彩藝術不是一種強烈、突兀的直觀感,卻在于一種淺淡、素雅的滲透性。
沈從文小說中的色彩以水墨為主, 往往透出一種孤寂。 但其在最關鍵處著力,不尚潑墨重彩,而是簡單淡雅、粗筆勾勒,通過水墨描繪出一個又一個或美麗、或蒼涼的故事。
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往往不在乎外在形象有多相似, 更在意氣韻和神形, 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 宋元繪畫中也多注意人物的內在精神和氣韻的豐滿。像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圖》,畫面上幾乎沒有對人物的細節(jié)做過多的關注, 而是瀟灑地以水墨潑灑而成,甚至其臉部的各個器官:眉、眼、鼻、嘴擁成一團。仔細觀察才可看出嘴角微微有一絲笑容,雖然步履蹣跚、 醉意朦朧, 但那雙眼睛仿佛看破一切,絕妙地表現(xiàn)出仙人的精神狀態(tài)看似糊涂,但卻熟諳世事。
沈從文受宋元繪畫傳神的妙理, 對于人物外在的具體形象不作過多的描述, 而重在表現(xiàn)一種自然人性的美。
在《龍朱》中對龍朱這位美男子的介紹是光明鮮艷:“在這人臉上有種孤高鄙夷的表情, 嘴角的笑紋也變成了一條對生存感到厭煩的線……黃色日頭照到他一身,使他身上作春天溫暖。 天是藍天,在藍天作底的景致中, 常常有雁鵝排成八字或一字寫在那虛空。 龍朱望到這些也不笑。 ”[6](78)在這些文字中,不難看出,作者塑造的是人物的精神氣質和風韻,并非是具體的形象。所以,雖然讀者無從知道龍朱這個美男子的樣貌,但他高貴、謙遜且有著淡淡憂傷的精神特點卻已經(jīng)被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
在沈從文的小說中, 對于人物的描寫有時不在意清晰線條與輪廓,卻注重寫意,追求神似。 《邊城》中翠翠被美麗的自然風景環(huán)繞, 在自然中長大的她眼睛清澈明亮。青山綠水更是映襯得翠翠楚楚動人、純真美麗。 再看沈從文筆下翠翠的畫像:天真善良,瀟灑自在,但“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都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面前的人無心機后,就又從從容容地在水邊玩耍了”[7](75)。 沈從文并沒有詳細地描寫翠翠的面貌,但對她動作形態(tài)的描寫,將翠翠的羞怯、警惕、嫻靜表現(xiàn)出來,比文學中刻畫人物的模式更勝一籌。
這樣詩意的、內涵豐滿的藝術效果,假如脫離了沈從文對宋元繪畫的以“傳神”為核心的人物塑造原則的運用,幾乎是很難實現(xiàn)的。
沈從文深受莊子和屈原思想的影響, 這從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來,在《沉默》中曾以莊子自詡,小說中也多有主人公讀《莊子》的場景。 沈從文的孤寂哀怨與屈原的怨憤纏綿有著強烈的共鳴。 而宋元文人在國家內憂外患之時既無治國平天下的大志,卻又不能超然地置身事外, 宋元畫的特殊意境正是在這曠達和哀怨混合的復雜情感中形成。 如宗白華所說:“中國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成,既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 ”[8](23)這就使沈從文在宋元畫中找到了契合點。
《山靜居畫論》中有記載歐陽修的說法:“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之,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閑和嚴靜之趣,簡遠之心難形?!蔽娜顺=枘恐暗淖匀蝗耸?,如菊、竹、高山、漁隱,來表達心靈感受,但其中蘊含著文人畫家內心或豪放或抑郁的情緒,這些情緒也多因國因家而起,而觀畫者也未必能悟到。像蘇軾的《枯木怪石圖》,畫面內容雖很簡單,但卻是其用心畫出來的,其一生飽經(jīng)憂患,曾因“烏臺詩案”在潮州入獄,后又被貶。 圖中的怪石可看成政治壓力,枯木則是其本人的象征,雖受到打擊卻依然能頑強成長,即使過程中有點畸形。
同樣,在沈從文的作品中也是這樣,在淡淡的筆觸中蘊含著深沉的憂愁, 有著別人不能讀懂的東西和不能體會的感情。 他自己說過:“應當極力避去文字表面的熱情……神圣偉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灘血一把眼淚, 一個聰明作家寫人類痛苦或許是用微笑來表現(xiàn)的。 ”[2](91)沈從文的小說風格多是淡泊、超然,但其背后確實隱含著強烈的時代焦慮和對底層人民的同情。
《菜園》中的母子在作者筆下頗有幾分“種豆南山下”的淡泊情致,但是就在這消閑的氛圍中,卻隱伏了革命的熱力、緊張以及對社會的熱情,兒子兒媳最終還是為自己的信仰死去。對于一家人的死,作者只是寥寥幾筆, 自然而然地交代出來。 沒有任何主觀評論, 場面也極其平靜。
沈從文用平淡委婉的筆調書寫出隱痛和感傷, 比激烈的言辭更深入人心。 如倪云林筆下的畫,以清淡、平緩的筆法畫出自己的悲憤抑郁, 更能讓人體會到他所壓抑的痛苦。
又如《丈夫》中,鄉(xiāng)下丈夫進城探視在碼頭賣身的妻子, 目睹了妻子的賣身生活。 年輕的婦人為了鄉(xiāng)下的家庭在城里賣身,作者卻用“極其平?!眮硇稳荨?在這里作者不斷使用 “簡單”“平?!钡仍~語,看似說明現(xiàn)象的正常性, 但他越是強調平常, 越凸顯出這件事情的荒誕性。小說最后丈夫在回家前,妻子照例拿錢給丈夫,此時的丈夫卻一改往日的溫順,將錢票灑在地上開始哭泣。 這個動作把丈夫內心的屈辱、痛苦全都寫了出來,也表現(xiàn)出作者內心的悲哀。
沈從文在《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特別強調:“你們贊嘆我小說的清新,卻忽略背后的熱情;你們贊嘆我文字的樸實,卻忽略其中隱忍的悲痛。 ”他用理智過濾掉內心的苦痛, 用表面的平靜代替內心洶涌的激流??此坪敛唤?jīng)意的緩緩敘述,卻能讓人為之動容。
沈從文長期接觸中國傳統(tǒng)畫, 他一生又有著莊子曠達的理想,再加上他和屈原同樣不濟的命運,使得宋元畫能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沈從文常以淡淡的水墨來描神畫物, 在寂靜幽淡的筆調中彌漫著一股無邊的寂寞和哀傷。 他的作品多清逸超曠,格調清雅,讀來就像是欣賞一幅絕美的宋元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