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 欲拒不能的小麗
一、進退兩難我很煩
小麗(化名),女,16歲,九年級學生,體態(tài)正常、相貌清秀、性格活潑,無重大軀體疾病史。她是家中獨生女,父親常年在外務工,母親在家照顧她,要求嚴格。小麗學習用功,成績中上,與同學關系融洽,有幾位好友。
小麗有一個遠房表哥,兩人很要好,小麗很信任他。表哥自去年讀高中開始住校,兩人很少見面。今年,表哥介紹一名男生給她認識,希望他們發(fā)展男女朋友關系。小麗很清楚初中生不宜早戀,但又無法拒絕表哥的好意。
近一個月來,這個男生頻繁打電話給她,要送她禮物。小麗不敢告訴媽媽,求助好友未得到有效建議,電話求助爸爸,爸爸也只是告誡她千萬不能談戀愛。小麗自感煩躁、焦慮,睡眠不好,有時會做噩夢,上課注意力分散,學習受影響,成績明顯下降。好友鼓勵并陪伴她前來求助。
二、欲拒不能析原因
小麗一方面明白中學生不適宜談戀愛的道理,另一方面覺得表哥對自己一直很好,不能拒絕他。這讓小麗內心產生沖突,繼而引發(fā)不良情緒和行為。
1.認知偏差。
小麗正處于青春期階段,認知水平不足,處理問題受到情感的干擾,存在明顯的不合理認知,如“因為表哥對我好,所以我必須聽從他的話,不聽從表哥的話,就對不起表哥”,導致她未能采取最直接有效的行動:直接和表哥進行溝通,向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委婉拒絕表哥的要求。
2.性格因素。
小麗性格溫和、細心敏感,在意別人的看法、照顧別人的感受等個性特征也是她這次心理困擾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3.支持系統(tǒng)。
小麗在產生沖突后積極尋求支持:求助好友,由于好友認知水平也有限,未能提供有效建議;尋求爸爸支持,爸爸是企業(yè)技術工人,對小麗不夠了解,雖然對她進行安慰,但也沒有提供有效建議。鑒于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男女關系問題持敏感態(tài)度,小麗不敢向媽媽求助,也未主動向老師尋求解決策略。
與小麗商討咨詢目標是厘清問題原因,消除焦慮煩躁的不良情緒。計劃采用理性情緒療法引導小麗調整不合理信念,指導她運用“腹式深呼吸放松法”消除焦慮和煩躁。
三、調整觀念促改變
第一次談話,與小麗建立信任關系,采集相關資料,作出初步診斷。小麗在好友陪伴下前來咨詢,存在一定程度的阻抗,在了解了心理咨詢的性質和保密原則后,小麗初步產生了信任感。咨詢師通過傾聽、共情、釋義等技術引導小麗敘述事情和表達情緒,然后與小麗一起對問題做了初步分析,發(fā)現(xiàn)她的焦慮情緒是由于她對事情抱有不恰當?shù)目捶ㄔ斐傻?。最后與小麗商定咨詢目標和方案。
第二次談話,結合小麗問題的具體內容,咨詢師向她介紹了理性情緒療法及其原理。在咨詢最后,布置小麗利用星期天完成一次家庭作業(yè),讓她先寫出表哥為自己介紹男朋友這個誘發(fā)事件A以及自己所產生的害怕、矛盾等不良感受C,然后找出產生這些不良感受時自己所持有的觀念B,并建議她從不同角度寫下自己的觀念。
第三次談話,小麗的家庭作業(yè)完成得很認真,還采用表格分別列出了A、B、C的具體內容。通過辯論、反思、檢驗自己的觀念,小麗逐步明白自己的不良反應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不合理的信念引起的。在此基礎上,讓小麗選擇一首輕音樂,指導她采用“腹式深呼吸放松法”放松身體,并引導她再次檢視自己的觀念。
第四次談話,幫助小麗以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并指導她學會使用“人際交往黃金法則”。小麗自訴上次談話后有“柳暗花明”之感,癥狀明顯改善。咨詢師:“既然你的這些觀念不合理,你覺得可以怎么修正呢?”小麗:“合理的要求我可以接受,不合理的要求我可以拒絕,不能絕對化,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但是我需要學習一些拒絕別人又不傷害別人的方法。”咨詢師向小麗介紹了人際交往黃金法則——“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并建議小麗在實際生活中具體使用。
第五次談話,小麗在咨詢一開始便迫不及待地說,她已經(jīng)婉轉地向表哥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表哥不僅沒有責怪她,反而覺得妹妹似乎突然長大了。在為她做出積極行為表示高興之后,咨詢師順勢引導小麗回顧前四次咨詢中的學習,小麗清楚地表示:不合理信念對自己的觸動是最大的,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導致了不良情緒,通過主動檢核、調整不合理的信念可以消除不良情緒。她表示以后遇到問題時會對自己的觀念進行審視,期待能以一種靈活的、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與他人。
四、咨訪共進求發(fā)展
雖然商定的咨詢目標是幫助小麗消除焦慮、煩躁的不良情緒,但在此過程中,使她領悟到偶然事件背后的必然規(guī)律,啟發(fā)她能夠舉一反三,學會觀察生活、反思自我,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心理咨詢的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的有機結合。
青少年的認知結構、行為模式主要受家庭、學校、社會等影響,當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內化后,會使他們在遇到具體問題時產生內心沖突。學校情緒主題的課程內容往往以體驗、控制、調節(jié)等技巧內容為主,少有信念調整方面的內容,應多從源頭思考問題,將教育性和發(fā)展性為主、補救性為輔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則。
(江蘇省建湖縣匯文初中教育集團匯杰校區(qū) 顏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