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紅
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一般有三種(指最簡潔的三種,其它忽略),第一種是拼組法(如圖①),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底、高不變,面積翻倍”,所以在求三角形面積時,需要用平行四邊形面積除以2,因此可得公式“三角形面積=底×高÷2”;第二種是割補法(如圖②),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面積和底不變,高為一半”,所以三角形面積就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因此可得公式“三角形面積=底×(高÷2)”;第三種也是割補法(如圖③),但它的特點是“面積和高不變,底為一半”,所以它可歸納為“三角形面積=(底÷2)×高”。
通過上述推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三個公式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但又因為后兩個可以通過“乘法結(jié)合律”或“乘法交換律”轉(zhuǎn)化成“底×高÷2”,所以老師們往往喜歡把它們歸納成一個,即“三角形面積=底×高÷2”。但筆者認這樣做,很不好。首先,當只有公式一個時,轉(zhuǎn)化過程和空間圖形都不需要想,學生計算面積時只需要套用公式,與只教結(jié)論不教過程還有什么區(qū)別。其次,不能靈活計算面積,筆者曾出過一道“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一半,求三角形面積”的題目(如圖),答案其實只需要“5.6×2”就可以了,但很多學生卻還要回到統(tǒng)一公式,即“5.6×(2×2)÷2”。再次,不知道算式的真正意義,比如一個三角形的底是9.5cm,高是16cm,求三角形的面積。學生也都會列成9.5×(16÷2),但當問他們?yōu)槭裁催@樣列式時,他們只知道是根據(jù)公式列出來,再添加括號(目的是為了計算簡便),至于是怎樣的轉(zhuǎn)化方式,學生卻不了解。我們常說要讓學生經(jīng)歷探究過程,積累基本活動經(jīng)驗,但事實已經(jīng)說明大部分教師都把推導過程和積累的經(jīng)驗全部拋掉了。
那么怎樣才能把推導過程用起來,把活動經(jīng)驗積累起來?筆者對此有過一些思考和實踐,發(fā)現(xiàn)效果非常好。首先要允許學生怎樣簡便怎樣列式,比如底7cm,高5cm的三角形,可列式為7×5÷2;底9.5cm,高16cm的三角形,可列式為9.5×(16÷2);底10cm,高17cm的三角形,可列式為(10÷2)×17。其次要根據(jù)算式畫出相應的示意圖,比如7×5÷2,要畫出類似于圖①的圖,9.5×(16÷2)要畫出類似于圖②的圖,(10÷2)×17,要畫出類似于圖③的圖。只有這樣,才能讓推導過程不斷地在學生腦海中呈現(xiàn),從而不斷積累活動經(jīng)驗。
同時,筆者還把后兩個公式簡化成了“三角形面積=底×半高”“三角形面積=半底×高”,這與長方體的體積計算簡化成“底面積×高”一樣。既方便記憶,又體現(xiàn)了公式意義,還有利于解決“已知三角形面積和高(底),求三角形底(高)”的問題,即:三角形面積÷半高=底,三角形面積÷半底=高。
總之,不同的推導方法得出的公式所表示的意義是不同的,倘若統(tǒng)一成一個,則會將課堂上的探究過程將付之一炬。學生日后還要學習梯形面積、圓面積等,都可以運用這種方式,比如圓面積(如圖),一個表示“長乘寬”,一個表示“正方形面積的π倍”,兩者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公式,認真解讀背后的意義,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并不斷地積累經(jīng)驗。
(浙江省桐鄉(xiāng)市崇福鎮(zhèn)留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