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秀華 黃智玲 陳洪義
充分開發(fā)利用本土資源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明確要求。地方本土歷史,是一種相對于國家歷史或世界歷史的、地區(qū)范圍比較狹小的歷史研究,它一般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并伴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將本土資源有機融入初中歷史教學中,既能有效改變歷史課程結(jié)構內(nèi)容單一的現(xiàn)狀,又能夠為歷史教學提供眾多教學素材,提升學生具體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切實地探索歷史、感悟歷史,逐步形成關注國家命運的情懷,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本文以增城區(qū)“傳家寶”微記錄作品的教學運用為例,探討本土資源的實際教學價值與融入路徑。
一、教學價值
1. 教學生活體驗的平臺
地方本土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提升家國情懷的體驗。《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家庭也是歷史學習的一種資源,家庭所收藏的照片、圖片、實物、家譜或族譜,以及長輩對往事的回憶和記錄,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的歷史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家庭去感受歷史、探究歷史,讓學生學會體驗、探究、參與、合作、討論、調(diào)查,豐富了學生生活體驗的平臺,有利于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增城區(qū)寒假開展的“傳家寶”微記錄征集活動就是以家庭為基點,引導學生探尋家族內(nèi)“傳家寶”的故事。這里的“傳家寶”可以是一門手藝、一個物件、一本書、幾句家訓;也可以是一種行為,如:勤勞、孝順等;還可以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如:勤儉、堅韌等。總之,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都參與進來,探尋背后的家族故事,感悟它所承載的家族情感與希望,領悟它所反映的歷史人文精神,體驗血脈相承的情感。這次活動共收到作品150余份,作品內(nèi)容涉及廣泛,有工藝傳承類的,如《臘味手藝》《蘭溪瀨粉,傳家之寶》《年糕年糕,步步高》《清明時節(jié)青團綠》等;有實物類的,如《醫(yī)者從夢》《古代銅錢》《傳世古董老蜜蠟扣子》《我爺爺?shù)某幣_》等;有家風、家訓類的,如《我的傳家寶——家訓:尊老愛幼》《平凡中的珍貴——勤儉》等;還有故事類的,如《燈塔與星辰》《奶奶收藏的毛澤東語錄》《“水上人家”家族之精神——自強不息奮力前行》等。
這次活動讓學生有了更多自由展示的空間,給他們提供了生活體驗的平臺,使他們積極地參與挖掘“傳家寶”的故事,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運用已學的歷史知識、技能和方法去解決問題,提高社會實踐能力。開發(fā)本土資源過程,本身就是學生生活體驗和歷史體驗的過程,所以,以這些本土資源的開發(fā)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對接,能有效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歷史體驗。
2. 催化鄉(xiāng)土認同的良田
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家鄉(xiāng)輝煌燦爛的文化、名人軼事、名勝古跡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全面提升學生素質(zhì)的生動教材。家國情懷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涵之一,而本土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催化學生對鄉(xiāng)土文化的認同,從而提升家國情懷的體驗。
例如,在“傳家寶”微紀錄《我們的傳家寶—— 一代人的集體回憶》中,增城區(qū)荔城街第三中學蔣瀝霆、袁逸文是這樣寫的:
我們是土生土長的增城人,增城經(jīng)歷了歷史長河的洗滌,洗凈鉛華,沉淀歷史的厚重,閃耀歷史的光華,留給我們的寶藏,是那代代相傳的集體記憶,它見證了增城歷史的騰飛,感受國家改革開放的喜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感到自豪和驕傲!這就是我們的傳家寶——一代人的集體回憶。飲水思源,文化傳承。增城老街、老城區(qū),有著我們滿滿的童年回憶,古樸、純凈的小城,人們相處和諧融洽,曾經(jīng)的商業(yè)區(qū)到如今的新地標,無不見證了增城經(jīng)濟的飛躍,是國家強盛的縮影。這是一代代增城人的集體回憶,是增城人的拼搏與進取,這就是一份最珍貴的傳家寶,一代代傳遞下去。今天,我們循著歷史的足跡,和大家一起感悟我們的傳家寶—— 一代增城人的集體回憶。第一條水泥公路、第一家百貨商店、第一家增江電影院……無數(shù)個“第一”見證著增城改革開放后的變化。經(jīng)濟實力不斷提升,多元化發(fā)展,“個體戶”這個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時出現(xiàn)的詞匯,涌動心頭的依然是一個時代所釋放出的創(chuàng)富激情。一批批個體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增城譜寫了新的發(fā)展篇章。
在這篇小短文里,可以看到作者對自己的家鄉(xiāng)——增城滿滿的愛,以及作為增城人的驕傲和自豪。在整個“傳家寶”微紀錄活動中,學生通過制作“傳家寶”微記錄作品,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家庭、家鄉(xiāng),感受家族及家鄉(xiāng)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既補充和印證了教材內(nèi)容,同時又拉近了學生和歷史的距離,增強歷史的親切感,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和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從而無形中受到更生動有效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在教學中有效運用這些資源,不僅能豐富課堂,而且可以為課堂營造一個情感發(fā)展場。熟悉又帶著濃濃真意的本土資源在課堂上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教師讓它融入到自己的課堂,能有效撥動學生情感的弦,催化學生的鄉(xiāng)土認同。
3. 拓展思維寬度的橋梁
本土歷史資源開發(fā)除了能豐富學生生活體驗、催化鄉(xiāng)土認同、提升愛國愛鄉(xiāng)之情外,還能夠拓展學生學習的寬度,提高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從身邊的歷史入手激發(fā)興趣點,通過自主搜集、觀察、分析、整合本土資源,制作成數(shù)字故事或其他,一方面獲取了教科書上難以發(fā)現(xiàn)的資源和問題,提高了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學中運用這些資源,可以豐富教學內(nèi)容,有效地為學生的思維尋找一個合適的載體。
例如,在“傳家寶”微紀錄作品《人皆有源,家必有譜》中,該學生從族譜中探尋了“盧氏”的淵源,挖掘出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號為“初唐四杰”的盧照鄰,參與續(xù)寫《漢記》并著《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的盧植這樣的“盧氏”名人,所以,本地資源開發(fā)有效幫助學生了解家族和本土發(fā)展的歷史。教師在講“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或者講授“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時,引入這些本地資源,能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二、融入路徑
1. 在課堂導入中,激發(fā)興趣,提高學習力
導入指的是一課的開頭,利用種種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作用是起興、凝神、點題。在課堂導入中,融入鄉(xiāng)土資源,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力。
學習部編八年級下冊歷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在導入時,先播放“傳家寶”微紀錄中的《燈塔和星辰——記我的太爺爺》。這個微紀錄作品介紹的是“我”的太爺爺朱其淦(1919-2004)從年輕時的嶺南大學高材生、國民黨上尉軍需處長,到1949年解放后的廣州財政中學(現(xiàn)廣州第三十三中學)教導主任,再到文化大革命時代被批斗,后被平反,同時享受國家優(yōu)享待遇的經(jīng)歷??赐晡⒁曨l后,提問:微紀錄里的太爺爺所經(jīng)歷的那個年代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這一課展現(xiàn)了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的歷程,涉及的歷史比較敏感,而且經(jīng)濟建設方面的知識對十三四歲的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用“傳家寶”微紀錄中的《燈塔和星辰——記我的太爺爺》導入,故事來源于生活,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歷史原來并不遙遠,就在自己身邊,更具親切感,再加上教師點題式的提問,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聚精會神地探究本節(jié)課的相關問題。
2. 在教學難點處,豐富情境,提高思維力
每節(jié)課我們都要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教學,并進行有效的挖掘和延伸,其中,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知識難點進行有效的突破,而突破重難點是提高學生思維力最有力的方式。所以,如何把握重點、突破課堂教學中的難點,是教學活動中永恒的主題,教師只有把握重點、突破教學上的難點,才會掃除學生學習上的障礙,解除學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強學生學好歷史的堅定信念,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那么,怎樣才能在教學中突破重難點呢?我們可以用好本土資源,豐富教學情境,拉近學生和歷史的距離,提高思維力。
例如,八年級下冊《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對人們生活的巨大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是重點。關于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明顯改善的情況,課文介紹了衣食住行、通訊等方面的巨大變化。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改革開放前后衣食住行的變化通過表格的形式進行比較,但這樣會顯得枯燥無味,而且有點紙上談兵的感覺,學生不一定能更好地感受到中國經(jīng)濟建設的巨大成就。相反,只要轉(zhuǎn)變一下思維,在學習這一課時,給學生播放“傳家寶”微紀錄活動的兩個作品《我的傳家寶——華南牌縫紉機》《“水上人家”家族之精神——自強不息奮力前行》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段业膫骷覍殹A南牌縫紉機》這個微視頻從家里收藏的一臺老式縫紉機開始,講述了縫紉機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奢侈品到八九十年代的必需品,再到當今成為被奶奶珍藏的“淘汰品”的過程,視頻中還提到中國“舊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變化,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前后人民生活的變化?!丁八先思摇奔易逯瘛詮姴幌?,奮力前行》介紹的是增城水上人家——疍家人從居無定所的水上生活到后來在政府的幫助和照顧下上岸居住,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增城的母親河——增江河的自然環(huán)境也大為改觀的歷史。
兩個微紀錄視頻播放后,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起來,他們很自然地去尋找生活中的例子,并從家鄉(xiāng)的歷史局部到整體了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掌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這樣,本課的重難點也就得到突破。
3. 在教材與歷史的斷裂處,補充材料,強化想象力
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在內(nèi)容安排上更加少而精,一方面不利于學生整體把握和理解歷史,但另一方面教學中教師可以更加靈活處理教材與歷史的斷裂處,便于教師開發(fā)運用更多本土資源,讓歷史與生活對接。在教材與歷史的斷裂處,充分利用鄉(xiāng)土資源補充材料,可以強化學生的想象力,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感悟均大有裨益。
在這次增城區(qū)“傳家寶”微記錄活動中,派潭籍的鄧佳同學在微視頻《我們家的光榮歷史》中給我們展示了他的曾爺爺參加抗美援朝志愿軍的憑證及獲得的勛章??吹竭@個微視頻后,我們要求鄧佳同學回家訪問爺爺,重新錄制了一個微視頻《爺爺給我們講曾爺爺抗美援朝的故事》。在視頻中,鄧佳的爺爺給大家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1950年,22歲的父親在陜西省雄安縣城關區(qū)參軍,1950年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到達朝鮮半島,隨后在朝鮮參與抗美援朝戰(zhàn)爭,1953年,父親在戰(zhàn)爭中負傷,中了兩槍,腳上一槍,腰上一槍,義勇抗爭得到國家的認可和勛章獎勵。這兩枚勛章,承載著一段戰(zhàn)爭歲月,它無聲地告訴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血汗甚至生命換來的。
在學習八年級下冊歷史《抗美援朝》時,我們安排了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講述你所知道的志愿軍戰(zhàn)士的故事。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很自然會講到志愿軍中英雄的典型代表——黃繼光、邱少云的故事。但畢竟這些人物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學生有點機械、麻木的感覺,并不能真正感悟志愿軍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在這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教師給同學們播放微視頻《爺爺給我們講曾爺爺抗美援朝的故事》,視頻里有人證、物證,還有故事,而且它就在我們身邊的人中發(fā)生,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共鳴,增強學生的想象力,感知抗美援朝的歷史情景,理解志愿軍們不愧為“最可愛的人”,培養(yǎng)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本土資源屬于輔助性的學習資料,能夠給學生提供教學生活體驗的平臺,是催化鄉(xiāng)土認同的良田,拓展思維寬度的橋梁,選擇那些有助于解決教學重難點,有助于學生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所學歷史的本土資源,借此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能有效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力。所以,本土資源在歷史教學中能有效幫助教師拓寬教學的寬度,增強課堂學習的厚度,是我們歷史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徐文秀. 多一些家國情懷[N]. 人民日報,2012-01-20(4).
[2]薛權開. 談運用鄉(xiāng)土資源進行歷史教學的規(guī)范[J]. 吉林教育,2013(34):37-37.
[3]費孝通. 鄉(xiāng)土中國[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鄒秀華,廣州市增城區(qū)華僑中學;黃智玲,廣州市增城區(qū)永新中學;陳洪義,廣州市增城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