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捷
內容提要 研究系梁啟超等人歐游回國之后,為了輸入西方的學術思想與知識系統,并將新文化運動引向深入發(fā)展,創(chuàng)設了共學社作為譯介組織機構;與此同時,在梁啟超、張元濟等人的運作下,處于營業(yè)危機、高層斗爭漩渦中的商務印書館積極與研究系共學社和北京大學胡適等人達成共識,通過編譯叢書的方式系統地、全面地積極引介西方思潮和知識體系,力圖糾正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在“報紙雜志時代”形成的膚淺、碎屑的譯介弊端,最終形成以商務印書館為中心,以北京大學和研究系主導的叢書譯介事業(yè)為核心的一種嶄新的知識生產體系。它在開創(chuàng)新舊知識分子與現代出版業(yè)新型合作關系的同時,也將五四新文化運動由前期的“報紙雜志時代”推進到了后期的“叢書時代”。而“叢書時代”的到來,則真正標志著現代中國與世界思潮和知識系統接軌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創(chuàng)了一個以白話文為語言特點、以“德、賽”兩先生為思想旗幟的所謂“報紙雜志時代”,而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向縱深發(fā)展,從“報紙雜志時代”過渡到“叢書時代”就成了歷史的必然。而在這種轉變中,研究系在歐游回國后的梁啟超、蔣百里等人帶領下創(chuàng)建了共學社并在編譯叢書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眾所周知,研究系是1916年由梁啟超、湯化龍領導的,以原進步黨人為主改組而成的政客集團,他們在政治上主張議會政治、政黨政治,在具體的政治操作上則與段祺瑞政府合作以加強中央集權,在對抗國民黨“暴民政治”的同時引導北洋軍閥實力派步入政治正軌。以這樣依人成事的作風想要達到其政治目標顯然無異于與虎謀皮。1918年皖系控制的安福俱樂部控制國會后,研究系在政治上逐漸失勢。歐游之前梁啟超等人在懺悔從前政治活動的同時,與同人相約在思想文化界盡力。曹聚仁曾在《蔣百里評傳》中談到研究系在梁啟超、蔣百里等人歐游歸國后的文化作為和規(guī)劃,“百里先生從歐洲考察歸來,恰好是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大時代?!簡⒊懈杏跉W洲的文藝復興運動,頗想一面整理國學,一面灌輸西洋新思想及新學識,融會起來,確定中國的文化路線。他們組織了三個推進新文化的機構:1.讀書俱樂部,后來與松坡圖書館合并。2.在北京石達子廟歐美同學會內設立共學社,搜集政治、經濟、軍事、文藝各種文稿,由商務出版叢書。3.由梁啟超、蔡元培、汪大燮(外交家)三人共同發(fā)起講學會。每年請一國際學者來華講學?!鴱垨|蓀在上海辦《時事新報》、藍介民在北京辦《國民公報》、陳博生主編《北京晨報》都是策動新文化運動的力量”[1]曹聚仁:《蔣百里評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頁。。曹聚仁的說法顯然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做出的觀察,不夠全面和深入,但是他對研究系的主觀動機、文化布局以及所起到的歷史作用顯然是印象深刻的。本文就是想圍繞時代思想主題轉變過程中研究系在共學社的創(chuàng)建和運作過程中的作用和角色,來考察當時的文化語境、傳播媒介的轉變及其背后的歷史邏輯。
葛蘭西曾說:“一種偉大的文化,可以譯成其他民族文化的語言。任何其他偉大的文化,都可以譯成在歷史上發(fā)展的和豐富的偉大的民族語言。換句話說,用民族語言可以表現世界文化?!盵2]〔意〕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頁。按照梁啟超在《歐游心影錄》中的說法,要做東西文化調和的大業(yè)必須要從研究西方文化入手。在他看來,共學社設立之作用和意義都極為重大,“培養(yǎng)新人才,宣傳新文化,開拓新政治,既為吾輩今后所公共祈向,現在即當實行著手,頃同人所立共學社即為此種事業(yè)之基礎”[3]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09頁,第905頁。。而共學社的主要業(yè)務,則是“編譯各書”。
共學社的創(chuàng)辦,當在1920年三四月間,具體日期已不可考。在當年4月17日蔣百里致梁啟超的信中首次提到了“共學社”:“共學社開會情形及議決規(guī)約,今已印就,即寄奉一份。吳品今來談領用書記庶務一人,渠推薦同學一人,已囑其日內一來,擬即聘定”[4]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09頁,第905頁。??梢娫诖酥?,共學社即已創(chuàng)立。為了解決共學社經費問題,梁啟超親自撰寫募捐啟事,四處募款。“學社規(guī)約稍有修改,請集董事干事再開會一次,決定后印數百張,備向各處募集基金,別擬募捐啟一紙,并希提出采用?!季鑶⑷缈捎?,亦請印一二百張(紙須稍佳),分途往募(印成后請寄數十張來),各人有特別交宜者,除公啟外,媵以私函,當更有力,如商務印書館、南洋煙草、大生紗廠等處,仆當加函。如穆藕初、聶云臺諸處,請蔡先生或夢麟加函。如福公司請搏沙加函。多為其途,當可有獲?!盵5]參見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05、906頁。除了為共學社募款之外,1920年5月12日,梁啟超在致梁善濟和籍忠寅的信中表示,還要為四項事業(yè)籌款,即:1.雜志出版須另籌編輯費;2.添置書籍費;3.補助同人留學費;4.獎勵名著特別懸賞費。并且表示,“以上四項最少須籌二萬金內外,啟超所著《歐游心影錄》擬自行出版,將所入撥充此費,或可得數千元,惟不敷仍巨,且非目前所能到手,合擬求同人合襄斯舉,僅略陳本末,乞公商力贊。敬上伯強兄、亮儕兄、溯初兄、搏沙兄(現洋三千元)、石青兄、壬三兄(貳千乃至三千元)、海門兄、季常兄、志先兄、搆甫兄(姑任一千元)、文藪兄(姑任一千元)、希陶兄、印昆兄、公權兄”。從中可見研究系從事文化建設資金方面的緊張與艱難。從中我們發(fā)現,共學社創(chuàng)立之時,梁啟超就發(fā)揮自身影響力將北大蔡元培、蔣夢麟等人都納入到籌款運作的活動之中。緊接著在五月份,共學社評議會二次開會,確定了評議員六人,相關專門學科審查會等評議制度也在商榷之中[6]后來共學社并未設立審查會制度,關于原因,1921年3月29日張東蓀在給徐六幾、郭夢良的信中就說:“審查一層本來是一個大問題。共學社因鑒于世界叢書之Aristocratic(指貴族氣的,筆者注),所以不設審查?!保▍⒁姀垨|蓀:《致徐六幾、郭夢良》,《學燈》1921年3月29日)共學社不設叢書審查會,而采用專家審查的辦法,1920年9月9日《學燈》上張東蓀給讀者的回信中說,如果稿件不好,寧愿對不起朋友,不愿意對不住文化。。
共學社的創(chuàng)立與運作又與兩個組織機構有關系。其一是上文曹聚仁提到的研究系新創(chuàng)設的讀書俱樂部,另一個則是商務印書館。
梁啟超等人最初的打算是要將共學社編譯書刊限制在研究系人員內部,所謂“擬集同志數人,譯輯新書,鑄造全國青年之思想”[1]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904 頁,第905 頁,第906 頁,第906頁,第908頁。。因此,同人的閱讀新籍、研究新說、切磋新知對于研究系譯輯新書的計劃至關重要,一個同人間的讀書俱樂部的創(chuàng)設也就顯得十分必要了。根據曹聚仁的說法,梁啟超等人歐游回國之后創(chuàng)設讀書俱樂部并將其與松坡圖書館合并[2]該館為1916年底為紀念蔡松坡而設,梁啟超、范源濂等26人為發(fā)起者,見《創(chuàng)設松坡圖書館緣起》,《晨鐘報》1916年12月21日。。張朋園也認為共學社、松坡圖書館和讀書俱樂部頗多重合,“共學社以松坡圖書館為活動場所,附有讀書俱樂部,該部初與共學社設在石達子廟,后與松坡圖書館合并,由丁文江、梁啟勛任干事”[3]張朋園:《梁啟超與民國政治》,〔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7年版,第137頁。。
松坡圖書館在1916年底創(chuàng)設之初就提出其目的之一為保存國粹、古籍,第二就是讓學子研修歐美最新學術,“茍非有公眾所設之館廣收而資給之,則吾國學問破產之日其將不遠也。學問破產而國猶能國,未之前聞”[4]《創(chuàng)設松坡圖書館緣起》,《晨鐘報》1916年12月21日。。中外學術兼顧、并重的松坡圖書館顯然是1920年歐游之后梁啟超一輩從事編譯事業(yè)重要的人事機構與學術機構,而松坡圖書館又與松社淵源頗深。創(chuàng)辦于1918年1月的松社按照張君勱的說法即是以“讀書、養(yǎng)性、敦品、勵行”為宗旨的同人學術社團。無疑,這是研究系挖掘舊有資源、共襄盛舉的做法。研究系新創(chuàng)立的讀書俱樂部和共學社顯然是二位一體的,在研究系的安排中也是同時進行的。在4月17日蔣百里寫給梁啟超的信中就提到,“此時共學社及圖書俱樂部等均陸續(xù)進行有眉目也”[5]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904 頁,第905 頁,第906 頁,第906頁,第908頁。。而在4月28日徐振飛(新六)致梁啟超的信中也提到“讀書俱樂部已推定仲策、在君為干事”,可見,讀書俱樂部的誕生與共學社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是同時進行的。但這個讀書俱樂部組織比較空洞、松散,此后并沒有太大的動作,但它的設立充分體現了梁啟超一派在編譯工作初期想將此工作限制在研究系人員內部的努力。要知道,從梁啟超回國之后,共學社的籌劃與進行等事宜,研究系都是秘而不宣,從來沒有公之于眾。
梁啟超在4月17日致張東蓀的信中說,“共學社章寄上(請以一份交菊生)。此間社員已有二十人(原單外加入數人),滬上更得幾人耶?編譯書目已列單,請社員自認”[6]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904 頁,第905 頁,第906 頁,第906頁,第908頁。。他甚至在4月20日寫給女兒梁令嫻的信中表示,“汝研究歐、美婦人問題,欲譯書甚好,可即從事,我當為汝改削出版,頃吾方約一團體,從事斯業(yè)也”[7]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904 頁,第905 頁,第906 頁,第906頁,第908頁。。而吳品今在5 月5 日致梁啟超的信中,也言明譯書工作主要由共學社社員完成?!八帟?,自宜以淺近簡明為主,其有特別需要之名著,似由評議會決定后,提出交社員譯出為佳?!盵8]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904 頁,第905 頁,第906 頁,第906頁,第908頁。直到此時,研究系共學社把編譯書籍都看作是一黨一派的自家事業(yè)。
但是編譯工作千頭萬緒極其繁重,豈是研究系共學社一己之力所能承擔之事。因此在5月12日,梁啟超在致梁善濟、籍忠寅等黨人的信中特別強調了要求募集“獎勵名著特別懸賞費”,可見此時,共學社編譯書刊的計劃已經有了向廣大知識分子開放的端倪,而張東蓀在5月15日致梁啟超的信中,更是直接提出:“編書事宜早登報,中華書局所出之《新文化叢書》,頗有好稿,皆登報招徠之功也?!盵9]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0頁。1920年4月1日研究系主辦的《解放與改造》第二卷第七號上曾刊登《新文化叢書征稿啟事》。畢竟,社會文化事業(yè),又豈能是一家一派“集同志數人”所能包辦的。共學社后來也確實是以開放的姿態(tài)來面對知識大眾的——1920年6月19日《晨報》刊登出“共學社啟事”,面向社會知識分子群體征稿:“我們編譯書籍,對于文化運動,有兩種意味,一種是擴延向普遍的;一種是追求向深刻的,所以編譯出版一方面固然是力圖文化之普遍,一方面我們不相信自己知識,已經滿足,可以賣得出去,不過是想表現我們追求向深刻的一種精神,引起大家興味,要使文化運動,不像那七八月間的陣頭雨,一陣一陣的;是要像那深山大谷里的泉水一般,一滴一滴的,源源不絕,滾滾長流。我們共學社里已經著手或是完成的稿子,似乎不少。但是這一點書,在這頂文化運動大帽子底下,真是說不上九牛之一毛;所以我們歡迎大家來幫助我們。所有投稿的條件,大概列在底下:(一)關于科學、歷史、哲學等類可以印成單行本的稿子,我們很歡迎;但是具體的說明如法律等類,暫作不要。(二)稿子如果經審查合格,酬金暫定每千字二元至五元。(三)如果來稿不合用,一星期內,我們會將原件掛號寄還。(四)我們盼望投稿家用白話文,或淺顯文言,并用新標點。”[1]《共學社啟事》,《晨報》1920年6月19日。從該啟事的表述可見,共學社從事譯書目的就是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將新文化運動在普及的同時引向深入,發(fā)動學界重建知識生產機制。1920年10月5日共學社發(fā)布啟事表示:“本社承商務印書館之托,征集同志編譯書籍,屢蒙海內士夫不棄剪陋,賜函詢問社章且欲加入為社員,本社員本社無任歡迎,但本社目的全在編譯,凡著有稿件經本社審查合格出版者,均得入社。此外別無他項手續(xù)。”[2]《共學社啟事》,《晨報》1920年10月5日。不難看出,共學社作為研究系的文化事業(yè)已經從早期的封閉運作逐步向全社會知識階層開放。
而在經濟與具體運作上,研究系充分發(fā)揮“老朋友”的作用,密切同商務印書館的合作,這也是研究系運用社會資源從事新文化運動的具體體現。張君勱在1920年1月12日致黃溯初暢談歸國后種種安排的信中,就談到回國后為從事文化運動、創(chuàng)辦叢書應該自辦印刷所一事,特別強調“應作為一種獨立商業(yè),不可與政黨財政混同,方能持久”[3]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97頁。。對研究系來說,與其自辦,不如與歷史上有淵源且實力強大的商務印書館合作。
梁啟超1920年3月5日歐游回國當天就應邀住到張元濟家里,他與“叔通、東蓀、溯初屢作深談”,雙方當時就談到了合作事宜。3月7日,張元濟設家宴招待梁啟超,高鳳謙、陳叔通等商務高層作陪,雙方商談頗洽。在商務印書館高層的文化出版大規(guī)劃中,北大胡適一派和研究系梁啟超一派都是要聯絡合作的重要力量。在張家宴請后一天,3月8日,張元濟與高鳳謙商談籌設“專辦新事”的第二編譯所一事,“以重薪聘胡適之,請其在京主持。每年約費三萬元,試辦一年”[4]張人鳳、柳和城編:《張元濟年譜長編(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80頁。。
而在研究系梁啟超一方面,張元濟在1920年3月13日的日記中記載:“任公言,擬集同志編輯新書及中學教科書。約夢旦、叔通細談,擬撥兩萬元預墊版稅,先行試辦一年。胡適之一面,亦如此數。屬任公不必約彼。午后四鐘任公到總務處。余與夢、叔在會議室晤談。……任謂,擬成一團體公司(即共學社,筆者注),對彼雖從優(yōu),伊可分與同人。其意欲本館購稿。余言最好仍用版稅,彼此利益平均。但無基本金著手不易。本館試行一年,可墊付版稅二萬元,請其預為籌劃。任問若干字數,夢云請其計劃分配。夢又云,將來對伊著作版權似應區(qū)別。任云,此可由公司定,伊仍勻配同人。余問是否到津即可商定。任言途中與百里、振飛亦可晤商,即可擬定。將來由伊代表訂立契約,交稿約在三個月之后。”[5]張元濟:《張元濟全集(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194頁。從中可以看到雙方磋商共學社出版叢書事宜之大貌。對于雙方的約定,張元濟非常重視,持續(xù)跟進。他在4月10日致梁啟超的信中說:“前尊意擬集同志數人,譯輯新書,鑄造全國青年之思想,此實為今日至要之舉,敝處擬歲撥兩萬元先行試辦,仰蒙采納。(高)夢旦又言在津與公晤談,尊意欲更為久大之計畫,屬加撥兩萬元,為兩年之布置,鄙意當屬可行。”[1]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04頁,第904頁??梢娫诮洕希簡⒊奈幕?guī)劃得到了張元濟、高夢旦等商務高層的大力支持,“此事得公提倡,必有裨益,惟前允將一切計畫開示,尚未奉到,想因有擴充辦法,故一時未能決定,可否即請將兩年之計畫預為籌示,以便與同人商定,至為禱盼”[2]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04頁,第904頁。。張元濟甚至邀請梁啟超來參加商務印書館的股東年會進一步落實投資之事。在尚未看到梁啟超“久大之計畫”的情況下,甚至在沒有得到股東會認可的前提下,張元濟就認定此事“當屬可行”,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早在《時務報》初創(chuàng)時期,梁啟超和張元濟就有私誼,戊戌變法后兩人作為維新派都受到清廷的迫害,而且作為立憲派都被后來的革命派視作保守勢力。在清末立憲運動中,張元濟與梁啟超基于共同的立憲理念交往較多,而且雙方都有“匡時濟世”的文化理想與政治抱負,因此,雙方在情感上、事業(yè)上、思想上都頗為相得。1911年4月5日,張元濟表示友人購入《時事報》邀請自己加入,但是“餉械未足,不敢輕易出戰(zhàn)”,他希望尚在日本的梁啟超也能回國加入此事,“旌旆歸來,定當虛左以待”。在1911年5月《時事報》改組為《時事新報》之后,張元濟囑咐該報發(fā)行處每天都給梁啟超寄送報紙,“務祈勿吝教誨”。從梁啟超、張元濟等人的歷史交往來看,他們在人生經歷、政治路向、文化理念上多有相似之處,可謂惺惺相惜。因此,商務印書館與研究系在高層人事交往上不但淵源久長,而且運命相連。而在學術文化上,張元濟對梁啟超更是極為推崇。1920年3月5日梁啟超歐游回國抵達上海的時候,張元濟親赴碼頭迎接,當時有人就問張元濟為何以師叔的輩分去迎接師侄,張元濟說:“我為商務印書館多得幾部好文稿,為中國文化多出幾部好書,并非以師叔地位去迎任公?!盵3]張人鳳、柳和城編:《張元濟年譜長編(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80頁。梁啟超1918年12月底在上海啟程赴歐之前晚,張元濟即約梁啟超、蔣百里、張君勱、劉崇杰、孟森、張東蓀等人在都益處晚餐。根據梁啟超的說法,“是晚我們和張東蓀、黃溯初談了一個通宵,著實將從前迷夢的政治活動懺悔一番,相約以后決然舍棄,要從思想界盡些微力,這一席話要算我們朋輩中換了一個新生命了”。張元濟也很有可能參加了研究系這次通宵之談。12月28日晨,張元濟送梁啟超一行赴歐。可見,1920年3月5日張元濟迎接梁啟超就是要想“收割”梁啟超歐游后收獲的文化“果實”的??梢?,梁啟超在張元濟心中文化分量之重!
商務印書館的政治色彩及其保守傾向讓激進的國民黨人印象深刻。1920年初,孫中山在致黨人的信中曾憤恨地說:“我國印刷機關,惟商務印書館號稱宏大,而其在營業(yè)上有壟斷性質,固無論矣,且為?;庶h余孽所把持,故其所出一切書籍,均帶?;庶h氣味,而又陳腐不堪讀。不特此也,又且壓抑新出版物,凡屬吾黨印刷之件及外界與新思想有關之著作,彼皆拒不代印。即如《孫文學說》一書,曾經其拒絕,不得以自行印刷。當此新文化倡導正盛之時,乃受該書館所抑阻?!盵4]孫中山:《致海外國民黨同志函》,《孫中山全集(五)》,〔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10頁。當然,張元濟在日記中并不承認他們是因為黨派關系不肯印行《孫文學說》的。張元濟曾為出版《孫文學說》事與高夢旦磋商,高以為“恐有不便”,所以張元濟以為“不如婉卻”,因此回復孫中山,“政府橫暴,言論出版太不自由,敝處難與抗,只可從緩”[5]張樹年主編:《張元濟年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167頁。。甚至對于國民黨內張元濟的舊相識,商務印書館似乎也并不買賬。蔡元培在1916年12月中給吳稚暉的信中談到了自己稿件受到商務、中華兩家歧視,“去年三月間,弟及精衛(wèi)先生寄《農學雜志》稿于亮疇先生[6]即王寵惠,字亮疇。,托其詢中華、商務兩處,竟被束之高閣。今日始索回原稿,今托袁滌庵兄奉上,請先生先為詢諸商務;如不合請再詢中華;如兩處皆無著落,則請于北行時攜稿見還,弟當寄回法境”[1]高平叔:《蔡元培年譜長編》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28頁。。對比歷史上國民黨人與研究系人在商務印書館受到的待遇,我們可以看出一點商務印書館骨子里政治基因和文化傾向的影響。
必須要指出的是,張元濟領導下的商務印書館積極襄助研究系的文化建設事業(yè),不但與它歷來的思想文化傾向相關,而且與它身處新文化運動語境中所面臨的嚴峻營業(yè)形勢下的文化路向的擇取有關,甚至與商務內部的高層斗爭密切相關。除了國民黨人攻擊它在新文化運動的大格局下仍舊帶著?;庶h氣味、“陳腐不堪讀”之外,新文化運動培養(yǎng)出來的具有新品味、新思想的進步青年們對于商務印書館的保守作風也是日益不滿,以至于商務印書館的營業(yè)額連年下降,面臨營業(yè)危機。根據《張元濟年譜》的記載,到1918年底,商務館的各種雜志銷路萎縮嚴重,1919年清算歷年滯銷的書籍雜志總額竟超過一百萬元[2]參見張樹年主編:《張元濟年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162頁、165頁。。
新文化運動發(fā)起之后,以《新青年》《新潮》為代表的進步文化界就對商務印書館有過不少批評。早在1918年初,胡適在《歸國雜感》中就不點名地批判了商務印書館:“總而言之,上海的出版界,——中國的出版界——這七年來簡直沒有兩三部以上可看的書!”[3]胡適:《歸國雜感》,《新青年》第四卷第一號,1918年1月15日。1918年9月15日的《新青年》第五卷第三號上刊登陳獨秀《質問東方雜志記者——東方雜志與復辟問題》一文,對商務館杜亞泉主編的《東方雜志》提出質問;其后,1919年4月1日出版的第一卷第四號《新潮》雜志上刊登了羅家倫的《今日中國之雜志界》,對商務館出版的《教育雜志》《東方雜志》《學生雜志》《婦女雜志》提出嚴厲的批評。隨著新文化運動的全面展開,思想保守的商務印書館受到更加激烈的批判。被稱為五四時期四大副刊之一的《時事新報·學燈》在當時進步青年中影響甚大,編輯宗白華在1919年11月8日的《學燈》上發(fā)表了《評上海的兩大書局》,毫不留情點名批評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他說:“一個大書局在社會上同別種商店不同。它營業(yè)而外還要負點文化責任?!袊F在的大書局正相反。它們不僅絲毫不曉得有文化責任,并且還正是中國文化的障礙。上海兩個大書局,如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就是這樣。商務印書館十余年來不見出幾部有價值的書。學理書等到現在還是嚴復的幾本譯本。歐洲近代名著中只出了一本《創(chuàng)化論》。還都定價很高,使窮學生無力來買。新學潮的書籍月刊都不看見它代售,——中國古代名著它不出售(我有一次去買《墨子》它都沒有),歐洲現代名著原文它都沒有。我每每想不出他這書局為什么而開。就是為營業(yè)起見也不當如此。‘文化責任’四個字更不是它所能夢見的了。中華書局更沒有評論的價值,我也不忍說它,因為它的門前已經極冷落了?!盵4]宗白華:《評上海的兩大書局》,《學燈》1919年11月8日。1919年11月13日,少年中國學會會員邰爽秋在《學燈》上發(fā)表《評商務書館的〈袖珍日記〉》批判道:“我以為商務印書館,急宜覺悟,自己問一問,這十幾年來教育上正當的書出了幾部?高等學術的書出了幾部?損壞青年道德的小說書出了幾部?附下比一比,也應該有良心上的責備。我今為商務書館計,當速速打起精神,來干神圣出版的事業(yè),才可以贖以往之罪,才不是我國教育的罪人。商務書館是中國頂大的書店。他倘能分些營利的精神,幫一回文化運動的忙,力量一定非常大的。我做這段評論,對于商務書館有很大的希望咧。”[5]邰爽秋:《評商務書館的〈袖珍日記〉》,《學燈》1919年11月13日。甚至到了1920年2月14日,仍然有讀者在猛烈地抨擊商務印書館,侯可九在《我對于商務印書館的批評》一文中對商務印書館的守舊作風頗為不滿,他說:“……商務書館處處都是營業(yè)性質,專做一個適合國民心理的投機事業(yè)。照我們的眼光看起來,他既是個書店,而且是個國內極大的書店,對于中國的文化事業(yè),當然負有極大的責任。應當抱著犧牲的精神,和熱烈的情感,去做種種文化革新的事業(yè)。但是他編譯所里的成績,是怎樣呢?不過幾本舊式的科學書,對于文藝小說,像林紓那樣古董,竟當他是個臺柱,大捧而特捧?!陨系呐u,也許有苛刻的地方,但是我自信還算公平,而且我對于他,有無限的希望,因為他在中國的工廠里,在比較上,究竟算是最新式最完善的一個,所以就本著‘春秋責備賢者’的意思,來說這一番閑話,盼望他有徹底的覺悟,不斷的改良,成功一個最合時勢最大最好的大組織?!盵1]侯可九:《我對于商務書館的批評》,《學燈》1920年2月14日。來自讀者尤其是進步青年的社會輿論批評及其中所包含的殷殷期望對商務館來說,顯然是一種巨大的壓力。面對這樣的局面,商務館也被迫做出了一些“半革新”式的回應,比如在1919年11月改革《小說月報》《婦女雜志》等刊物[2]茅盾回憶說:“……當年(即1919年,筆者注)十一月初,身兼《小說月報》與《婦女雜志》主編的王莼農突然找我,說是《小說月報》明年起將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提倡新文學,擬名為‘小說新潮欄’,請我主持這一欄的實際編輯事務?!彝瑢O毓修、朱元善談這件事,他們都承認‘有過商量’,并且暗示:王(莼農)是不得已而為之,半革新的決定來自上面?!缎≌f月報》的半革新從一九二零年一月出版那期開始,亦即《小說月報》第十一卷開始。這說明:十年之久的一個頑固派堡壘終于打開缺口而決定了它的最終結局,即第十二卷起的全部革新?!保▍⒁娒┒埽骸陡镄隆葱≌f月報〉的前后——回憶錄【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8頁。)。
1920年年初,商務館內部因趨新與守舊路向之爭而矛盾重重,教會派與書生派之間的沖突不斷,以高鳳池(翰卿)和張元濟之間的矛盾最為激烈。雙方的矛盾終于在1920年3月底爆發(fā)了,張元濟在人事、經營等方面與高鳳池矛盾激化[3]矛盾激化的直接原因是張元濟主張在南京路購置營業(yè)地產,而高鳳池堅決不同意。3月26日,商務印書館召開特別董事會議,決定不購地。此后,張元濟堅決辭職。,張元濟甚至在報紙上聲明辭職。當時作為雙方矛盾調停人的陳叔通回憶說:“……高翰卿來找我了。我便直截了當地對高說:‘你是總經理,你可以估量一下,如果能背得下,那就聽他(張元濟)辭職,商務還搞商務的?!哒f:‘事務方面還能勉強湊合一下,但社會文化界,我怎么能號召得了?’”[4]陳叔通:《回憶商務印書館》,載《中國出版史料(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頁??梢?,商務印書館還是離不開在文化方面號召力、影響力極大的張元濟。關于此次辭職的深層次緣由,張元濟在1920年4月26日寫給梁啟超的信中說:“弟之辭職確有其事。緣與總經理高君翰卿宗旨不合。弟意在進步,而高君則注重保守。即如用人,弟主張求新,而高君則偏于求舊。隱忍五年,今乃爆發(fā)。嗣經董事會出為疏解,高君亦認弟之政策為是,并且辭職,另推鮑君咸昌(現管印刷所,亦創(chuàng)辦人之一),李君拔可繼任,添招年富力強有新知識相助為理?!盵5]高鳳池擔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后,張元濟與他的矛盾一直存在。1919年,由于高鳳池堅持使用舊派人物謝賓來、鄭峻卿二人,張元濟與他的矛盾就十分突出了,張元濟在10月8日寫給高鳳池的信中直接說:“弟平生宗旨,以喜新厭舊為事,故不欲廁身于政界,后與粹翁相遇,以為得行其志,故甘為公司效勞。弟敢言公司今日所以能有此成績者,其一部分未始非鄙人喜新厭舊之主義之所致。”(見張人鳳、柳和城編:《張元濟年譜長編(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62頁。)到了1920年1月,為聘請胡祖同之事,張元濟和高鳳池又鬧得很僵,張元濟在1月28日寫給高鳳池的信中就指出,高鳳池在延攬新學人才方面“格外慎重”,“公之道德超絕儕輩,然他人亦未必盡為不肖。慎愿公勿專以不肖之心待人也?!保ㄒ姀埲锁P、柳和城編:《張元濟年譜長編(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85,576頁。)張元濟隱忍五年之后“爆發(fā)”的這個時間節(jié)點非常耐人尋味。要知道,1920年3月也就是梁啟超歐游回國在張元濟家暫住、雙方商談協作之后。此次商務內部矛盾紛爭經由陳叔通調解,結果是1920年4月10日商務印書館特別董事會議議定,張元濟(經理)和高鳳池(總經理)同時辭去職務,而商務印書館增設監(jiān)事會監(jiān)事一職,由二人充任。某種程度上說,張元濟在這場商務內部的新舊之戰(zhàn)中獲得了勝利。從此,趨新而非守舊,成了商務印書館追求的文化圭臬,這也是其可以在1920年4月份后全力資助研究系一派文化建設事業(yè)的前提。
商務印書館的幫助對研究系來說是重要的,尤其是在經濟上,共學社在此資助下也逐漸開始運作了。就在4月10日張元濟確定要以監(jiān)理的身份繼續(xù)供職于商務館的當天,張元濟給梁啟超去信表示為了支持梁啟超編譯新書的計劃,追加撥款兩萬元以為兩年之布置;4月24日,張東蓀應梁啟超囑托轉交給張元濟共學社規(guī)則及第一次會議報告;1920年5月12日梁啟超在寫給梁伯強、籍忠寅的信中就表示,共學社編譯新書之事,由于“已與商務印書館定有契約,經費略敷周轉”;張元濟在1920年6月12日給梁啟超的信中說:“共學社契約已定,已撥付五千元,夢旦當有信奉告,甚盼好書來一慰世人渴望新知之愿?!盵1]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0、911頁。至此,梁啟超研究系一派組建的共學社與商務印書館就“共學社叢書”一事的合作關系正式達成。后來在中國現代文化史、出版史上赫赫有名的“共學社叢書”于是陸續(xù)面世,為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對于身處新文化運動中心的北京大學胡適等人來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向縱深發(fā)展的過程中亟須轉型升級,這也是胡適一直以來所要求的將新文化運動從淺薄的傳播事業(yè)拉回到一種提高的研究功夫中來。與這樣一種思想要求相對應的,體現在媒介傳播上的就是從“報紙雜志時代”轉到了“叢書時代”。我們知道,早期的新文化思想主要是在報紙和雜志上傳播的,而報刊體或者雜志體囿于篇幅、體例等限制,再加上撰述人自身學養(yǎng)的缺陷以及媒介本身的膚淺、夸大、片面等宣傳性、營業(yè)性的弊端,對學術本體的健康發(fā)展構成不小的影響,被拆解后譯介過來的所謂“學術”相對來說是散亂的、不成系統的。進步知識界也意識到靠報紙、雜志是不能深入研究學術的,要想讓新文化運動深入發(fā)展就必須擁抱“叢書時代”的到來。
當時在浙江一師的讀者平陵在給研究系張東蓀的信中就其翻譯《創(chuàng)化論》一事說:“我們中國的學者,對于文化運動,不應當把西洋的文化,零零碎碎的介紹過來;是要如先生這樣的毅力,把他一部一部,新上加新的科學書,哲學書,大批大批的翻譯過來。那么,新思潮才能真澈底,新文化運動,才算真發(fā)達?!盵2]徐平陵:《致張東蓀》,《學燈》1920年1月14日。少年中國學會會員邰爽秋在《敬告現在的新文化運動家》一文中更是提出了“少辦雜志,多譯叢書”的建議,他說:“我覺得現今雜志第一個缺點,就是所介紹的知識,居多是片段的,仿佛是東鱗西爪,竹頭木屑,既沒有系統,又沒有相互的關系;……我覺得雜志的功用,只可以引起知識界饑荒的感覺。真正的饑荒,雜志并不能救濟?!幕\動家,在這個時候,應該當趕快聯絡同志,各就本分,分類譯書,盡力的介紹有系統的科學,使翻譯事業(yè),放大光明于國內,教研究一種學問的人,個個都有高深的參考書,不必處處要看西文書籍,這才能算真正的文化運動。若還是去多辦雜志,一鱗一爪,介紹片段的知識,我真不贊同?!盵3]邰爽秋:《敬告現在的新文化運動家》,《學燈》1920年1月15日。讀者邰光典在寫給張東蓀的信中也表示:“自五四以來,新出版物增加,如雪片似的紛飛,這不能不算是一種好現象。但是里邊實在有一大缺點,就是:所介紹的知識,多是片段的;東鱗西爪,竹頭木屑,既沒有統系,又沒有相互的關系,這類材料,大半是由西文書中抽譯出來,什么前因后果,譯者概不負責任?!晕覀冇绕浔?,就應當大批的輸入西洋文化,介紹有統系的學理大著作——譯書,那么,新思潮才能徹底,新文化運動才有基礎?!盵4]邰光典:《致張東蓀信》,《學燈》1920年6月5日。左舜生也注意到了時代文化風向的轉變,“現在的雜志,從讀者的購買力和讀書時間一點上看,也只有充實內容的必要,沒有增加數量的必要,一般人的要求,已經移到叢書一面,從事文化運動的,不能不設法滿足社會的要求”[1]左舜生:《有力的文化運動》,《時事新報》1920年2月10日。。胡適則針對當時淺薄、幼稚的傳媒文化環(huán)境,直指這種現象的思想本質就是“普及與提高”的關系:“現在所謂的新文化運動,實在說得痛快一點,就是新名詞運動。拿著幾個半生不熟的名詞,什么解放、改造、犧牲、奮斗、自由戀愛、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你遞給我,我遞給他,這叫作‘普及’!”[2]胡適:《北大開學之演說詞》,《晨報》1920年9月23日。這種“互抄運動”在胡適看來是極為有害的,在他的意識中,新文化運動要想深入發(fā)展必定要脫離早期的原始階段,擺脫“學術界大破產的現狀”,必須轉向系統化、結構化、客觀化、理性化的叢書時代的學術之途?!拔覀內粝胩嬷袊煨挛幕菑那蟾叩葘W問入手不可。……我們若能這樣做去,十年二十年以后也許勉強有資格可以當真做一點‘文化運動’了?!盵3]胡適:《北大開學之演說詞》,《晨報》1920年9月23日。其實,在編譯叢書方面,胡適對高標準的堅持是一以貫之的。胡適在1918 年4 月15 日《新青年》第四卷第四號發(fā)表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最早提出了要系統編譯西方文學名著叢書的想法,并且在擬定的翻譯西洋文學名著的辦法之第一條就表示“只譯名家著作,不譯第二流以下的著作”。胡適說:“我以為國內真懂得西洋文學的學者應該開一會議,公共選定若干種不可不譯的第一流文學名著:約數如一百種長篇小說,五百篇短篇小說,三百種戲劇,五十家散文,為第一部‘西洋文學叢書’,期五年譯完,再選第二部。譯成之稿,由這幾位學者審查,并一一為作長序及著者略傳,然后付印;其第二流以下,如哈葛得之流,一概不選。”[4]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新青年》第四卷第四號,1918年4月15日。在胡適看來,編輯、出版學術性叢書毫無疑問就是“提高”的工作。他回憶自己之所以要與商務合作出版“世界叢書”時說:“我以為我們現在那里有什么文化?我們北京大學不是人稱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嗎?……我們大學里四百多個教職員、三千來個學生,共同辦一個月刊,兩年之久,只出了五本!……大學叢書出了兩年,到現在也只出了五大本!后來我們想,著書的人沒有,勉強找?guī)讉€翻譯人,總該還有,所以我們上半年弄了一個世界叢書?!盵5]胡適:《北大開學之演說詞》,《晨報》1920年9月23日。“世界叢書”是商務印書館和北大合作的圖書出版項目,該叢書設立了審查委員會,“現擬編譯《世界叢書》,并在北京設立審查委員會,請定北京大學校長蔡孑民及大學教員胡適之、蔣夢麟、陶孟和諸君擔任審查之事,業(yè)經登報征求譯稿”。(參見張人鳳、柳和城編:《張元濟年譜長編(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93頁。)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雖然投稿不少,卻只審定了一本為合格。這可能就是張東蓀等人說“世界叢書”有“貴族氣”的原因。毫無疑問,只有在從“報紙雜志時代”轉移到“叢書時代”的思想觀念轉變、學術認知轉變、媒介形態(tài)轉變的大背景上,我們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胡適此時提出來的“只有提高才是真正普及”的深刻內涵,并在此基礎上理解“叢書時代”在新文化運動深入發(fā)展進程中出現的歷史必然性。
而對商務印書館來說,為了應對新文化運動從“報紙雜志時代”走入“叢書時代”的時代要求,必須要與國內新學界保持業(yè)務合作關系。要知道,商務館歷來就有編譯世界學術名著的熱情和魄力。1902年,商務館就曾邀請戢翼翚主持的留日學生團體“出洋學生編輯所”編譯“帝國叢書”,這也被認為是商務館翻譯、印行外國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的開端。1902年,重視學術研究的張元濟進入商務館擔任編譯所所長之后,更是積極組織翻譯世界學術名著,嚴復早年的《天演論》《法意》《群己權限論》《社會通詮》《名學淺說》《穆勒名學》等“嚴譯八種”就以“嚴譯名著叢刊”的叢書形式出版。此外,商務印書館也大量印發(fā)了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等小說作品——“林譯小說叢書(100種)”。這些書在當時都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到20年代初期,《名學淺說》已經印行十一次,《天演論》更是重印多達二十次!但是到了20年代初,經過新文化運動洗禮的讀者對這些叢書及其所代表的思想體系、知識系統已經很不滿意了,商務印書館在這個文化扭轉、知識更新的時代也亟須有新的合作者。因此,他們在與研究系共學社攜手之前,就已經積極地與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北大胡適取得聯系,并圍繞編輯“世界叢書”一事保持著密切的合作。
商務印書館張元濟本身就與北京大學淵源深厚。1898 年京師大學堂首任管學大臣孫家鼐曾請張元濟為大學堂總辦,“張守章程,孫不然之,忤而去”。1906年1月10日,作為戊戌變法后被革職的官員,張元濟被清廷重新起用,朝廷令他編纂學校教科書,從此他與文化出版事業(yè)聯系在一起。而在1920年前后,北京大學已是新文化運動中心,張元濟又怎能不與北京大學建立聯系呢?1919年2月,張元濟作為商務印書館的代表與蔡元培一道簽訂了《北京大學月刊》出版合同。同時,張元濟有意延攬新式人才,對如日中天的胡適更是青睞有加。1919年4月8日,他托伯恒轉托陳筱莊邀請胡適為商務印書館編書,月薪三百元;5月,張元濟與陪伴杜威赴滬的胡適面談時希望其搜羅人才為商務印書館服務,“京師為人才淵藪,如有學識優(yōu)美之士,有余閑從事撰述者,甚望其能投稿或編譯”[1]張人鳳、柳和城編:《張元濟年譜長編(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42頁。;11月14日,為吊唁高而謙赴京的張元濟在北大又與胡適會面,磋商合作事宜。張元濟在1920年1月5日日記中寫道:“昨與夢(指高夢旦,筆者注)談,擬仍編小叢書。夢意,每冊約三四萬字,酬資約二百元。擬先約胡明復一談。本日余又告夢,字數較多,恐題目有限。余意仍以小種為宜。夢謂小種另是一事。大本者可分哲學、教育科學,選西人名著,仿《文明協會叢書》之例,即托胡適之等人代為主持。余意只以新思潮一類之書選十種八種,至小叢書可仍托胡明復擔任試辦?!盵2]張樹年主編:《張元濟年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173頁??磥砩虅沼^的籌劃得到了胡適的積極響應。1920年1月26日,在胡適日記日程表中記載“擬《世界叢書》條例”[3]《世界叢書條例》,《時事新報》1920年3月28日。;在1月27日,記載“高夢旦來談”;1月28日,記載“(梁)伯強、(蘭)志先飯”;2月2日,記載“請高夢旦談《世界叢書》事”及“審查吳品今書”,可見此時胡適等人與商務印書館磋商甚為頻繁。此后,商務印書館進一步將北大胡適等人納入了自己的文化事業(yè)活動中來。在1920年3月8日,張元濟又在日記中寫道:“余與夢翁談,擬設第二編譯所,專辦新事。以重薪聘胡適之,請其在京主持。每年約費三萬元。試辦一年?!盵4]張元濟:《張元濟全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192頁。1920年3月12日,胡適在日記日程表中記載“出版委員會”一項;3月21日,記載“(高)夢旦談”、“(林)宗孟宅飯”和“初見梁任公,談”;1920年3月24日,記載“大陸飯店:高夢旦”一項。顯然,高夢旦與北大一派在大陸飯店的會面是有“合作順利”的象征意義的。3月26日,張元濟就收到了高夢旦的信,信中附有“世界叢書”翻譯條例。從中不難看出,在梁啟超回國前后,圍繞著商務印書館編印叢書事宜,北大胡適與研究系一派往來也頗為頻繁、過從甚密,聯想到梁啟超在為共學社募款一事托蔡元培、蔣夢麟幫忙,北大與研究系此時的聯系可謂是多層次、立體交叉的。
可以說,商務印書館、北京大學、研究系三方此時都有強烈的意愿并能夠達成共識來攜手從事文化建設和學術著作譯介工作。而從合作結構上看,以商務印書館為中心,北京大學、研究系圍繞著它以翻譯、出版著作為中心一南一北、交叉呼應,形成了一種以知識生產為中心、新舊知識分子與現代出版業(yè)之間“三位一體、一體兩翼”的組織格局和合作關系,共同推進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fā)展。
共學社的編譯活動無疑是高效的。在1920 年6 月9 日,第一套共學社叢書——“馬克思研究叢書”的出版預告就出現在《晨報》首頁上[5]這一套叢書共有四名譯者,即淵泉、一湖、西豁和品今。他們都是有研究系背景的知識分子。。共學社在運作自己編譯的圖書時,特別注重將宣傳工作與編譯工作結合起來,尤其是在編譯階段就在報紙上對編譯活動進行廣告。比如1920年8月24日,《晨報》頭版就刊出共學社兩則“特別啟事”,對易家鉞著《西洋氏族制度研究》和耿濟之翻譯的俄國托爾斯泰的《藝術論》兩書進行宣傳,特別注明兩書“現已付印,不日即可出版”,在廣告詞中對書籍的內容和特色都有所說明。比如對于耿濟之翻譯的托爾斯泰的《藝術論》,就有如下的廣告詞:“俄國的藝術是切于人生的,所有藝術家批評家都以‘人生的藝術’為他們的立足點,托爾斯泰的藝術論(What is Art?)就是這種思想的結晶。原書價值風行世界,不必多贅。惟耿君從俄文原本直接用白話譯出,與英譯日譯對照,尤覺其淺顯流利、雅俗共賞,想讀者必以先睹為快也?!盵1]《共學社特別啟事二》,《晨報》1920年8月24日。到了10月13日,《時事新報》更是使用了四分之一的單版來做“共學社出書預告”,共分為在印刷中者、柏格森叢書、俄羅斯文學叢書、其他譯述和其他編著五部分,共推介新書55 本,編譯者包括梁啟超、劉秉麟、吳統續(xù)、易家鉞、陳博生、耿濟之、張聞天、柯一岑、張東蓀、鄭振鐸、瞿秋白、沈澤民、霍儷白、沈雁冰、周佛海、惲代英、郭開貞(沫若)、舒新城、蔣方震、藍公武、蔣百里等人。顯然這是一支以研究系知識分子或事業(yè)相關人員為主體的豪華之師,而《時事新報》等報紙的宣傳不可謂不得力。
與此同時,對翻譯對象的選擇、語言和技術上的標準也在逐漸地探索與厘清之中。關于收稿的標準,張東蓀以共學社發(fā)言人的身份宣布:第一,原書必為名著;第二,譯筆務求無費解之語[2]張東蓀:《復直言君信》,《時事新報》1920年9月7日。。更重要的是在翻譯技術上的探索。1920年9月4日,張東蓀、俞頌華、舒新城三人在《晨報》上發(fā)表《致共學社諸君書》,專門談到了在具體翻譯過程中的一些技術性操作問題。他們總共提出了十條意見,比如:在中西文化交流尚屬幼稚的階段,對于人名、地名以及專用名詞的翻譯不能強行要求統一,允許個人創(chuàng)造譯名,但要在譯名后標注原文;印刷仍然要采用直行;“的”字的一種副詞用法和三種形容詞用法;標點符號要向西文學習;不苛求翻譯時“字對字”翻譯或“短語對短語”翻譯,但一定要做到“句對句”翻譯;日本翻譯西方的某些不通邏輯的譯名不可抄用;白話用字要與文言接近;連續(xù)的形容詞或副詞中間要加頓號;每句之后空一格,但每行之后沒必要空,“我們又主張不像《新青年》把標點放在字中,要像《解放與改造》放在字旁”[3]張東蓀等:《致共學社諸君書》,《晨報》1920年9月4日。。張東蓀等人寫給同人的討論共學社叢書翻譯操作標準的信體現了他們對文化傳播事業(yè)和翻譯手段的關注。他們對譯名、格式的某些翻譯標準的意見無疑具有歷史的進步性,但是要求白話用字與文言接近等觀點又體現了他們在語言上的保守性和復古傾向。總的說來,他們對翻譯具體手段問題的提出,有利于當時人們進一步關注中西文化交流翻譯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范性,在語法、格式、標點等方面的探討豐富了文化建設的主題內涵,具有積極的歷史作用。追根溯源,他們就是想通過共學社的翻譯事業(yè)來為當時的中西文化交流創(chuàng)設有關翻譯的通用標準,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對翻譯問題經過討論商議后,“大家方有一個共同的軌道”。
有了市場宣傳,又有了翻譯的各項標準,從此,共學社叢書就源源不斷地出版開來。這批叢書在內容上大致可分為時代、教育、經濟、通俗、文學、科學、哲學、哲人傳記、史學和俄羅斯文學等十類。僅就目前所知,1920年代該社編譯的叢書包括:“馬克思研究叢書”“社會經濟叢書”“時代叢書”“哲學叢書”“政治叢書”“通俗叢書”“歷史叢書”“文學叢書”“教育叢書”“科學叢書”“羅素叢書”“俄羅斯文學叢書”和“俄國戲曲集”等等,共計數百種,可謂洋洋灑灑,蔚為大觀。根據《蔣百里先生紀念冊》的說法,共學社叢書“為舊中國規(guī)模最大者”。毫不夸張地說,共學社及其叢書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思想上、學術上的深入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
當然,我們也必須指出,共學社叢書也只是這個“叢書時代”一個小小的側影。根據1924年1月商務印書館《圖書匯報總目》,僅商務印書館一處,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就陸續(xù)出版了“北京大學叢書”(9種,1918 年)、“世界叢書”(23 種,1920 年)、“共學社叢書”(86 種,1921 年)、“尚志學會叢書”(18 種)、“文學研究會叢書”(42種)等著名叢書,此外發(fā)行的叢書還有“教育名著叢書”(37種)、“心理學名著叢書”(1種)、“政治名著叢書”(2種)、“經濟名著叢書”(5種)、“文學叢書”(2種)、“國學小叢書”(6種)、“史學叢書”(1種)、“科學叢書”(1種)、“新智識叢書”(30種)、“少年史地叢書”(23種)、“百科小叢書”(60種)、“南京高等師范叢書”(6種)、“武昌高等師范叢書”(3種)、“大同大學叢書”(2種)、“新時代叢書”(8種)、“中華教育改進社叢書”(3種)、“職業(yè)教育叢書”(3種)、“職業(yè)修養(yǎng)叢刊”(2種)、“經濟叢書社叢書”(4種)、“中國科學社叢書”(1種)等等[1]《民國時期出版書目匯編(一)》,〔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版,第423-431頁。。正是由于在1920年代開啟了“叢書時代”的序幕,所以后來才會有著名的“世界文學名著叢書”(1928 年)、“漢譯世界名著叢書”(1929 年)、“大學叢書”(1932 年)、“萬有文庫”(1932 年)等多部對時代思潮、學術風氣產生重大影響的叢書系列相繼問世。可以說,1920年代問世的這批叢書已經與此前屈指可數的“嚴譯名著叢刊”“林譯小說叢書”完全不同了,它們真正地與世界現代思潮和知識系統接軌了。不光在數量上,更是在思想意識、學術觀念、文化基因上展現著新生代的澎湃力量,而這也標志著一個嶄新的“叢書時代”的到來。
一葉落知天下秋。進入現代社會之后,幾乎在每一個重大的思想轉折時期都會有大量的標志性的叢書問世,就像1980年代以“走向未來”叢書為代表的叢書熱一般。從傳播媒介上看,知識傳播經歷了從報紙雜志到叢書的重心轉移,而其實質則是對知識和思想整體性、系統性的重視和關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初從西方零敲碎打地“拆解”知識譯介到國內這樣的方式更適合對應一個“報紙雜志時代”,而新文化運動深入發(fā)展的現實需要則必然呼喚一個以“組合”知識為特色,強調知識整體性、全面性的“叢書時代”。根據加拿大傳播學派奠基人哈羅德·伊尼斯“傳播偏向論”的看法,每一種傳播媒介在文明中都會產生一種偏向,或有利于時間觀念,或有利于空間觀念,即根據媒介自身的傳播特性,有些媒介更加適合知識在時間上的縱向傳播,而不適合知識在空間上的橫向傳播[2]參見〔加〕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頁。。顯然,在“報紙雜志時代”,傳播的偏向更加適合知識在空間上傳播,而不是時間上的縱向傳播,而這樣的特性就對應著新文化運動前期報紙雜志“雪片似飛來”、在全國范圍內擴大宣傳與影響的傳播偏向,是有它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和正當性的;但報紙雜志上被拆解的知識零零碎碎、不成系統,因此它并不利于知識體系本身的傳播。隨著文化運動的發(fā)展,這樣的傳播環(huán)境只會越來越凸顯知識界的匱乏和缺陷,因此,大量叢書的出現就是知識界填補媒介生態(tài)缺陷的必然,而系統性的叢書、大規(guī)模的譯介毫無疑問更加適合知識在時間上的縱向傳播,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知識流通并進而促進新文明的產生。
當然,1920年代叢書替代報紙雜志成為知識傳播的主導媒介,背后更深層次的因素是五四運動知識分子共同體分化后有關文化領導權的爭奪。在商務印書館主導、研究系共學社和北京大學參與構成的“三位一體、一體兩翼”的知識生產體系中,研究系和北京大學作為參與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后期建設中最重要的兩支力量,其核心人物梁啟超和胡適等人都想要爭奪知識生產和傳播的領導權力,因此,他們在與商務印書館的合作中不但互有助力,而且時有競爭。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后來者,梁啟超自回國以后就一直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并希冀在融匯中西的基礎上造就“世界文化”以救拔一戰(zhàn)后陷入文明危機的西方文明,這也是共學社譯介西書的核心動因。顯然,這樣的動因與歷來堅決維護五四新文化運動正統性的胡適相去甚遠,因此,即便雙方都贊成整理國故、譯介西書,但是雙方思想的差異性還是極為顯明的。所以,在“叢書時代”新型知識生產體系的構建中,雙方爭奪文化領導權的隱含因素是我們不能不予以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