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赫, 孫元林
(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遼寧 盤錦 124010)
腦梗死在臨床上是一種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疾病,此種疾病主要是由于腦部供血的動脈出現(xiàn)了血栓和粥樣硬化之后導致的,隨著臨床上腦梗死發(fā)病率的逐漸增加,靜脈溶栓的治療手段逐漸在臨床上得到了重視[1,2],現(xiàn)通過研究我院腦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納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治療的174例腦梗死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兩組,其中僅行常規(guī)基礎治療者為對照組83例,在此基礎上加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療者為研究組101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腦梗死的診斷標準,且均經(jīng)過MRI、CT確診;②所有患者均在發(fā)病4.5h內(nèi)入院;③無嚴重智力障礙和意識障礙;④未使用過抗凝藥物。⑤對照組患者一部分為家屬或患者不同意溶栓治療,另一部患者為早期缺血性改變低密度梗死超過1/3,溶栓后出血風險高[3]。排除標準:①長期服用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的患者;②在近半年內(nèi)行外科手術的患者;③慢性感染患者和急性感染患者;④合并腦外傷、腦寄生蟲疾病、老年癡呆疾病患者;⑤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礙患者;⑥惡性腫瘤患者。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基礎治療,用藥主要包括拜阿司匹林腸溶片(規(guī)格:100mg×30片,廠家:德國拜耳,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30078),每日1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波立維,廠家:賽諾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80029,規(guī)格:75mg×7片),每日1片;疏血通注射液(廠家:牡丹江友搏藥業(yè),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10100)靜脈滴注,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500mL。針對有合并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的患者則給予對癥治療,醫(yī)師等到患者病情穩(wěn)定之后,則給予康復性訓練。研究組在超早期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愛通立,規(guī)格:20mg/瓶,廠家:勃林格,批準文號:S20160054)溶栓治療,入院后立即進入溶栓的通道,按照患者不同體重給予不同劑量,標準為0.9mg/kg,在1min之內(nèi)靜脈推注總量的10%,而在生理鹽水100mL中加入剩下的90%總量,靜脈滴注,在1h內(nèi)滴注完成[4],在溶栓24h之后對患者進行血液生化和頭顱CT檢查,均無出血,常規(guī)給予拜阿司匹林腸溶片和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方法和劑量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治療兩個療程(2周)。
1.3觀察指標(評價標準):①凝血功能: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血漿纖維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標情況。②炎性因子: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級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指標情況,其中CRP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IL-6和TNF-α采用ELISA法測定,所有應用檢測的試劑盒均從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中購買。③神經(jīng)因子: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兩周后抽取患者5mL靜脈血,并將血液收集到EDTA抗凝管中,進行離心處理,速度為3000r/min,在分離血清之后,放在-80℃的環(huán)境下進行儲存,其中一部分用于炎性指標的檢測,一部分用于S100β蛋白和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的檢測,所有的操作都需要嚴格按照試劑盒的操作標準進行。④不良反應:在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肝功能、心電圖、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等常規(guī)檢查,并檢查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⑤生活能力:應用Barthel指數(shù)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能力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強[5]。⑥神經(jīng)功能:應用腦卒中量表(NIHSS)在治療前后對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進行評估,總分為35分,評分越高,表明越嚴重[6]。
2.1兩組臨床基本資料比較:經(jīng)傾向性匹配分析共選出48對患者,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梗死部位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基本資料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評分分析: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兩項評分均顯著改善(P<0.05),且研究組評分改善程度顯著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神經(jīng)功能對比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2.3不良反應:研究組患者溶栓過程中未出現(xiàn)腦出血癥狀,對照組再治療過程中有1例患者發(fā)生腦出血,發(fā)生率為2.08%,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患者S100β和NSE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100β和NSE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100β和NSE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100β NSE水平對比分析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2.5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治療前各項炎性因子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各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之前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2.6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漿纖維蛋白原FIB均顯著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其他各各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腦梗死屬于腦血管疾病,此種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腦血管血管狹窄或者閉塞所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從而進一步造成腦組織壞死、缺氧和缺氧等障礙[7]。近年來,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早期(4.5h內(nèi))得到靜脈溶栓藥物治療,可再通血管,恢復血流,減少腦組織壞死,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目前認為,治療腦血栓最重要、最關鍵的方法是超早期溶栓治療。
阿替普酶作為溶栓的第二代藥物,可使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且不增加全身性纖溶亢進,因此在臨床應用比較廣泛。但阿替普酶也有一些缺陷,如價格高昂,且仍可導致腦出血等不良反應,另外,阿替普酶靜脈內(nèi)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發(fā)病后4.5h內(nèi)的標準治療,但許多病例的發(fā)病時間未知[8]。因此在臨床應用中也會收到一定限制。
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聚集劑,可防止血栓形成,但氯吡格雷對胃腸道刺激更小,兩藥連用治療腦梗死療效確切,且可以提高總有效率,縮短病程,同時有效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降低血小板粘度、降低體內(nèi)炎性反應發(fā)揮抗炎作用,糾正其血清學指標。疏血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蛭和地龍的提取物,它主要起到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的作用,主要用于淤血阻絡所致的中風急性期,也就是腦梗塞急性期。研究顯示三藥聯(lián)用治療急性腦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9]。我們的研究對照組患者沒有采用溶栓治療選擇了上述三種藥物連用,結果顯示臨床療效顯示,可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時顯著降低S100β和NSE水平,并具有一定抗炎作用。雖然各項指標的改善沒有研究組效果好,但具有一定臨床價值。
另外,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0)低于對照組(2.08%),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除血漿纖維蛋白原以外,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差異均不顯著(P>0.05)。而在治療后,兩組間各凝血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個研究結果來看,研究組治療效果要好于對照組。
綜上,腦梗死患者在超早期采用阿替普酶進行溶栓治療,能夠顯著降低NSE、S100β水平,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和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高,建議臨床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