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 莉
(中山市中醫(yī)院 中山 528400)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病情危急、癥狀嚴重的特點,給患者生命安全帶來極大隱患,而及時的施以救治則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存率[1]。但考慮到急診科工作量大且任務繁重的特點,很多危重癥患者就需要長時間地面臨掛號等待,喪失搶救的最佳時機[2]??梢?,采取分級分診的護理對策,對促使危重癥患者能盡快就診、保證搶救成功率有重要意義。
將2018年9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本文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奇數(shù)偶數(shù)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4~80歲,平均年齡(61.7±5.2)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17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有13例。實驗組患者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59.3±4.6)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1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有12例。均已排除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心力衰竭及急性心肌炎患者。對兩組患者的資料做客觀比對,提示可于下文開展比較分析(P>0.05),研究有較強的可行性。
對照組采用的是常規(guī)分流護理,患者入院后,結(jié)合患者癥狀主訴,分流其到各個診室中,入室后由醫(yī)生進行診斷、治療。
實驗組則采用分級分診護理:總計劃分有4個級別:Ⅰ級代表瀕?;颊?、Ⅱ級代表危重患者、Ⅲ級代表急診患者、Ⅳ級代表非急診患者。Ⅰ級患者入院,立即送至搶救室進行搶救;Ⅱ級患者入院,10分鐘內(nèi)完成診治,并予以必要的搶救;Ⅲ級患者入院,分流至各診室,排隊就診,且于半小時內(nèi)保證就診;Ⅳ級患者分流至各診室,排隊就診。其中有入院后主訴存在胸痛者,應優(yōu)先就診,并于3分鐘內(nèi)完成心電圖檢查,排除心梗;疑似心梗者則立即送至搶救室,并做心電監(jiān)護,對其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jiān)測,由心內(nèi)科展開會診,相應填寫胸痛表。同時,護理工作者還要做好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緩解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壓力。
比較兩組患者等待時間(從入院開始至分診、分流到各診室、開始搶救的時間)、救治時間(從藥物試用開始到病情得到緩解的時間)、胸痛緩解時間(從病發(fā)開始到胸痛緩解的時間)、住院時間(從登記入院到辦理出院的時間)以及搶救成功率。
分析表1實驗數(shù)據(jù)可見,實驗組搶救成功率100.0%明顯要高于對照組的8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比較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n(%)]
分析表2中數(shù)據(jù)結(jié)果可見,實驗組患者等待時間、救治時間、胸痛緩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皆要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對比兩組患者各項護理效果指標
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其病情進展迅猛且病勢危及,所以需立即采取搶救措施才得以保證患者生命安全。但急診室日常工作量大,所以不排除會有患者滯留的現(xiàn)象存在,而由于延誤危重癥患者的有效救治,使其錯過最佳的搶救時間,輕則會造成醫(yī)療糾紛,重則甚至患者會失去生命[3]。因此,采取各種有效方法來提高急診搶救率、縮短患者等待時間、保證其生存質(zhì)量,是急診科室一直以來都在探討的話題。
分級分診制度是一種先進的護理方法,其中分級制度是指經(jīng)由患者或是其家屬主訴,對患者病情盡快了解,并作出大概的判斷,從而按照其癥狀進行分級,分級到嚴重的疾患無需掛號,可立刻展開搶救,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4]。分診制度則是指院內(nèi)設置有發(fā)熱門診、胸痛中心等專屬區(qū)域,對于存在較為嚴重胸痛癥狀的患者,若疑似有心肌梗死,則可直接送至有關職能部門[5]。分級分診的護理方法能夠給患者提供很大的便利,保證急診科室工作效率的提高[6]。
本文實驗數(shù)據(jù)結(jié)果亦表明:實驗組搶救成功率100.0%明顯要高于對照組的86.7%,且實驗組患者等待時間、救治時間、胸痛緩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皆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采用分級分診護理后,因接診護理工作者能快速且準確地對患者病情做出判斷,繼而使病情危重患者得以盡早接受救治,提高搶救效率,縮短其等待時間。同時,對于那些不熟悉醫(yī)院、找不到有關科室的患者及家屬,會因?qū)ふ铱剖宜诙诱`病情,采用分級分診護理,接診護士便可通過幫助患者轉(zhuǎn)診,盡快找到科室所在,為其就醫(yī)提供便利[7~8]。
綜上所述,分級分診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可縮短其就診等待時間、胸痛緩解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對改善預后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