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群 英
(廣東省英德市人民醫(yī)院兒科 英德 513000)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為導致患兒出現長期反復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診斷過程中發(fā)現此病急性發(fā)作時容易和急性闌尾炎發(fā)生誤診,易發(fā)人群為7歲以下兒童[1]。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急性發(fā)作會導致患兒出現發(fā)熱、嘔吐、腹痛等癥狀,部分患兒會出現腹瀉、便秘癥狀,給患兒帶來痛苦[2]。益生菌屬于有益微生物,其可使胃腸道消化得到促進,促使機體胃腸道微生態(tài)保持平衡[3]。復方谷氨酰胺為臨床常用腸炎治療藥物。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兒科門診的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88例,此類病人確診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病程均長達3月以上(最長達2年),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男28例,女16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6.8±2.4)歲;急性發(fā)作病程1~3d,平均(1.8±0.6)d。觀察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7.1±2.6)歲;急性發(fā)作病程1~4d,平均(1.9±0.7)d。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兒科學》中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相關診斷標準[4];患兒家長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機體存在佝僂病、先天性心臟病、營養(yǎng)不良的患兒;入組前1周接受過藥物治療的患兒;對本次研究用藥存在過敏反應的患兒。
對照組采用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膠囊(山東科興生物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S20020015,420mg/粒)進行治療,1粒/次,2次/d;觀察組除按照對照組用藥方案為患兒應用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膠囊外,同時為患兒應用復方谷氨酰胺顆粒(廣東嶺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670,660mg/袋)進行治療,20mg/kg/次,3次/d,以開水沖服。兩組均接受5天時間治療。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療效判定:經過治療后患兒的腹痛癥狀完全消失,且未出現惡心、嘔吐等情況,則為顯效;經過治療后患兒的腹痛癥狀明顯改善,同時未出現惡心、嘔吐等情況,則為有效;經過治療后患兒的腹痛癥狀無任何改善,同時出現惡心、嘔吐等情況,則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00%。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3%,高于對照組的81.8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治療后腹痛改善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對照組中腹瀉癥狀1例,便秘癥狀1例,惡心癥狀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82%;觀察組中腹瀉癥狀2例,便秘癥狀1例,惡心癥狀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36%。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稍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50,P>0.05)。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急性發(fā)作季節(jié)多為冬春季,因患兒大部分為年齡不足7歲的小兒,容易伴隨出現于腸道炎癥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機體內部回腸、大腸區(qū)域具有較高的淋巴結,遠端回腸具備十分豐富的淋巴引流,在機體腸道或上呼吸道發(fā)生感染后,細菌、病毒以及相應毒素會隨著血液循環(huán)進入到腹部淋巴結區(qū)域,從而導致腸系膜淋巴結發(fā)生急性炎癥反應[5]。小兒腸細胞淋巴結炎急性發(fā)作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發(fā)熱、腹痛、嘔吐等,且有資料報道稱,大約20%的患兒會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腫大[6]。大部分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發(fā)生均和病毒感染存在關聯,致病病毒類型包括??刹《?、Coxsackie B病毒等,其會導致機體的腸細胞淋巴結出現增生、水腫、充血,細菌培養(yǎng)結果呈現為陰性,少部分腸細胞淋巴結炎的發(fā)生和細菌感染存在關聯,致病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沙門菌等,其會導致機體的淋巴結內出現急性炎性反應、出血和壞死。若患兒的腸系膜淋巴結炎是由細菌所引發(fā),為其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可取得不錯的效果,能夠使患兒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若患兒的腸系膜淋巴結炎是由病毒所引發(fā),則患兒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無法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只能對繼發(fā)細菌感染起到預防作用。此次研究收集病程長達3月以上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此類患兒多因急性發(fā)作性腹痛就診,急性發(fā)作原因與首次發(fā)作相類似,治療原則亦相當。
益生菌屬于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其能夠為機體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對食物消化起到促進作用,使宿主機體內的微生態(tài)平衡得到改善。腸系膜淋巴結炎發(fā)生后,病毒或細菌進入到患兒機體腸道黏膜中,損害機體腸道黏膜組織,打破機體腸道內微生物平衡狀態(tài),從而使患兒出現腹瀉、便秘等癥狀,而益生菌的補充則可有效改善腸道微生物失衡情況,促進腸黏膜組織的修復,從而對疾病的康復起到促進作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3%,高于對照組的81.82%,且觀察組治療后腹痛、發(fā)熱、嘔吐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益生菌聯合復方谷氨酰胺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效果優(yōu)于單純應用益生菌,且可促進患兒臨床癥狀的改善。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復方谷氨酰胺屬于腸炎治療的常用藥物,谷氨酰胺屬于機體免疫細胞以及腸粘膜細胞構成的主要原料,通過對谷氨酰胺進行補充,可使機體腸粘膜所具備的通透性得以降低,對腸屏障受到的損害進行避免或減輕,使粘膜所具備的免疫功能得到增強,通過與益生菌進行協同作用,使腸系膜淋巴結炎所導致的腸粘膜損害得到更為迅速的修復,從而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同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并無明顯差異,提示復方谷氨酰胺的藥物毒副作用較小,應用具備較高的安全性,并不會明顯導致不良反應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