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勝
內(nèi)容提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散文的“父愛”敘事繼承了傳統(tǒng),又有新的探索和發(fā)展。第一,既全力批判父親家長制權(quán)威,又省思嚴父的價值,還肯定父親“缺席”為子女帶來的寬松自由環(huán)境。第二,既表現(xiàn)博大情懷的父愛,又呈現(xiàn)柔情似水的父愛,以彰顯“父愛”敘事的柔性美學(xué)。第三,“父愛”敘事呈多元化格局,既有強烈的反差和張力效果,又不失均衡和諧,給讀者帶來心靈震動和靈魂升華。改革開放以來散文為20世紀以來的“父愛”敘事帶來豐富的色彩、深刻的內(nèi)涵、多樣的形式和長久的生命力量。
在散文研究中,學(xué)者散文、藝術(shù)家散文、官員散文、女性散文、母親散文等都得到了應(yīng)有重視,而作為新文學(xué)母題的“父愛”散文卻多有忽略。劉心武表示:“回憶起父親脊背上的那片痱子,我想到了一個偉大的話題,這個話題常常被我們所忽略,那就是父愛。我們對母愛傾瀉的話語實在已經(jīng)太多太多。其實,僅有媽媽的愛,人子的心性是絕不能健全的?!薄拔覀兯坪跻彩恰幨㈥査ァ袊腥艘嵘杽倸?,濃釅其父愛,也應(yīng)是必修課之一!”[1]劉心武:《父親脊背上的那片痱子》,鄧九平主編《談父親》下,〔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500頁。其實,早在1919年,魯迅就寫出《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1925年,朱自清發(fā)表《背影》,這為散文的“父愛”敘事確立了經(jīng)典性文本范式。從此,關(guān)于“父愛”敘事的散文作品不斷涌現(xiàn),改革開放以來更是蔚為大觀。本文著重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散文的“父愛”敘事,在與“母愛”敘事散文、小說等文體的“父愛”敘事比照中,彰顯其獨特價值。
魯迅的《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主要探討“父子關(guān)系”,對于中國傳統(tǒng)“長者本位”進行了無情批判,倡導(dǎo)“幼者本位”。它強調(diào)在家庭中,父親要有“愛”,以便讓子女得到“解放”,健康自由的成長和發(fā)展[2]《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131頁。。自此,中國新文學(xué)進入一個“審視父親”、挑戰(zhàn)父親權(quán)威的運行軌道。在魯迅、巴金等不少作家筆下,父親是“缺席”的;在曹禺的《雷雨》中,作為父親角色的周樸園、魯貴是虛偽和專斷的,他們都遭到審視與批判。有人認為,五四文學(xué)創(chuàng)建主體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時代有著喪父的人生經(jīng)歷,其父權(quán)有一個從在場到缺失的過程。父權(quán)的缺失,為這批“沒有父親的孩子”成長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顛覆者,以及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學(xué)的建構(gòu)者提供了歷史機緣[1]李宗剛:《父權(quán)缺失和五四文學(xué)的發(fā)生》,〔濟南〕《文史哲》2014年第6期。。改革開放以來散文繼承了這一理路,著力審視“父親”、批判“父親本位”,希望有“愛”的教育,并獲得啟蒙的思想意識。只是在這一繼承中,改革開放以來散文又有所推進、突破和創(chuàng)新。
首先,深入批判與堅決否定父親的專橫威權(quán),呼吁“父愛”覺醒。魯迅提出“怎樣做父親”已過去一個世紀,但那時提出的問題到改革開放以來仍未解決,還需進行“父愛”的啟蒙教育。在改革開放以來散文中,不少作家筆下的父親都比較專斷,家長制權(quán)威突出,有的甚至是“惡父”形象,可見傳統(tǒng)力量特別是惡習(xí)的積重難返,啟蒙工作的任重道遠。劉兆林的《父親祭》[2]劉兆林:《父親祭》,《劉兆林小說精品選·中篇卷》,〔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版。是全面否定父親的文本,其中包含兒子的無限怨恨甚至詛咒。作者全力展示父親的家庭“暴君”形象:一是父親的冷漠與兇狠,對兒子從小養(yǎng)的狗不但不愛,還在寒冬夜里將它扔到外屋,第二天狗被凍死,這讓兒子非常難過。讓人寒心的是,父親竟將小狗剝皮做成帽子,還強迫兒子吃狗肉。兒子哭著不吃,父親就恫嚇要打他。作者寫道:“爸爸,你不知道孩子的心?!倍歉赣H很少有笑意,對母親、姐姐、“我”等家人都不好,極其冷血。一次,可能從餃子里吃出瓜子皮,父親竟大發(fā)雷霆,將飯桌掀翻,餃子淌了一地,還不許兒女去揀,在不停的大罵中,全家人都嚇哭了。于是作者寫道:“爸爸,你知道嗎,因為你對媽媽無情才使得你在我心中沒有一點位置,你傷透了媽媽的心,所以到現(xiàn)在我還恨你。我的心頭刻下了多少道媽媽在您面前或是背后流淚的不可磨滅的傷痕啊?!薄鞍职盅?,如果你能再生一次,千萬好好想想吧,你該認認真真為妻子和兒女寫一本《懺悔錄》?!比歉赣H對夭折的幼子和女兒應(yīng)該負責(zé)。因為父親沒照顧好他們,一個因為感冒、一個肚子痛,他們就丟了性命。作者寫道:“你那刻毒的嘴,討厭的眼睛,張牙舞爪可恨的形象,你無情,你自私,是你折磨死了媽媽,小瑞弟弟和大芬妹妹的死都有你的直接原因,你是個魔鬼,你是兇妖,我恨不能一把掐死你為媽媽、小瑞和大芬報仇?!彼氖歉赣H后來得了狂躁病,母親也因精神病早逝,這讓全家不得安寧。一旦犯病,父親甚至拿刀威脅家人,一次竟被“我”將刀一腳踢飛。在此,惡毒的父親形象活畫而出,作品也提出“父愛”在家中缺失所帶來的災(zāi)難性后果。這就容易理解,作者為什么在開篇說:“你終于死了嗎,父親?你那日夜消耗也經(jīng)久不衰的生命之燈真的突然熄滅了嗎?我真不敢相信這喜訊是真的。”對于自己“大逆不道”的想法,作者解釋說:“我知道,把你的死說成喜訊,人們在感情上都不會原諒我的,可這就是我的真實心理?!币酝凇皩徃浮币暯窍?,兒子對父親雖有指責(zé)與批判,但少有劉兆林這樣義正言辭的譴責(zé)和詛咒,也就沒有這一散文的勇氣、力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劉兆林的父親不是一般農(nóng)民,而是中學(xué)老師和校長,在同事、學(xué)生和鄉(xiāng)人眼里,父親又是個好人,是“做人的典型”,因為他儉樸、艱苦奮斗、課講得好,即使犯病也從不欺負婦女和兒童。這就令人感到困惑和引人深思:身為傳業(yè)釋惑的師長,在外表的光鮮下,在家中卻是個無愛的惡毒父親。從五四到現(xiàn)在,一個世紀過去了,但對專制的批判遠未完成,專制之根深入家里,表現(xiàn)在父親這個無法無天的絕對權(quán)威身上。此文的創(chuàng)新價值不容忽略。莫言的《父親的嚴厲》[3]莫言:《父親的嚴厲》,〔貴陽〕《晚晴》2019年第6期。極言父親“可怕”:“只要有人在我身后低沉地說一聲‘你爹來了’,我就會打一個寒戰(zhàn),脖子緊縮,目光盯著自己的腳尖,半天才能回過神來?!薄拔业墓霉谜f,她們在一起說笑時,只要聽到我父親咳嗽一聲,便都噤聲斂容。用我大姑的話說就是:‘你爹身上有瘆人毛’?!比欢詤s說,他父親對兒子從不打罵,卻令人生畏。這從另一面說明:莫言的父親比劉兆林筆下的父親更“可怕”,因為后者“使暴”具有外在化特點,用的是語言與惡行;前者則不怒而威,讓全家人不寒而栗,這是更內(nèi)在化的精神奴役,從更深層次揭示了專制父親的危害。
其次,看到嚴父的另一面,給“父愛”以新解。如從負面理解“嚴父”,那主要是從現(xiàn)代性視角批判父親,具有觀念性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散文在此有所突破,除了抨擊父親家長制權(quán)威,還對“嚴父”有所保留甚至理解,從而帶來作品更豐富的內(nèi)涵。比如,劉兆林對父親極盡漫罵、挖苦之能事,但也并非毫無理解。他認為,父親是包辦婚姻,他曾給兒子和同學(xué)做過飯,還到部隊看過兒子,所以“我”還是希望父親死后“安息”。文末有句話:“安息吧,我的可憐的靈魂被撕扯了五十九年已經(jīng)分裂為分子分裂為原子分裂為中子分裂為質(zhì)子分裂為核子了的爸爸啊……”這里包含了兒子多么深沉的悲哀和苦痛,但祝愿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還有,當兒子看到父親死后夾存折的小本里,記著每天的收支數(shù)目和怎樣為攢幾百元所訂的勞動計劃,以及父親寫的詩,“我”大為驚異,因為兒子沒想到,如此惡毒之父還會寫詩,于是寫道:“爸爸,我恨你也好,愛你也好,還在母腹中時就注定了我們的這種關(guān)系,‘沒有你哪有我’,我的血質(zhì),我的性格,我的事業(yè)?!绷硗猓砸参赐耆穸▏栏?,反而說:“高密東北鄉(xiāng)的許多人說,我們家族之所以出了一群大學(xué)生、研究生,全仗著我父親的嚴厲。如果沒有父親的嚴厲,我會成為一個什么樣子的人,還真是不好說?!睂⒛婢吵砷L看成必然,認為“嚴父”之下出孝子和好兒子,這在觀念上又回到傳統(tǒng)。孫郁在《勞我一生》[1]孫郁:《勞我一生》,〔天津〕《散文海外版》2019年第10期。中有類似看法:“我有時候想,卡夫卡后來在寫作上的成就,是不是也感謝父親的壓抑?”“魯迅的舐犢之情,其實也未必沒有負面的因素,因為過于隨便,便少了戒律,自然影響了孩子尋找陌生化的生存的沖動”。不過,與人們對“父親”角色的缺席充滿遺憾不同,孫郁則有新解,他甚至慶幸,這樣的兒子更少負累,成為自由之身。因為孫郁筆下的父子之間少有“關(guān)愛”,甚至比較隔膜,但總有淡淡情愫相牽。這是一對淡得不能再淡、淡得有些模糊的父子,但其間也充滿一些懷想和感動。最重要的是,孫郁覺得這種父子關(guān)系沒什么不好,無形中還有優(yōu)勢。他說:“父親在我的生活中位置并不重要,而且長期是一個空白?!薄俺私桃稽c詩,我們之間沒有別的深入的聯(lián)系。父親一生沒有打罵過我,永遠都是客客氣氣的樣子。他一直覺得自己的歷史問題影響了我的前途,有著強烈的負疚感。這種客氣的樣子,讓我在他的面前很是放松自然,有時候感到他的可憐。我少年時代建立起的對于父親的態(tài)度,至今依然感到有些奇怪?!薄拔矣袝r候想,我與父親的關(guān)系,好似畸形時代的一種特異的存在。我們沒有舊時代的那些規(guī)矩,但彼此都很平等。也沒有現(xiàn)代家庭那樣的正常秩序,是在動蕩里互相瞭望的?!痹诖?,孫郁對父子之淡然甚至隔膜頗多心會,也透露出這并不理想的遺憾。與此形成鮮明對應(yīng)的是汪曾祺的父愛觀。他在《多年父子成兄弟》[2]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中說:“我覺得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薄皟号菍儆谒麄冏约旱?。他們的現(xiàn)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yīng)由他們自己來設(shè)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yīng)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蓖粼鲗Ω缸雨P(guān)系的認識與魯迅一脈相傳,是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啟蒙思想的;但比魯迅更自然、豁達、通明,是富有仁慈和童心的。值得注意的是,汪曾祺整體屬于具有傳統(tǒng)審美趣味的作家,但他對于“嚴父”的批判、否定甚至嘲笑又很現(xiàn)代和超前,與劉兆林和莫言的看法正相反,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散文一個耐人尋味的獨特景觀。
再次,打破父子敵對與隔膜,用“理解與愛”作為彼此聯(lián)系和共同成長的紐帶。父子往往不像母子甚至不如父女關(guān)系那樣融洽,這是由生理學(xué)、心理學(xué)、歷史學(xué)等多種因素決定的,也是中國文學(xué)特別是小說的一個母題。但畢竟父子關(guān)系特殊,其愛恨情仇也就容易達成理解與和解,這是對以往父子關(guān)系痼疾化的突破。張賢亮的《遺傳》[1]張賢亮:《遺傳》,《張賢亮中短篇精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也寫父子隔膜:父親“不茍言笑”,“不論父親的背影還是正面,我都有些怕。確切地說,也不是怕,而是一種疏離感”。不過,作者從“遺傳”上找到父子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我就覺得自己的年紀越大,越能從自己的所作所為中找出父親的影子來”,那就是神經(jīng)質(zhì)似的來自身體內(nèi)部的莫名的沖動。在張賢亮看來,他與兒子是如此,他的父親及其祖先更是如此:“他一輩子都由祖?zhèn)鞯纳窠?jīng)質(zhì)的沖動、也即下意識所支配,茫茫然于兩大敵對陣營之間,哪里熱鬧就往哪里湊。”在張賢亮看來,相同的遺傳基因使再別扭的父子關(guān)系也能融通。賈平凹的《關(guān)于父子》[2]賈平凹:《關(guān)于父子》,見《自在獨行》,〔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極言父子隔膜及其矛盾——先天是這樣,從小是這樣,長大后也是這樣,像兩個仇人般對立著。作品寫道:“我說,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后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前半生兒子對父親不滿,后半生父親對兒子不滿。”作者如何解決這一矛盾?他用的是迷信的脫生再世,于是寫道:“你曾經(jīng)是我的父親,我的兒子何嘗又不會是你,父親和兒子原本沒有什么區(qū)別的。明白了這一點多好呀,現(xiàn)時為人父的你還能再專制你的兒子嗎?現(xiàn)時為人兒的你還能再怨恨現(xiàn)時你的父親嗎?不,不,還是這一世人民主、和平、仁愛地活著為好,好!”這一看法雖有點荒唐可笑,但畢竟化解了父子恩怨,幽默中有智慧。無為的《我和父親未解的心結(jié)》[3]無為:《我和父親未解的心結(jié)》,〔西安〕《美文》2019年第11期。寫“我”與“父親”的代際差異,也充滿深深隔膜,這似乎是一條難以逾越的天塹與鴻溝。比如,在“我”少時,父親有“偷公”習(xí)慣,隨便將公家東西拿回家居為己有,這讓“我”很瞧不起,并常因此發(fā)生沖突。問題是,父親對“偷公”不以為恥,反以為常,他認為“拿”公家的東西不叫“偷”,人人都這樣拿嘛!后來,父親跟“我”進城住,竟問“我”超市是公家還是私人的,因不明所以,“我”隨便說是公家的,結(jié)果有一天父親將超市一袋米“偷回家”。當?shù)弥?,“我”立即糾正父親:超市是私人開的。父親一聽,覺得不妥,立馬又將米送回去。父親這種讓人費解的可笑行為,簡直令“我”哭笑不得。還有一天晚上,父親見“我”書房亮著燈,就敲門進來,看“我”在寫作,就問:“你寫稿掙錢嗎?”我隨口答:“稿費很少,基本不賺錢?!睕]想到父親反駁道:“你平??傁游曳N地不賺錢,不讓我種,你不賺錢怎還寫稿?”開始,“我”愣住了,后有所悟:土地承包責(zé)任制后,父親不計成本種地,將別人的荒地租來,拼死拼活干一年,基本是出工嫌吆喝,常被“我”阻止和嘲笑。當看到兒子熬夜寫稿不嫌錢,父親終于找到回擊理由,因為父親太愛土地,太喜歡糧食了。讓父親不解的是:兒子可憑興趣不賺錢寫稿,他為什么不能種自己喜歡的地?于是,作者讓父子達成心靈和解,然而,父親很快去世了。作者寫道:“分離已有三年時光,夜深人靜之時,我閉上眼睛總能看到他老人家失望和哀怨的眼神。生養(yǎng)之恩無以回報,祈盼有緣于來生?!痹诖?,所有的矛盾、沖突、隔膜與困惑都在父子的理解與愛意中消解,剩下的是永恒的懷想。田鑫的《和解》[4]田鑫:《和解》,〔銀川〕《黃河文學(xué)》2018年第2/3期。集中寫父子沖突與隔膜,這既來自父親的粗暴、酗酒、打罵妻兒,也來自父子兩個男人的暗自較勁,還來自母親的突然死亡??傊?,兒子對父親充滿仇恨、蔑視和冷漠。這是一個缺乏“父愛”的家庭悲劇,與劉兆林筆下的父親相近。不過,漸漸地,作者讓父子關(guān)系一轉(zhuǎn),特別是“我”拿到高考通知書,雙方開始有所理解了。真正的“和解”是父親的父親去世,“我”在城里結(jié)婚。在兒子婚禮上,本該發(fā)言的父親禁不住哇的一聲大哭起來,“那一刻,我的眼淚就控制不住了,眼睛又變得模糊起來,父親還是很具體,我本能地迎上去抱住他。兩個男人在大庭廣眾之下緊緊抱在一起,就這么哭著”。隨后,父子關(guān)系因兒媳和孫女變得融洽起來,作品結(jié)尾說:“在城市里生活的大半年,我看著這個懦弱的好酒的無能的羸弱的男人,突然一下子變成了另一個人,一舉一動之間,恍惚覺得他是另一個我。每個周末的下午,我們會帶著孩子穿過馬路去公園,太陽已經(jīng)明顯偏西的時候,我們再返回來。落日巨大的陰影穿過樓房從城市里漸次撤退,大街上人來人往。我拉著女兒,女兒牽著我的父親,三個人和各自的影子形成一個不規(guī)則的直角,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移動。這一刻,我的內(nèi)心明顯柔軟下來,對父親所有的偏見也慢慢消解,我想,在內(nèi)心深處,我已經(jīng)和這個男人達成了徹底的和解?!闭f不清是什么成為父子的融解劑,但時間、生命感、愛、包容以及彼此的成長可能是主要的。這里有些值得回味的新探索:父與子特別是兒子已不像以往散文甚至小說和戲劇那樣,執(zhí)意與父為敵,而是以新一代特別是年輕人的智慧尋找和解之法,突破父子隔膜,獲得“愛”的生長開放,這是一種新氣息與新希望。
最后,在自我審視中,重新認識父親與父愛。有人認為,中國人特別是中國作家的批判意識較為強烈,但往往缺乏對自我的審視和批判[1]參見張國剛:《歐洲的中國觀:一個歷史的巡禮與反思》,〔濟南〕《文史哲》2006年第1期;王衛(wèi)平:《自我反省的力度與理想人格的缺失——從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形象史看作家的寫作立場和描寫側(cè)重》,〔長春〕《東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0年第3期。。這就造成單向度的審美價值取向,有錯歸別人卻少有反省意識。以劉兆林的“審視父親”為例。他對父親的批評、指責(zé)甚至詛咒不無道理,具有深刻性,但換個角度看,父親在兒子眼中的“殘暴”又何嘗沒有合理解釋?關(guān)于虐狗、殺狗、煮吃狗肉以及逼迫兒子一起吃,對親手養(yǎng)大小狗并愛之如命的兒子來說,無疑是殘酷無情的;然而,在缺乏食物的年月,對與狗沒感情甚至討厭的父親來說,又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如能從特殊年代、包辦婚姻、家庭成長背景尋找“父親”性格的成因,劉兆林筆下的父親可能就不只是可恨可憎,會得到多些同情和理解,也能成為一個更有深度和豐富多彩的立體形象。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也有不少散文是通過自我審視理解父愛的,其間也不乏懺悔之意。蘇叔陽的《早該說的一些話——祭先父》[2]蘇叔陽:《早該說的一些話——祭先父》,見《歲月如流》,〔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是個自責(zé)的文本。開始,他與劉兆林一樣恨父親:因父親“一夫兩妻”,母親成為那個受害者,雖住一個城市,但四十余年極少來往,作者說父親如“一個時時寄托著怨悵和憎惡的影子常在我眼前飄盈”。但慢慢地,對于父親的理解和愛意在兒子心中升騰,從父親“被協(xié)議”為“我”和哥哥提供生活費,到父親的第二位妻子去世(作者稱她為“另一位‘母親’”),“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對他的一切憎惡、歧見,一下子消失得凈盡。對于一個失去了伴侶、老境凄涼的他,油然生出了揪心扯肺般的同情和牽掛。我第一次主動給他寫信,要他節(jié)哀,要他注意身體,要他放寬心胸,我會侍奉他的天年,還希望他搬來同我一起住。為什么會如此,我至今也說不清楚”?!皬哪菚r起,我們父子間的感情的堅冰融化了”。于是,對于這個遲來的父愛,蘇叔陽流淚、感動,同時也感激上蒼。與此同時,他又覺得,自己與父親這么快就一泯仇恨地和解,對不住已逝的孤苦一生的母親,于是自責(zé)道:“我,做為母親的兒子,一下子‘忘了本’,扔掉了所有的忌恨,孩子一樣地投到了老爸的懷抱。這或許是我太渴望父愛,太希求父愛的原故吧?!边@讓人看到:一個讓兒子痛恨的父親如何慢慢被諒解,除了父愛的覺醒和補救,更主要的是兒子心中有了理解與寬容,還有自省、超越和自我成長。錢理群的《哦,你是我的父親》[3]錢理群:《哦,你是我的父親》,見《往事如煙·作家卷》,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也是一篇懺悔之作。因父親到了海峽那邊,也就成為大陸兒子眼中的“缺席”者,于是仇恨生了根:“我卻因此而深深地怨恨你了,多少次望著那曾經(jīng)掛過你的畫像的白墻,我默默地想:要是父親的形象也能像畫像一樣永遠消失,要是我根本沒有這樣的父親,那該多好。呵,我竟敢否認自己父親的存在,我這罪孽深重的兒子!我為自己的念頭嚇壞了。”于是,錢理群將僅有的父親照片付之一炬?!暗液芸炀褪艿搅藨土P:當我得知父親1972 年在臺北悄然去世時,我才猛然省悟:我做了一個多么可怕的事情——我親手燒毀了對我有著養(yǎng)育之恩的父親的形象!呵,我這大逆不道的、罪惡深重的兒子!”“哦,你是我的父親,我是你的兒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懺悔令人動容。作為兒子,我們或許只有成為父親,有了自己的兒子、才會真正喚醒父愛,喚醒我們對于父親的愛,包括理解與寬容。
以魯迅為代表的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對父親基本持否定態(tài)度:或讓父親“缺席”,以顯示在無“父愛”前提下,子輩所承受的苦痛;或展示專制父親的嚴酷惡劣形象,呼喚現(xiàn)代性啟蒙與父愛生成。改革開放以來散文基本沿續(xù)了這一走向,但又有探索、深化和發(fā)展,這就是:批判父親和自我懺悔得以加強,對嚴父的積極意義有所肯定,父子緊張、沖突甚至仇恨的關(guān)系得以消解與化解,還有對父親“缺席”與父子平等的新解。所有這些既與朱自清《背影》主旨所包含的“由父子隔膜到融通”有關(guān),也與改革開放以來散文的觀念更新與探索實踐不無關(guān)系。當作家以更博大的仁慈進行創(chuàng)作,過往的種種就會冰雪消融般變得豁然開朗,更何況時代在不斷進步,父子都面臨新的發(fā)展機遇和成長機會。
一般總認為,“嚴父慈母”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也是中國文學(xué)的精髓。張賢亮曾說:“讀過‘五四’以來文學(xué)作品的人差不多都會發(fā)覺,與自己父親有深厚感情的作家極少。魯迅、胡適、巴金等等,好像都傾心于自己的母親,筆下很少對父親寫過好話?!盵1]張賢亮:《遺傳——“父子篇”之四》,鄧九平主編《談父親》下,〔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439頁。其實,這只是一方面。有時正相反,“嚴母慈父”也成為文學(xué)的另一種表達,這在散文中尤為突出。如胡適、冰心的母親以威嚴甚至不近人情著稱:為養(yǎng)成良好習(xí)慣,母親讓小胡適吃盡苦頭;到美國留學(xué),母親竟未給兒子送行;臨終也不讓兒子回國,提前寫好很多信,讓家人按月寄去,以示自己還活著。這是比“嚴父”還嚴厲“狠心”的母親[2]王兆勝:《一生受用最是書——胡適的讀書生活》,〔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8年版,第5-8頁。。在冰心筆下,她的母親近于苛刻,給她留下的深刻印象是,除了忙碌,母親總?cè)绲裣癜阕谝粡埜咭紊?。相反,不少作家筆下的“父親”則是溫和的,林語堂長篇小說《京華煙云》中的姚思安可為代表。不過,歌頌“慈父”在改革開放以來散文中最為突出。
早在1923年,冰心的《回憶父親》就將父親這個軍人形象寫得極盡溫柔可愛。在與女兒交談中,父親“沉默”“沉靜”“點頭”“笑著”,并說出智慧語:“清靜偉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燈臺守,人生寬廣的很?!敝熳郧宓摹侗秤啊分饕獙懜笎蹨厍椤U驹凇皩徃浮币暯强矗@不是關(guān)于“父子沖突”的現(xiàn)代性文本,而是逆現(xiàn)代性甚至是反現(xiàn)代性的傳統(tǒng)文本,即由父子隔膜轉(zhuǎn)為和解。因此,《背影》未被觀念化,更沒被時代潮流裹挾,而是讓父愛將兒子內(nèi)心融化。林語堂筆下的“父愛”博大溫柔,充滿無邊的幻想與美好。改革開放以來散文承續(xù)這一余脈,于是我們在許多散文中看到富有溫情的“父愛”之河長流不息;同時,它也注入了更多的當代性,特別是博大的社會關(guān)愛與天地情懷。
一是寫血濃于水的父愛情深。父母對子女的愛在世上可能最無私,所以改革開放以來描寫父母之愛的散文很多,也往往以情深感人。但與母愛的無所不在和熾烈如火相比,父愛往往更在點滴之間、細微之處、默默之中,也表現(xiàn)在與子女的心靈契合與精神引領(lǐng),這往往更顯動人、溫潤、深刻。孫犁的《父親的記憶》[3]孫犁:《父親的記憶》,《孫犁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用淡筆勾勒出可愛的慈父形象:勤勉、善良、忠誠、感恩、溫和,一句“父親對我很慈愛,從來沒有打罵過我”,就讓人如沐春風(fēng)。趙本夫的《我上大學(xué)》[4]趙本夫:《我上大學(xué)》,鄧九平主編《談父親》(下),〔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寫道,“父親太可憐了,父親太偉大了。他是一個偉大的父親”。理由并不偉大,因為父親只是個被扁擔壓彎腰的賣油郎。作者說:“我讀了3所大學(xué),而真正的大學(xué)是父親。他是一所讀不盡的大學(xué),一部讀不盡的人生。我會永遠懷念他,一個普通的中國農(nóng)民。”趙麗宏的《揮手》[1]趙麗宏:《揮手》,《趙麗宏散文精選》,〔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寫道:“父親是一個善良溫和的人,在我記憶中,他的臉上總是含著寬厚的微笑。從小到大,他從來沒有罵過我一句,更沒有打過一下,對其他孩子也是這樣。也從來沒有見到他和什么人吵過架?!币痪湓拰⒏赣H的仁厚善良寫出。作者還說:“我們兄弟姐妹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有一些作為,和父親的為人,和父親對我們的影響有著很大關(guān)系。”這是父親以身作則和慈愛的結(jié)果。趙麗宏還寫到父親的三個細節(jié):一是三次送他遠足,父親都遠遠向他揮手,直到人影由大而小,看不見了;二是在所有讀者中,父親是最在乎他的著述的人;三是父親在住院彌留之際,還電話里囑咐兒子:“你自己多保重”,于是作者說,這“使我的生命永遠沉浸在你的慈愛和關(guān)懷之中。父親”!文末作者感悟到:“有時候我想,短促的人生,其實就像匆忙的揮手一樣,揮手之間,一切都已經(jīng)過去,已經(jīng)成為過眼煙云。然而父親對我揮手的形象,我卻無法忘記。我覺得這是一種父親的象征,父親將他的愛,將他的期望,還有他的遺憾和痛苦,都流露宣泄在這輕輕一揮手之間了?!边@樣的情韻有朱自清《背影》的影子在閃動。劉墉的《父親的畫面》[2]劉墉:《父親的畫面》,〔北京〕《健康》2008年第2期。記述了童年在嚴寒中被父親包裹在皮襖中的感受:銀白色的長毛,很軟,很暖。還有孫曉玲的《搖曳秋風(fēng)遺念長》[3]孫曉玲:《搖曳秋風(fēng)遺念長》,見《布衣——我的父親孫犁》,〔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版。和楊聞宇的《人生只有情難滅》所寫的父愛[4]楊聞宇:《人生只有情難滅》,見《絕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那是綿綿土樣的情感,平和、棉軟、溫潤、悠長,仿佛是一首滲透心靈的小詩。這樣細膩委婉表達的父愛在改革開放以來散文中占比較大,是對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豐富、發(fā)展和深化。
二是超越血緣的父愛之情。應(yīng)該說,以血緣關(guān)系顯示父愛,還帶有生理學(xué)特點。然而,要做到超出血緣的博大的父愛卻并非易事。在改革開放以來散文中,像好的岳父和繼父形象就能突破血緣進入高尚境界,而養(yǎng)父更能顯出人性的光輝。梅友的《湯水一生》[5]梅友:《湯水一生》,〔邢臺〕《散文百家》2003年第22期。寫繼父的慈愛。張亞凌的《繼父》[6]張亞凌:《繼父》,《草也有自己喜歡的模樣》,〔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版。寫在鋼廠上班的繼父矮小、黑瘦,他與帶著四個孩子的母親結(jié)婚。當時,四個孩子中,“我”只有五個月大,三哥兩歲、二哥五歲、大哥七歲,繼父不以為意并都視如己出。作者這樣寫繼父對她的好:“沒活干時,他就笑瞇瞇地瞅著我,那目光柔柔軟軟地撒了我一身?!庇袝r,他喊一聲“妮兒,甜一下去”,就將五分錢塞給她去買水果糖吃。等“我”剝開糖紙想讓繼父舔一下嘗嘗,“他會用干凈點的手背噌一下我的小臉蛋,說,爸不吃,妮兒吃。妮兒嘴里甜了,爸爸心里甜了”。繼父對家里好,常讓母親感動得流淚。她總說,繼父不抽煙、不喝酒,還將每月工資一分不少交給她,自己還用休息時間打零工補貼家用。當母親將好吃的先給繼父,他總是又夾給孩子并且說,“叫娃們吃,娃們長身體,要吃好”。繼父常被街坊嘲笑,說他“百能百巧,破褲子爛襖”;又說他像個長工,只知道幫別人流汗;還說他沒自己的孩子,犯不著為別人賣命。對此,繼父不以為然。母親用話寬慰他,“他只是笑笑,說沒事,手底下的活都做不完,哪有閑功夫生氣?”作者說,“他不是脾氣好,是壓根就沒脾氣”。對于繼父,爺爺奶奶大伯大叔一直不看好,常給他臉色,對此母親很生氣;然而,繼父卻說,“忍一忍就過去了,都是一家人,計較啥?”就是這樣一個好繼父,在“我”出嫁第二年,正補著車帶,一頭栽下去,再沒醒來。文章細針密錢,將一個普普通通但有著金不換內(nèi)心的“繼父”形象展示出來,是一篇充滿正能量、令人動容的佳作。谷建田的《養(yǎng)父的生日》[7]谷建田:《養(yǎng)父的生日》,林清玄、黎娜編《有一種幸福叫感恩》,〔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版。寫?zhàn)B父:他雖不識字,但勤勞、開朗、幽默、善良,特別是全心全意對養(yǎng)子好。作品有個細節(jié),“臨別時有許多囑咐與期盼要向兒子傾訴,卻總是未曾開口淚先流”。養(yǎng)父去世,“我”沒趕上葬禮,結(jié)了婚,帶妻子回家,“臨行前,我和妻子到養(yǎng)父墳前去辭行,依舊泣不成聲。妻子同我一起哭”,這一細節(jié)內(nèi)在地映襯出養(yǎng)父與養(yǎng)子的情深意長。這種超越血緣父子感情的“大愛”,被寫得如此真實細致、有情有味,使改革開放以來散文突破了“五四”以來的傳統(tǒng),并獲得了新的超越性意向。
三是展現(xiàn)父愛更為博大的情懷。如果父愛只限于“家庭”或“小我”天地,它很難產(chǎn)生更大的社會力量,獲得天地情懷。因此,由“家庭”到“國家”、“小我”到“大我”、“個人”到“群體”、“人”到“物”,在改革開放以來散文的“父愛”敘事中尤為重要。有人說:“博愛者,人生最貴之道德也。人之所以能為人者以此。茍其知有一身而不知有公家,知有一家而不知有社會,熟視其同胞之疾苦顛連,而無動于衷,不一為之援手,則與禽獸奚擇焉?”[1]蔡元培:《中學(xué)修身教科書》上,第三章《社會》,中華書局1912年版。鄭爾康的《憶父》[2]鄭爾康:《憶父》,鄧九平主編《談父親》(下),〔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寫父親有個雅號叫“大孩子”,因為特別喜歡孩子和花木,所以“每當果實尚未長大紅透時,他便挑選一些較大的,在上面用小刀逐個記上自家的、親友的、鄰居的,幾乎所有熟識的孩子們的名字。而當這些石榴長得像一個個小紅燈籠時,上面刻的名字也嵌得深深的,像是天然生就似的。每當這時,大約總是挑個星期天吧,父親便把所有的孩子叫來,園子里的小桌上擺滿了各色糖果和一個個咧嘴在笑的紅石榴。接著,他便和孩子們一起唱啊,跳啊,做各種好玩的游戲,或者大家圍坐在他四周,聽他講迷人的童話,最后他把糖果和石榴按照上面所刻的名字分給大家。”這不只寫父親有童心,愛自家孩子,還將快樂與愛擴大到鄰居孩子,一個非常慈愛的父親呼之欲出。作品還寫:“父親愛好園藝,每當工余之時,便蒔花弄草。園子不算大,卻栽滿了桃、李、杏、梅、蘭、松、竹,還有葡萄架、無花果和石榴等,可說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憋@然,父親鄭振鐸是個將愛心播撒于“物”的大寫的“人”。更難能可貴的是,鄭爾康在《玄覽堂情思》[3]鄭爾康:《玄覽堂情思》,〔北京〕《光明日報》1996年7月10日。中寫父親“心系國家”,這包括對書的熱愛,由“小我”及“大我”的超越性。作品稱父親:“您是一位赤誠的愛國者,因此您的買書和藏書又帶有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您一生中,說得最多的是書,想得最多的是書,您的生命的最后幾年里,常和家人及朋友們說的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我的這些書將來都是國家的?!痹阽H鏘有力的敘述中,父親的情操與博大情懷躍然紙上。這是真正意義的“父愛如山”。汪曾祺在《我的父親》[4]汪曾祺:《我的父親》,見《我們都是世間小兒女》,〔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中說,“我的父親為人很隨和,沒架子。他時常周濟窮人,參與一些有關(guān)公益的事情。因此在地方上人緣很好”。臧小平的《父親臧克家和老街坊》[5]臧小平:《父親臧克家和老街坊》,收入文集時改為《短巷情長——記父親臧克家與趙堂子胡同老街坊們》,見《難得純真》,〔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寫父親非??蓯?,既充滿童心,又關(guān)愛小巷的人與事,像打掃公共衛(wèi)生,給孩子糖果,為清潔工買早點,看望病人老人,給人題字簽名。她寫道:“父親平時事務(wù)繁多又身體不好,客人來訪一般要事先約好時間。但是,有的孩子卻有一種特權(quán),可以打破常規(guī)隨時推開我家大門。問他們找臧爺爺有什么事,他們稚氣十足地頭一揚:‘也沒有什么特別重要的事兒,就是想找爺爺談?wù)勑??!币粋€細節(jié)將臧克家和孩子的友情寫活了。臧小平在文末引臧克家的小詩做結(jié):“你會覺得心的太陽,到處向你照耀。當你以自己的心,去溫暖別人?!边@是對“大愛”的呼喚,也是流淌的一條愛的不凍河。散文中的“父愛”在新時代得到了敘述、重塑與升華。
改革開放以來散文充滿“父親”身影,也不乏“父愛”的陽光普照,更有超越“小我”進入“大我”、從“小愛”走向“大愛”的質(zhì)的飛越。這是關(guān)于“父愛”的柔性美學(xué),是包容萬有、柔韌綿長的偉力。老子有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強兵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盵6]王云五主編、陳鼓應(yīng)注釋:《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8年版,第227頁??梢?,改革開放以來散文的“父愛”敘事不僅為“母愛”書寫提供了有價值的參照坐標,對整體新文學(xué)也是一種豐富補充。在柔情似水的“慈父”書寫中,改革開放以來散文的柔性美學(xué)改變了“嚴父”和“嚴母”傳統(tǒng),獲得了新的價值意義。
目前,學(xué)界多從“父親”形象角度研討中國新文學(xué),顯示作家的“父愛”觀及現(xiàn)代思想意識。從一方面看抓住了“父愛”的重要內(nèi)容,但也忽略了其豐富性、多面性與復(fù)雜性,尤其是在散文這一特殊文體中的表現(xiàn)。因此,對改革開放以來散文的“父愛”敘事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開放的觀念,以把握其內(nèi)在規(guī)律及其特性。
作家直接描寫父親以顯示“父愛”的敘事,在散文中占很大比重。除此,還有從其他角度理解“父愛”的敘事。最突出的是作為作家的父親描寫子女,從中可見“父愛”敘事的特點方式。像閻綱的《我吻女兒的前額》[1]閻綱:《我吻女兒的前額》,〔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4年版。、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很有代表性:通過作家“父親”的眼光顯現(xiàn)父子與父女關(guān)系以及“父愛”的內(nèi)涵,于是博大、純粹、深刻的父愛以及生命之無奈與人性的深度得以開拓。閻綱寫父女情深及其對患癌女兒的無奈:“可是,我又能怎么做呢?只能把眼淚往肚里咽,只能以最大的耐心和超負荷的勞碌讓她感受親情的強大支持。夜深了,女兒周身疼痛,但執(zhí)意叫我停止按摩,回家休息。我離開時,吻了吻她的手,她又拉回我的手不舍地吻著。我一步三回頭地出了病房,下樓復(fù)上樓,見女兒已經(jīng)關(guān)燈,枕邊收音機的指示燈如芥的紅光在黑暗中掙扎。一個比白天還要難過的長夜開始折磨她了。我多想返回她的身邊?。〉荒?,在這些推讓上,她很執(zhí)拗?!焙髞?,女兒還是去世了。作者寫道:“吻別女兒,痛定思痛,覺得死亡也沒有什么可怕。死后,我將會再見先我一步在那兒的女兒和我心愛的一切人,所以,我活著就要愛人,愛良心未泯的人,愛這詭譎的宇宙,愛生命本身,愛每一本展開的書,與世界上第一流的思想家做精神上的交流?!?/p>
男作家筆下的“父愛”敘事往往不如女作家來得溫暖。也有如劉醒龍充滿詩意的《抱著父親回故鄉(xiāng)》[2]劉醒龍:《抱著父親回故鄉(xiāng)》,〔西寧〕《甘肅日報》2013年5月21日。,如蘇童的千字文《父愛》[3]蘇童:《父愛》,〔石家莊〕《思維與智慧》2010年第16期。:“父愛假如不用語言,那就讓我們永遠沐浴這種無言的愛吧?!钡w而言,男作家審視、批判、否定、仇視“父親”者多,其矛盾、沖突也非常尖銳突出。比較而言,女作家筆下的父親多充滿溫情、美好與贊許,有的還有難忘的生命閃爍,甚至生出崇拜之情。陳祖芬的《爸爸》[4]陳祖芬:《爸爸》,《陳祖芬散文精品賞析》,〔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06年版。寫到兩個細節(jié):一是“爸爸常說,錢是最不值錢的。爸爸存不住東西,連錢物帶學(xué)問”;二是“爸爸在家洗澡,從來不關(guān)衛(wèi)生間的門,他說此乃開門整風(fēng)”。這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沒架子、達觀從容的老頑童父親形象。宗璞在《三松堂斷憶》[5]宗璞:《三松堂斷憶》,《宗璞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中寫父親去世對她的深重打擊:“不得不離開病房了。我們圍跪在床前,忍不住痛哭失聲!仲扶著我,可我覺得這樣沉重的孤單!在這茫茫世界中,再無人需我侍奉,再無人叫我的乳名了。這么多年,每天清晨最先聽到的,是從父親臥房傳來的咳嗽,每晚睡前必到他床前說幾句話。我怎樣能從多年的習(xí)慣中走得出來。”這是從女兒心底發(fā)出的愛的呼聲。女兒還這樣贊道:“父親的呆氣里有儒家的偉大精神?!薄案赣H的仙氣里又有道家的豁達灑脫。秉此二氣,他穿越了在苦難中奮斗的中國的20 世紀。他的一生便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一個篇章?!边@是父親在女兒心中樹起的豐碑。簡媜的《漁父》[6]簡媜:《漁父》,見《只緣身在此山中》,〔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9年版。用問答寫父親,在一聲一喚的深情中,表達女兒對父親的愛。在經(jīng)過“撿骨”風(fēng)俗后,作者有所感悟:“我也應(yīng)該舉足,從天倫的窗格破出,落地去為人世的母者,將未燃的柴薪都化成炊煙,去供養(yǎng)如許蒼生。??!我們做了十三年的父女,至今已緣盡情滅,卻又在斷滅處,拈花一笑,父親,我深深地賞看你,心卻疼惜起來,你躺臥的這模樣,如稚子的酣眠、如人夫的靦腆、如人父的莊嚴?;蛟S女子賞看至親的男子都含有這三種情愫罷!父親,濤濤不盡的塵世且不管了,我們的三世已過。”“煙升如春蠶吐絲,雖散卻不斷,像極人世的念念相續(xù)?!薄安恢撊绾畏Q呼你了?父親,你是我遺世而獨立的戀人。”這是詩意的戀愛般的父女情深表達,也是一種透入生命的大悲哀與大歡喜,仿佛是大徹大悟后的再生。這可能是女作家書寫父親和表達父愛的特殊方式,在男性作家那里很難想象。
男作家在寫“父親”與“子女”時,敘事風(fēng)格明顯不同。前者趨于理性含蓄,后者往往更加感性直白。如閻綱的《體驗父親》[1]閻綱:《體驗父親》,〔西安〕《美文》1995年第5期。與《我吻女兒的前額》有著不同的“父愛”敘事。作家寫父親也充滿愛,但以含蓄理性為主,甚至不乏距離感與隔膜。父親死后,作品寫道:“我決定搬進父親住過的這間小屋。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睡在父親睡過的木板床上。我盡量做著同父親一樣的夢,潛心體驗一個作為人祖的老人一生的滋味和他彌留期間的復(fù)雜心態(tài)。我想,在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要不辱父教,恪守家風(fēng),也要像父親一樣,不與人間爭地,不給后代添麻煩。我,一介書生,身無長物,沒有給兒孫留下什么,我也不想叫他們?yōu)槲曳瞰I什么。再難受、再痛苦、也不哼哼、不嚎叫、不呻吟,免得兒孫們看見難過。眼睛一閉,走人,灰飛煙滅,骨灰也不留?!痹谶@一徹悟中,節(jié)奏徐緩、心定神閑、態(tài)度從容,與前述寫女兒的直抒胸臆、痛定思痛有所不同。周國平寫《父親的死》[2]周國平:《父親的死》,《周國平自選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雖有自責(zé),他說“我實在是個不孝之子,最近十余年里,只給家里寫過一封信”,更多的是父子的“疏遠感”與平淡敘述,這與《妞妞》[3]周國平:《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寫女兒的情真意切、感情飽滿大為不同。路遙的小說和散文都寫到“父親”,據(jù)其五弟王天笑說,路遙小說中的“父親”都是按他們的父親創(chuàng)作的,雖然有《父親最高興的一天》[4]路遙:《父親最高興的一天》,〔武漢〕《可樂》2010年第9期。這樣充滿溫情的“父愛”敘事,但整體給人的感覺是平淡含蓄。據(jù)航宇稱:路遙回家看到父母,沒有擁抱,連手都沒拉一下,臨別也是如此。他寫路遙:“兄弟倆走得非常從容,頭也沒回一下看看站在他家鹼畔上的父母,很快上了面包車。眼看就要離開王家堡了,年邁的父母親還一直在鹼畔上靜靜地站著。我不明白,路遙走的時候為什么不給父母打聲招呼,卻默默地坐在面包車靠窗的位置,兩只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直到所有的人都上了車,司機在關(guān)車門的那一瞬間,他才扭頭看了一眼站在鹼畔上的父母,眼里頓時涌滿了淚水?!盵5]航宇:《路遙的時間——見證路遙最后的日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6-87頁,第173頁。在這種對父母近于“無情”的態(tài)度中,其實包含了克制。然而,對女兒的深情,路遙卻毫不掩飾。在《早晨從中午開始》[6]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中,他曾多次提到“親愛的女兒”。有人說,女兒“路遠是路遙生命中的歡樂天使,他寧可受到更多更大的委屈,也不愿自己女兒有一點不高興的情緒出現(xiàn)”[7]航宇:《路遙的時間——見證路遙最后的日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6-87頁,第173頁。??梢?,男作家寫“父親”時,敘事偏于含蓄理性,充滿克制;但對女兒的“父愛”卻直接、大膽而熱烈。這在改革開放以來散文中非常明顯突出。
反差與悖逆產(chǎn)生的張力效果及其深度探尋,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父愛”敘事的另一特點。在改革開放以來散文的“母愛”敘事中,主導(dǎo)傾向是同向而行與順勢而為;而“父愛”敘事則主要呈逆反趨勢。換言之,作家往往在巨大反差與強烈悖反中,彰顯“父愛”敘事的力量與深度。林語堂曾自稱自己是“一團矛盾”,并表示:“一個人如果沒有思想上的矛盾,這個人肯定就沒有研究的價值?!彼?,他盛贊西塞羅的看法,認同“不矛盾是狹小心性的美德”[1]林語堂:《諷頌集》,《林語堂名著全集》,〔長春〕東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頁。。梁曉聲的《普通人》[2]梁曉聲:《普通人》,〔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版。寫父親是建筑工人,退休后跟兒子來北京當群眾演員。這與身為名作家的“兒子”形成較大反差。值得注意的是,梁曉聲竭力寫父親這個“普通人”的“認真”,以映照當下許多人包括他自己的“小”。作者寫道:“如今之中國人,認真做事認真做人的,實在不是太多了。如今之中國人,仿佛對一切事都沒了責(zé)任感,連當著官的人,都不大肯愿意認真地當官了。有些事,在我,也漸漸地開始不很認真了,似乎認真首先是對自己很吃虧的事。”“我想——‘認真’二字,之所以成為父親性格的主要特點,也許更因為他是一位建筑工人,幾乎一輩子都是一位建筑工人,而且是一位優(yōu)秀的獲得過無數(shù)獎狀的建筑工人。”“哪一座偉大的宏偉建筑,不是建筑工人們一磚一瓦蓋起來的呢?正是那每一磚每一瓦,日復(fù)一日,月復(fù)一月,年復(fù)一年地、十幾年地、幾十年地,培養(yǎng)成了一種認認真真的責(zé)任感。一種對未來之大廈矗立的高度的可敬的責(zé)任感。他們雖然明知,他們所參與的,不過是一磚一瓦之勞,卻甘愿通過他們的一磚一瓦之勞,促成別人的冠環(huán)之功?!痹诜床钆c悖逆式書寫中,有一種巨大的“父愛”敘事力量。在佚名的《啞父》[3]佚名:《啞父》,林清玄、黎娜編《有一種幸福叫感恩》,〔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版。中,女兒從小就看不起啞巴父親,這與她的聰明伶俐、美麗漂亮形成鮮明對照。然而,就在自己大學(xué)畢業(yè)不久,一次車禍讓她真正認識到啞父的堅強與偉大,一個傾盡全力都要救活毫無生還希望女兒的偉大父親。結(jié)果,啞父真從死亡線上將“我”救回。這是一個反差很大、具有強烈張力效果的感人作品。作者這樣感嘆:“我常想:人間充滿了愛的交響,我們傾聽、表達、感受、震撼,然而我的啞巴父親卻讓我懂得,其實,最大的音樂是無聲,那是不可懷疑的力量,把我對愛的理解送到至高處?!比萝饺氐摹段业母赣H愛人》[4]三月芙蓉:《我的父親愛人》,張國龍主編《感悟父愛——震撼心靈的101 個真情故事》,天津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5年版。是寫被棄女孤兒與養(yǎng)父的故事,本身反差就大,也充滿戲劇性。作品中的養(yǎng)父:“他一生極其悲凄,他的父母都是歸國的學(xué)者,卻沒有逃過那場文化浩劫,憤懣中雙雙棄世,他自然也不能幸免,被發(fā)配到農(nóng)村,不久又和相戀多年的女友勞燕分飛。他從此孑然一身,直到35歲回城時揀到我。”這位養(yǎng)父以極大的愛心和驚人的毅力一人將女孩撫養(yǎng)成人,并送她上了大學(xué)。當一切轉(zhuǎn)好,養(yǎng)父卻得了絕癥。養(yǎng)父臨死前,養(yǎng)女說:“給他換上衣服時,我心潮難平,不自覺地把他緊緊地摟在懷里,吻著他的耳朵喃喃地說:‘我是您的女人,你的愛人’。瞑瞑中他閉上了眼睛?!别B(yǎng)女繼續(xù)寫道:“養(yǎng)父臨終時,在抽屜里給養(yǎng)女留了一封信,有簡短的幾句話:‘我去了,可以想我,但不要時時以我為念,你能安詳平和地生活,才是對我在地下最大的安慰?!弊髌愤@樣結(jié)尾:“我并沒有哭得昏天黑地的。半夜醒來,我似乎聽到他說:‘孩子啊,上廁所小心啊!’”“到這時,我的淚,才肆無忌憚地洶涌而下?!痹诖耍覀兡荏w會到養(yǎng)女對養(yǎng)父的愛,甚至有些角色錯位;然而,養(yǎng)父卻始終如一視養(yǎng)女為己出,有一顆博大、仁慈、純良的心。這是一種強烈的張力效果,但又是均衡諧和的,呈現(xiàn)出人情、人性、人倫之美,具有震撼靈魂的力量。有人說:“唯有充滿張力的文學(xué)作品,才能讓作者把他們的藝術(shù)之箭射向讀者的心靈深處,從時間向度,打開世世代代先后銜接承繼的人的心扉;從空間向度,穿越地區(qū)、民族、國界、人種的疆域。”[5]金健人:《論文學(xué)藝術(shù)的張力》,〔上海〕《文藝理論研究》2001年第3期。
改革開放以來散文的“父愛”敘事也有不足,這主要表現(xiàn)在:經(jīng)典作品少,一己感受和隨意性書寫多。當散文的“父愛”敘事缺乏布局、剪裁、萃取和提升,它很難達到思想的深度和藝術(shù)的高度,當然也就容易陷入蕪雜斑駁和散亂無章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