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201306)
(一)無單放貨的定義
無單放貨,又叫無正本提單放貨,是指承運人或其代理人(貨代)或港務當局或倉庫管理人在未收回正本提單的情況下,依提單上記載的收貨人或通知人憑副本提單或提單復印件,加保函放行貨物的行為[1]。
構成無單放貨責任需滿足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承運人在主觀上,具有無單放貨的故意;第二,在客觀上,辦理相關的海關手續(xù)之后,提貨人就取得該貨物完整的權利,可以在貿易中自由流轉; 第三,正本提單持有人的利益損害與承運人無單放貨的行為具有因果關系[2]。
(二)無單放貨產生的原因
《海商法》第七十一條規(guī)定,承運人向持有正本提單人交貨是國際海運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但實務中,隨著近代航海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國際化貿易的廣泛進行,在如今的貨運實踐中,無單放貨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普遍。
無單放貨產生的原因結合各學者觀點筆者將其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 1.外貿管理體制造成單據(jù)流轉過程長。如我國貿易按照國家批準的計劃,由訂貨單位根據(jù)國家批準的經(jīng)營范圍分別委托各有關單位進行[3]。中間環(huán)節(jié)多,單據(jù)層層流轉,導致單據(jù)到達收貨人手中遲于船舶抵港日期。2.航程短而船速高,而郵遞的單證要通過銀行辦理結匯轉送手續(xù),因而無法按時到達收貨人的手中。3.賣方?jīng)]有結匯,提單還在托運人手里,銀行不予賣方結匯但是買方又愿意接受貨物。4.收貨人因為經(jīng)濟困難,無力到銀行贖單而導致單證不能及時轉到收貨人手里,或者收貨人存在欺詐意圖而不去銀行贖單[4]。
(一)侵權說
持該主張的學者將無單放貨的責任定性為侵權責任,主要是基于提單是物權憑證這一理由。提單代表貨物,誰持有提單,誰就取得了貨物的所有權。承運人在沒有收到正本提單情況下,就將貨物交給他人,造成正本提單 持有人無法實現(xiàn)物權,不得不說承運人存在過錯。加之承運人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了損害結果,損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符合侵權行為的全部構成要件[5]。
(二)違約說
持該主張的學者認為,提單產生于國際貨物運輸合同[6],是承運人和托運人雙方建立國際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證明,承運人憑正本提單交貨是一種合同義務[7],因此,無正本提單交貨是一種違約行為。其理由是一方面承運人將貨物交給合同下有權擁有貨物的人是承運人和托運人運輸合同的約定事項之一,承運人未履行此義務,將因違約而對提單所證明的合約方負責。另一方面,當提單轉到包括收貨人在內的善意第三人手中時,受讓人接受提單,在承運人和提單的善意受讓人之間形成了意思表示的一致,提單在此成為收貨人向提單持有人行使請求權的合同依據(jù)[8]。
(三)競合說
此學說認為,“無單放貨”是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的競合。一方面,承運人簽發(fā)提單,不僅是收到承運貨物的證據(jù),同時與提單持有人形成運輸合同,承運人必須把貨物安全送到目的港并正確交貨,才屬完全履行運輸合同[9];而無單放貨,承運人在未提交正本提單的情況下交貨給收貨人,未履行正確交貨的義務,應屬違反提單所體現(xiàn)的運輸合同義務。另一方面,無單放貨也侵犯了正本提單持有人對提單項下貨物享有的物權。[10]因此,承運人無單放貨不但違反運輸合同中應有的交貨義務,同時也構成侵權。
筆者支持第三種觀點,即競合說。因為從記載的內容看,提單兼具物權效力和債權效力[11]。提單所記載的內容,除了承運雙方的名稱、地址、裝貨港、卸貨港外,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有關貨物及其交付的記載,這使相關海運貨物“特定”,使它具備了作為物權客體的條件。實踐中,以提單作為貨物的象征,視提單的交付與物品的交付具有同一物權效力。提單在轉讓后,實際就代表物權,誰擁有提單,誰就對該單項下的貨物享有物權。另一部分,記載于背面的運輸條款。有關“運輸條款”的記載,明確了提單持有人與承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對其直接發(fā)生了“債”的作用。上述提單記載的所有內容均記載在同一張?zhí)釂紊?,提單的物權效力與債權效力亦“統(tǒng)一”體現(xiàn)在同一提單上,不能分割。因此,在國際海運和國際貿易中,提單兼具物權屬性和債權屬性。
無單放貨行為對于國際海上貿易具有重要的影響,由于航海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承運人時有被迫無單放貨的行為,收貨人與承運人等之間的糾紛時有發(fā)生。探討研究無單放貨行為的性質,分析利益受損者請求權的基礎,這直接影響到權利人救濟途徑的選擇,使其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護,實現(xiàn)公平、公正[12]。然而不論無單放貨究為侵權抑或是違約,其本身的違法性是毋庸置疑的。承運人應憑單放貨,才能夠更好得保護提單各方當事人的利益,有效地避免承運人因交錯貨物或遲延交貨而承擔損害賠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