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靈魂之中
[瑞士]安德列·查哈爾洛夫
我們都是凡人而不是神,這一簡單的事實足以使我們能夠正視自己。在我們的靈魂之中,既有崇高圣潔的境界,又有卑微庸俗的本能;既會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又會被鄙俗的東西所誘惑。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那么需要、那么渴求愛與奉獻的精神和能力。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首敘事詩,這首詩在死神降臨之前是不會完結的。無論它開始的幾章是如何的平凡和未來的發(fā)展是如何的有限,但其最終的結局都是我們所無法預料的。因為,我們的生活始終處在更迭與變換之中,從生命的初始到終結的過程中,可能交織著無數的艱辛和劫難,也可能融匯著無數的歡樂和幸福,然而卻毫無例外地都潛伏著、存在著無窮無盡的未知數。
但正是由于有了這些未知數,我們才能不停地渴望和不斷地追求,去渴望最完美的生活形式,去追求最圓滿的生命結局。
(北方摘自《情感讀本·道德篇》)
藝術家的心
豐子愷
世間的物有各種方面,各人所見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樹,在博物家、在園丁、在木匠、在畫家,所見各有不同:博物家見其性狀,園丁見其生息,木匠見其材料,畫家見其姿態(tài)。但畫家所見的,與前三者又有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會考慮樹的因果關系;而畫家只是欣賞當前的樹的姿態(tài),別無目的。所以畫家所見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實用的方面;換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價值標;隹,與真善的世界中的標;隹全然不同。在美的世界中,我們僅就事物的形狀、色彩、姿態(tài)而欣賞,而不問其實用方面的價值。
所以一枝枯木、一塊怪石,在實用上全無價值,在中國畫家看來卻是很好的題材。無名的野花,在詩人的眼中異常美麗。藝術家所見的世界,可說是一視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
藝術家的心,對世間的一切事物都給予熱誠的同情。
(從容摘自《牡丹晚報》)
編輯/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