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說出了我多年看三國的一個疑問:20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40歲看三國覺得司馬懿最厲害,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是因劉備能忍且會做人么?
劉備,不過是一介販履之輩,但他總以取天下為目標(biāo),無論遇到多大挫折,在多么難的境遇下都沒有改變過初心。他戎馬奔波,年到半百還寄人籬下,寸土未有。如果不是拼命堅持和努力,我們就不會在史書上看見劉備這個名字了,他連跟別人合傳都不配。
公元201年,也就是建安六年,上天和劉備開了個玩笑,曹操大軍來攻,新得不久的汝南隨即淪陷,劉備又一次成了喪家之犬。轉(zhuǎn)眼問他已經(jīng)40歲了,40歲之前,他先后投靠公孫贊、呂布、曹操、袁紹,寄人籬下,屢屢戰(zhàn)敗,依然手無寸土,流離四方。
孔子曾指出40歲還沒有成就的男人,一輩子估計也就這樣了,這個觀點博得了各個時代人們的廣泛認(rèn)同,深入人心。很不幸,劉備就是這樣一條咸魚。
如果讓這位“邊地老兵”總結(jié)一下他的前半生,估計他會這樣寫,年輕人不可不看的創(chuàng)業(yè)之10大陷阱,血淚的總結(jié):創(chuàng)業(yè)不得不承受之痛,沒有人比我更懂,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沒人比我更輸?shù)闷?我的前半生,不是在奔跑的路上,就是在找回親人的路上;最怕你胸懷大志,卻還碌碌無為。
他忍辱負(fù)重,心中理想時常讓他躊躇滿志,胸中的丘壑卻也讓他八面玲瓏,劉備非常強大,難能可貴的就是他恢復(fù)漢室的心,一直在堅持不懈的他,從未放棄過,灰心過。相反,他的意志愈加的堅定,他想的,他做的,無一不關(guān)乎漢家天下的安危。
日子一天天過去,40歲到47歲,這段時間正值壯年,劉備只待在一個小縣城,天天望著北方的墻底,暗自神傷。老去的事物,終將不能復(fù)蘇,劉備因不能建功立業(yè)而感傷不已,而臥龍正在關(guān)鍵的時候出山了。劉備曾言,我得諸葛軍師,如魚得水一般。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短淺,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己,君謂計將安出?”
短短幾句話就把自己對于時局的痛心,對于自己雖有雄心卻無力改變的無奈,對于雖然無奈卻仍然赴湯蹈火的決心,對于人才的殷切渴望,勾勒得無比清晰,即使今天聽之,也不禁使人淚目。在人生艱難之時,劉備沒有閉門造車,而是不忘學(xué)習(xí),不恥下問,努力尋找事業(yè)上的導(dǎo)師同志,諸葛亮一出山,劉備才迎來了人生的最大轉(zhuǎn)折?,F(xiàn)在很多人三四十歲就覺得自己折騰不動了,而在1800年前47歲的劉備,仍然說自己“志猶未己”,我想,這就是英雄吧。連續(xù)的失敗沒有消磨掉他的雄心,多年的安逸也沒有消磨掉他的銳氣。喬布斯曾有名言:stay hungry,stayfoolish(求知若饑,虛心若愚)。劉備不就是最佳的詮釋者嗎?
在那么多的挫折和失敗面前,他從來不覺得時間太晚,從來不失去信心,從來不驕傲不氣餒,時刻保持初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對此我只想用在知乎上的一句話來作結(jié)語:“這樣的一個人就算落于九幽之下,也會一步步向前,慢慢爬上來。只要他想,沒什么不可能的。”
(指導(dǎo)教師:張敏)
評點:王瑩
文章夾敘夾議,將劉備一生的經(jīng)歷與作者的感悟交織融合,抒發(fā)了自己對英雄的闡釋——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經(jīng)歷磨難而始終不改初心。在議論分析之中,運用了古文中劉備的一些言論,使文章具備了知識性與可信性、說服力因此大為增強。以“知乎”上對劉備的評價收尾,首尾呼應(yīng),巧妙勾連,這與作者深厚的寫作功底與平時對史料的積累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見,
“工夫在詩外”,作文最終考量的其實是作者自身的領(lǐng)悟力與文化積累程度。不足之處在于詳略不得當(dāng),致使文章重點不夠突出。